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4299|回复: 12

乡土文苑【泉州民间故事集】姓氏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0 13: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老汉的悬梁梦



清朝期间,蓬壶有位姓林名望的老汉,年过半百,夫妻结发以来未曾生男育女,两人相濡以沫。某年三月遇上罕见春旱,田里的庄稼晒得枯横,眼看粮食又要减产。祸不单行,老伴又患重病,卧床不起;家中欠债累累,炊烟将断。林老汉身陷困境,整天哀声叹气。老伴躺在床上劝他说:“咱俩平生安份,并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莫非命中注定。记得与你成亲前,我到马寺求梦,梦见两树交枝非常灵应。你不妨去马寺向仙妈求个梦,如果咱真的命里注定要饿死,也是前世做的孽。”

第二天傍晚,林老汉来到马寺向仙妈求梦。入夜,他躺在床上,想起自己的处境和病重在床的老伴,翻来复去,总难入睡。直到黎明时分,突然刮来一阵清风,林老汉飘飘然走入一座旧厝,仰头一看,大梁上系着一条麻绳。林老汉心内害怕,惊醒过来,才知是一场梦。回想梦中情景,更添几分哀愁。回家

路上,他一直在想,梁上上挂绳,莫非要我悬梁自尽?深沉的脚步使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间杂货店,忽然产生一个念头,他摸摸身上唯有的几文钱,横下心来买了两条麻绳。

林老汉回到家中,老伴看他手里拿着麻绳,一副忧伤脸相,问他:“家里已没米下锅了,还买麻绳做啥?”林老汉含泪将梦境告诉老伴:“梁上挂绳,分明是要咱悬梁自尽,我岂能一人走了留下你一人受苦,要死咱一起死了算,也免得在这世间受罪。”老伴笑着说:“看你想到哪里去了,这分明是个好梦。刚才邻居敬叔来咱家,说他要去外洋做生意,溪边的水车间要交托咱管,那里的碓臼头不是用绳悬的吗?!仙姑灵应,是让你去管水车间呀!”林老汉恍然大悟,转忧为喜,急忙到敬叔家回话,高高兴兴地接管了水车间。

几天后天公作美下了一场喜雨,旱情解除,水车间生意不错,老伴也逐日恢复了健康。下半年,敬叔全家迁往海外,把水车问无偿送给了他。经营水车间的收入使他家渐渐昌裕。三年后,又得生贵子;一家人感谢马氏仙妈的恩德。

[ 本帖最后由 感德林 于 2008-12-10 14: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3: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孝女的母寿梦

民国年间,蓬壶龙尾洋有一位姓林、名省的女士,将要随丈夫到海外谋生。但娘家还有年过七旬身体虚弱的母亲。林省是位孝女,平时三天二趟总要带些老人爱吃的东西回娘家看望老母,问寒问暖,关怀备至。现在要离开老人,远渡重洋,不免放心不下。思虑再三,她决定临行前到马寺为母亲祈求添寿,并求赐仙梦,以免后顾之忧。
    次日刚好是中秋节,林省约了几位女友,买些果品登上马寺。时已中午,寺前寺后,人山人海;她顾不得观赏马寺风光,就净手拈香,向仙妈诉说心事祈求恩准。然后带着一支点燃的香,挤在庙边的女客房中,躺下休息。

    一路的疲劳,使林省不到半支香时间就入了梦乡。朦胧中,清风习习,香气缭绕,漫步走入一家大院的后花园。只见一位老人正挑着一担土,培扎在一棵茂盛的桃树下。林省记不清这是什么地方,正欲前往问老人,老人却飘然不见。即刻醒来,见自己仍睡在马氏的客房中,于是,将梦中所见,求人解析,大家皆说好梦。林省则半信半疑。行程已定,林省随后就飘洋过海。一晃十年,林省的母亲托天庇佑果然高寿。老人80岁生日时,林省特地回乡,一者为老人祝寿,二者到马寺叩谢仙妈。说也奇怪,在林省欲去马氏叩谢仙妈的前~天,马氏殿起乩僮说:第二天必有一位南洋客到来。第二天中午,当林省拈香呈

上三仟元叩谢仙妈时,香炉中的香灰竟然燃起炎炎火光,红光满殿。

    在场的人皆为这位大福大量的香客祝贺,说马寺香炉发红光定有大福。据说林省在海外育有六个男孩,个个俊秀,家业兴旺。其娘家母亲年过九秩而终。林省方悟出仙梦中老人挑土培树的玄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3: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下升,到总兵”的由来

