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color=#810081><U>汉川敦本堂转自</U><SPAN style="FONT-SIZE: 11pt">中国家谱网---<SPAN style="FONT-SIZE: 11pt">林姓迁徙史-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SPAN></SPAN></FONT></P>
<P><FONT color=#810081><SPAN style="FONT-SIZE: 11pt"></SPAN></FONT> </P>
<P> 南北朝之末政治更趋腐败、社会频发动乱,中国再度出现“三分天下”的格局。以江东为中心地带形成了南朝萧氏与陈氏军事集团势力范围;以关西为中心地带形成了北周政权统治区;以河北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土地受北齐政权所控制。上述各个统治集团内部都很奢靡腐败,所以都面临着即将迅速崩溃的命运。 <BR> 此时许多农民倾家荡产,生活十分困苦,迫不得已纷纷揭竿起义。从梁武帝天监四年到大同十年(公元505年—544年),计40年间仅长江流域与五岭地区就有12次农民起义。在这些武装军事力量角逐的地区,黎民百姓不得安居,遂“捐弃旧乡,奔亡他县,携家出走,流落四方”。林姓宗族也与其他宗族一样出现了人口大批的迁徙流动。 <BR> 不久,北周显贵杨忠之子杨坚继承先辈“隋国公”爵位,而且将其女嫁给周宣帝宇文赘为皇后,造成杨坚在北周朝廷的特殊地位。尔后杨坚又乘周宣帝驾崩由八岁幼子继位之机,人宫辅政并总揽了朝廷大权。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改历开皇。接着他致力于剿灭其他小王国的事业,终于在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统一了全国,从而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政权四分五裂的局面。隋帝国建都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其版图之大相当可观,然而仅维持了37年的统治。由于隋朝内外政策均存在许多重大失误,加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数次爆发农民暴动,极大地动摇了隋帝国的统治根基。 <BR> 隋代末年,林坚的91世孙林英由福建长乐迁至洪州鄱阳 (今江西省波阳一带)寓居,生子林士弘。 <BR>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在山东与河北一带王薄等人领导的多次农民起义。此后,大大小小的农民暴动连年不断。鄱阳人操师乞与林士弘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操师乞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大将军林士弘继续率部与隋军作战,在作战过程中扩充队伍至十多万人,于次年徙据虔州(今江西省赣州)。林士弘自立楚国,自称皇帝。后在唐军袭击下,林士弘战败而被迫降唐,不久病故。林士弘的子孙有的避难逃到福建,有的则藏匿于浙江武林山,以求免除祸害。 <BR> 7年之后,即公元618年隋炀帝就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为时不到两个月,李渊父子所率领的20万大军长驱直人长安城。李渊受封为唐王,名为大丞相,实际上已开始了唐王朝的统治,不久李渊正式称帝。大唐帝国再次实现了中国统一的局面。 <BR>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奔于巴蜀(今四川地区)。由于唐朝藩镇专横跋扈,社会数度濒临民穷财尽,在僖棠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又引发了王仙芝与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自起事至事败自杀身亡足有十年之久,其间中国的大片领土都经历过攻战,战乱造成的流民有如泛滥之洪水,四处奔涌。 <BR>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在王仙芝战死之后被农民起义军推为大王,号称冲天大将军,转战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各地。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00年)十二月攻占了唐朝首府长安,黄巢即了帝位。林坚的102世孙林八及为躲避朱温对原唐朝廷大臣大肆杀戮,由彭城港雅村(今福建省惠安县东岭镇所辖的自然村)渡海,航船飘泊北上,在新罗国(朝鲜半岛东南部古国)江华湾登陆,选择僻静之地——平泽居住下来。 今林八及的后裔分布于韩国汉城、镇川、釜山等广阔地区,称“海东林姓派系”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此后又有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朱碹、朱瑾等人继起在各地攻掠,所到之处焚烧杀戮,中国全境陷入纷乱之中。