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476|回复: 2

福建省大田县林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5 16: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t_msgfont>福建省大田县林氏</DIV>
<DIV class=t_msgfont>(林乐妙&nbsp;&nbsp;林振慨&nbsp;&nbsp;陈美光供稿&nbsp; &nbsp; 林毅整理&nbsp;&nbsp;林秀植发布)<BR>(西河郡)<BR>溯 源<BR>林姓受姓始于林坚。林坚,史载为殷商太师<A href="http://www.bigan.cn/">比干</A>之子,比干因忠正谏诤被商纣王剖心而死,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为旌表比干忠烈,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觅其后嗣。正夫人妫氏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其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朝廷亦在当地设立<A href="http://lin.5d6d.com/thread-2142-1-1.html">西河郡</A>,“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BR>传&nbsp;&nbsp;衍<BR>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任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渐聚山东济南,形成“济南林”。西晋为避“永嘉之乱”,林氏南迁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形成“下邳林氏”。东晋时的林懋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其子孙又成为“徐州林”;其弟林禄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定居,成为林姓入闽第一人,即“晋安林”的先祖。由于“晋安林”派生的支系很多,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BR>自<A href="http://www.bigan.cn/jiapu/LinLu-92.html">林禄</A>至林玉珍,传八世,奕世簪缨,先后出一王、二侯、九将军。至十世祖隋右丞林世茂,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显贵南国,位列甲等,其中“<A href="http://www.bigan.cn/jiapu/show.php?itemid-118.html">九牧传芳</A>”名扬四海:十六世<A href="http://www.bigan.cn/celeb/show.php?itemid-100.html">林披</A>,自北螺村迁居澄渚,建“灵岩精庐”(今莆田兴教里福平山下),九子均在此庐攻读,贞元年,先后登科,同为剌史,号称九牧(牧,唐时地方行政长官名)。</DIV>
<DIV class=t_msgfont><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福建省大田县林氏主要有八大支流,即<STRONG><A href="http://www.bigan.cn/jiapu/FujianDaTian-ZiXi-ChanLin-998.html"><STRONG>吴山梓溪林法旺</STRONG></A></STRONG>、广平林迪、武陵林廿六、均溪珠宝山林安六、湖美西燕林辛二等八支系,全为闽林“晋安林”支系派生。</DIV>
<DIV class=t_msgfont><BR>【<A href="http://www.bigan.cn/jiapu/FujianDaTian-ZiXi-ChanLin-998.html"><STRONG>梓溪林氏</STRONG></A>】吴山乡梓溪第一世为林法旺(一说林发旺),一说唐闽林17世九牧林中林藻长子林惠支系,一说源自仙游林思,更有说出自宋九牧林景渊之后; 各执一词,于唐开元六年(718年)由福塘东渎行经沙县入于尤溪寻水源而肇基梓溪,生林戴爱、林载惠二子。<BR>林戴爱官福州主簿,开基福州后迁居安溪碧石(今白桃)。<STRONG>林载惠</STRONG>生七子:长子林珍谋居梓溪厚山及珍山,次子林振梓居永春福鼎卿源,裔孙又开南安金淘,台湾,安溪,三子林朝阳开基吴山乡阳春(后裔开大田小华,永春荷珠,前坪下地,永泰县,福州北岭,永安,台湾),四子林肇福开基永春福鼎井兜(今横口乡)五子林泽溪开基漳平德安、其后裔又迁安溪西坪,六子林常春开基安溪柏叶赤岭,七子林兴源开基安溪湖头来苏(后裔林子义徒居永春万代又迁藻岭,藻岭又一支今居于闽北福鼎市)。<BR>林珍谋生林少清、林赈、仲晓、处忠四子。<BR>林少清裔孙丙五开前坪湖平、七六于清开梅山乡金阳村。林赈受闽王诰封把截使,生可仁、可仕、可柔、可是、可邯、可言六子。林仲晓过继二房林振梓为嗣.其次子林邱迁小田寨都。林处忠居桃源万宝龙江祠,名为九户林,其第八户名文生,徙居汤溪,建金犁祠。