泉州俗语“一下升,到总兵”是形容升官之快,简直比“连升三级”还要快。这句俗语来源于清代泉州永春的一个普通百姓突然发迹的生动故事。
    林兴珠的母亲逝世后,他成了孤儿,行为无人管教,生活开始放荡。他有时替人搬运货物,有时帮助屠户杀猪,有时参与赌博,有时偷鸡摸狗,有时整天睡觉,有时到处流浪,成为没有固定职业的游民。
     林兴珠的叔父林日胜,是个身强力壮、充满豪情的乡下人,早期依靠卖大缸为生。顺治六年(1649年),他因看不惯官府对老百姓的欺压,毅然在一都帽顶寨建立根据地,着手组织义军,积极招兵买马,迅速扩充实力,声势日益壮大。这时,林兴珠已经长得人高马大,力大无比,便离家投靠叔父的义军一起造反。义军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尤溪、大田、永泰等地。顺治十三年(1655年),朝廷派官兵进行围剿。第二年,林兴珠因为自恃力大,麻痹轻敌,来不及突围而被生擒活捉,被押解到京城,关在牢里。后来刚好俄国沙皇派遣大军进犯中国东北的边境,清兵遭到突然袭击,渐渐抵敌不住,边关的形势十分危急,皇上非常忧虑。按照当时的王法,凡是谋反者都属死罪。俗语说:“吉人自有天相。”狱官看到林兴珠是一个人才出众的大汉,帮助厨房干杀猪宰羊等粗活挺卖力的,不由得产生惜才之感,便给上司建议:“罪犯林兴珠,身材高大,力大过人,与其判刑斩首,不如派他到东北边关杀敌,让其将功赎罪。”上司又将情况上报皇上。顺治皇帝认为前线告急,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遂下旨恩准林兴珠将功赎罪。
    林兴珠被派到黑龙江边关的前线抗敌。主将看见他身高七尺,在全军最为高大,特命他为旗手,让其冲锋在前。当帝俄侵略军再次侵略边关时,清军处于劣势,林兴珠举着军旗跟着撤出阵地。敌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忽然,林兴珠觉得右脚板疼痛,一看,才发现右脚上穿的布鞋已经丢失。这布鞋是堂姐到泉州探监前连夜亲手特制送他的,他爱惜如珍宝,从来舍不得穿,直到今日打仗才头一回穿着上阵,怎能让它轻易丢失呢?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高举军旗转回原来的阵地,去寻找那只丢失的布鞋。
    再说那些紧紧追赶的帝俄士兵,有一个忽然在阵地上发现一只已经穿过的大布鞋,便非常好奇地把它拣起来,很多士兵也围拢过来细细地观看,都被吓坏了。有个敌军官说:“这只大布鞋丢失在此,足见在清军中有骁勇之将。如今清兵虽然败退下去,但是内中可能有诈,妄想引诱我军上当,千万得提高警惕。”
    话说回来,林兴珠一双大手高举着军旗,朝着原来的阵地那边快跑,清军见状也全部紧跟在后面追上去。因为按照当时军法规定,全军一定要紧跟军旗前进,违者格杀勿论。当帝俄侵略军看到清军黑压压地回师冲锋时,误认为清军诈败反攻,顿时吓得心慌意乱,丢盔弃甲,抱头鼠窜,溃不成军。这时,林兴珠再也顾不得寻找那只布鞋,尽力把军旗举得更高,带动全军高声呐喊,勇猛杀敌,将侵略军打得落花流水,首战告捷。
    在打扫战场时,林兴珠终于找到那只丢失的新布鞋,万分高兴。他捧着布鞋心情激动地说:“多亏这只丢失的新布鞋,才引发我为找你而回转阵地,带动全军反攻消灭全部敌人,真是功不可没呀!”   
    林兴珠高举军旗回转阵地,出人意料地使整个战役转败为胜,军心大振,万民欢呼。清军凯旋归来,朝廷论功行赏,将士一致推举林兴珠领取头功。皇帝赏识林兴珠是个难得的将才,遂赦免他的前罪。由于他身材魁梧健壮又打了胜仗,已在敌军中产生极大威慑作用,吓得帝俄不敢出兵进犯我国的领土,皇帝遂下旨破格敕封他为前军大总兵。   
    此后,“一下升到总兵”就在泉州流传成为俗语,连同这故事一起在民间传播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3: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抢灰钱连棺材本都输去

