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951|回复: 4

林 姓 起 源 之 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15: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里西河聚洪桐,
洪武元年徙山东。
商丞比干乃鼻祖,
陈林天下亦称雄。
牧野长石泉降生,
江山世代辈人承。
周王颁昭赐氏林,
史记从此有林姓。



―――林效语

据史书记载,我林姓至今已有3037年历史。商朝丞相比干之子林坚为吾林姓之始祖(林坚幼名林泉)。比干前溯远古至公元前,比干是契的后裔,为子姓。
说起林姓的起源,有着一段悲状惨烈,令世人、国人、家人、林家后裔悲痛感慨和自豪的故事。
林姓最早形成于西周初。《史记、殷本纪》及《宋徽子世家》等书记载,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贵族,子姓,是帝辛(即殷纣王的叔父,帝乙之庶弟),官少师,有贤德,忠心辅佐纣王。但是,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情,诸侯反叛。纣的同母庶兄徽子,数谏不听,遂出走,纣的诸父箕子,谏而不听,佯狂为奴。比干目睹这种局面,叹息道:“主过不谏,非忠也”。于是,他冒死给纣王提忠告,纣王不听,他竞“进谏不去者三日”,结果惹恼了纣王。纣怒问:“何以自恃”?比干义正辞严地回答:“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也”。纣王大怒,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接着,当场令人将比干剖腹挖心而死。又据唐贞观年间中令温彦博于632年为《林氏正宗源流族谱》所写《序文》记述,“比干被杀时正妃夫人陈氏有孕,即将婢女四人奔于牧野避纣之难,逃于长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坚,字长思”。“在纣军追剿比干家人时,正逢陈氏抱一婴,问姓什,陈氏指山上树林和山泉答曰,叫林泉”。她的急中生智使其躲过了这一劫难。故林坚幼名林泉。至周武王伐纣,夫人陈氏乃将坚归周。武王(姬发)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赐为林氏,以其殷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害避纣之难以不绝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坚为大夫,食吧博陵受封爵焉。文中的“牧野”,今为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西北之地,“长林石室”即深山密林中的一个石洞。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坚。今河南省卫辉市北12.5公里有比干墓、庙,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56日,夏历四月初四),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残杀,那年是公元前1029年,终年63岁。
据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引《孟子杂记》云:“王子干,封于比”。比,在今山东淄博一带。古人以封邑为氏,故称比干。比干为殷朝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即《诗经、桑中》所说的“沫之乡矣”。关于沫的地望,《尚书妹邦郑注》说:“妹邦,于诗国属鄢。故其风言有沫之乡。则沫之北,沫之东朝歌也。对比则沫乡,为鄘在南(即原河南淇县,今卫辉市),沫东为卫(即河南滑县)矣”。商朝时,汲县称“牧”,西周时称“鄘”。汲县距朝歌仅50里,又是纣都之王畿,因此,明代万历版《淇县志》载比干是汲县人。
比干被唐太宗谥为“忠烈公”。明朝吏部尚书林大鼎为比干画像,题有一首赞诗,诗曰:
气贯山河,胶如日月。
天之将丧,唯扶殷灭。
剖心虽逝,浩然不绝。
封墓称仁,唐旌忠烈。
亿千万年,谕祭不彻。
为谄谀惊,沦为臣浩。
赐姓成林,绵绵世秩。
绘像至今,仰瞻言切。