至第六世林继源,迁大田城关北门,至三世孙名林杨赞,迁文江,子孙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文兴堂。<BR>林赈长子林可仁,其孙林继宗居后湖。后裔林大五于宋嘉熙年间开基谢洋小珍山奉先堂,传谢洋支系:禄二开基谢洋龟山堂,禄三迁科里,谐九、诏八迁坑口,在名、在昭、尚乐迁仕福,枳二迁坑头,灌四等后裔迁碧山,妍八开基和春,在巽、谡四开基怀德等等。逢端开基均溪温镇镇前洋,尾开基石牌镇桃溪村。魁三迁桃源镇。林甲乙开基台石街(今武陵乡大石村),后裔七克初从台石街开基石燕坑(今湖美乡西燕村);至唐咸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年)林廿一从石燕坑再开基林兜(今湖美乡林兜村),林泰五于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从林兜又开基黄龙山(前坪乡黄龙村),建立瞻依祠;其后裔从黄龙山又迁居前坪乡吉坑、川石,文江乡后洋、光明、龙门、温厝、花桥、小芹村,建设镇香浮村,太华镇汤泉村,桃源镇岭头岬等。林万宝于公元1295年从梓溪迁至桃源仙头,林文庄约于1408年迁居山门(现为东风农场管辖)、林文生迁居乾元(现为东风农场管辖)繁衍生息。近代又分支武陵乡大石下尾等处繁衍生息。三子林可柔,一孙林至诚居岭头,一孙移根口。五子林可邯,孙林志礼居后屋今祖安房。林五五开基太山崎,其后裔林文春又分支华坑。六子林可言,生五子,文显、用乾、汉臣、昭贵、昭信。文显任押司,居亭上,子孙徙尤洋隔口。用乾生五子,长子林应朝居后山;次子林昌龄居后处,传至11世林书为前处祖;三子林应期居埔尾,其裔孙林长升开鳌头房,林昱开龙岩,林璘迁武陵大石,林问居白地溪头;四子林四薰居后湖;五子林公奭,居书齐埔。汉臣居前坂。昭贵居后山迁尤洋隔口。次子林可仕、四子林可是无传.<BR>林朝阳(梓林三房始祖),裔孙(阳十七世),林政东号云龙,于明洪武间迁大田小华.<BR>林政华諱德瑛号云林,生四子:长文焕号青峰行十三.二子文煊号翠岩行十四.三子文煇号雪岩行十五.四子文燿号碧岩行十六.<BR>林政华长子,行十三:后裔林叔辉,林元登,林其宜,于乾隆甲申(一七六四年)移江西广丰廿四都祝村.上铺,十五都上加尖.林等修(字大埒).林汝修(字大谴),林厥初,康熙年间移台湾台北.林是镇(字锡瑘),林是車(字锡琰),林是琅(字锡球)乾隆癸已(一七七三年)造基台湾省台中及嘉义县.林传稅.林传赡,光绪年移台湾.林是恭.林厥温(阳二十九世)于乾隆间移永安西洋.林节源,林振会居永安墨斗崙及内炉村<BR>林政华二子,行十四:生四子:长林仕九字旺无传,二林璟二字芳无传,三林璟七字顕,四林璟八字兴(阳十九世),明永乐年间移永泰县.<BR>林政华三子,行十五:后裔林周十(子仸蔭)于嘉靖十一年移福州北岭上崙,开基祖祠龙卿堂.(阳二十五世)林唐英,康熙年间移永泰县.林僉公,林约修(諱中要),林九亨(諱中元),林孔金(諱中银)(阳二十八世),康熙年间移居台湾.<BR>林政华四子,行十六:后裔林璠三(阳十九世)居德化新化里小尤.林朝四(阳二十世) 子林云嶽任湖广云梦知县,林云嶽孙林乔椿武生,任天津指挥使,其后裔林鹤英今兴居于南京.林大一居大田屏山后坑尾.后裔林大四迁居大田前坪下地.下地又再开基尤渓坂面.林京四(阳二十二世)生二子:长林格华,次林汗三(迁漳平塗坑).林格华生三子.长林应绵居永春苦竹头,二子林应顺定居大墘.三子林应居,生一子林宗成,迀居永春荷珠.另支纯珍后裔移居江西铅山县,福建邵武县,光泽县.<BR><BR>【<STRONG>广平林氏</STRONG>】开基祖林迪,行十万,赠大总戎,北宋初年从仙游县石壁潭迁入广平大泽。林迪自入迁后,生七子,长眺传、次标、三卢、四邦、五晖、六苗、七第润。长二子并居福州,三东山,次子居富积,三子居万积大丰、下井、陈海、白石坑,四子寄居沙邑官庄,后支分三保及南山前召,五子居积村、大泽,六子居岩兜、龙池、陈山、泽坂、珍山等处,七子居福州又分南阳。<BR>林迪派下各支祖:四五都富上坊林一千,四五都坡兜坊林七四,四六都龙溪坊林高三,四六都彭床坊林定七,四四都珍山坊林三十二,四四都龙逢场林旺七,南坑头林喜二,汤头林振满,竹坪林十六,田头林万九,北门林进侯,小黄坑子林郁公,四六都鉴村林德宇。三九都三保(现建设镇)始祖林千一。 <BR>【<STRONG>武陵林氏</STRONG>】开基祖林廿六,为闽林十七世第九牧林既后裔。林既迁仙游县,裔孙林五(闽林廿五世)于北宋(1048年)由仙游县柘山迁入尤溪卅三四都溪柄下坑(今大田县石牌镇长溪村下坑),裔孙林廿六(闽林廿八世)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迁入武陵乡桃溪村水尾潘山垅。林廿六儿子千五、千六因牛夜不归宿寻至桃溪村墓林弯,见形局佳胜,遂于1195年在墓林弯创建西河祠堂。后裔主要分布武陵乡的桃溪、百束、武陵、红君等村。<BR>【<STRONG>林兜林氏</STRONG>】林二公于隋唐之际自仙游大圳避难迁于大岳之坷坑,当始至时,茂林四塞,荒野寂寞,自高才向岳踏十里无人之境,创业之艰辛可想而知。迨五代末,高祖廿一公有拓恢之志,一日,寻牛至此林兜,见其笔峰高峙,东有清泉湧出,而牛每来则偃然而卧,蟠然而息,有住其耶,乃别弟廿二公,于炎宋建隆间欣然构楼而居之,公生二女三男,初生一女,招叶公入赘,又生三男,分三房,长房绝,二三房传续至今,最后生一女,招郑姓入赘。后裔称建华堂为祖楼,原与叶氏共之,至明永乐一炬,千里荆剌,野树蜩螗,至于嘉靖壬戌,叶氏零落,林姓乃命工匠而重建。建华堂,其后裔分迁三十一都黄龙山、上燕坑、四十七都山均洋、二房亦有迁之四十都汤头等处,成为大田林姓一支重要支系。