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2963|回复: 31

从特定文化解密林氏世系千年谜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7 0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style="COLOR: red;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black>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动荡,导致“昭穆失序”,林氏的早期世系(自得姓始祖林坚至入闽晋安世系祖林禄)一直有多种说法,有四十多世说,有六十多世说,有八十多世说,有九十多世,甚至有一百多世说。</FONT></SPAN></P><FONT color=darkslategray><SPAN style="COLOR: red;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各家及历史人物均各执其说,各信其真,同时彼此之间也自觉缺少强有力的史实佐证。厘清林坚至林禄世系实为天下五千万林氏的愿望,也关乎国家、民族的重大文化课题。</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img src=" /><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笔者多年来点点滴滴、陆陆续续地利用业余时间稍作整理和剖析,认同四十七世说,并附笔简考比干、林禄生卒年,下文从几个方面展开阐述。</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5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一、前提</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o:p></SPAN></B></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对于几千年前的这段具有民间性的“宗姓史”,在证据的采信上,无论朝野,均应同等重视对待。</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对于宗族内的口头传说、文字流传,无论流派、地域、人物,均用同等地位对待。</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偌大林姓,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又历经几度焚书、迫害、流离,对于昭穆关系这等重大事项,应相信林氏人必有真实的东西(无论口头还是文字还是物料)流传至今,至于哪件是真,你又是否有幸遇到了真,或者即使遇到又能否判断真伪,这是另外一回事。</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FONT></P><FONT color=black><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red"><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4</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不要盯住有形有限的“史证”不放,不要永远停留在简单的鉴别真伪上,不要一味地做“疑古”派(实际上狭隘的“疑古”主义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了);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系统地去分析和归纳问题、尝试突围。一定要见到某种所谓真东西的人们,假如有些东西它就是让人找不着,只有口口相传怎么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没有见过你太公,而你爸爸告诉你太公是长的怎么样的,而其实你爸爸也只是听你爷爷描述过,难道你就否定了太公的存在吗,或者说把太公的存在作为存伪束起来吗再</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5</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中国人在寻根意识和对根文化的重视是种在血液里的,代代流传不息,所以研究和梳理家谱、宗姓、昭穆,本身就应该站到文化的高度去,完全限于对字辈、宗谱的寻找对接是不可能解决高难度问题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FONT></SPAN></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SPAN style="COLOR: red;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nbs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0.6pt; mso-char-indent-count: 1.96">&nbsp;</P>