赞诗概括了比干英烈悲壮的一生。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灡先生说:“比干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悍大患”。又说:“夏朝的关龙逢,商朝的比干,楚国的屈原,他们敢言直谏,不惜杀身,要求君主改善政治。又如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魏征,他们或鞠躬尽瘁,或犯颜直谏,目的也在改善政治。这两类人所爱的当然是他们的国家,但对人民是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所以他们还是爱国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比干不仅是一位忠君者,也是一位爱国者,一位力图改善朝政的政治家,是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伟大人物。比干的事迹3000多年来流传不辍,闪射着璀灿的光彩。
史书记载,周武王、孔子、魏孝文帝、唐太宗李世民、乾隆帝及历朝皇帝褒扬、称仁、哭比干、为比干题碑、建庙、题诗。如历朝名人:晋刘梦熊。唐沈佺期,李白、孟郊。宋赵祯、邵雍,王十朋。元欧阳云、王恽、明彭时、余子俊、包裕谨、马时中、唐顺远、万浩、宁连、乐劐、陶钦夔、包继文、蒋机、张景彦、吴国伦、刘迁、连汉鹏、陈官定、曾用升、林大鼎、萧良有、梁清标、清王紫绶、孙奇逢、康熙、魏裔介、阎玉邦、林侑、侯兴霖、李元、刘令举、余乾贞、赵可学、佟风彩、金兰、吴干将、文冲等题下了赞颂比干的碑文及诗篇万代传颂。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每个王朝都有一些冒死谏君的忠臣。其中最早最著名者,当推夏朝的关龙逢和商朝的比干了。比干是后世林姓家族的祖先。而比干的祖先可追溯到商人的祖先――契。
新加坡有一所纪念比干后裔林默娘的庙宇叫“朝天宫”,山门上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舜宙原流”四个大字。原来古代舜时,有五位良臣:“禹、皋陶、后夔、弃、契”。禹的官职为司空,管理平治水土之事;皋陶为士,管理刑法;后夔为乐正,管理礼乐,制韶乐;弃为稷,教民种五谷;契为司徒,职掌教化。《尚书、尧典》云:“帝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礼记、玉制》云:“司徒修礼以节民性,明士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考民谣,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教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尚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契使天下人都能遵从礼法,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当然这是后代儒家对礼的解释。总之他的职责就是以人伦来缓和氏族成员间的矛盾,调节部落联盟的关系,发展到今天,也就是大力倡导的“和谐”之意。契的祖先可上溯至更为远古的高辛氏。《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曰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于大夏(今山西太原),主参”。古代天文学上有“参商”之说,商星在东方,名伯阏;参星在西方名实沉。《幼学琼林、天文》这样解释:“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这是指商星每天黎明时出现;参星,则每日黎明前下落,后人以“参商”比喻亲友不相见,感情不和睦。“后帝”就是尧,尧时迁到商丘的阏就是商部落的祖先,也是契的祖先。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5: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size=6>《荀子、成相》说:“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世本、居篇》也说:“契居蕃”。蕃和砥石都在我国北方,已知今日内蒙古昭乌达盟克腾旗的白岔山正是砥石旧地。商,按照商部落的观念,是位于东、南、西、北四土之中的国土。至契时商已经是黄河中下游一个强大的部落,其世系开始以父子相承,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大约是由于黄河泛滥的缘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商部落在早期曾频繁地迁徙。