<BR>【<STRONG>西燕林氏</STRONG>】湖美乡西燕村林氏始祖林辛二于大元年间从仙游大圳开基江山保西头乡(现湖美乡西燕村),现传25代。裔孙林天南、林益登等传衍甲兜乡(现文江乡温厝村甲兜自然村。)<BR>【<STRONG>珠宝山林氏</STRONG>】均溪镇温镇珠宝山林氏始祖林安六,祖源同属九牧林藻公次子成公之后,披公八世孙林炳迁仙游高坂大圳,十世孙林真迁泉州南巷,十一世林肇于宋建隆三年避张汉思乱自泉州入德化梅洋乡地名箭竹坂(现尤溪界),十七世林恺珊迁德化登第乡,廿四世孙林安六于明朝初年迁珠宝山。<BR>【<STRONG>大合林氏</STRONG>】林立谚约于清末民初从永泰迁入太华镇大合村。<BR>【<STRONG>大墘林氏</STRONG>】林真棕约于1924从德化县美湖乡开基济阳乡大墘村,建壹鹏堂。<BR>【<STRONG>桃源林氏</STRONG>】林祖太于民国29(公元1940年)从永春达埔迁入桃源。<BR><BR>分 布<BR>林姓为大田县第二大姓,人口超44000人,分布于大田县13个乡镇50余个村。其中:<BR>吴山乡:梓溪、阳春、东埔。<BR>济阳乡:国庆、大墘。<BR>谢洋乡:谢洋、怀德、坑口、科里、珍山、和春、碧山、仕福、草垄崎、三角尾、焦坂。(95%人口为梓溪林)<BR>均溪镇:红星、玉田、太山崎、珠宝山。<BR>太华镇:小华、黄坑。<BR>建设镇:建设、建强、建民、香浮。<BR>广平镇:广平、甲头。<BR>奇韬镇:龙溪。<BR>武陵乡:武陵、红君、桃溪、百束、大石。<BR>桃源镇:乾元、广汤、桃源、桥山。东风农场的三门村、桂洋村、乾元村。<BR>文江乡:文江、典坑、光明、后洋、山芹、龙门。<BR>梅山乡:金阳。<BR>湖美乡:前进、林兜、汉口。<BR>前坪乡:吉坑、黄龙、山川、湖坪、上地、下地。<BR>外迁永春、福鼎、龙岩、安溪,永安及台湾等地。<BR>祠&nbsp;&nbsp;堂<BR>【<U>县城和敬祠</U>】和许多姓氏一样,林姓于清同治年间也在城内建有宗祠,据清同治十年辛未岁贡士林腾蛟作《林族大宗和敬祠祭簿序》:“……清同治八年己巳冬十月初五吉辰,父老齐登绅衿咸集,恭崇我闽林始祖考禄公郡王妣孔氏夫人神主奠安正中上龛,灵承於各户率祖攸行,香进以列祊孝孙有庆,萃一十有二户众孙,奉一十二座神主,安镇次三龛位,蔼然爱若见忾,若闻欣逢筮卜良晨……”。<BR>时清朝同治十三年,林氏裔孙孝廉林芝荣跋《田邑林氏大宗祠和敬堂跋》云:“……吾族林自禄公筮仕入闽,厥后孙支蕃衍,即散处田阳者,只各营其家庙,岁时私荐,从无一人知报本于所自出之祖,岁己巳,武陵里嗣孙武举林清藻、台石街文庠林骥、炉山太学生林文焕慨然特发其敬宗收族之念,遂和集阖邑同宗之人,营建大宗,众皆踊跃,大户捐钱二百余千,中户百余千,下户数十千,共获缘钱一千百余串,适岭兜乡有己祠,在县衙左腋尾,堂基卑湿,栋宇朽坏,愿公诸众,凭众改建,崇祀禄公……”。<BR>林氏和敬堂位于县衙大门东边,进深十丈九尺,东西宽四丈四尺六寸,前堂一厅四房,书院两边各二房,中堂一厅,下四房,上四房,后书院下四房,上二房,后楼下一厅四房,上一厅二房,通共二十八房。<BR>中堂正龛排列三行,顶行特祀林氏始祖禄公神主,下二行排列支祖神主,堂左隅设一几,奉祀本堂福德正神,约许仕宦衣冠者配祀,堂右隅另设一几,约许功高德盛者配祀,后楼厅崇祀关圣夫子、文昌帝君、大魁夫子等三神圣像。和敬堂共祀十二户神主:正中排列始祖敕封晋安郡王开闽林始祖林禄公神主暨一品夫人妣孔氏神主。<BR>【<U>武陵西河祠</U>】位于武陵乡桃溪村,坐向,化牛形,始建于宋代,闽西北特委遗址,1990年列为大田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BR>【<U><STRONG>梓溪禅林祠</STRONG></U>】位于梓溪村水尾,四面群山环绕,溪流蜿蜒,溪中凸起小山包,林姓先祖在该山建祠堂,形似仙人撒网形,1981年重建。详情请看:http://lin.5d6d.com/thread-60-1-1.html<BR>【<U>谢洋奉先堂</U>】位于谢洋乡小珍山村,始建于宋嘉熙(1237—1240年)年间,历代都有修缮。<BR>【<U>谢洋龟山堂</U>】位于谢洋乡谢洋村,约建于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形似龟形,故名龟山堂,坐寅向申,2006年重建。安溪福鼎举人林露深撰有对联:恍乎鲁国名山族聚端惟正;依然谢家宝树材涤自桂芳。龟鹤呈奇徵久远;山川毓秀蔚人文。<BR>【<U>建设厚埔祠</U>】位于建设镇建设村,南宋末年始建,化牛形,坐酉向卯兼兼乙辛,后裔己传26世,祠前左右各植有樟树一棵,数百年来己成巨樟,守望着林氏历代沧桑。<BR>炉下坪西河堂:坐北朝南,建造年代不可考,清时多次重修,现保存完整。<BR>山门龙庄祠,位于东风农场山门村,坐壬向丙,美女献花形,占地900多平方米。<BR>乾元龙兴祠,位于东风农场乾元村,坐北朝南,鲤鱼形,占地180平方米。<BR>【<U>阳春普照堂</U>】位于吴山乡阳春村,坐癸丁壬丙向,占地二百五十平方米..原为佛祖寺庙址,林姓进住后约于明朝初年翻建为宗祠.左厅.中厅奉佛殿.右厅立宗祖厅堂.原建筑雕樑画栋,精雕细刻,镏金大漆,宏伟壮观.于一九七三年被毀,一九七六年复建,今拟复原防古重建之中.原寺宇建造何年代无可考.现存屋后千年红豆杉,沧老枫树为历史写证.,</DIV>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22: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url=]一、进士、举人名录(已知)
  