[ 本帖最后由 子辉 于 2009-4-7 15:12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P>二、从生理年代看世系,兼考比干林禄生卒 </P>
<P>&nbsp;</P>
<P>林坚出生的具体年月已很难确考,有的资料认为或佐证姬周灭商时林坚刚出生不久,有的认为林坚已经三岁了,最新的某项佐证或说法则认为那一年林坚已经14岁了。总之姬周灭商(牧野之战是一个时间节点)。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虽然已有“夏商周断代工程”内容为结论,但仍只能仅供参考,当前国内外对“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仍持有多种严肃的观点。本文文以美国华人教授朱永棠先生的研究成果(其非常认真地结合美国宇航局资料、紫金山天文台权威资料、准确的历法换算、各种史书尤以结合竹书纪年和史记为特点、文物实证等)为参考,即姬周灭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50年1月31日,农历则相当于公元前1049年。 </P>
<P>&nbsp;</P>
<P>帝辛杀比干为公元前1052年,又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又言比干终年63岁,可是帝乙在位仅9年,期间无丙子年,且比干是文丁(亦称太丁)帝的儿子,与帝乙是兄弟关系,所以比干不可能出生于“帝乙”在位期间,上溯武乙帝驾崩的那年才是最近的丙子年,即公元前1125年,生卒相减亦刚好63岁,而且武乙帝驾崩,当办“七祀”。所以比干生于“帝乙丙子之七祀”之“乙”当指武乙帝(辛/“纣王”的太公),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比干的真实生卒年为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52年。 </P>
<P>&nbsp;</P>
<P>而林坚母亲身怀六甲而逃的说法可信度不高,应该是姬周为渲染帝辛的无道而编撰的。试想,比干所能确认的儿子只有林坚一人,且比干身为贵族,比干夫人怎么可能在比干死的那年或头一年,也就是比干62—63岁的时候才怀孕呢。假如是这样,姬周灭商后,林坚才2岁,周武王怎能封几岁的孩子为博陵侯呢,精神及物质奖励是可以的,但封地封侯给一个婴儿是不可能的。在一次“中华林氏族谱研讨会”上,专家们出具了大量证据认为比干被杀害时林坚已14岁(本人从新闻得知)的说法相对可信,这就意味着比干在47岁生了林坚(当时姓子名泉),姬周灭商时林坚16岁,也具备了武王分封王侯的条件。所以可以推断林坚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64年。 </P>
<P>&nbsp;</P>
<P>学术界对林禄生卒时间通行有四种说法:生于公元289年,卒于356年;生于公元274年,卒于356年;生于公元265年,卒于342年;生于公元265年,卒于333年。 </P>
<P>&nbsp;</P>
<P>林禄于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守晋安郡,开发闽疆,永和十二年卒于官。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时间为公元345——公元356年,永和十二年即公元356年。又林禄“生於晉太康十年己酉正月初七日子時”,晋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十年即公元289年。幸亏林禄见于史书或可考于史料的地方很多,目前大家基本上认同第一种说法,即林禄生于公元289年,卒于公元356年,67岁,按南方的虚岁说法为68岁,所以有些牒谱上说林禄活了68岁也是正确的说法。 从公元前1064年至公元265年,经换算,历1328年。如果传47世,即46代,则平均每代为28.9岁;传82世,即81代,则平均每代为16.4岁;另有63世、69世说,则平均每代年龄分别为21.1岁、19.2岁。 </P>
<P>&nbsp;</P>
<P>目前占主流的世系数主要是47世和82世,82世及更大数字的世系不符合繁衍传代的规律。而认可六十余世的则认为古人结婚生育早,每代28岁左右明显偏大,而16-19岁之间恰好。 让我们看一下孔子的世系吧。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嫡系掌祭祀者、77世孙孔德成于2008年刚去世,其出生于1920年,历2470年,共77世,隔76代,则相当于每代32.5岁。又孔人先人为微仲(微子启的弟弟),微子(启)是帝辛(俗称商纣王)的庶兄,微仲与帝辛是一个时代的人,约相当于诞生于公元前1080年吧,自微仲与孔子共历529年,历15世,隔14代,则相当于每代37.8岁。 </P>
<P>&nbsp;</P>
<P>林万宠是闽林世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的三个儿子:韬、披、昌分别成为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的尊祖。 林万宠的生卒我目前没有好好考证,根据几条线索推算个大致时间段。林万宠于“唐玄宗開元八年庚申(721年),明經擢第,授新安郡文學”;林万宠的大儿子林韬于“唐天寶三年甲申(745年),授諫議大夫,遷禮部侍郎”;林万宠的父亲林玄泰(林万宠是林玄泰的长子)于“唐永昌元年己丑(690年),舉茂才,對策第三名,拜內校文章博士,遷瀛州刺史”;基本上可以推算林万宠出生于公元7世纪末,为了计算方便,我假设一个时间值为公元688年。 </P>