至唐昭宗天祐末年(公元907年),朱温把唐朝统治格局完全掀翻,接着“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相继出现,政局的混乱与纷争持续了 50多年。 <BR> 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林坚的10l世孙林裕考中了进士。三年后,他被任命为广东琼州县同知,后来又升任琼郡同知,授予“迪功郎”荣誉称号,定居于琼城西关。林裕成为“晋安林姓世系”入琼始祖,其后裔分布于海南18个县市。 <BR> 周世宗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发生了著名的“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回京后即了皇帝之位。此后,宋太祖陆续削平并立的各割据小国,北宋王朝便牢固地控制了全国的统治权,再次出现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 <BR> 由上述简介显而易见,自“南北朝”之末到“五代十国”之末历时四百多年中,虽然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几段太平日子,但是总体而言社会动乱还是频频出现的,每次较大动乱必然伴随着林姓宗族人口的大迁徙。鉴于隋末社会动荡不安,原居于晋安郡(今福建省福州市)的林智达、林智通、林智遍、林智逞、林智迥等五兄弟毅然于唐初(公元620年左右)相率迁徙到长乐县(今属福建省所辖)。他们的后裔林凝择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村而居,故长乐林姓宗谱称林凝是鸿山林姓的开基祖。林凝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担任大唐左卫将军,他的子孙繁衍众多,而且出了不少能人贤士,使林姓在长乐成为名门望族,为世人所看重。 <BR>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广之间(今福建闽南地区与广东潮汕地区)发生原住民暴动。朝廷命令玉钤卫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统率府兵5600名开进绥安(今福建漳浦县西南50公里)驻守。陈政将军在闽南地区征战九年,终因操劳过度,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病逝。陈政之子陈元光,当时21岁,为驻军所拥戴,继承陈政的统率地位带兵征战,终于平定闽广之间“诸蛮”暴动。陈元光向朝廷建议,在潮州与泉州之间增设漳州,便于管辖。大唐政府批准了陈元光的奏表,于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受封为军谘祭酒。陈政以第九女嫁林孔著为妻。在陈政病故后,林孔著大力辅佐妻弟陈元光左郎将,使他在管治漳州的军政事务方面得以顺利推展。林孔著因建树殊功受封为经略都护、嘉议大夫,逝世后又追封为谋国将军。他的后裔遂定居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东园(属今福建福州市)、兴化(属今福建莆田市),还有——部分迁徙到浙江、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各地。 <BR>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北方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身兼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与史思明(时任平卢兵马使)等人带兵叛唐,自范阳攻人洛阳。次年安禄山称帝,自立燕国,改元为“圣武”。安禄山继之遣军人潼关,攻下长安。所过之处烧杀淫掠,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史思明还带兵攻占了黄河以北十三郡地。上述地区的林姓裔孙遭遇浩劫,遂四处逃散,主要分赴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例如,原大唐谏议大夫林韬就在天宝年间避乱迁至福建晋江县三十三都乌石山下开基。他的孙子林(木赞)因“孝感动天,甘露三降”,唐德宗皇帝下诏书给予褒奖,钦赐置建双阙,旌表门闾,并蠲免其家徭役。许多“姓氏之学”的书籍称林韬与林(木赞)这一宗脉为“阙下林家”,名闻遐迩。 <BR>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后,黄巢继位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不久,黄巢率领大军渡江南下,经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而转战各地。复于广明元年(公元 880年)七月渡江北上,不久即攻克洛阳、长安等城邑,推翻唐朝政府,自立“大齐”国,改年号为“金统”,黄巢登位称帝。但由于黄巢在政策与策略上都有重大失误,加上大将朱温等人叛变,这次农民大起义终归失败,数十万农民起义大军迅即溃散。