  主要依据民国17年编修的《大田县志》记载和各乡(镇)提供经考证的资料而编成。收录进士38人(唐朝4人、五代1人、宋朝11人、元朝4人、明朝9人、清朝9人)。收录举人59人,其中宋朝2人、元朝4人、明朝12人、清朝41人。进士范子高、陈师文、田顼、田琯、会元田一俊、武探花林宜春收录人物传记,本篇不再重复。
  

 表34-2
大田林氏进士、举人名录
姓 名
籍 贯
中式时间
科 第
任最高职官
林起东
吴山乡梓溪
宋元丰甲子
进 士
龙岩学府教授
林春轩
吴山乡梓溪
明天顺戊寅
进 士
新城知县沔阳州判
林 贤
吴山乡阳春
明朝
进 士
云梦县知县
林佐汤
武陵乡
清光绪乙未
钦赐进士
林恒圃
吴山乡阳春
清朝
岁进士
林克俊
吴山乡梓溪
宋嘉定庚午
举 人
林拱辰
吴山乡梓溪
明崇祯丙子
举 人
林梓明
吴山乡梓溪
明朝
举 人
林月溪
吴山乡梓溪
明朝
副举人
林远辰
吴山乡梓溪
明朝
举 人
林跃乙
吴山乡梓溪
明朝
举 人
杭州吏学员
林际辰
吴山乡梓溪
清康熙甲子
举 人
林听跃
吴山乡阳春
清康熙年间
副举人
晋州通判
林 畅
谢洋乡怀德
清乾隆丁卯
钦赐举人
林应牧
吴山乡阳春
清嘉庆乙未
举 人
林廷斌
谢洋乡怀德
清道光己酉
武举人
林元超
谢洋乡怀德
清咸丰辛亥
武举人
林廷成
谢洋乡怀德
清道光乙卯
武举人
林清藻
武陵乡
清同治壬戌
武举人
铨选守备
林维青
三十一都
清同治壬戌
钦赐举人
林应祖
吴山乡阳春
清朝
武举人







[/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22: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福建省大田县林氏 - 大田县志 林氏人物

二、大田籍林氏人士自唐至清朝仕外七品以上职官名表(已知)
  

  大田县境内于唐代就有田开先、温新兴等人在朝廷居官。五代以后人才辈出,历代朝官和地方官甚多,有的史籍缺载,有的乏嗣失传。本表材料来源与进士、举人大致相同。现收录147人,时间以朝代帝号为序,帝号不详者按朝代统一收录。
  

 表34-3
唐至清大田籍林氏仕外七品以上职官名表

[url=][/url]