<P>&nbsp;</P>
<P>再举本人为例子,本人出生于公元1972年,是比干第107世孙,隔106代,跨度3021年,则相当于每代28.5岁;本人是林禄第60世,隔59代,跨度1683年,则相当于每代28.53岁;本人同时是林万宠第46世,隔45代,跨度约1284年,则相当于每代28.53岁。 再在比干、林禄、林万宠三人之间任意选择两人进行计算,从比干到林万宠共历62世,隔61代,时间跨度约1737年,则相当于每代28.48年;从林禄至林万宠历15世、隔14代,跨度时间为399年,则相当于每代28.5岁。非常令我惊讶的是,选取不同历史区间的代值,平均每代人的生育年龄竟是如此接近,再结合孔子世系的代值,可见林氏世系将近三十岁为代值这一点根本不值得怀疑和作为否定的理由。而且恰恰从侧面上反应出,这些古老姓氏、或林氏的基因特点,就是代值比较大。 </P>
<P>&nbsp;</P>
<P>代值的大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做如下的一定理解,就是生活条件好、志趣相对高远、自信心强的家族总体来说代值比较大,而林氏在历史上以名门望族、书香世家著称,结婚和生育上总体会偏迟。 </P>
<P>&nbsp;</P>
<P>当然有人举出轩辕黄帝与比干的例子来,意思是说比干是轩辕黄帝的第33世孙,比干祖先及商王族祖先契是轩辕黄帝的玄孙,与姬周祖先稷、先圣尧是同父异母兄弟,以及与夏王朝祖先禹、先圣舜皆是同一个祖先——轩辕黄帝,轩辕黄帝至比干平均每代的代值也很大很大,以证明47世之说在代值上的无可置疑,这样的做法恰恰又可笑了。比干也好,商王朝先祖契也好,究竟与轩辕黄帝及姬周祖先稷等有什么关系谁都不知道也无法证实,<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LETTER-SPACING: 0.4pt;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Arial; mso-font-kerning: 1.0pt">从生物学和血缘伦理上归结到一个人,未免搞笑了点,</SPAN>那是姬周灭商后所杜撰的历史,稍微严肃一点的或稍微具备点基本逻辑的人们早就不提这个事了。我们今天说源于黄帝或炎黄,更多的是站在文化认同或文化促进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的。(待续)</P>

[ 本帖最后由 子辉 于 2009-4-7 14:4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9: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几千年前林氏祖先名讳看世系

<P>林坚至林禄的不同版本世系中,出现在其中的林氏祖先名讳有较大差别。我一直有个困惑,就是感觉古代尤其是中古以上直至上古(先秦),怎么林氏祖先名讳的风格缺少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及缺少体现林氏这个名门望族的个性。 </P>
<P>&nbsp;</P>
<P>尤其是在前秦时期,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林氏应该在中国有着特殊地位,也就是仅次于周王室。 姬周灭商后,仍由武庚管理商室祭祀和商故都故邦古地的日常行政,武庚抗周后,周另指定微子启负责祭祀,保全商室的尊严和礼俗,并借此安抚商人和其它方国;孔子能在列国游走被接见,也是多少沾了商王室后裔的光。 </P>
<P>&nbsp;</P>
<P>上古时候人名和中古及当代的风格差别是很明显的,尤其是秦汉以前,更尤其是夏商周时期,这点我们从书籍、电视、网络上都能感受得到。上古人取的名,字数、字音等都体现上古音的气质,短促、浓缩,甚至在我们看来有点“怪”。很多字于我们现代人甚至近古、中古的书籍上都极少见了。 </P>
<P>&nbsp;</P>
<P>我们经常想到字辈,其实字辈是中古即唐宋以来才兴起的,盛于明清。上古人取名并非按字辈去取,那么他们又遵循什么呢?有一定规律吗? 作为大商帝胄(尤其是西周初期)的林坚家族,是否在给子孙后代取名的时候会更“高人一筹”呢?是否还体现出明显的商的特色呢? 我认为林坚出生于帝王或极贵世家,幼少年时受的教育非比寻常,同时还好受到那个时代的大环境的影响,包括宗教、思想、文化、思维方式。 我们看商王世系表,可以看出,很多词汇出自天干地支。历史学家张光值先生甚至撰文认为庞大的商王族的名号后面埋着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它承担着这个组织内部关系的正常运营,包括帝位的轮替、姻亲的搭配、纲常的演化。 </P>
<P>&nbsp;</P>
<P>我们还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虽然《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五行思想的形成其实比较晚,东汉时五行和以前也不一样,但不容否认的是,五行思想肯定来自于更久远的时空,就像伏羲作八卦一样。尤其在上古,知识其实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五行这样的重要思想文化对于民间百姓来说或许是混沌状态,但位于商都,对于商朝的王室来说,它已经非常成熟和深入人心了。</P>