“抢灰钱连棺材本都输去”这句泉州俗语,意思是心想侥幸,连本输掉,比喻时运不佳,事与愿违。追溯其渊源系来自清代泉州籍著名将领林兴珠发迹前的悲惨生活故事。
    清初,泉州府永春升平里(今属永春县蓬壶镇)出了一个武功盖世的将军,名叫林兴珠,被朝廷封为建义侯,世人皆尊称他为林侯。他是一个传奇式人物,有许多轶事在老百姓中传颂着。
    顺治年间,林兴珠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父亲过早地离开人世。俗语说:“姿娘(妇女)丧夫好像半路折扁担。”可以想象得出其处境是多么艰难!因为林兴珠还年幼,只能做些拾柴、拣粪的轻活,一切全靠他母亲替人家纺织挣些微薄收入勉强养家糊口。母子穿的是百补衣,吃的是清水糜(碗里绝大部分是粥汤),还常常吃了上顿糜就没有下顿粮,只得到山上挖野菜煮汤来充饥。家里日食二顿都难度,林兴珠哪有机会入私塾读书,所以他自幼与书本无缘,成为一个睁眼瞎的文盲,但他从来没有发出任何怨言。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林兴珠10岁就替村里一富裕农户养牛,可以得到一日三顿和一年两套粗布衣服的待遇。后来,林兴珠的母亲因为悲伤和劳累过度,身体变得虚弱多病。懂事的林兴珠时常安慰母亲,但却没有能力在经济上给母亲一定的支持,心里总是感到很内疚。不久,母亲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在没钱医治的情况下,撒手离开人间。
    林兴珠非常伤心,哭得死去活来。因身无分文,他只好走到母舅的家里,一来向他报丧,二来求借买棺材的钱。按照泉州一带的风俗习惯是“死父扛去埋,死母等人来”。父亲死了,家属可以自行做主买棺材随时收埋。若母亲死了,家属要先向她的娘家报丧,经过看望属于正常死亡之后,才能收殓盖棺、出殡和安葬。如果娘家发现有异常情况,可以立即报官验尸,追查相应的法律责任。
    林兴珠的母舅姓杜,也是一个种田人,为人勤劳朴实,但家境并不宽裕。母舅听到噩耗后,心里非常难过,又知外甥没钱买棺收殓,便取出二两银交付他,并再三地嘱咐:“母亲既然已经仙逝,你也不要太过悲伤,回去一定要备办棺材收殓,好好地尽自己一点孝心。我因为有要事在身恐怕走不开,如果等到下午日已偏西时还不相见,你便可以将母亲妥善安葬。以后,我也绝不会随便责怪你!”
    在回家的路上,林兴珠慢慢地算计着:“向母舅借来的二两银,只够购置一具薄板制成的棺材,而筑墓还得买白灰,可是灰钱又在哪里呢?此时,想要再向人借钱简直是‘共佛讨涎’,毫无益处,空费唇舌。”他左思右想,一点好主意都没有,只得垂头丧气慢慢走着。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阵呼幺喝六(掷骰子)的赌博叫嚷声,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顿时产生了难以抑制的侥幸心理,一心想到赌场搏一下,说不定能抢到买灰的钱,把母亲的丧事操办好。俗语说:“死父母,衰三分”(父母死亡,运气衰退)。不到半个时辰,林兴珠把向母舅借来的钱全部输光了,只剩下两手空空。他不禁自言自语道:“真是‘抢灰钱连棺材本都输去’。”
    林兴珠全身无力、六神无主地走回家,推开房门一看,母亲的尸体仍然冰冷地躺在床上。他本来是一个大孝子,平时对待母亲十分温顺体贴,从不敢忤逆半句。今日一念之差,竟然闹出坏事,实在万分后悔。他捶胸顿足,放声大哭,扑身跪倒,不停地向母亲叩首认罪,恳求得到她的饶恕。
    太阳已经下山了,窗外渐渐地暗下来。林兴珠独自坐在屋里沉思,深恐夜长梦多,万一自己干的坏事(赌博输得精光)败露出去,不仅在村里名声不好,还会遭受母舅的严训责打,后果不堪设想。他思前虑后,终于打定主意,葬母之事绝对不能拖延到明天,便随手点上香烛,双脚前屈跪在母亲遗体前辞别一番,然后卷起草席,把母亲的尸体紧紧地裹住,再抱起扛上肩头,一只手按住不放,另一只手拿锄头,迈出大门走到山上去,选择一处避风泄水的地方将母亲的尸体埋葬好。第二天,母舅来到林家探丧,林兴珠将他带到母亲墓前,两人沉痛地哀思着。母舅略懂风水,看到墓地坐向和穴位都不错,也没有追问什么就回去了。
    时至今日,“抢灰钱连棺材本都输去”这句俗语和故事还在泉州一带的民间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3: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日胜卖大缸

清代初期,郑成功抗清的军队里有一员偏将,姓林名目胜,是永春县蓬壶乡人。他是一个贫无立锥之地的农民,三十来岁还以卖大缸为生。有一天,他用粗绳索绑了两个沉重的大缸,挑到安溪县界内贩卖。这是地广人稀的野林地带,要走好多里山岭才有一个村落。他挑过一村又一村,都卖不出去。后来,他挑到一个叫做姜埕的村子。当时,李光地(康熙朝大学士)的父亲李兆庆在这姜埕采矿炼铁铸锅,他家的人要买林日胜的大缸,却不知有没有破漏之处。有人提议把大缸拿去压进水里,便懂得会不会漏。可是这对缸太高,没有水深的地方可试,大家再想不出别的办法。这时年方八岁的李光地,却想出了一个主意来:叫人烧一小堆柴火,让它冒烟,然后把大缸复盖在火堆上,如见烟气从缸壁钻出,便是破缸。大人照他的办法一试,果然看到烟气冒出,也就不买林日胜的缸。林日胜心里叫声晦气,只得挑起大缸又到别处去卖。


