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950|回复: 0

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 (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8 10: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民渡海·海峡夜浪(油画 冉茂芹作)
  林盛发 文/供图
  三、深耕与建树
  今日台湾人民能够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无一不是台湾先民一滴滴血汗造成的。“百般武艺,不如锄头锄地”,漳州人入台伊始,就凭着一双手一把锄头,在这块处女地上拓垦、耕耘、创造。从这方面看,在某种程度上讲,台湾拓垦史才是真正的台湾史。而在拓垦史上,漳州移民所作出的贡献是其他地区难以望背的。正如《台湾通史》所称:“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斯土,为子孙万世之业,其功伟矣。”
  秦汉之际,大陆就与澎湖互通。而经略台湾则从隋炀帝始。漳州移民入台,据有史记载,始在南宋间。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攻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郡马都尉陈植率部入诏安抗元,后有残部避入澎、台安身,也有漳人随军入台。四月,元军进攻东山岛,许多东山人举家迁澎、台定居。
  明代漳州月港设洋市,万历间(1573——1620年)达到全盛,月港船舶到东洋方向贸易的有琉球、日本、菲律宾、台湾等地。漳州到台湾海上交通方便,屡有移民入台。据南靖县53姓谱牒资料统计,明代移民入台有148人,其中万历前31人,万历间94人,天启到永历年间23人。从这一局部统计,可看到明代漳州移民入台已大为增加。明、清入台的移民,有的成为“垦首”,因扩大垦殖,回家乡带去同村同宗或募民入台。
  明天启四年(1624年),旅居日本的海澄人颜思齐带领闽南乡亲,其中有海澄人陈忠纪、南靖人李俊臣、南安人郑芝龙等,驾13只船在台湾笨港(今名北港)登陆,以诸罗山为根据地,辟土伐木,建寮筑寨,垦荒造田,筹划长期开发方略;而后招募漳州、泉州等地的青壮年3000多名,到台湾从事捕鱼、农垦及海上贸易,这是漳州最早的大规模迁移开拓台湾,颜思齐被称为“开台王”。
  明末清初,郑成功誓师海上,树起反清复明旗帜,以金、厦为根据地,起兵抗清,给清廷极大压力。清廷采取“迁界”、“禁海”政策,以断绝郑军供应。郑军遂出师东进台湾,一些忠于明室的士庶,纷纷“咸往归之”,铜山有500名青壮年随军入台。因清廷实行“迁界”、“海禁”政策,沿海30里地成为“弃土”,许多边民“无地可种,无家可归,无以为生”,于是,冒“越界立斩”风险渡台,“航海而至者十数万人”。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带兵打仗的将领林凤、陈泽等积极推行“寓兵于农”政策。据文献记载,明郑时期,郑军官兵分垦三十多个垦区,大部屯于彰嘉以南和台南、凤山一带,其中以林凤、陈泽率部的垦区,拓垦面积最大,收成最多,成绩最显著。林凤率所部设镇屯垦于赤山堡,称为“林凤营”。陈泽率部在台南至嘉义一带驻垦农耕,并到漳州组织移民入台开垦。其夫人郭氏和胞弟陈丑、陈亥、陈拱及陈氏族人也纷纷从祖籍地浮宫霞寮迁居台湾,开发今嘉义、彰化、台南等地。铜山何替仔,率领所部拓垦太子宫堡和铁线桥堡(今台南县新营镇、盐水镇、柳营乡及东山乡一带)。云霄何祐率部驻垦社寮岛(今基隆港中的和平岛)。
  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官兵眷属和漳泉移民大量涌进台湾,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建设。诏安人徐远招佃开垦大槺榔西堡(今嘉义县六脚乡、朴子镇一带)。龙溪人杨巷摘、陈子政等开垦嘉义六脚佃庄;蔡振龙、陈隆等开垦嘉义更竂庄;方姓族人与同安人林姓族人招佃开垦高雄赤山仔。平和人林宽老、李达等开垦嘉义林内庄、潭仔墘庄;林虎、陈天楫等开垦嘉义后崩山庄;林一开垦云林崙仔顶庄。漳浦人向妈穷开垦云林潭庄。漳州人陈石龙等招佃开辟云林崁头顶;王锡祺招漳州人、同安人开垦淡北唭哩岸(今台北市北投区吉利)。从而,使这一带成为闽南人特别是漳州人的开垦拓殖之地。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漳州移民在拓殖垦地上,更有着不俗表现和惊人业绩。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总兵张国、副将刘源沂(南靖县人)、黄鹏爵(漳浦县人)率领一支以漳州人为主的部队入垦大肚山麓东侧(今台中市南屯区),并在今台中市成立新庄仔、大墩、桥仔头等村落,成为最早的聚落“南屯”。南屯最早的地名叫“犁头店”。据说,由于农事大兴,翻土的犁头需求量很大,在垦区出现了很多打造犁头和其他农具的打铁店,于是有了“犁头店”之称,至今沿用。这是大陆移民拓辟台中盆地的开始。张国是台中盆地的开山祖,他死后,归祖籍入土安葬,但台胞为他建庙祭祀。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兵蓝廷珍(漳浦人,雍正年间任福建水师提督)率领队伍,拓垦大片荒地,号称“蓝兴堡”(今台中市部分和台中县太平、大雅、乌日乡一带),是清代最大规模也最有影响的官屯。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72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吴凤(平和县人)被推荐为阿里山理藩通事,任职四十七年。早年他跟随父亲在台湾诸罗垦狩,开发今云林县竹崎乡,并与兄弟民族通好,最后还为民族团结而献身。现台湾嘉义有“吴凤庙”、“吴凤成仁处”、“吴凤故居”和“吴凤墓园”等古迹。
  雍正十二年,林成祖(原名秀俊,漳浦人),从家乡筹资数百银元,同邻里乡亲一起,渡海来到台湾淡水厅大甲社定居。他一方面租番田耕种,一方面开荒造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由于他吃苦耐劳,又善于运筹,几年间就开垦了大片土地。林成祖组织开垦的土地,遍及板桥、中和、永和、土城等地,并且配套兴修水利,在淡水凿大甲圳、大安圳、永安圳,灌田千余甲。《台湾通史》赞道:“成祖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泽孔长,至今犹受其赐,是咸有功于垦土者也。”   
  乾隆三十八年,吴沙(漳浦人)举家迁台,先在基隆做工,后到三貂社出入番地当商贩,逐步取得番民的信任,即深入其地考察,发现蛤仔滩(又名噶玛兰,即今宜兰)负山面海,平原万顷,土地肥沃,溪河交错,极适宜垦田。于是,他招募闽南乡亲协力联合开垦,于嘉庆元年开始在乌石港筑堡围垦,却遭到番民的袭扰。他一方面组织乡勇进行自卫,设立哨寮加强巡防;一方面多与番民疏通,双方逐步建立互信。当时适逢番地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吴沙及时以药品相赠,使许多番民得到救治。番民感其恩德,特献地让吴沙开垦。于是他大批招募漳、泉、粤移民,在蛤仔滩进行大规模开垦,几年间拓地数十里,使宜兰平原由荒滩变为富庶的沃土。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清廷在这里设噶玛兰厅,后改为宜兰县。吴沙逝世后,宜兰民众尊称他为“开兰始祖”,并立庙奉祀;还在头城建立一座“吴沙昭绩碑”,以示永久纪念。

  清代率军入垦台中的总兵张国神主牌

闽南日报2009年2月25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3-29 19:35 , Processed in 0.044235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