<P>&nbsp;</P>
<P>&nbsp;我们还能从《诗经》及其它书籍中可以感受到,商朝时候的贵族非常的勇武和浪漫,如果是林坚——这位“皇叔比干”、“殷少师比干”的儿子,来给他的子孙取名字,肯定是经过沉思的,体现他家族的文化、个性、愿望及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 </P>
<P>&nbsp;</P>
<P>有一个47世系的版本(附后)是这样记载或描述的,堅生子二:銘、鍾。銘襲封,生藩、深、瀾、洙。瀾生棨、檜、樞、柯、榆。柯生焞、炳、煜。焞生塔、堪、壇,徙於齊。鍾,為司馬,生波、淮。波,夫人倪氏,生子三:模、標、欉。標生燁、燮、焜,居於莒。燮生塏、坦、地、均。坦生鑰、鎰、宙、錦、礦。宙,徙於魯,生絨、絹、經、纓、綿。絨,居衛。經生騰、謄、勝。騰生澤、洆、澗。澤,居陳,為大夫。勝生沛、活、漆。漆,居於蔡。活生玻、珠。珠生霞、霧、露、雪。霞生盼,任右將軍,居於晉。雪生觀、覲、視。覲,仕大夫,居於鄭。謄,為司空,生添禝、泳。添生、珊、瑚、璧,靈王時為司馬。姍生雯、雲、霓。雯,為費宰;霓,為司■〈寇,女代攴〉;雲,為大夫。雲生旃、族、旋、放、旌。旃,居楚,為令尹。族,為內史。旌,為正。旋,為司空。</P>
<P>&nbsp;</P>
<P>&nbsp;这个版本我称它为“另类孤本”。因为它最不被人看好,几乎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后人伪造或错编。这个版本也没有常见的载、磋(即大多数人公认的林坚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很多“耳熟闻详”的人名,如:林材、林苌、林类、不狃、林回、林尊、林道、虎、相、光、凤等。 </P>
<P>&nbsp;</P>
<P>所谓立论和破论,立者难,破者容易,“一点即破”是也。 </P>
<P>&nbsp;</P>
<P>一,就算假设载、磋是绝对正确的,还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我把载、磋列为一组,把铭、钟列为一组。有可能两组是并列的,其中一组是名,另一组是字,甚至可能是号。那么两组都是正确的。这种情况我们在很多堂系的族谱中都可以看到。我举个例子,广东省大埔有一支林氏,奉“评事公”为一世祖,其实这个一世祖并不叫评事,而是因其曾经当过宋朝“大理寺评事”这个官职,子嗣或后人觉得脸上也有光,就称评事公载于族谱,“评事公”的父亲名讳在族谱上有的写正果,有的写显荣,盖亦为名、字之别。另九牧之后开基揭阳的林南陇之父林梅轩,字潜伏,于是有的族谱上写梅轩公,有的族谱上写潜夫公;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家谱上,林森的父亲三兄弟便是将“字”记载在族谱上;还有很多成为“林*郎”的名讳,往往是族内或邻里间习惯称呼,学名或正名另有之。尤随着年代的久远,甚至上千年、几千年下来,恐怕没多少后人能分得清了。不唯载、磋版为绝对,另外还要看到商朝的特殊性。后人在甲骨文及青铜器上发现的很多名号,现在专家还无法最后确定,即有些名号不一定是该帝王或重要王族的名字,可能是年号,也可能是谥号。 </P>
<P>&nbsp;</P>
<P>另外,让我们回到商末周初,试想一下,銘、鍾两字是否比载、蹉两字更能体现这个家族、那个时代以及林坚的心态、愿望?是否更有王族的气势?是否更寄托了刚刚丢了王朝或经历风雨之后的那种雍容的霸气、贵气。闻其名,如钟鸣鼎立,铭刻于耳,有着那个朝代的青铜色彩。</P>
<P>&nbsp;</P>
<P>&nbsp;还要值得一提的是,林坚本姓子(商朝王族姓)名泉,周武王令(或曰赐,我倾向于令)其姓林,我们不妨想一下,中国人自古自今讲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何况丢掉象征着特殊身份的子姓呢,但商灭了,商周两大王室集团之间实际上还处于剑拔弩张、互相轻仇的状态,周武王以安抚表彰为名义提出让子泉改姓林,连名都改,是谓不得不受之也!在这样的情况下,“銘、鍾”之味犹然可感。 </P>
<P>&nbsp;</P>
<P>同时,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节,周王朝在商王朝的西边,五行属金,而林坚本名泉,五行属水,金生水,恐对这支皇室直系有利,令其改姓林,林属木,则金克木,改名坚,坚属土,则土生金,即周武王能让这个有巨大号召力的皇室直系在“玄机”上成为生周同时又能被周所克的对象。毕竟那个时候周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商的残余力量仍然具有颠覆一切的可能,很多方国仍然拥戴商王族,甚至看不起姬周,商灭亡后几百年间反抗不断。</P>
<P>&nbsp;</P>
<P>或许看到本文的部分读者会轻率地予以嘲笑,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想想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想想那个时代,那个历史背景,你就不会觉得我是在说书或者强编措辞了。(待续,先上会班,再接着写)</P>

[ 本帖最后由 子辉 于 2009-4-7 14:5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7 11: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有意思的,本坛需要这样的理性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7 12: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子辉兄