    林日胜翻山越岭,来到帽顶寨下边,感到肚子饥饿,人疲力乏,缸在肩头越压越重,忽然脚下不慎, 在山路上打个颠趺,人没摔倒,扁担头的绳扣一松,背后那个大缸竞连绳索脱离扁担,滚木般顺着山坡直滚下去,终于不见踪影。林日胜大吃一惊,慌忙抓住前头的大缸不让落地,然后轻轻放下,算没跌破。他愣着双眼站着,不知如何是好,感到只剩一个大缸,挑既不好挑,背又不好背,要抬着走又无人搭伴,只有一个办法是挑块大石配对,却又缺条绳索——因为绳索已给滚下山坡的大缸带走一条了。他不觉长叹一声:“‘唉!智竭计穷,我林日胜真是无法可想啦!”此时,饥火和怒火交炽。他一气之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竟举起扁担,砰砰砰地把那个没滚下山坡的大缸击成碎片,让一对大缸同归于尽。打碎了缸,心想绳索总得带回去,便顺着刚才那个大缸滚落的山坡走下去寻找绳索。在他想来,大缸必定跌得粉碎,哪知出乎意料,它给一丛小灌木卡住,好端端的一丝也没有破损。这使他惊奇起来,心里十分懊悔,认为刚才太过鲁莽,竟把那个没滚下山坡的大缸打碎,要不,便是一对好缸仍在啦!然而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他眼前这个大缸,又是挑不能挑,扛不能扛,而且要爬着长满山笔荆棘的山坡把缸弄上去,更是十分艰难的事。他啼笑皆非,无法可想,性子发作,索性挥起扁担,砰砰砰地又把这个大缸击成碎片,让一对大缸都干净利落地完了蛋。林日胜收了绳索,结在扁担头,十分懊丧地爬到原处,坐着歇喘,心里觉得既好气又好笑,两个大缸都卖给自己的扁担,不禁长吁一声,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又想缸是赊来的,无钱去还窑主,更为难办。自己身世如此穷苦,时运又这般不济,吐唾沫给鸡吃了都会死,真是到了穷途末路啦!

   “唉!我林日胜要上哪里去好呢?”他茫然地问着自己,忽然抬头瞥见头上的帽顶寨有座寺院,就决定上去向和尚讨顿饭吃,然后再作打算。

    帽顶寨这个寺院,平时谅必有什么达官贵人来游玩过。前一夜,寺里的和尚竟梦见佛祖托梦叫他备办素筵迎接大人。他把荒唐梦当作真实事,今天果然备下一席素筵,摆在桌上,等候大人光临。可是时过中午,不但没见什么大人,甚至连个小民也没上来。他站在山门望个不停,最后才望到了林日胜,肩上扛着一根结着绳索的扁担走上来。这当然不是大人,老和尚没有恭迎。林日胜走进寺里,见到那桌素筵,便问要请谁吃的。老和尚把他的梦说了,林日胜感到荒唐可笑,然而肚子饿得发慌,便急中生智地说:“你梦里的大人就是我呵。"他不待和尚回话,上前举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林日胜挑得两个大缸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那力气自然不小,人又生得粗壮。他想:“我生当乱世,力大无用,如今走投无路;观看这个帽顶寨形势十分险要,何不乘乱在此寺中招军买马,落草为寇,将来势力大了,再图个出头的R子?"就这样,他下定决心,不再卖大缸,招集了一些受压迫无法活命的穷苦农上山,自己便做了山寨大王。后来,因为捕捉李光地一家,山寨为湖头李姓攻破,他投到郑成功军中为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侯为康熙君添岁寿

很早以前,永春林兴珠在京城做御林军总头,跟随皇帝身边,他虽然识字不多,但智谋很高。
      有一次,康熙做生日,朝内文武官都亲自写寿联祝贺,林兴珠不示弱,就写一个大“壽”字,练了三天三夜,他就在寿图上大笔写上“壽”字,但是寸字下却少了一“、”。