姓 名
籍 贯
任职时间
任最高职官
林世富
吴山乡梓溪
宋元符年间
为京师教授
林廷圭
吴山乡梓溪
宋绍兴十四年
为征仕郎兼大理卿评事
林世清
吴山乡梓溪
宋咸淳五年
捕盗著勋授泉州同知兼总督
林福隆
吴山乡梓溪
宋德祐元年
泉州督府王
林 格
黄认团
宋政和癸巳
广东循州府通判
林四一
吴山乡梓溪
宋朝
为循阳太守
林 乔
建设乡
明朝
任北直顺天府香河知县
陈炎五
桃源镇
明朝
任北道元直县正堂
温珩一
均溪镇温镇
明朝
任琏县知县
刘梅八
吴山乡科山
明朝
任福州府候官县千总
林逢公
谢洋乡科里
明朝
任江苏新城绵阳州知州
连廷赞
太华乡魁城
明朝
任临高知县
吴鹏超
上京镇
明朝
任延平府延平守
郑金砖
桃源镇
明朝
授武略将军
陈应期
均溪镇福塘
明朝
任浙江乐清县正堂
陈元瑞
均溪镇福塘
明朝
任常宁知县
陈瑞瑜
济阳乡石坑
明朝
署曲江县知县
涂文奎
济阳乡上丰
明朝
授千总职衔参将副总府
廖中孚
朱坂
明朝
授武学教授
郑 尚
广平镇栋仁
明朝
任广东东莞县知县
郑 宽
广平镇栋仁
明朝
任琼山知县兼署连平府日事
柯向阳
桃源镇
清顺治年间
任延平府千总
周 迪
清康熙壬子
任直隶青县知县
范廷对
均溪镇玉田
清康熙二年
任莆田县教谕加赠朝议大夫
周宗亶
清康熙二十年
考授州同
陈俊轩
吴山乡
清康熙年间
授建宁府训导并署教授
范希远
均溪镇玉田
康熙年间
任奉节知县授文林郎
连梦元
清雍正癸卯
考授州判
廖 续
文江乡朱坂
清雍正癸丑
任福宁府教授
范郁青
清雍正年间
加捐州同
范春华
清雍正四年
考职加五品衔
叶志恭
清雍正四年
考授州同
李冠英
建设乡建民
清雍正九年
任仙游县正堂
范 安
坊都玉田
清乾隆己酉
任广西昭平知县
肖大文
清乾隆丙子
任汀州府学教授
范孟淳
坊都玉田
清乾隆乙未
任广西那地州知州
陈拔周
均溪镇福塘
清嘉庆年间
例封文林郎晋封奉直大夫
范来仪
坊都玉田
清道光乙酉
任云南丽江知县署巧家府同知
范巨川
坊都玉田
清道光丁酉
任泉州府教授军功加六品衔
林承袍
梅山乡金阳
清咸丰年间
朝廷封授正七品
陈立上
均溪镇福塘
清咸丰年间
授五品军功奉晋大夫
巫朝顺
桃源镇东坂
清同治己巳
授五品顶戴奉直大夫
陈建树
均溪镇福塘
清光绪乙未
千总五品衔
林开先
认都武陵
清光绪十六年
任福宁府教授
陈兴彬
屏山乡芹阳
清光绪丁未
陕西督施县代理知县兼署教授
刘世师
吴山乡科山
清光绪丁未
任千总
范绍策
均溪镇玉田
清朝
署陆路中营把总
范连山
均溪镇玉田
清朝
诰赠朝议大夫
范克成
均溪镇玉田
清朝
诰赠朝议大夫
范廷经
均溪镇玉田
清朝
诰赠朝议大夫
林选青
武陵乡
清朝
以曾孙探花晋武显将军
林枝珍
武陵乡
清朝
以孙探花诰赠武显将军
林冠芬
武陵乡
清朝
以子探花诰赠武显将军
林 琼
武陵乡
清朝
诰封翰林院检讨晋赠文林郎
林寿春
武陵乡
清朝
以弟探花诰封武显将军



[url=]
林宜春(1859~1898年)
  
[/url][url=]  林宜春,学名咸杻,清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父林高仰,清代增生,为家乡私塾教师。宜春从小随父读私塾六载,但他力气过人,更喜跟三位武秀才的叔父习武,常练大刀、提托“勇石”、拉弓,持之以恒,力大勇名。[/url]
[url=]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36岁时,在亲友资助下赴京应试,中武进士,再捷武探花,被录为御前侍卫。是年,在本县宣化坊为其立探花坊。[/url]
[url=]  光绪戊戌年(1898年)返乡探亲。时其父已逝,他因未见父亲容颜,万分伤感,遂卧地守灵三个多月,因暴发不治之症而故,时年39岁。[/url]

[url=]
林笏隆(1889~1947年)
  
[/url]
[url=]  林笏隆,乳名昌芽,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个富裕家庭。他胸有大志,继承祖业,经营商贾,收租放债,青壮年时就成为武陵地区的首富。他性情刚直,办事公道,不以强压弱、欺压百姓;不逼租逼债,允许拖欠。[/url]
[url=]  林笏隆重视教育,爱才用才,以他为首创办武陵中心小学,资助林鸿图到河北省立农学院念书。他发现林大蕃是大田中学的高才生,请他回武陵小学当校长。民国26年2月,中共武陵小学党支部建立后,为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支部书记林大蕃亲自做林笏隆的思想工作,在其女林友梅的配合下,林笏隆深明大义,表示支持地下党领导抗日救亡的活动,当场拿出4支长枪、2支驳壳枪送给党支部建立革命武装。党支部在农村中建立农民自卫队,决定由林笏隆任总负责人。自此以后,他全力支持地下党在武陵地区的革命活动。首先以他的平时交往和影响力,出面做谢洋林维邦(曾任宁洋、漳平县知事)和广平的蒋超(省参议员、广平民团团总)的统战工作,他们都公开或暗中支持地下党的革命活动。林笏隆的儿子林其蓁在燕京大学附中读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平西山游击队,在抗日战场被日本侵略军杀害,他化悲痛为力量,支持长女林友梅参加地下革命。并以他的雄厚资财,以钱、粮全力支持地下党,为地下党发展壮大作了很大的贡献。[/url]
[url=]  林笏隆全力支持地下党的革命斗争,两个子女都是中共党员,国民党当局对他恨之入骨。民国33年7月,剿共部队800多人突然包围武陵地下党根据地,林笏隆被捕关进三元梅列集中营,受尽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最后由他家属和亲友通过蒋超、林维邦和均溪镇镇长乐育英用重金收买,得予保释,于民国36年5月保外就医。由于在监狱里受残酷折磨,身体被摧垮无法医治,出狱后仅2个多月便去世,时年58岁。1989年,省人民政府追认林笏隆为烈士。[/url]