《尚书、序》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契孙相土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契六世孙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商灭夏、商王成汤又迁于毫(今河南商丘北)。毫,本高台之意,含有京字的意思。即如夏曰邑,商曰毫,周曰京,其义一也,均谓都城,宗庙或盟地之所在。从传世铜器“玄鸟妇壶”和商代的卜辞中可以知道,契为子姓,子姓的图腾为玄鸟。《史记、殷本纪》中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之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即吞之,因孕生契”。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是有娥氏的女儿。一天她在洗澡时,扑了一只可爱的燕鸟放在筐里,盖了起来。过了一会她好奇的掀开时,燕子趁机飞走了,在筐里留下了一个苗卵。简狄看见这只圆润的燕卵很好玩,就把它含在嘴里,无意中咽了下去,后来就怀孕生了契。《诗经、商颂、玄鸟》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故契也被称为玄王。《吕氏春秋有始览》云:“北方曰玄天”。玄是北方之意,玄王,就是北方之王。所谓简狄吞玄鸟卵而孕生契,反映了古代的感生传说,既妇向图腾祈求生育。这和古代的“禹母修己,吞苡(图腾)而生禹,因姓姒氏”。“姜履迹生弃”,是一样的。上古的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由于图腾祖先投胎的结果。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自然契的父系氏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子姓氏族。这个传说还可以说明,在契之前商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从契往下传十四代到了汤时,夏王桀无道,商汤灭夏建国,是为商朝。汤,名履,汤是他的字,其庙号则称“天乙”。“汤”殷墟卜辞作“唐”,也称“成”,后世就有“成汤”或“武汤”之称。汤建都于毫,从汤至商的第十九王盘庚,商人又曾经五次迁都。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北蒙(今河南安阳小屯),号之曰殷。《括地志》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百四十六里。自盘庚迁殷直到商纣时灭亡,273年再没有迁都。至第二十二王武丁时,商朝达到鼎盛时期,经济力量十分雄厚,疆域空前扩大。《诗经、商颂、玄鸟》歌颂此时的商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其势力北面达到今天的内蒙地区,南面达到长江流域,东面至渤海辽东半岛,西面直抵青海湖,殷遂为天下号。到第十五代二十八王文丁,生下帝乙和比干。长子帝乙名羡,继承了王位,次子比干也得以分封。由上可知,契是比干的祖先,契是殷家始祖,也是商朝始祖,故历史上有“殷商”之称。因契曾给舜作过司徒官,故又称比干为虞比干,比干又是林姓的祖先,因此,林姓家族的祖姓为子姓。历史上,子姓与虞、姬、唐、殷、商、比、林为一家,所以有“比干八姓之称”。林姓祖先比干墓葬在河南省卫辉市(即原汲县),这里是林姓的发详地,称“西河郡林”。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和社会原因,比干后代的林姓儿女寓居于国内各省和世界各地,他们人才济济、朝朝暮暮怀念祖国,思念着祖先。年节喜庆之日,大门上都要挂上“西河林氏”的灯笼,祠堂里敬奉着比干上人之神的牌位,以示尊敬不忘祖宗;慎重追远;门额上贴有“八闽世家,九牧家声”的俗成对联,以示对林姓家族的炫耀;他们还相继成立“林氏食祖公会”或“林氏宗亲会”,修建祠堂、续修家谱、开办学校、联络同宗感情,表达对祖宗的崇拜与怀念。据林氏多种族谱及有关史书记载,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例如:林坚之子林载,袭博陵侯,为黄州牧;10世孙林苌,周宣王封为左将军,掌夏官,其子林材,周幽王时为掌夏官,周平王东迁,拜虎翼将军,父子曾协助周平五东迁。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于周、鲁、齐、卫各国。如鲁有林雍、林不狃、林楚及孔丘弟子林放,齐有林回,卫有行歌拾穗的隐士林类等。