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4115|回复: 12

戏剧性的状元--林鸿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2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原士气扬旗鼓;左海文章射斗牛。” 这是清代林鸿年题写的正谊书院楹联。
正谊书院是清朝官办省会四大书院之一。正谊书院首任山长是状元林鸿年,主讲19年。学生中有陈宝琛、林纾、陈衍等。
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状元。林鸿年中状元后,道光十八年被任册封琉球国正使。光绪十一年(1885年)逝世,享年81岁。林鸿年故居原在福州北门华林坊4号(现福建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林鸿年中状元的故事,据说颇有戏剧性。
     那年是道光十六年恩科。按科举制度,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考一次,算是恩科。这一届参加殿试的有172人,福建的有6人,其中有来自侯官的林鸿年和来自闽县的何冠英。
这一届的8个阅卷大臣中,有来自闽县的廖鸿荃,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回避。他榜眼出身,当到工部尚书。还有卓秉恬,他与湖南道州的何绍基家有过节,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回避。
    阅卷大臣要取前10名,作为殿试卷进呈皇帝,就有何绍基、何冠英、苏敬衡、林鸿年等。
何绍基是阮元的门下。阮元是当时著名经学大师、书法大师,曾任户、兵、工部侍郎、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应该说何绍基中状元的机遇来了,可能性极大。
   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有机遇,就有风险。卓秉恬见了何绍基的卷子,当然特别认真阅读找茬。于是发现了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
    原来科考的试卷,每行都是24格,但开头两格要留空,准备有“皇帝”“皇上”之类的字时才能写上。卓秉恬在何绍基答卷的两行空头两格之下,“横读”出了两个字:大行。哇,不得了了,“大行”是特指刚刚“龙驭宾天”、还没有上谥号或还没有下葬的去世皇帝。这还了得,简直是在“恶毒攻击”和诅咒道光皇帝了。
    其他7个阅卷大臣看了,个个也大惊失色。廖鸿荃甚至晕厥过去,经灌了姜汤后才回阳。状元出身的主考官潘世恩还比较镇静,考虑到自己的乌纱帽,就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赶忙把何绍基的卷子抽出来。何绍基就这样逃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当然也丢掉了“金榜题名”的一场富贵。
    最后,8个阅卷大臣达成共识,呈给皇帝御览的第一名为闽县何冠英,第二名为山东苏敬衡,第三名为侯官林鸿年。过了几天,殿试时,不知是为什么,道光帝朱笔一勾,把林鸿年提到前面,列为第一。等而下之,何冠英为第二,苏敬衡为第三。林鸿年可能本来探花都探不到的,却捡了个状元。
发表于 2008-12-25 23: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鸿年状元行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的牌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的牌匾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的牌匾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的对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的印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口新坡冼庙28副古联失而复得
邱氏父子功不可没
中国海口政务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08-10-29 9:21:20  来源:海口晚报  作者:佚名
【字体:
10月17日上午,海口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办的冼夫人文化研讨会上,海南文博专家邱达民给来自粤、琼两地的30多位专家一个惊喜:他在发言中介绍28副古联,这28副古联是失落多年、鲜为人知的冼庙楹联,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海口市新坡镇的冼夫人庙(现冼夫人纪念馆前身)原有清人创作书写的楹联30副。该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30副楹联随之消失。而后近半个世纪未闻音讯,如今竟有28副出现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又惊又喜。
历浩劫,冼庙拆毁古联失