    他不懂得少了一点无字,就叫人预先把寿图挂在皇帝寿堂上,并且吩咐别人对他写的字有什么评论。回报说:“大事不好了,寿字少一点,大家评论说是要给康熙君折岁寿,太监已经奏报皇上去了。”林兴珠一听惊了一跳,自知失误,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康熙君接受文武百官拜寿的时候,眼睛专注视少了一点的“壽"字,心里老是不高兴,正要降旨问罪,忽然林兴珠提着笔高呼:“我来为皇上添岁寿!”随手把“壽”字缺一点补上。康熙听了非常高兴,说:“满朝文武都没有为朕添岁寿,只有林兴珠为朕添岁寿,就封林兴珠为建义侯。从此,人们就叫林兴珠为林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兴珠封侯

林兴珠的母舅看到林兴珠得到一穴好风水,就叫兴珠去投军。并做一双又大又长的大鞋给他随身带着,交代说:“这双大鞋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失。"
     林兴珠投军后,主帅看他身材魁梧,就叫他扛大旗,冲锋在前,出阵与番兵打仗。番兵很强悍,中原兵不敢正面对打,主将下令撤退,前阵变后阵,林兴珠成了最后一个。撤退时林兴珠大鞋丢了一脚,忽想起母舅的话鞋比命更重要,就扛着大旗返身去找。番兵拾起鞋一看,鞋这么大,惊疑中原的主将不知有多大厉害,忽见旗兵扛着大旗猛冲上来,番兵以为中计受包围,全军溃退,中原兵乘势追击,打得番兵落花流水。班师回朝,林兴珠因立大功被皇帝封为建义侯,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臣。民众再不叫林兴珠,称他为林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甲将军”树

明朝尾时,永春有一个后生家叫林兴珠,.因为家里很穷,经常挑盐到德化县的倚洋一带来贩卖,认识了倚洋高龙寨的陈为高,二人结为知心朋友。
       当时正好清兵入关,明朝的崇祯皇帝吊柳树死了,郑成功起兵抗清。有一次,林兴珠、陈为高两入路过永春马跳的龙潭,有心想抗清的林兴珠,将扁担向潭中一扔,说:“我若是造反会成功,扁担向溪头飞三窟潭。”说也奇怪,扁担真的向溪头飞了三下,才浮在潭面上。

        从此,林兴珠开始招兵买马造反。消息传到北京城,皇帝派兵来剿。林兴珠战不过官军,跑到高龙寨来躲:但清兵又四面围寨,怎么办呢?寨内有一棵空腹大古椿树,里面有圆桌那么宽的洞,树上还有一个大柴目空的,人可以爬进去,陈为高就叫林兴珠躲进空腹椿树中。清兵入寨,到处寻找也找不到他,只好撤走。

        以后林兴珠就跟随南埕天平寨的纸三继续造反,队伍壮大,有战将百员,兵七千多人。清兵无法剿,皇帝就降鲁招安。林兴珠被招安后,去打番邦,他带领的藤甲兵把番兵全平了,立了大功。康熙皇帝非常欢喜,就封林兴珠为建义侯。他不忘陈为高和古椿树救命之恩,就向皇帝奏报前事。皇帝降旨封陈为高为占侯,封古椿树为“铁甲将军"。倚洋人不但广泛流传着“铁甲将军"树的故事,而且很好地保护着这棵大空腹椿,可是在1958年被大风吹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侯与王大兴

建义侯林兴珠在京城辅助康熙君安邦治国时,王定聘(现苏坑镇东坑人,康熙己酉科举人)在顺天府大兴县当正堂,人称他王大兴。这大兴县是北京直辖县,号称“天下首县",有许多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的田园住宅。根据清朝律例,不论士农工商,都应按拥有的田园住宅亩数缴交皇粮(税收)。但这些皇亲国戚王侯将相,历来藐视国法,拒交皇粮,历任县官大伤脑筋,既不敢得罪皇亲国戚,又不敢违抗皇令,以致有的倾家产赔皇粮保住名声,有的假造账目,谎报实情,造成县府官库空虚,有名无实。王大兴任职以来,查实官库账目,通知各户补缴皇粮国税,不料连催两三年,个个当作耳边风不理睬,王大兴为此坐立不安,饮食无味,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眼看三年任期将满,王大兴因原来在都昌县为官清正,没钱银填充官库,连修几次奏章禀告上司,都被驳退。小小七品官,想要朝见天子,更是难上加难。不小心连头也丢落。王大兴苦得面忧忧,想来想去想起一个同乡,就是官居一品光禄大夫、建义侯、建义将军林兴珠。于是特地到侯府拜访林侯。林侯听他诉苦得眼泪双双滴,十分同情,答应助他一臂之力。林兴珠教他将详情、欠账修成奏本先到午门外候朝,如果三天内没见皇上接纳,再找我商量,时到时担当。

    第一天,王大兴五更早到午门外恭候早朝,被五府六部公卿耻笑,把他挤在一边。临朝时太监传旨:“皇上西郊游猎,众卿免朝。”第二天再等, 又听传旨:“皇上游猎未归,众卿免朝。"第三天再等,又说是:。“皇上游猎回归,昨夜痛饮,酣睡未醒,众卿免朝。’’王大兴只好回府。