战国时期,赵国有宰相林皋,居住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生九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父子皆官,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之,林皋这才遂相携逃到西河(即榆林河,一名清水河)白云山避难,从此以“西河”为堂号(一说因林发祥地在河南淇河以西,故称“西河林)”。秦灭赵国后,赵国林氏徒居邹郡(在今山东境)。西周初,林皋的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汉景帝时,分邹郡置济南郡,邹郡林氏遂为济南人;汉宣帝时,林挚的曾孙林尊,历官少府,太子太傅,从此成为济南名门巨族。西汉还有闽人林闾翁,据说是林坚的51世孙,博学能文,是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成帝时给事黄门郎杨雄的老师,这说明世居北方的林氏在西汉时已有徙居四川者。东汉光武帝时,林尊的七世孙邈,任徐州刺史,封清泉侯,以后发展繁衍,又分出“下邳林氏”和“晋安林氏”。东汉末年,董卓檀权乱政,“布言林氏宗党强于河北”,汉王受卓谗言,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昭穆失序……生民衣冠避于南地,因以枝分叶散。由于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东汉末,三国时期被大批南迁,主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直接进入福建,即《闽书》所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南迁的林氏,有林坚的81世孙林颖,其长子林懋,任下邳(今属江苏)太守,子孙昌盛,后成为当地巨族;林颖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王,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蒲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氏最宠大、最著名的一支。晋安林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今福建福州)世系,开基是林禄的儿子林景、林逻,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则是此支的后裔,为蒲田世系,此支林禄之孙林绶始,世居蒲田,簪缨相继,到林绶的13世世孙林披,任唐朝太子詹事,生九子,俱官刺史(如披子林蕴为邵州刺史,次子林藻,贞元中累官殿中待御史),号“九牧林家”。蒲田林氏还有林攒,贞元中为福唐尉,居母丧,水浆不入口五日,因此闾于母墓前,又表其闾,以扬其孝,时号“阙下林家”。林禄死后葬于福建省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外林姓拜谒的胜地。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今海南省)世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世系,长城(今属浙江)世系,连江(治广东电白县东)世系,光山(今河南、潢川、固始、罗山一带)世系,岭南(今广东、广州、连平、始兴一带)世系,浙杭(杭州、温州一带)世系,江西(南昌、吉水一带)世系,台湾(云林、台北、台中、彭化一带)世系,琼州世系有两支:一支是林禄的20世孙林浴,于唐光化二年(899年),自复建省福清县太平乡平原里入琼,其后裔多居住在琼山县;一支是在南宋高宗时自福建蒲田自主徙琼。其后裔主要居于文昌、订迈、万宁、儋县。睢阳林氏的一世为林起,明太祖时奉命屯睢阳卫,其后裔除居商丘外,还散居开封,杞县、兰考、柘城、淮阳、项诚、南阳等地。唐朝开元年间,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经商航海至台湾,当是林氏最早入台者。明末清初,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有参军,福建同安人林圯随其收复台湾。此后林圯率领部众在竹山镇一带开垦荒地,发展生产;龙溪人林风率领众人在台南六甲庄开垦;清康熙年间,漳州人林天生、林万福、林浮意合垦喜义策港;雍正年间,漳蒲人林成祖赴台开垦大甲……。闽沿海地区林氏大量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成为台湾族大人众的姓氏。目前台湾林姓约有180多万人口,占台湾总数的9%左右,与陈氏一起号称“陈林半天下”。</FONT></STRONG>