请注意47世系版本的祖讳,自坚公之子“钟铭”以下,全部是以偏旁为字辈,而且,其字辈有个规律,就是遵循五行来排的:坚,有土,按五行学说,“土生金”,则坚之子为带金字旁的;铭之后,为藩、深、瀾、洙,又合“金生水”;澜,瀾生棨、檜、樞、柯、榆,澜之后全带有木字旁,又符合“水生木”;而標生燁、燮、焜,则又符合“木生火”····我们知道,中国人宗族字辈的流行,大约是在宋代皇室开始的,以后就越来越系统化。而宋代之前,字辈的使用很不普及,我们会发现,很多宋代之前的人,同辈的宗族兄弟多是用单名,因为以前以单名为尚。而且,单名之中更多的不遵循偏旁字辈的统一。因此,我认为,字辈偏旁的流行在宋以后,之前很少出现系统的字辈,而47世系版本自坚公一以下几乎全遵循偏旁字辈,我想两三千年前的古人不可能有如此严密的字辈系统遵循意识,这应该是明清以后的后世杜撰版本,可信度不高。我个人更倾向相信坚公以下为“载、磋”的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4: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傍晚左右会把完稿(初)发上来。匆草、不够、偏颇之处还望各位宗亲包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6: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深入揭密林氏世系三千年谜团

<P>正如大部分族谱一样,由于“另类孤本”主要记述的是自林坚至林禄的世系,所以距离林禄越远的旁支就越简单,所以本文在目前尚无结合其它更多资料,而针对该世系图的前提下,只能做方向性的梳理,请不必“追究”所谓的样本的覆盖性所带来的权威性,况且权威性本身跟样本的覆盖性没有必然关系。更何况,年代过于久远,要尝试着解决问题或推进问题,而不是止步不前。 </P>
<P>&nbsp;</P>
<P>首先,我们必须去除“怀疑一切”的心态,不要担心“正宗”的林氏世系没有流传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只是少量的认为跟大一统帝国有危害、或抵触、消极作用的书,其实那次焚书的负面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像家族牒谱之类基本上不可能在其中遭殃。 后董卓谗言,“言林氏门宗强于河北,汉主受卓谮,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林氏遭受了重大的政治迫害,兼之三国纷争、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但以林氏之众、分布之广,以及中国人对宗谱血脉的重视程度,又燕赵多悲歌壮士,燕赵之地本是商人问鼎中原前的“大本营”(是故周武王顺水推舟将林坚封于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流传下牒谱根本不是问题,只是数量确实少了,在一段时间内“藏匿”起来了,对外也号称丢失殆尽了。董卓时期全国人口约4000万,林姓经过约1200年的发展,最少总有数万之众,而且看当时各地少有林姓者拥兵自重,估计是某在京文职官员与董卓有不快或小过节,依董卓之心眼,施以报复,虽收七百余宗亲,应该也不是杀头,只是收下监,林姓人口并不会因此缩减,只是忌惮董卓,不愿再公开地体现自己的豪族地位,真正受影响的还是整个大的内战、军阀混战,导致各个姓氏的人都由比较强有力的聚居而改为向全国的广大地区扩散,所以有晋隋以降,普通林氏人家确实是得不到或看不到比较“原汁原味”或“正宗”的林氏前四十七世系图了。</P>
<P>&nbsp;</P>
<P>另外我推测当时微子守送过祀商,可能不仅仅是逢年过节或祖先诞日祭日行行礼,应该还承担整个没落商王室大家族的“内政”管理,几大直系支脉有可能会把人口资讯上报或备案在那里。总之,有太多的条件和理由流传下林氏早期世系。</P>
<P>&nbsp;</P>
<P>从世系图上可以看到:条理清晰,出处明朗,包括配娶、迁徙、出仕均有表达,很难想象谁要特地来伪造这个作甚。</P>
<P>&nbsp;</P>
<P>尤其让我们细看: </P>
<P>&nbsp;</P>
<P>1世:坚 </P>
<P>2世:銘、鍾 </P>
<P>3世:藩、深、瀾、洙;波、淮 </P>
<P>4世:棨、檜、樞、柯、榆;模、標、欉 </P>
<P>5世:焞、炳、煜;燁、燮、焜 </P>
<P>6世:塔、堪、壇;塏、坦、地、均 </P>
<P>&nbsp;</P>
<P>这个世系极其清晰地体现了五行思想。</P>
<P>&nbsp;</P>
<P>即: </P>
<P>&nbsp;</P>
<P>1世:土 </P>
<P>2世:金 </P>
<P>3世:水 </P>
<P>4世:木 </P>
<P>5世:火 </P>
<P>6世:土 </P>
<P>&nbsp;</P>
<P>从林坚开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完成了一个五行轮回,生生不息,往而复始。他的五代子孙完成了一轮。 由于林禄出自林坚第二个儿子钟的门下,故第一个轮回过后,该世系就只记载钟的支派下的坦这一支了。 </P>
<P>&nbsp;</P>
<P>6世:塏、坦、地、均 </P>