[url=]
林维邦(1901~1951年)
  
[/url]
[url=]  林维邦,原名林以文,别名林士木,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初八,大田县谢洋乡草垅崎人。先后任民军小首领、大田县民团营长、宁洋县知事、漳平县县长、福建省政府咨议员。解放前夕,任宁洋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宁洋县维持会主席等职。[/url]
[url=]  林维邦青年时期,适逢军阀混战,地方割据,土匪横行,他眼看家乡经常遭土匪抢劫,忧心忡忡,与同村好友商量,拿出土枪土炮,组织自卫队伍,使得土匪不敢进犯。后来,兼并了周边一些土匪武装,组织谢洋民军,自任队长;民国7年(1918年)被卢兴邦委为大田县民团营长。此后,势力范围扩展到漳平县的新桥镇,一时声誉大振,引起当时军政界的重视,不久被委任为宁洋县知事,旋任漳平县县长。[/url]
[url=]  他热心教育事业,为首创办谢洋国民小学,培育人才。民国15年,他与施同寅、蒋超等人倡办全县第一所中学——大田县初级中学(现大田一中前身)。[/url]
[url=]  民国26年,中共武陵小学党支部建立后,党的秘密活动从武陵扩展到谢洋、新桥等地,党支部书记林大蕃通过统战对象林笏隆共同做林维邦的思想工作,林表示接受党支部抗日救亡的主张。后来中共大田县委游击队在谢洋、新桥两个地区活动,在新桥吾祠召开军事会议和在谢洋的军事训练,都得到林维邦的掩护,并为地下党游击队提供部分枪支弹药和粮食给养。民国31年至32年,林维邦受中共闽中工委委托,先后两次镇压地下党叛徒4人。[/url]
[url=]  1949年9月,林维邦率领旧部宣布起义,南平军分区命名为“宁洋县游击大队”,并组建“宁洋县维持会”,林被任命为宁洋县游击大队大队长兼宁洋县维持会主席。当时的宁洋县县长俞水潮仍率部驻守宁洋县城。林维邦耐心地做俞水潮的工作,俞迫于形势,同意游击大队进城,于同年10月1日游击大队进驻宁洋县城。[/url]
[url=]  以林维邦为首的“宁洋县维持会”,对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资财、档案、支前剿匪、建立人民政权等做过有益的工作。1950年3月,林维邦被送往永安专署公安处特训班学习,后因未安排工作而返回家乡。由于他自感历史复杂,对党的镇反政策不理解,从1950年下半年起藏匿周旋在谢洋和新桥一带。1951年农历9月,林维邦在藏匿地点——新桥西埔乡洋头老厝草堆里自杀身亡,终年51岁。[/url]
[url=]  1982年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中共漳平县委落实起义政策领导小组认定林维邦为起义人员,对其历史问题应按“既往不咎”的政策对待。[/url]

[url=]
林鸿图(1912~1949年)
  
[/url]
[url=]  林鸿图,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3月16日出生于贫寒农家。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爱憎分明,在县立初中读书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一·二八”事变后,发动同学给十九路军抗日将士写慰问信。[/url]
[url=]  民国21年秋,林鸿图在堂兄林笏隆资助下就学于福建学院附中。经常与中共党员陈培光于夜间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url]
[url=]  民国24年秋,林鸿图考进河北省立农学院,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影响下,他与几位学生骨干一道组织五百多名师生上街示威游行。次年1月中旬,鸿图通过在北师大的福州同学、共产党员陈培光,找到组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保定市委取得联系,组建中共河北省立农学院支部,任支部书记。此后,他组织进步师生,利用标语、传单、墙报、集会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url]
[url=]  民国25年,鸿图寒假返乡,次年2月,发展武陵小学校长林大蕃、教员林茂森为中共党员,并组建大田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武陵小学支部。[/url]
[url=]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河北省立农学院停办。鸿图返乡在大田县立初中任教,他以大田抗敌后援会指导员的身份,开展“一日一分会”、“晨呼队”活动,组织文艺宣传队上街、下乡宣传抗日。同时与林大蕃联络各界进步人士,编印《田民呼声》、《田民画刊》,揭露大田县县长廖基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和破坏抗日等罪行,迫使福建省政府撤掉廖基职务。通过这场斗争,推进了中共大田地下组织的统战工作。[/url]
[url=]  民国28年秋,林鸿图前往广西柳州农学院读书,离家前他通过单线联系,使中共大田地下组织与闽江工委接上关系。民国30年夏,鸿图获得学士学位,被福建省农业改进处造林事务所聘为技士,为营林作出贡献。在此期间,仍坚持秘密活动。由于特务专员林润民告密,民国31年4月、10月和民国33年10月,林鸿图三次被捕,三易监所,受尽酷刑。在狱中,坚贞不屈,斗争不懈,以监所为阵地,团结战斗,先后迫使监狱延长放风时间、停止体罚和克扣口粮。他向难友宣传抗日道理,增强难友信心,认清革命前途,连看守人员也为之感动,冒险代购进步书刊、报纸,供难友秘密传阅。他秘密联络狱中的共产党员、严守秘密,坚持斗争。[/url]
[url=]  民国38年(1949年)4月间,林鸿图被转解厦门监狱。厦门解放前夕,被特务头子毛森杀害。时年38岁。195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url]
[url=]  [/url]