[ 本帖最后由 10290815 于 2009-3-19 17:5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5: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size=6>几千年来,比干的后代林氏家族遍布全国各地。广东、上海有堂号“海南林氏”;安徽、江苏、南京有“江蒲林氏”;河南、湖北一带有“广州林氏”,河北、山东、陕西一带有“西河林氏”;福建有“蒲田林氏”;海南岛有“琼林氏族”;台湾、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东南亚各国均有比干的后裔。不过,原来的世居都在博陵,亦称西河,即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林姓子孙世袭其爵,以此为食邑之地。比干的孙子林载,就被袭封为博陵侯,为黄州牧。子孙后代散居河北、河南以及甘肃的临谭,山西的风陵渡和陕西的华阴,白水、澄城一带世居。比干的第十二世孙林材,为周幽王时掌夏官。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时拜虎翼将军。他与父亲林苌(周宣王时官左将军、掌夏官)共同协助平王,总六师扈从御东徙。这一段时间,从比干算起来,历经约330余年,基本上是定居北国的。进入春秋时代,实行了一次东迁。济南林氏(西河郡林)便是第一次东移以后,以济南一带为桑梓的。“春秋无义战”。各国争雄天下,士民多播迁,而林姓散处各国或仕或隐,载于史传的有林英、林贞、林嶲、林宏、林繇等均见于《史记》。他们原以洛邑(河南、洛阳)一带为桑,东周王室一蹶不振,出现了“政由方伯”治政局面,东周王实际上成了几个大国竞相利用的工具。林姓贵族其在鲁者(山东兖州一带)有林雍、林楚、林放、林不狃,见于《左传》。其在齐者(山东淄博、临淄)有林回,见于《说苑》和《庄子》。其在卫者(河南淇县、汲县、滑县一带)有林鸾伯,见于(战国策)。其在秦者(陕西咸阳一带)有林皋。尤其是林雍和林放,盛名一时、名扬天下。林雍为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孙,原给周敬王作官,累升畿内闾正。后见敬王昏庸,出仕于鲁大夫。昭公二十六年,鲁师与齐师于炊鼻交战,林雍统帅大军奋力拼杀,建立奇功勋。从此,子孙相继遂居于鲁。而林放,则是比干的第二十七世孙,周敬王时官至鲁大夫,拜为太傅。见道不合时,乃问礼之本于孔子,受到孔子的青睐,成为孔子著名七十二弟子之一。据《台湾府志、宗庙、学校》记载,台湾的宗庙,学校都敬有林放的牌位,作为先哲顶礼瘼拜。林放之后林皋,官至丞相,其子孙于秦末居齐郡邹县。汉分各郡,置济南郡,遂为郡人。至比干四十二世孙林挚,仕汉平棘侯。传四代,其曾孙林遵,官至少府太子太傅。林氏之望于济南称道者则自林尊开始。“济南林”是一个旺族,也是中国林姓氏族中第一次迁移而定居山东的,据载,济南一带有句歌谣说:“济南水之滨滨,雁和慇慇,翩翩比羽,尾者超群”。就是形容林姓氏族繁衍昌盛情形的。林姓另有一支迁徙到四川成都,成为成都林姓的开基祖先。就是比干第五十二世孙林闾,他在汉成帝时,抱道隐于成都,西汉著名文学家杨雄曾受业于林闾门下。林姓南迁则始于东汉末。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淮河地带的世族和民众一次就有十万余户流徙江南。南京孙吴政权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民于自己庄园内。很多林姓氏族是在这种情况下迁来的。在林姓氏族的上层,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受阉宦的排挤而受害南迁的。如《长山世谱》记载:“比干七十一世孙,祖考农公,字野贤,官经史博士,灵帝时阉宦十常侍流祸,凡忠臣义士,缙绅名宦俱被戮,我族被害者七百四十四人。公同父罢归,恐祸及之,乃与父老潜之”。唐代温彦博所撰《林氏宗历序》也说:“后汉之末,复遭董卓擅权乱政,士爵播迁,每忌林族诸士,布言林宗党强于河北。汉主矇其谮愬,宗族被戳者七百四十四人。……衣冠避于南地。” 林姓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少数民族军事贵族又起兵反晋,掀起了一场争夺北方统治权的血战,使黄河流域遭到空前惨重的破坏,造成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自开天劈地,书籍所载,大乱之极,未有若兹者也”。(《晋书、预传》)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起码的保障,只得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从西晋元康八年(298年)起,历东晋一代,至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为止,大约持续了160余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移民浪潮,高峰选起,先后出现过六次高峰。