<P>7世:鑰、鎰、宙、錦、礦 </P>
<P>8世:絨、絹、經、纓、綿 </P>
<P>9世:騰、謄、勝 </P>
<P>10世:澤、洆、澗;沛、活、漆;添、禝、泳 </P>
<P>11世:玻、珠;珊、瑚、璧 </P>
<P>12世:霞、霧、露、雪;雯、雲、霓 </P>
<P>13世:旃、族、旋、放、旌;觀、覲、視;盼 </P>
<P>14世:汝、滿、鴻、滄 </P>
<P>15世:皋(十德堂) </P>
<P>&nbsp;</P>
<P>换图表为: </P>
<P>6世:土 </P>
<P>7世:金 </P>
<P>8世:丝(偏旁) </P>
<P>9世:月(偏旁) </P>
<P>10世:水 </P>
<P>11世:金 </P>
<P>12世:水 </P>
<P>13世:方(偏旁)、木-火-土-金-水 </P>
<P>14世:水 </P>
<P>15世:木 </P>
<P>&nbsp;</P>
<P>从以上十世系中看出,非常有规律的五行取名法开始不完整了。某种意义上这是必然的,反映了客观现实和社会现实。一是林氏人口繁衍,越来越多的子嗣离开了博陵,纷纷出外谋官,光是该世系所注明出任大夫的就不少,加上宗族的权威向心力随着林坚逝世日久、社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动荡加深、商王贵族后裔的光环相对消淡,祖先的愿望或规制正被分出的各个小家庭和小支派“分拆”,但是整体上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完整性和规律性。</P>
<P>&nbsp;</P>
<P>另外我们可以注意到,以纯粹偏旁为记忆标识的规律开始出现,某些取名了也体现了较强的浪漫色彩或主体意识,典型的如:霞、霧、露、雪;雯、雲、霓。很多名字还体现了当时的物质或社会生产,或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主体性诉求。 </P>
<P>&nbsp;</P>
<P>在这个10世系里,林氏的两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从更高的层面和深远影响力来看,最重要的当属林放无疑。放问礼于孔子。放的后裔支系被称作问礼堂。放有五兄弟:旃、族、旋、放、旌。含义丰富,五行自成体系。</P>
<P>&nbsp;</P>
<P>这五个字充分体现了放的父亲雲的魅力以及这个大望族的气质。</P>
<P>&nbsp;</P>
<P>旃—旗曲柄,立此为辕;族—箭锋;旋:意出漩,旋转;放:奔跑、运动、释放;旌—羽毛做的锦旗;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是何等的场面啊!旌旗猎猎,辕门鼓响,人声鼎沸,卫兵们的箭矢闪着青铜的光,队伍整齐而活泼地行进、穿插、演练、运动。这是贵族家才有的想象和生活,寄托的或许不仅是狩猎喜庆,放的父亲云真是胸怀、豪情、诗意、富贵俱全。</P>
<P>&nbsp;</P>
<P>如果仅仅从含义上看,这流传的世系中该五兄弟的排行都是正确的,即辕门—卫士(矢锋闪闪)——队伍动起来——更加激烈地穿插运动甚至高歌——旌旗猎猎、一派气象。如果根据含义+五行,或许我们可以假设,五兄弟之间的排序是:木(旃)、火(旌)、土(放)、金(族)、水(旋),即使我指出的每个字相对应的五行不准确,但在那个时代放的父亲雲的安排中,其五行相生关系和和兄弟顺序关系仍然是一致的也说不定。</P>
<P>&nbsp;</P>
<P>&nbsp;*注:猜想——放的父亲雲这一辈的五行都是水,本来林放这辈的五行应该是木,放的下一代的五行应该是火,但是由于放的父亲没有实行,且放这五兄弟的最后一位是水,水克火,则放的下一辈不能为火,只有继续用水,才能不带来任何负面的生克影响,于是放的下一辈的五行又用水。人物如放的四个儿子:汝、滿、鴻、滄。 </P>
<P>&nbsp;</P>
<P>继续往下看世系图: </P>
<P>&nbsp;</P>
<P>16世:仁、年、昇、昶、文、曜、岳、佐、衛 </P>
<P>17世:燦、爨;培、〈光韋〉、〈火鼎〉、煥、輝; </P>
<P>18世:牆、堆、填;奎、墊、坑、壠 </P>
<P>19世:鑾、釴;鑄、鐸;銓、鍠、鏘 </P>
<P>20世:酒;淆;泱、潑;池、湖、江 </P>
<P>21世:桐、桃、楠、植 </P>
<P>22世:珂、琰、瑗、瓚 </P>
<P>23世:崑、峰;崗、巖、岱 </P>
<P>24世:僑、伉、儷、廠;儀、僊、修 </P>
<P>25世:嫩、姜、妍、媵、姿;毓俊、毓雅 </P>
<P>&nbsp;</P>
<P>换图表为: </P>
<P>&nbsp;</P>
<P>16世:样本太少(集中在皋家),每个字不同,追求含义,无其它规律性 </P>
<P>17世:火 </P>
<P>18世:土 </P>
<P>19世:金 </P>
<P>20世:水 </P>
<P>21世:木 </P>
<P>22世:金 </P>
<P>23世:土 </P>
<P>24世:人(偏旁) </P>
<P>25世:生育——女(偏旁)、毓(字),含义+偏旁 </P>
<P>&nbsp;</P>
<P>从第17世至23世,又呈现非常明显和衔接的五行,世世相生,代代相传,历8世。 </P>
<P>&nbsp;</P>
<P>24世、25世出现了很多和人有关的字,包括人字偏旁,女字偏旁,25世还体现了对生育、女性的关注,24世体现了对仪态、形象、礼节的重视,这都反映了大家族和时代变化。</P>
<P>&nbsp;</P>
<P>该十世中,同样出现带有周朝时期特点的事物、器物,抽象性的词汇和具象的词汇穿插,社会生产和生活亦有体现。总体来看,该十世和上十世比较,是两种力量同时交织,一种是秩序和内在约束,一种是创新和人性化,其实正值春秋战国中后期。 </P>
