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600|回复: 0

抗击外侮 守护台湾的漳州人(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8 10: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热播的连续剧《台湾·一八九五年》,截取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凌、清廷腐败无能、被迫割让台湾的屈辱历史片段,真实再现了在遭受外侮的民族危急时刻,海峡两岸爱国志士仁人反侵略、反割台的英勇斗争史实,塑造了一批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形象。剧中“板桥林家”、“雾峰林家”、汪春源、简大狮等台湾漳州人的英雄事迹也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其实,漳籍台湾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不俗的表现,本文就此进行回望,对缅怀先辈、追思前贤、扬我中华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钩沉海峡两岸渊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素有“南洋门户,七省藩篱”之称,其“北扼津、沽之咽喉,南拊闽、粤之脊膂”、“为泰西兵船所必经之地,与日本、吕宋鼎足而立”, 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重要,加上拥有天然丰腴富饶的物产资源, 历来为外强所觊觎,导致历史上“外祸”频繁。
  从1544年葡萄牙船员见到台湾高呼“Formosa”(美丽之岛),至1945年的400多年中,台岛先后遭到西、葡、荷、日、美、英、法等数国多达16次的侵略霸占。然而,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面对外来侵略,勤劳勇敢、纯朴强悍、素有反抗精神的台湾人民戮力齐心,奋起反击,特别是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表现尤为突出。
  为了保家卫国,勇敢的漳州人有的马革裹尸,浴血沙场;有的捐助抗敌,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有的奔走呼喊,矢志不移……他们与大陆人民一起,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郑时期
  明郑时期,在反抗荷兰殖民者斗争中,郭怀一首揭义旗,掀开了驱荷运动的先声。1652年,台湾人民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郭怀一起义。
  郭怀一,祖籍漳州,原郑芝龙部下,为赤嵌(今台南市)附近士美村长(一说甲螺村长)。他对荷兰殖民者残酷压榨和掠夺久怀不满,便与乡民密谋抗荷斗争。经反复磋商,原定1652年中秋节,以宴请荷兰酋首费尔逊等为名,在席间铲除荷酋,进而夺取热兰遮城(今安平)。后因泄密,郭怀一被迫提前起义。9月7日,他率众攻打赤嵌城。时荷军只数百人,起义军却多达2000人,但因准备仓促,缺乏指挥与作战经验,加之刀矛敌不过枪炮,很快被打败,郭怀一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被杀的起义者多达1800人。余众在吴化成率领下,转战南部山地——欧汪(今凤山县仁寿里),经半月浴血奋战,最后被镇压下去了。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极大地震撼了荷兰殖民统治的基础,为郑成功挥师逐荷、光复台湾播下了星星之火。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中,无数漳籍子弟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组成了驱荷复台的主力前锋,立下了赫赫战功。著名的代表有陈泽(龙海人)、林凤(东山人)、何斌(云霄人)、何祐(云霄人)等。
  陈泽,龙海人,郑成功宣毅前镇提督、虎卫将军。1661年从征台湾,他亲率4000多名官兵组成的铳船队,其中有一支非常特殊的分队——藤牌兵,从鹿耳门登陆,在北线尾全歼荷军。后又遣铳船队与水师联合,击沉击伤所有荷兰战舰,取得了收复台湾前关键性战役的胜利。
  藤牌兵,是郑成功的子弟兵,多为漳州、泉州人,他们英勇善战,为郑军主力。使用的武器是一面藤牌,一把长刀。藤牌用于防御,长刀锋利可削铁甲,可谓一守一攻,配合默契。藤牌是用藤编浸油制成的,形状像一顶大圆帽,所以又叫团牌或滚牌。荷兰驻台总督揆一离开台湾后,著有《被忽视的福摩萨》一书(福摩萨即台湾),专门提到这支机智灵活、作战勇猛、大败荷军的藤牌兵。清统一台湾后,藤牌兵还奉调远征黑龙江,抗击沙俄侵略者,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大捷;还在克鲁伦河追击战和昭莫多包围战中大败沙俄侵略者走狗葛尔丹的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郑成功复台部队中,还有一支龙海白礁30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驱荷队伍——“忠贞军”,这也是时至今日,一直延续在海峡两岸“上白礁祭典”盛事的首倡者。