林姓氏族大部是西晋之乱(307-313)时,“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淮郡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者而来的。当时西晋末年的全国移民总户数在30万户左右,占西晋总户377万户的十二分之一多。其中林姓居于各户之首,移民主要分部在侨置郡县地区。如福建晋安郡内,但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入闽“。(唐林谞《闽中记》)林姓的第二次南迁经过东汉,晋魏至西晋。林礼,既比干的八十一世孙,怀帝永嘉六年,官至中郎主薄,迁太子太傅。林礼的儿子林颖官黄门待郎,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迁,初寓江左,后居徐州。林礼成为江苏林姓的顶枝祖先。江南林与江苏林姓分支,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比干的第七十八世孙林奇勋,西晋咸宁四年为河南大尹,其弟林惠勋,惠帝永宁二年为南阳郡太守。比干的八十世孙林基,怀帝永嘉四年为商丘令,迁淮陵太守。他们长期世居河南。自从礼迁居江苏下坯后,河南、江苏一林分居两处。经过永嘉南迁,中原仕族入闽,到唐定天下,中原汉人再次南移,一部分林姓陆续由福建、广东、江苏、安徽、海南岛迁居到了海外,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林姓华人约有一千多万。而今在台湾、厦门、福建有妈祖庙。清廷对蒲田湄州屿、台湾及台南厦门妈祖,赐给“神昭海表”和“赐福安润”等匾额。并追封其父为“积庆公”,其母为“积庆夫人”。台湾为林默娘建庙八千多所。香火十分鼎盛,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姑婆”,“妈祖婆”,“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记载比干是林祖世本之祖的文献,除了《元和姓纂》、《留青集》、《群姓考略》、《韵府群山》和《万姓统谱》、《尚友录》、《增补尚友录》等书之外,还有大量的族谱、家谱可以补充文献史籍的不足。林姓的族史,是由族人写成,族人续撰,族人保存的。根据氏族旧谱系而成书的林姓谱谍,成为林姓宗族史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他是远绍本之系统的史书。林姓为殷少师比干忠烈之后。历代皇帝封官赐名号,世袭爵位,“远则同宗,近则同祖,虽千秋万叶,仍归一本,而江河万源,源流可究,谱系传自周鲁实行,可考可据。虽遭战火与秦火之虐,其谱藏诸祖墓,而后世幸获遗残,吾少师之家赖以不泯者也”。(清本《长山世系考》)秦始皇焚书、族史家乘遭到了劫难,是比干四十一世孙林宪公保存了林姓的家谱。《林氏宗谱、长山世系》说:“比干至秦、始皇二十三年四十一代九百余年间,有列国相并中多播迁,楚汉交争时遭流漓。始皇焚书,文字陨灭,幸赖祖宪公清节高隐,秘抄谱系藏之皋公墓(比干三十六世孙,东周显王时为赵相,是以后世赖以传焉。惜其昭穆失次未得完全”。还说:“宪公见始皇乱政不道,隐于岭南,藏宗谱于祖墓,至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出仕,为司隶校检)。以上所引,说明了林姓族谱未能中断,是研究林氏姓源文化的重要史料。这些宗谱,各代均有补续,大致有以下几种:唐贞观六年修的《林氏宗历之谱》,包括“校正林世系谱序”,“蒲田谱系原系”,“重表林氏宗谱序”,“血脉相生序”以及纂修宗谱诗、艺、文、茔图、志铭、祭田、族会等,是依据家传旧谱参诸经史考订成书的,原藏于秘阁。是一部较为翔实完备的林氏谱谍。现被私人收藏。其二,东晋时留传下来的《西河九龙族谱》是比干第八十三世孙林禄入闽以后所纂修的谍乘。内容也比较丰富,史料翔实。包括“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晋安世谱校正序”,“长林世纪”,以及有关碑铭、祭文、黄图、名吏等。现被国家档案馆收藏。其三,东汉末的《太历代宗之谱》,是比干第八十世孙林礼迁至江苏下邳所辑的私谱,内容叙述入闽之后,世代条贯的历史情况。现被私人收藏。其四,晋怀帝永嘉年间所续修的《长城世谱》,也属于大宗之谱。所谓“大宗”、“小宗”之分:源于周制,王公贵族的子孙有大宗、小宗之别,嫡长子称大宗,继续父亲的职位;其它的儿子为小宗,成为大宗的臣属。天子的小宗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统称王侯。