<P>&nbsp;</P>
<P>以上共25世,就整体来看,规律性比较明显,大规律是五行文化,其中涉及五行的共19世,完全按五行规范的昭穆的有14世;有小规律是以偏旁为主来从形式上识别规范昭穆的方法,以及体现了立中有破、破中有立的社会自然规律。 </P>
<P>&nbsp;</P>
<P>继续看世系图: </P>
<P>&nbsp;</P>
<P>26世:廷(字)--土 </P>
<P>27世:水(偏旁)、金,采样太少(2人) </P>
<P>28世:益(右边) </P>
<P>29世:廴(偏旁) </P>
<P>30世:方、厘 </P>
<P>31世:木 </P>
<P>32世:宀(偏旁)规律不明显 </P>
<P>33世:俭、奢、法()注重含义 </P>
<P>&nbsp;</P>
<P>34世B家族:宇 </P>
<P>36世B家族:隆 </P>
<P>37世B家族:日 </P>
<P>38世B家族:盈(B家族从38世以下无记载于该世系表) </P>
<P>&nbsp;</P>
<P>34世A家族:偏旁+愿望(全、美) </P>
<P>35世A家族:金(鋪、鎮) </P>
<P>36世A家族:水(湍)&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6A-1家族:偏旁+愿望(裕、祝) </P>
<P>37世A家族:木(森、杰) </P>
<P>——————————38世A家族:排行(丙丁) </P>
<P>39世A家族:土(墟、坵;坼) </P>
<P>40世A家族:金(鋒、釧;鈺、金甸) </P>
<P>41世A家族:水(泮、“遊”疑为游;“拨”疑为泼) 41A-a家族:偏旁+愿望(顓、顙) </P>
<P>42世A家族:木(本、相;樸、校) </P>
<P>43世A家族:火(煉、煖、煨) </P>
<P>44世A家族:廴(偏旁) </P>
<P>45世A家族:礻(偏旁) </P>
<P>46世A家族:页(偏旁) </P>
<P>47世A家族:含义(懋、禄) </P>
<P>&nbsp;</P>
<P>从以上可以看出,五行的思想文化仍然影响着这个大宗姓,虽然总体式微,但在部分历史时期或部分核心族群内仍然呈现一定的完整姓,如A家族从37世至43世共历七世(其中第38世例外),至少39—43世是完全完整的,均生生相息。</P>
<P>&nbsp;</P>
<P>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体现愿望的用法多起来了,而在早期这比较少见,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动乱,部分家族的某种无奈和没落。愿望主要氛围两种,一种是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期望,另一种是对某种精神性如人格思想的自我完善要求。还有,用偏旁作为规范和识别家族成员的用法越来越普遍,有别唐宋之后的字辈的模式。两个字的名开始增多,也反映了人口的膨胀。而丙丁等这种商王朝时王室常用的“编号型”天干地支取名法基本消失。 </P>
<P>&nbsp;</P>
<P>或许会有人觉得这种五行模式值得怀疑,我觉得恰恰是值得可信。直至当今中国之百姓,取名时也兴这个缺啥补啥,而在几千年前,那是专属特别族群拥有或掌握的。既然之前无字辈,人数代数也不是特别多,字辈的历史条件就还没成熟,但总需要也一种办法来进行标识啊,对于那个时代的商王室后裔,用五行是很好理解的,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族的逐步民间化,偏旁区别法多了起来,不再要处心地考虑偏旁、文字和五行的关系了,再往前发展一步,表达愿望性的,主观意识性的取名模式展开了。 </P>
<P>&nbsp;</P>
<P>纵观该世系表,再横向对比其它世系表,我会投它一票,也为自己找到了世系的归属、摆脱了摇摆不定的困惑和痛苦。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面对它,轻松地面对它。 我们可以看到,林禄作为林坚的47孙,同一时期同为林坚47孙者多如繁星,只是北方战乱,闽粤浙确实如避风港般起到客观保护作用,但也不至于今天下林姓似乎半出林禄世系,以概率来粗简估推,林禄支系人口应该最多为比干林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不少说是林禄支系尤其是唐九牧支系恐怕其中有部分还是希望沾唐九牧支系的光彩,毕竟源头都是一样的,也不好拒绝呀,兴旺发达总是林氏的。</P>

[ 本帖最后由 子辉 于 2009-4-7 17:0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9: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凑合着看呗</P>

[ 本帖最后由 子辉 于 2009-4-7 19:4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7 20: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辉先生分析得很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7 23: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P>子辉先生分析得很好,一语惊醒梦中人.</P>
