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488|回复: 0

生根深耕台湾的漳州人(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8 09: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盛发  文/供图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林本源家族的林应寅(号敦厚),从龙溪莆山社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乾隆四十五年,其子林平侯(又名安邦)入台。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林平侯举家从新庄迁大溪,开始发展土地开垦经营事业。在其悉心经营下,漳州人聚居的大溪迅速繁荣起来。林氏家族的土地经营,也从大溪扩展到新竹、桃园、台北,甚至宜兰,成为台湾北部第一大地主。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林氏后代举家再迁至板桥,兴建了板桥城,成了台北地区漳州人的领袖。板桥一带漳州人聚居,故有“板桥十三庄都是漳州人”的说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林家产业,经林氏第三代历时五十年的苦心经营,大获发展,田园数量居全台第一,成为台湾首富。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林琼瑶、林甲寅迁移雾峰。尔后,开始对台中(包括乌溪流域的雾峰、大里、太平、乌日、大肚等地)进行开发经营,史称“雾峰林家”。该地区住民概属漳籍人。其后代林朝栋于光绪年间经营樟脑、蔗糖,在台拥有林地二万多甲,有制樟脑及糖的作坊500多处,成为台湾望族。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陈辉煌(本名辉,又名辉龙,漳浦县人)渡台,居噶玛兰。陈辉煌因开发宜兰平原兰阳溪以南近山广大土地的突出贡献,而与吴沙齐名,被誉为“两位溪北、溪南开发的先贤”。溪南开发以后,陈辉煌又先后在拓通苏花山道、抗法入侵和驻防苏澳等事关东部开发和防务的大举中,立下赫赫功勋。
  以上种种土地经营之故事,传递着一种信息,台湾土地与农业的开发成长,漳州人的贡献极大。而他们自原乡带来的生产技术、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落实在这片土地上,经过代代相传,早已成为台湾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可以说,今天的台湾繁荣发展,就是昨天漳籍先民努力打拼的结果。
  此外,在台湾开发史上,漳州人在水利建设上也是屡有建树,成绩骄人。据《台湾通史·农业志》记载,台湾水利工程共247处,其中荷据时代2处,郑氏时代18处,余者皆为清代所修。 
  清统一台湾后,移民激增,出现由南到北,由中到东的垦殖高潮,水利工程建设也迅速发展。清时共修筑水利工程234处,遍布全台11个县。这些数字不一定全面,但可窥见清代台湾水利建设的盛况。清代兴修水利有多种形式,南部地区部分是官府捐修,大部分是乡民合修。中部、北部、东部地区有“垦首”独修、合修,有佃户合修或乡民合修,个别是民、番合修。但不论何种形式,占台湾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漳州移民,兴修水利的业绩功不可灭。由于深受原乡高度仰赖农耕的生活影响,他们拓殖垦荒到哪里,水利工程就修到哪里。其中最有影响的首推南靖人郭元汾和漳浦人林成祖。
  郭元汾,字锡瑠,南靖县人。自幼随父赴台居彰化,青年时代适逢台湾农业大发展时期,为了实现大规模经营农业的抱负,于乾隆初年迁居大加蚋(今台北市),在兴雅庄一带开发大荒埔。当时这里水利未兴,农田常受旱减产,他投资筑陂开渠,引新店溪支流之水来灌溉新垦农田。但由于引水量小,垦区又日益扩大,缺水的问题依然是影响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他决心投资兴建更大型的水利工程,直接从新店溪引水来灌溉台北的大片农田。乾隆五年,他变卖在彰化的全部田产,投资动工兴建金石川圳。由于工程浩大而又艰巨,到1760年,他前后共花了近21年时间,修筑金石川圳,灌溉面积1200多甲,为台北平原最大水圳,贡献甚大。当地民众缅怀他的功绩,皆称这条水圳为“瑠公圳”。
  林成祖(漳浦人),康熙末年渡台,居淡水大甲。他投资开凿大安圳,引内山三叉河水灌溉,圳宽2.4丈,长10多里,经数年才完成,可灌溉大安寮庄田地一万多亩;后又开凿永丰圳,灌溉枋寮庄2000多亩。当时南势角、中坑带“生番”出没杀人,林向政府呈准设防自卫,招募丁壮,设置隘寮,日夜武装巡防。后来林的长子林海筹倾资修复“大安圳”,其孙子林登达也修“暗坑圳”等,祖孙三代都为修水利作出贡献。
  类似以上郭元汾、林成祖这样致力于台湾水利建设的漳州先民还可以举出很多。如:雍正年间漳州举人王锡祺筑七星墩圳,自七星墩引山泉灌溉台北北投地区数百甲田。漳州人郑维谦筑双溪圳,灌溉台北士林一带田园。光绪年间龙溪人林维源修四成陂,引大安溪之水灌溉月眉、六份之田五百余甲。平和人林朝栋筑聚兴庄圳等,灌溉田园数百甲,等等。漳州人在台湾开荒垦地所到之处,开凿的大大小小的陂圳星罗棋布,不计其数。许许多多小型的陂圳名不见经传,然而正是开台先民早期一锄一斧的开凿,才换来了今天台湾先进的农耕条件。
  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在开发和建设台湾过程中,漳州移民出了尤其多的力量。正如厦门大学原台湾研究所陈孔立教授所指出的:“漳州移民在台湾开发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台湾400多年里,漳籍子弟有1000多人在拓殖开发、建设发展、繁荣台湾上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如历史上的“开台王”颜思齐、台湾文化教育先驱陈永华,复台麾将陈泽、林凤,献图收台何斌,收台要将何仪,重建基隆何祐,平台策士黄性震,复台“破肚总兵”蓝理,治台名将蓝廷珍,筹台宗匠蓝鼎元,“他斋先生”陈梦林,“阿里山神”吴凤,开兰鼻祖吴沙,开兰元勋陈辉煌,台湾水利事业奠基人林成祖、郭元汾,热心公益事业的“板桥林家”(林平侯、林维源等),满门忠烈的“雾峰林家”(林文察、林朝栋等),抗日英雄简大狮,“台湾美术开山祖师”谢颖苏等等;近代的有爱国人士林尔嘉,史学家连横,民主先驱林献堂、蒋渭水,闽南护法首领林祖密等等;现代的有“副总统”谢东闵,“司法部长”林洋港,“法务部长”陈定南等等;当代的有国民党要员连战、萧万长、王金平、江丙坤、林丰正、吴敦义、曾永权、林益世、林澄枝、连胜文、高清源、叶金凤、赖仕葆等等,民进党要员陈水扁、吕秀莲、谢长廷、苏贞昌、游锡堃、张俊雄、林义雄、陈菊、许信良等等,工党要员郑昭明,前台联党赖幸媛等;此外,还有如今仍活跃在台湾各界的漳裔闻人高育仁、张建帮、廖正豪、康宁祥、朱高正、沈庆京、蔡万才、许文龙、陈由豪、吴松柏、李瑞河、林衡道、林怀民、曾仕强、魏萼、江素惠、简婧、黄春明、杨云萍、杨丽花、许海钦、沈兆鹏、许凯夫、罗大佑等等。
  一部台湾发展史,有如此之多漳州人的名字与之紧密相连,这在全国任何一个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由此足见,漳州人对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贡献很大,影响很广、很深。

  妈祖出巡。
  曾被两岸信众护送巡台的漳州武庙关帝塑像返乡。
  林成祖开凿的大安圳。



闽南日报2009年3月18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6 16:08 , Processed in 0.06861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