诸侯的小宗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统称公族。王族、公族以国名为氏,公孙属于其它支族。可以另外命氏。反映氏族血统关系的谱谍,由此而分别称为大宗之谱或小宗之谱。长城世谱是比干81世孙所续修。现由私人所收藏。其五,明代洪武初年所修〈林氏族谱〉。林姓从福建连江、闽县迁入河南的一个旁支,包括散处于睢阳、柘城、开封、南阳、杞县、兰考、商丘、淮阳、信阳一带的林姓,续入二十五世。其六,林氏入琼(海南岛)以后纂修的《林氏世谱》。入闽林姓的第二十世孙林裕和二十六世孙林暹,自唐光化二年至南宋高宗年间,两次入京修谱谍,他们的顶支均是比干第九十八世孙林披,现被私人收藏。另外,其它保存在国内一些博物馆和其它单位以及私人收藏的林姓宗谱,与上述这些各代补续的林姓宗谱一样都是提供给我们中国林姓“千枝一叶,宗族同源”的信史。比干后代林姓世系比较连贯,就是旁支立族,大宗是不紊的。这和中国孔孟世系严格贯联是相仿佛的。如果从朝代看,既从纵向联系,则自周迄晋,共八十三传,1600余年。在此之间,族繁人众,各有谱谍,分派别胄,世系绵衍。具体说就是:比干的二十世孙林宏之前,为西周世系;二十一世孙林类之后,至三十六世林皋为东周系列;三十七世林宣至四十一世林亮为秦世系。在这四十一世九百余年间,虽然遭受战乱播迁,秦始皇焚书等罹难,幸赖林皋之孙林宪(字世武)保护族谱,秘藏于墓圹,才挽救林姓世系不致失次。从四十二世林挚至七十一世林农,为两汉世系;七十二世林祗至七十四世林禄为三国世系;七十五世林舆至八十三世林懋为西晋世素。至此,林姓南迁前后共计八十三世。(周初至南北齐高帝1-83世系谱文详表略)。比干八十三世孙林懋公,字世兴,乃颖长子, 愍帝建兴四年除通直郎散骑常待殿中侍御史,右殿中将军都尉,迁下坯郡太守,其世代子孙仍居下邳,为徐之冠族。而弟禄,从中宗南渡,遂入闽定局,是为闽之始祖。懋公生有六子,曰:监之、宣之、庆之、侃之、旭之、敬之。其长子监之公,传下生子桧,桧生表,表生象,象生仁爱,仁爱生楚壁,楚壁生爵,爵生秦,秦生国敏。国敏乃监之八世孙,齐高帝时(公元479年)为台州刺史,因家焉。其温州、台州之族以国敏公为始祖也。总之,以上自周迄南北朝齐高帝共九十一传,约1700年,世远年湮,族繁人众,时迁世变,流迁分徙南北而散居诸处者,开宗立族、各续宗支,分派别胄,均有谱谍,仅系一房一谱为数更多。这一比干家族后裔世系,当为正统昭穆,以供海内外林姓儿女寻根问祖。如果从横向联系,则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干后代的世系分支情况。比干后代在南迁前,大致经过了五次播迁:就是河北的安平(博陵)――山东的曲阜(鲁)――济南郡――江苏的下邳――福建。据《长山世谱林氏世居籍贯考》记载:“坚公由长林受姓赐爵定梓,雍公(比干的二十四世孙)出仕于鲁,居于曲阜。平棘懿候挚公(比干四十二世孙)徒邹,汉分邹为南郡,尊公为郡人。颖公,(比干八十二世孙)迁于徐之下邳,而禄公始入闽定居,至此凡五迁矣”。</FONT></STRONG>

[ 本帖最后由 10290815 于 2009-3-19 17:5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5: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size=6>旅居海外的林姓华人,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许多伟大的人物。例如:美籍华人有总统林肯,世界一流科学家林家翘、林颖珠,著名学者,国防语言文学院教授林慰君,里根总统每年初都向他祝贺。他的父亲林白水1926年任北京《社会日报》主笔,因在报上撰文抨击官辽和军阀,被张宗昌抢杀于天桥。林白水的叔叔林履中,甲午之战舰长,舰沉自尽。林白水的妹妹林宗蔬,我国早期妇女活动家,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呼吁妇女参政,后去南洋办学。不断出钱资助林白水办报,抗战时卒于昆明。林家满门是忠烈才孕育出林白水这样的爱国者,也孕育出林慰君这样的继承先烈的后裔。林姓名人在外的还有:将军林耀平,画家《纽约日报》社会长林辑光,世界银行(行址在华盛顿)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重庚;巴西华人企业家,“黄豆大王”林训明;马来西亚华人有马华公会总会长,马来西亚运输部长林良实;印度尼西业华人有商业界大亨“银行大王”林绍良等。我迁往山东临朐的“西河林”林姓族人也人才辈出,为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涌现出了大批人才。如我族堂兄林效敬,1925年10月生,1944年春参加入路军山东独立团,中共党员,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跟随许世友司令员多年,转战南北,久经战火,从山东打到福建,解放后驻守福建前线。