    王大兴心急如焚,带奏卷到侯府再见林侯。两人对康熙君近来放松国事、恣意游乐的行止深感不安。王大兴主张明早上殿舍命硬谏。林侯是康熙宠臣,深知皇上脾气,认为此事该用智激,莫用硬谏,即将奏卷暂为代收藏入袖中,密授王大兴一计,要大兴明早如此如此,大胆上殿,出事自有林侯抵担。

    第四天五更早,王大兴穿一身破烂衣服,蓬头垢面,来到午门外把牌坊前两只石狮都用铁链锁住,提鞭乱打,一边大骂:“你这石狮镇住府地不交皇粮,可恶可恨,该打!"一会儿又疯疯癫癫,胡言乱语,时哭时笑。侯朝一班官卿耻笑他是“傻瓜官”,连康熙君也惊动了。皇上派太监出来阻止、驱赶,责骂王大兴:“石狮是殿前宝石,交什么粮? 你狗咬老鼠多管闲事,草蜢弄公鸡不知死活!’’王大兴听了更加生气,大骂太监:“大胆内侍,竟敢跟这石狮一鼻孔出气,抗拒皇粮,扰乱朝纲,可恶可恨!"挥鞭乱打太监。

    太监慌忙逃入金銮殿奏知皇帝:“王大兴不听劝阻,御前吵闹,不但锁打金狮,连奴才也被他欺打。"康熙君立时大怒:“竟敢如此无礼,可恼呀可恼!速速将此狂卿捉来?"

    门卫将王大兴拉上金銮殿。王大兴见了皇帝不跪不拜,疯疯癫癫,一手摸出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大吃大嚼起来,吃得津津有味,一手摸出几团一样黑糊湖的东西东抛西扔。——原来,王大兴按林兴珠所授计策,用糯米饭掺乌糖、花生仁粉捏好,用竹管挤成一条条假狗屎装在口袋里;又捡了几团真狗屎另外包好藏在袖中。这时候他吃的是又香又甜的假狗屎,扔的却是又臭又脏的真狗屎,外人都看不出来。

康熙君喝问:“狂卿所食何物?速令李贤卿验视!"太监小心地把扔在地板上的东西捡入盘中,呈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验视。李光地一闻,竟是臭不可闻的狗屎,在朝的人都闻出臭味,纷纷掩鼻子皱眉。李光地启奏:“王县令所食确系狗屎无疑。"

    康熙君传旨:“王卿御前闹事,欺君犯上,本该重责,念他为国尽忠立过汗马功劳,今日有病在身,朕不予究办,赦他无罪。速速送他回府医治!"两卫士奉旨搀扶王大兴下殿,送回大兴县衙。

    康熙君眼送王大兴下殿,略带伤感地问众官员:“王贤卿一贯勤于国事,今日竟然染此奇疾,谅必其中另有缘由。众贤卿,谁能告知寡人?"    .

    林兴珠进前启奏:“臣启万岁!常人以为大兴县令是个肥缺,其实是瘦缺。在此县地界内,皇族亲戚及王侯将相的府宅田园甚多,按我朝先帝定例,凡私宅田园须计亩纳皇粮。只因多年来法律松懈,不少人依仗权势,目无王法,拒纳皇粮,欠账甚多。前数任正堂惟恐皇上责罪,隐忧报喜,皇上失察,未加整饬。王县令出身寒儒,清廉为官,既无余财可填空亏,又无力敦促高门贵户立缴皇粮。前曾修本上奏,连候多日,适因皇上外出游猎未曾受理,致此忧郁成疾,染成疯癫。"

   康熙君惊问:“此事当真?”

   林侯说:“确实无讹,有其奏折并历年欠账清册在此,请皇上龙眼亲观。”随将奏折清册献上。林侯又再谏言:“王县令锁金狮打太监情有可原,而有人胆敢拒交皇粮,致使国库亏空却决非小事,望皇上明断。”

     康熙君审阅一遍,拍案喝道:“贤卿所奏无差,果然是朕失察于一时,让一些人占了便宜,险险误了国计大事。传旨!昭告天下:“凡阜族亲戚达官贵人,不论官爵高低,…一概按律照纳皇粮,不得抗拒。历欠皇粮,允从今年上溯三任九年,限一月内折兑银两补纳清楚,三任前者赦免。按期补纳者不究前愆,如有逾期抗纳者,严惩不贷!”又传旨:‘‘朕居金銮殿及皇城亦不可例外,命司库宫立即查计九年国税,从私库取银一次交清,不得有误!”又传旨:“钦命林贤侯与李贤卿督办此事。王县令勤事有功,晋官三级,重重封赏。”众官见圣君贤明,欣然领旨。