<P>我对比分析了一下我广东电白林氏族谱的取名记载,也觉得有这个相似的规律.</P>
<P>希望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个通行规律性,则我林姓何愁字辈?</P>
<P>好贴,顶了顶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8 00: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支持,慢慢细看,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8 17: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P>
原帖由 <I>565093758</I> 于 2009-4-7 12:49 发表 <A href="http://lin.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9924&amp;ptid=3025"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lin.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请注意47世系版本的祖讳,自坚公之子“钟铭”以下,全部是以偏旁为字辈,而且,其字辈有个规律,就是遵循五行来排的:坚,有土,按五行学说,“土生金”,则坚之子为带金字旁的;铭之后,为藩、深、瀾、洙,又合“金 ...
</P>
<P>&nbsp;</P>
<P>一、偏旁标识字辈,如你所说,宋之前不是没有,但应该是少见。</P>
<P>二、某种意义上,很早就开始或者倡行的,往往是贵族。历史和太多的物件也证明,原先属于宫廷里流行的东西,然后感染到贵族,然后普及到民间。也正可能如此,原先的字辈规律到宋开始盛行于大众。我国的历史在两晋时期仍然是十分重视家族背景的,名族、士族。由于祖先带来的尊荣可能庇及几十代子孙。</P>
<P>三、林氏作为大商的皇亲贵族,自然符合以上两点。而且我们应注意到,商朝王室在商朝灭亡以前是用天干地支进行编排的,也就是说他们早就意识和实施,必须要用一种规律来规范、标识宗亲昭穆和内部组织关系。那么武王灭周,肯定很大地冲击了商王室,于是各家族的字辈标识、内部组织关系可能自己管自己的,或者彼此之间仍有某种协调性。</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4: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注意到,关于林禄是比干第八十几世的那个世系表中,很多先祖在周朝甚至西周时期做了大官,有些甚至是敏感部门,如司马大夫,那是涉及军队的,我认为这不可能。

姬周是不会让商王室贵族后裔进入这些敏感部门担任高官的,尤其是西周,离商朝灭亡时间较短,且武庚之乱,即“纣王”的儿子武庚和蔡叔、管叔并联合其它方国在武王灭商三年后反击,姬周统治集团就更加要防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 2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五一期间,突然想了解祖宗渊源,在此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2 14: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论坛升级以后,这些word格式全部出现乱码了.请大家自觉过滤乱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6 18: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7: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辈分现在看来好像也有点跟五行靠:我爷爷辈有水,父辈有廴,我这辈有土,我的下面是金,下面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还真的是按五行排辈分的。祖宗-高人,实在是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1 02: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的分析,应该说用五行来排辈是比较有道理的,古代数学文学并不是很发达,商皇室就用天干地支来记忆,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7 20: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之触.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00: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能说,如果你们相信林氏唐代以前的任何世系的话,(例如这个林坚子孙 金木水火土)
谱牒之路还有待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47 , Processed in 0.05889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