黄巢也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在敌军追至的紧急情况之下自杀身亡。在这次前后达10年的农民大起义过程中,林姓裔孙纷纷逃避,向四邻迁徙。就中不少人选择南移路线,即向赣、闽、粤等南方地区疏散。在这股风潮中,有一部分林姓子孙跟随王潮、王审知人闽(二王在福建自立“闽王国”),定居今福建各地,历事既久即成为“闽籍林姓”。 <BR> 林坚的100世孙林惕在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由福建莆田“九牧林姓”的祖居地迁入永泰县伏口村。后来子孙繁衍发展,全县近百个村落都有林姓子孙居住。现林姓人口数量占全县人口总数六分之一左右,成为永泰最主要的姓氏之一。 <BR> 王潮和王审知昆仲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他们由光州南下入闽时带了一批林姓同乡(固始人),其中知名人士有:林廷甲、林穆、林硕德、林阳泰、林元祯、林陶、林靖等人。林廷甲任职骠骑兵马司,随王审知人闽,他及其后裔居住在晋江县凤山、后安一带,自成林姓的一支派系,称“福全后安林姓”。林穆官至左朝奉大夫,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随王审知人闽,卜居于闽县归义里枕峰(今属福建闽侯县)。他的后裔世居闽侯县尚干镇,称“陶江林姓”。林硕德也是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后梁时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林硕德也受封为“威武军都统使”和“开闽都统使”,并赐给食邑古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忠烈侯林阳泰、中顺大夫林元祯随王潮人闽后都是卜居福州,他们的后裔也都是定居长乐县的。林阳泰的子孙择长乐县松下镇首祉村等地建居,林元祯的子孙定居于长乐县金峰镇上安村等丰饶之地。林陶由河南固始县人闽,选闽清县潭口乡寓居。林靖原是留后监军,受封为忠烈侯,随王审知人闽后则成为长乐县南乡小祉村的林姓开基祖。 <BR> 林坚的101世孙林裕是大唐端州刺史林苇的曾孙,在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考中进士,尔后历任琼州县同知、塬郡同知。晚年时深感时局多艰,为求安定,遂嘱妻儿在琼城 <BR> 西关定居。林裕成为晋安林姓世系人琼的开基祖,后裔繁茂,分布于海南岛18个县市。 <BR> 在五代十国时期,社会依然动荡不安,不少林姓裔孙选择僻静之地生息(木妻)居。林无隐是位能文善诗的才子,五代时官至吴越丞相,后看破红尘,择浙江慈溪大隐村建居,在这里著书写作,身后有文集数十卷,后裔在慈溪繁衍发展,也有的远走高飞侨居国外。林无隐也就成为大隐林姓宗脉始祖。 --------------------------------------------------------------------------------</P>
<P> </P>
<P> </P>
<P> </P>
<P> </P>
<P>其中王潮和王审知昆仲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他们由光州南下入闽时带了一批林姓同乡(固始人),其中知名人士有:林廷甲、林穆、林硕德、林阳泰、林元祯、林陶、林靖等人。林廷甲任职骠骑兵马司,随王审知人闽,他及其后裔居住在晋江县凤山、后安一带,自成林姓的一支派系,称“福全后安林姓”。林穆官至左朝奉大夫,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随王审知人闽,卜居于闽县归义里枕峰(今属福建闽侯县)。他的后裔世居闽侯县尚干镇,称“陶江林姓”。林硕德也是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后梁时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林硕德也受封为“威武军都统使”和“开闽都统使”,并赐给食邑古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忠烈侯林阳泰、中顺大夫林元祯随王潮人闽后都是卜居福州,他们的后裔也都是定居长乐县的。林阳泰的子孙择长乐县松下镇首祉村等地建居,林元祯的子孙定居于长乐县金峰镇上安村等丰饶之地。林陶由河南固始县人闽,选闽清县潭口乡寓居。林靖原是留后监军,受封为忠烈侯,随王审知人闽后则成为长乐县南乡小祉村的林姓开基祖。 -----------------------------------------------------------------------------这里把林靖字(阳泰)说成了两个人分别成了林阳泰和林靖,两个都变成了忠烈候.-----说成了林阳泰的子孙择长乐县松下镇首祉村等地建居.-----林靖原是留后监军,受封为忠烈侯,随王审知人闽后则成为长乐县南乡小祉村的林姓开基祖。 <BR>-----------本人出入长乐黄石林氏就是阳泰公后裔.长乐只有一个首祉,用福州话首和小同一个发音,笔误可能就是在这里了,望改正.<BR></P>
[ 本帖最后由 一枪干倒 于 2009-4-14 10:1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