    王大兴从此“药到病除”,任职更勤更忠;那些欠账户见皇上带头纳税谁敢违抗,不消半月全部追补明白,官库立即充实了。王定聘因祸得福,官运亨通,后来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大兴县正堂兼任东城兵马大指挥,为抗俄反击战筹送军需粮草立下军功,耀祖荣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侯阿同的由来

永春流传着一句滑稽的俗语:“侯阿同”,意思是真碰巧,与我(林侯)相同。这里面有林侯的一段故事 。
    据说清朝有一个新科颜状元,这日朝罢回来,坐在府中闷闷不乐,原因是入朝坐班时,康熙皇帝命他去南海普陀山进香,同时取回十八条袈裟,而且托他代向观音菩萨问天年。他心想,这茫茫的大海,那里去寻宝刹拜观音呢?正在冥思苦想中,猛然记起林侯,心想:“为何不去找恩师商量商量。于是,连夜掌灯进了侯府,禀见恩师林侯,恳求为他出妙计。林侯听了说:“贤契,枉你是个赫赫有名的天子门生,怎么连这点芝麻小事也想不出来,皇上命你去南海进香取袈裟,什么人晓得神仙的袈裟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稀奇的颜色、特色?,……他附在颜状元耳边道:“你若如此这般,我自有办法,但袈裟要制的奇异些。’’颜状元听了好不欢喜。   

    第二天,颜状元骑马带着书童去南海了,一路上。饱赏了江南的名山秀水,半个月后,他雇人精制好十八条袈裟,自己护运回到京都。林侯闻报,设宴为颜状元洗尘,并且面授机宜。第二天五更,康熙帝临朝坐殿,午门官奏请,颜状元求拜面圣,康熙皇帝命人宣进,颜状元携带着十八条袈裟伏阶向皇帝启奏:“臣奉旨南海进香,承吾皇宏福,大事告成,今日带回十八条袈裟回朝缴旨,望主圣裁。"皇帝闻奏大喜,传内侍将十八条袈裟当殿折验,果然奇异无双、金丝绣线上滚龙缠身,辉煌美丽。康熙满心喜悦,又问道:“颜贤卿,我命你所问的事,问了没有?"颜状元看了林侯一眼,说:“启奏圣上, 臣亦问过。"帝问:“几何?”颜状元再说:“启君王,娘娘曾赠言于袈裟内,请圣上龙目亲观便知端详。”皇帝训命内侍将全部袈裟打开查找,仍不见踪迹。颜状元回禀务必详细摸索。果真,终于在第十八条袈裟的衣角内取出一个锦囊,折开一看,现出一张字柬来,上面写着:“龙珠同年”’四个字,康熙问大臣:“这是什么意思?"大家说不出来,林侯说:“君王,依臣猜测,龙乃君王,珠乃臣之贱名,同年是天年相同,如此看来,君王的天年岂不是与‘侯阿同’吗?”大家听后,都钦佩林侯解的有理。

从此,康熙待林侯情同手足,赐他同睡七日,同理一天朝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侯妙笔点龙头

相传清朝某年,康熙皇帝在偏殿摆开御宴,与君臣一起欢庆他的六秩圣寿,西厢廊上挂满了百官呈献的贺仪,只见得全堂都是竖联条幅。唯独林侯送去“帝
起北方”四字横幅。

林侯的字墨只识粗平直,怎样会写出这般有气魄的字幅昵?

    原来林侯从小替苏坂村潘思六放牛时,每天都坐在牛背上,哼着山歌,到了溪边?他把牛放在溪岸自由吃草,自己跑到附近玩耍。不远有座三清殿,殿里有“帝起北方”的大字匾,林侯很感兴趣,把它背诵得滚瓜烂熟,而且在沙地上描模,不久果真会写了。前日正在思量给康熙皇帝祝寿时,生怕身居侯爷的他,如请人代笔,岂不有辱名望?他灵机一动,想起满清是发源于北方的,“帝起北方"正适用。于是亲自挥笔题写,只是匆促间把“帝”字的上面一点忘了。

寿宴后,文武百官正在欣赏厢壁的各种联幅,大家瞥见林侯的横幅,不禁心惊目呆,谁都不敢声张。只见左丞相李光地趁机向皇帝奏道:“陛下,你看林侯

的横幅,君王已无龙头矣,林侯欺君罔上,罪该万死。"康熙帝抬头一望,心中暗想:“林侯是自己爱巨,心里有意偏袒,无奈今日被李光地抓住把柄,当如何解围呢?”