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粤、琼两地人民的敬仰和崇拜。人们建庙纪念和祭祀她,海南50多座纪念庙,以新坡镇的冼夫人庙(即冼夫人纪念馆)规模、名气最大。该庙的前身是梁沙婆祖庙,座落于梁沙村村口前面的“芬丛萌地”,由明代进士梁云龙建于明万历30年。建成后香火鼎盛,吸引方圆上百里的民众祭拜。到了清康熙年间,由村中梁氏宗亲邀集地方父老商定,将该庙迁至现址梁沙坡龙盘多源地,相传为冼夫人同丈夫冯宝当年跑马选址安营扎寨之地,以方便四方民众祭拜。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了三进两拜亭、南北横廊的四合院式建筑。成为海南规模最大、在岭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也很有影响的冼庙。全庙共有古楹联30副,是冼庙人文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该庙未能幸免而拆毁,30副楹联亦随之荡然无存。
相传,这30副楹联为清代进士(一说为状元,待考)林鸿年所撰,堪称对联中的精品,是庙宇文化的珍贵遗产。原冼庙毁殁20多年后,梁氏后人牵头在旧址重建,而后又经社会各界鼎助扩建,形成了目前占地8000多平方米、殿阁一体的建筑群,更名冼夫人纪念馆。但是原有楹联未能恢复,至今仍告阙如。
护古联,薪火相传写传奇
邱达民的父亲邱世森是新坡镇一名小学教师,数十年潜心国学,十分关心文化遗产的保护。他时常进冼庙游览,尤其喜欢观赏前人撰写的楹联,研究书艺和内涵。后来还带上圆珠笔和练习本,将30副楹联抄录下来,在家里细细欣赏,反复诵读,烂熟于心。
“文革”期间,邱家被抄。红卫兵搜出邱老师抄录古联的练习本,当作“四旧”扔进火堆,烧为灰烬。邱老先生却始终认为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炎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珍惜、继承和保护,时常以圣贤的教诲自励。
1977年,恢复高考的喜讯令国人振奋。邱老先生欢欣鼓舞,对儿子说:“文化教育的春天回来了!”他把一小叠稿纸交给达民,叮嘱他悉心保存。纸上是邱老先生凭记忆重新抄写的30副古联。几十年来,邱达民始终没有忘记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牢牢记住父亲说的话。
几个月后,邱世森病逝。邱达民把写着冼庙楹联的稿纸放在家中一个隐秘的地方。此后多年,几经搬家,不慎丢失了其中一张,这张纸上写着的两副楹联随之丢失。未能圆满完成先父的遗愿、完整保存30副楹联,邱达民憾极,痛极。
作评注,文化传承续新篇
邱达民从小受乃父教诲,培养了喜爱和钻研国学的精神。2007年退休后,他着手编修家谱,重新整理父亲的遗物,又看到了父亲生前格外珍视的冼庙楹联。他反复研读这些楹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辞书,研读典籍,踏访遗址,搜集民间传说和地方掌故,在此基础上细加评注,写成了《冼庙联话》。
《冼庙联话》第一联是“始而事梁终而事唐忠勇著于世代,贵不以夫显不以子巾帼见有几人。”邱达民说字解词,考证史实,从形式的艺术美、内涵的思想性等方面对全联作了评析。
“马上挥师用兵非好战,麾下决策施政本行仁。”“维持一统,绥靖南越炳竹帛;捍卫九郡,砥柱中流洗汗青。”“挽狂澜,扶社稷,懿风佼佼谁与匹?照青史,光华邦,坤德浩浩古无双。”……28副古联,邱达民都一一作了精当的注释和中肯的评析。
劫尽古联在,世和翰墨香。邱达民的学术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冼庙联话》选入由市地方史志办编辑的冼夫人研究文集,该书即将出版。与会专家在讨论中表达了这样的期望:让28副楹联重返新坡镇冼夫人庙,供游人欣赏。邱氏父子薪火相传、保护冼庙楹联,为冼夫人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留下了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2: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钓鱼诸屿名称变异表

钓鱼诸屿名称变异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7 15: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林鸿年的墓地在哪里?

有谁知道状元林鸿年的墓地在哪里?请提供详情。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21: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 liangju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2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鸿年还写了《春夜泛舟访白石草堂》绝句12首,将堂中人物、堂外风光尽收入字里行间。其中一首写郑成功:
联乡碉堡靖边烽,两岛全师抗虎龙。
泪落延平表忠观,故山残月大轮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19 18:25 , Processed in 0.04546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