1978年正团职离休,定居临朐朐山军干所。我的叔兄弟林效永,1952年12月生,大学文化,1973年入伍,中共党员,上校军衔,正团职医院院长。现居兰州市。子林渤,1978年1月生,大学文化,现为临朐县中小企业担保服务公司经理。侄子林庆,1977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毕业于某军事院校)上尉军衔、转业于甘肃省广播电视台。二侄子林伟,1987年生,现就读研究生于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族孙林涛,供职于中国科学院(现留学美国攻读博士后),曾任潍坊丝绸公司,诸城分公司经理的林绍恩。潍坊市劳动局培训中心主任林学华,潍坊医药械公司经理林海。广东水产与渔业厅、广东电视台记者林学玉。,某跨国公司驻苏州经销部经理林宝义。枣庄煤碳矿务局工程师林玉卓,八六海战英雄舰长林永东(英雄麦贤德的舰长),现居广州市。中国潍坊毛体书法研究会会员林军亭,居住台湾的林兆贤(原台湾海军司令员)、林兆泰、林兆平,林绍礼(任铁道部计划司司长),林鹏(陆军某部大校,现居安徽蚌埠市)等。在县内各界的有: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林兆森,县委副秘书长、信访局长、城管局长、山区开发综治办主任林军,副主任、林宝海、林学孟,县托幼办副主任林桂臻,规划局科长林兆顺,公安局邢侦大队长林效伟,教委教研究主任林茂亭,北苑中学总务处主任林学法,糖尿病专家,县糖尿病医院院长林绍志,县法院民庭庭长林怀宏,从事农业银行一生的林正东。教育界:林效文、林洪东(一九五六年七月毕业于益都师范)林仁东(一九六八年七月毕业于青岛海洋学院)林西东、林荣堂、林荣吉、林荣珍、林效唐、林国和、林兆成、林兆祺、林学红、林兆之等。商工贸界有:林玉田(1909年6月-1997年1月)林玉起、林效章、林效红、林兆坤、林东勇、林红英、林武亭、林东亭、林东明、林宝平、林学生、林学顺、林学敏、林学庆、林学升、林绍亮、林绍诗、林兆美、林安亭(会计师)林冠森等。企业家有:林学谦、林冠军、林东玉、林学义、林兆森、林兆玉、林兆松、林建民等。党政界有:林玉仑、林宝民、林洪亭、林树胜、林兆群、林学忠、林和亭、林兆生、林效营、林效彬、林效生、林兆增,革命烈士林学廷等。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林姓在当今中国百名大姓中,名列第十六位,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林姓国内人口约七千万,国外约一千多万,共计八千万之多。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六点一五,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一点三。据临朐县文史委员王新生《临朐县地名姓氏》考证,在县内的林姓分布在四十多个村庄。唯东城区街道办事处内的林家庄、张家庄子、罗家树、朱壁店子、靳家庄、李家崖头。沂山镇的林家沟、草山亭,辛寨镇的龙洗铺、双沟、龙岗镇的林家湾等村居住密集,人口颇多。全县林姓共约达万人。伟大的炎皇子孙,伟大的林姓儿女,在祖国欣逢盛世之时,一定会把先祖比干的遗风发扬光大,报效祖国,为创建和谐、稳定、文明的资源型社会贡献力量,为完成祖国的统一贡献力量。热爱祖国,是海内外林姓的传统,林姓儿女的骄傲,林姓儿女的光荣。伟大光荣的中华林姓儿女,为祖国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他们无愧于她的祖先。 一百四十二世孙:林效语二00八年十月十日於故居电话:0536-3110210 手机:15318909561 通联地址:山东省临朐县新华路21号10759信箱邮政编码:262600 中华姓氏文化名人博览林姓起源之说(文萃卷) 编著:林效语二00八年十月十日</FONT></STRONG>

[ 本帖最后由 10290815 于 2009-3-19 17:5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 19: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

我们是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的能帮我找属于哪个分支
(西河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2 02:07 , Processed in 0.074377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