林侯此时自悔不慎疏忽,急中生智,向帝奏说:“君王,今乃圣上诞辰,枉为满朝才子魁冠,无一人向君王你添福寿,微臣特留此一点为君王你高添龙寿。”说罢便拿起大笔往上一掷,说也奇,笔不偏不倚正点在“帝”字上面,点得标致好看。群臣无不喝彩叫绝说:“好妙笔!”康熙皇帝乐得眉开眼笑,说:“贤卿真奇才也。"至此李光地也无话可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卜天卜地卜林侯

蓬壶林兴珠因为立功,康熙皇帝封他建义侯,后人称他林侯。他深受康熙皇帝的恩宠和信任,有“七日权君”的传说,还有“卜天卜地卜林侯”的谚语。
有一年开科取士,副考官向林侯告密说:“主考官受贿营私,文章再好也是落榜!"林侯很气,说:“好大胆!埋没人才,贻误国家!"他对副考官凑近耳朵说了一阵,要他把初选的试卷,呈上过目。

主考官是江北人,听到要把考卷呈上过目?忍不住卟嗤一笑,心里想:“这个乱言侯!行伍出身,哪里懂得文章好坏?我要在皇帝殿上出他的丑!"  

主考官抱着初选后的试卷上大殿,跪看眉奏:“有争议的试卷,都呈上皇帝亲自过目,好中选好。”说完,对“乱言侯”笑笑,意思是看你有什么指点。林侯把试卷接过来,慢慢理齐,用手捻住试卷的一端,用眼睛瞥了一下主考官,转向康熙皇帝说:“托皇帝洪福,天降奇才,卜天卜地,雄文出来!’’把手抖一抖,试卷落在皇帝案上。康熙按照这些试卷的次序,一个个进行殿试,结果一个个栋梁才,大多数是江南人。

后来,李光地才知道,是林侯暗示副主考,把受屈举子的试卷截短一段,结果那些贿赂主考官的举子花了钱又落选,主考官也被皇帝革职。从此,开科取士的时候,人们就讲起这件事,加上一句:“难呀!卜天卜地卜林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4: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侯葬母

林侯,名兴珠,永春升平里(今蓬壶镇人),清康熙年间官授建义侯。
   林侯自幼天资聪颖,豪爽乐观,早年丧父,因家境贫寒,失却求学机会。为养活老母,他长年四处给人帮工做活,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粗衣陋食,勉强度日。只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过了几个年头,林母贫病交加,一命呜呼,林侯扑在母亲尸体上,哭得死去活来。

   俗语说;“人既死,不能重生”,还是料理后事要紧。林侯摸遍全身,并无分文在身。他只好去舅父家求借。林侯的舅父姓杜,是个种田人,并不宽裕。惊悉噩耗,舅父取出二块白银付林侯,再三吩咐外甥务必备办棺木收葬。

   回家路上,林侯咕嘀着:“阿舅这二元银哪里够用,置了棺木就买不起石灰填棺材了。”他左思右想,拿不出主意来,忽从远处传来一阵呼么喝六的推牌声,林侯心里顿生侥幸念头。于是,就挤进人群,“红桃三仙”地跟着赌开了。他原想赢了钱,母亲丧事可以体体面面的操办一番。岂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不到一个时辰,把二元银输得精光。

   日己沉西,他才垂头丧气地回家,推开房门一看,母尸尚在床上,登时目瞪口呆。林侯是个孝子,平时待母十分孝顺体贴,今日一念之差,竟闹出这场丑事。他十分懊悔,顿足捶胸,号啕大哭,扑身跪倒,向老母不停地叩头认罪。

    这时,窗外己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前来帮办丧事的乡亲,见林侯久出未归,己是自散去了,室内空无一人。林侯犹恐夜长梦多,万一丑事败露出去,说不定否会遭舅父的严训责打,葬母之事万万不能等待天亮。他打定主意后,点上香烛,向遗体拜别一番,就卷起草席,把尸体紧紧地裹住,扛上肩头,手执锄头,迈出家门。刚走不远,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他冒雨来到一处山凹,放下母尸,跑到邻近人家的屋檐下避雨,准备待大雨停后再埋葬母亲的尸体。不料大雨一直下至天快亮时才停,林侯急忙来到放尸的地方一看,山体早已崩塌下来,将他母亲的尸体埋得不见痕迹。林侯在崩塌的山体前痛哭一阵后,只好回家作罢。

    第二天.林侯的舅父来了,想知道姐姐葬在哪里,就叫林侯带路上山看墓。林侯硬着头皮只好将舅父带到崩山的地点。舅父略懂风水,一见顿足说:“悔不该借你二元白银,这风水要是用软棺下葬就更好”。原来这是个“猴抱西瓜”大风水形穴,从后面一数有九十九个峰,虽不能出天子,却是个封侯的大风水地。见此景,林侯只好如实交待。果然,日后林侯被康熙皇帝钦赐为建义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9 05:22 , Processed in 0.125590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