[url=]
林大蕃(1916~1945年)
  
[/url]
[url=]  林大蕃,又名作为,民国5年(1916年)出生于大田武陵乡桃溪村的贫苦农家。大蕃从小爱劳动,9岁入私塾,16岁转入均溪小学六年级学习,次年考进大田初中。在学期间,他关心国事,广学博览,省教育厅授予“品学兼优”荣誉奖。民国25年初中毕业后,拒受当局之聘,毅然回乡任教。[/url]
[url=]  民国26年2月,大蕃经林鸿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大田第一个中共支部并任书记。“七七”事变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以办夜校、妇女识字班、组织儿童团、同学会、文艺宣传队和举办小学生运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抗日,联系群众,培养骨干。发动学生、妇女义卖筹款慰问抗日将士。他培养和吸收革命青年入党,创建武陵革命根据地。民国28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派员指导组建中共大田县委,大蕃任书记。次年7月,他参加省委“武夷山干校”学习,返县后在上京丰田等基点村,举办多期党员培训班,不断扩大交通站、基点村和党的支部。同时,大蕃组建农民自卫队;民国29年下半年,从中挑选20多名精干人员,组成第一支游击队。皖南事变后,在漳平坑兜召开闽中人民自卫武装军事会议,积蓄力量,加强自卫,开展统战工作。林笏隆和林维邦等地方开明绅士纷纷捐粮、捐款,贡献武器弹药,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url]
[url=]  民国31年2月,大蕃任中共闽中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时有支部26个,党员142名。[/url]
[url=]  民国32年冬,林大蕃遵照省委指示,组建“南下挺进队”,秘密进到省委机关所在地(永泰清溪)。闽北、闽中、闽西北根据地连成片后,他又率领林志群等到南平、沙县、尤溪等交界地活动,建立南、沙、尤边委。随后,活动范围扩大至漳平、宁洋、永安、永春、德化、南平、沙县、尤溪等县边境,游击队人数扩大两倍多。[/url]
[url=]  民国33年5月,林大蕃任闽西北特委书记和游击队政委。随着地下党的发展、游击队伍的扩大,大田国民党当局惶惶不安,福建省当局在大田设“特种会报”,省第六行政区保安副司令钟大钧兼任大田剿共总指挥。同年7月15日,组织三个团以上兵力,进行围剿,疯狂搜捕和杀害党员、干部及其家属。林大蕃教育和鼓励战友坚定信心,迎击来犯之敌,是年12月9日和翌年7月6日,先后奇袭上京、三民(今建设)乡公所,击毙两个作恶多端的反共乡长。民国34年9月下旬,他奉命潜回大田筹款、缴枪、攻打龙门乡公所,因敌情突变,队伍陷入重围,他仍然沉着指挥,边战边撤,浴血奋战九昼夜,在永安内炉遭国民党兵伏击,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url]
[url=]  林大蕃的父亲林壮谦,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动挑起地下党的后勤工作重担,献身革命事业。民国33年7月15日,剿共部队进剿武陵,林壮谦被捕入狱,受尽严刑酷打,宁死不屈。民国34年10月,他在狱中坚持绝食斗争,直至牺牲。时年60岁。[/url]

[url=]
林其蓁(1919~1940年)
  
[/url]
[url=]  林其蓁,民国8年(1919年)出生在武陵百束村一个富裕家庭,他从小聪颖,在念小学时就喜欢阅读进步书刊。[/url]
[url=]  民国24年,林其蓁到福州觉智中学读书,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忧心忡忡。翌年夏,他怀着抗日救国的迫切心情,从福州前往北京,在同乡、中共党员、河北省立农学院学生林鸿图的帮助下,进入燕京大学附中读书,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他参加北平西山游击队,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线,民国29年6月9日,不幸被日军杀害。是年仅21岁。[/url]
[url=]  [/url]
林大森(1919~1945年)
  
[url=]  林大森,又名作柱(大蕃胞弟),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url]
[url=]  民国27年,初中毕业,回武陵小学任教员,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反大田县长廖基的斗争,迫使福建省府将廖基撤换。民国28年底,他随队前往南平开展恢复南、沙、尤根据地和重建菖莆洋党支部的活动。后又随同武工队赴尤溪县的东边、上云、下云、云山等地开展武装斗争。民国31年2月,林大森任中共闽中工委城关直属区委书记,在城区秘密发展党员,开展群众工作。民国32年4月,林大森任第二次“南下挺进队”队长,带领蒋清广、池冲等七人秘密挺进到永泰县清溪,与省委游击队会合,不久返回大田。同月,国民党当局下通缉令,悬赏捉拿林大森。7月15日,国民党顽固派纠集三个团的兵力,突然包围中共闽西北特委驻地武陵,林大森首先发现敌情,及时通知特委机关转移,避免一场浩劫。[/url]
[url=]  民国34年7月6日,林大森参加袭击三民乡乡公所,镇压反动乡长,之后又参加岭头拦截国民党票车的战斗,缴获短枪3支,时币一百多万元。同年9月22日夜,林大森参加袭击大田龙门保安队的夺枪行动,遭到敌顽各路重兵的围追堵截。游击队且战且撤,到桃源水盂曲时,又遭到堵截,他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6岁。[/url]
[url=]  [/url]
林清奇(1919~1945年)
  