  据传,1661年,担任郑成功前锋部队的“忠贞军”,编成五艘艨艟,浩浩荡荡开赴台湾。鉴于海峡的风高浪恶,临行恭请大道公(保生大帝)——吴夲神像保佑渡海东征。复台后,为感谢大道公的庇护,遂在台南学甲头寮登陆处仿庙建宫祭祀,并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回故乡慈济宫祖庙割香,称之“上白礁”。后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无法回祖庙割香,改以在将军畔举行遥祭仪式。从那时至今,300多年从不间断。即使在日据时代,这种祭祀仪式照样举行,香火依然旺盛。
  台南慈济宫迄今还立着一块石牌,上面镌刻着“我台人士祖籍均系中国移来”,充分表达了台湾同胞缅怀乡土的深情,体现了两岸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割不断抹不掉的血肉情谊。
  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面对一次又一次外敌入侵,台湾漳州人前仆后继,英勇反抗,以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精神,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书写了一页页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壮烈篇章。
  鸦片战争时期,在抗击英国侵略者斗争中,“雾峰林家”是爱国保台的楷模。1841年,台中“雾峰林家”平和人林定帮、林文察父子协助台湾兵道姚莹,率领乡勇参与战斗,击败进犯台湾的英军,俘敌100多名,被称为“抗英英雄”。
  中法战争时期,在抵御法国侵略者斗争中,林朝栋、林维源一直跻身保台卫乡最前线,堪称“护台双杰”。
  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侵犯台湾基隆,正在台湾督办军务的福建巡抚刘铭传组织守军反击。平和人林朝栋(林文察之子)率雾峰乡勇500余人(一说2000余人),携带两个月的军粮开赴台北,前往基隆,镇守大武仑炮台,在狮球岭大败法军,立下赫赫战功。战后,林朝栋因抗击法军、开台有功钦加二品顶戴,赐穿黄马褂,统领全台营务。其妻杨萍,也因率6000多名乡丁助战、击破入侵大屯山法军有功,受封一品夫人。
  “板桥林家”林维源,龙海人。1884年,他募集乡勇500多人,持械开赴沪尾前线助战,并捐借20万两银给台湾巡抚刘铭传作防御,以“共支危局”;后又慨捐50万两银支援抗法,因功被清廷授予内阁侍读,迁太常寺少卿。刘铭传在呈清廷的奏折中说,林维源“竭力勉输,实属急公好义……决非寻常捐输军饷可比”。《刘壮肃公奏议》奖贤略序也写着:“林维源前助军饷八十万,公至复助四十万次官军。”可见其爱台胜家、慷慨捐援的高尚情操。
  甲午战争时期,在抗拒日本侵略者斗争中,无数漳籍子弟一如既往战斗在最前沿。1894年,林维源奉命为督办全台团防大臣,报效两营团勇(每月发饷5000两银),择险守御。翌年5月,“台湾民主国”成立,他被推举为议长,但辞而不就。不过,仍再捐100万两银为抗日军饷。与此同时,林朝栋与刘永福、徐骧等爱国将领积极组织抗日义军,进行阻击……因大势已去,林维源、林朝栋等因不甘当日本“顺民”,举家迁往内地(厦门鼓浪屿)。但林维源所带团勇及林朝栋所率领的十个营将士仍留在台湾,继续与各抗日武装一同并肩作战。后来,林维源获知日本卖台消息后,当即决定倾尽家财,捐资400万两银。同时挨家挨户走访在厦门的台湾故旧和富豪绅士,动员他们出资,共同赎回台湾,但却因清廷的漠视而饮恨落空。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让台湾的噩耗传来,正在北京会试的台湾漳州籍举人汪春源悲愤欲绝,立即联合户部主事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一干台籍京官,执笔“公呈”清廷,强调台湾为东南门户,割让宝岛,台民“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惨曷及”、“台民终不免一死,然死有隐痛”,抒发了400万台湾百姓誓死抗日、保家卫国的心声。这份饱蘸桑梓之情、写尽台民心意的奏书,震动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促就了其“公车上书”的壮举。《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中写道:台湾举子垂涕而请命的义举使他看到“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竹庵会议,以一昼二夜草为万言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以《公车上书》为标志,反割台的斗争达到了高潮。从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到5月8日烟台换约止,前后22天,先后有在京的各省举人3000余人次共上书38件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未有的壮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同呼吸,共命运,互相鼓舞,互相支持,把反割台的斗争汇结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群众性爱国救亡运动,由此足见拳拳赤子之心、报国之情的力量与伟大。            (待续)
  林盛发  文/供图
闽南日报2008年11月19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18 22:32 , Processed in 0.07342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