[url=]  林清奇,原名邱春梅,化名林寿山,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大田县早兴乡张墘村。他9岁丧父,国民党民团营长林维邦把他收为义子,改姓林。民国27年小学毕业。后从漳平新桥返大田县城,报考军训教官,受训三个月,被大田县当局聘为教官。民国28年,他被派往广平小学任军训教官,不久又调武陵小学任教官。在校期间,他受校长、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林大蕃的启发教育,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民国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官身份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url]
[url=]  民国31年2月,林清奇任中共大(田)、漳(平)边委副书记,前往漳平新桥小学任教,同时从事党的活动。在统战人士林维邦掩护下,他很快在漳平的西埔、厚德、坂尾、吾祠、凤山、大山等地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吸收新党员,建立党组织,组织农民互济会,发动群众筹集党的活动经费。[/url]
[url=]  民国31年秋,林清奇任新桥小学校长,以学校为阵地,与边委委员林金凤(林妻)一起,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每逢圩日上街宣传演出,促使新桥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url]
[url=]  民国33年5月,林清奇任闽西北特委武装部副部长、大漳边委书记,先后参加了尤溪八字桥石头坑战斗,奇袭宁洋县警察局、三民乡乡公所等。[/url]
[url=]  民国34年9月,大田龙门战斗失利后,特委游击队遭到敌顽重兵的围追堵截,林清奇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宁死不屈。牺牲时年仅26岁。[/url]

[url=]
林友梅(1923~1945年)
  
[/url]
[url=]  林友梅,女,民国12年(1923年)出生在大田县武陵一个士绅家庭。她14岁小学毕业,以优良成绩考入大田县立初中;经常阅读进步书刊,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28年,友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田县第一个女党员。不久,她回乡任教,担任中共武陵妇女支部书记。先后担任闽中工委大漳边委委员、闽西北特委妇女部副部长。[/url]
[url=]  林友梅入党后,致力于党的妇女工作,冲破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束缚,开办“妇女识字班”,组织妇女学文化。她利用课堂讲授地下党自编的时事教材,教唱抗日歌曲,激励妇女们的抗日热情;为地下党、游击队站岗放哨,洗衣、做饭、做鞋、送信、刻印文件、贴标语、发传单;参加军训,开展文艺宣传。当时武陵不少妇女成为地下党的交通员和接头户。[/url]
[url=]  林友梅父亲林笏隆是武陵地区财势兼备的头面人物,地下党要她做好父亲的思想工作。她利用父女关系,宣传抗日救国要依靠共产党的道理,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本质,启发她父亲提高觉悟,支持革命;为地下党提供武器、粮食。她家成为地下党、游击队的活动基点。[/url]
[url=]  民国33年7月15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包围武陵地下党根据地和闽西北特委机关,林友梅临危不惧,烧掉文件后与特委领导人和全体游击队员安全撤出,转战到闽西北各地。[/url]
[url=]  民国34年9月22日晚,林友梅在参加攻打大田龙门乡保安队夺枪的战斗中,陷入重围,她紧跟部队边打边撤,历经八昼夜,在桃源乡水盂曲突围中不幸被捕。她被押进大田监狱,受尽严刑拷打,仍然坚贞不屈。是年11月的一个早晨,林友梅和她的战友林占赓、林冠民、陈树霖、苏仁兑、陈相等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时年仅23岁。[/url]
[url=]  [/url]
林金凤(1924~1945年)
  
[url=]  林金凤,女,民国13年(1924年)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百束村一农家。[/url]
[url=]  民国28年,由于家境贫寒,被迫嫁给均溪镇镇长郑佐国家为媳。在郑家受到其婆婆百般虐待;因夫妻不和,其夫写下了休书,金凤毅然返回娘家。民国29年8月,中共大田地下党领导人林大蕃通过关系派她到上京丰田小学任教,暗中执行党交给的任务。民国30年春,党组织又把她从丰田调回武陵母校任教,是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春,党组织派她到漳平新桥小学任教,担任中共大(田)、漳(平)边委宣传委员,以合法身份从事党的工作,进行抗日宣传。民国33年,她与新桥小学校长(中共大漳边委副书记)林清奇结婚。民国34年春,党组织调她回大田早兴乡张墘(林清奇老家)基点村,任大(田)、永(春)、德(化)边委委员。她走家串户,与地下党接头户和基本群众联系,宣传革命真理。[/url]
[url=]  民国34年6月1日,国民党当局派兵进剿张墘村。18日,上级党组织派去林昌雅护送林金凤转移。21日,他们行至太华乡大合村时不幸被捕,押进监狱。在狱中林金凤坚贞不屈,后来在城区校场坂被杀害。时年23岁。[/url]
[url=]  [/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6 00:39 , Processed in 0.06605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