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582|回复: 14

我搜寻到的台湾雾峰林氏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2 13: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r>  臺灣霧峰林氏族譜<br><br>  .作者:<br><br>  .原書頁數: 0386 頁 <br><br><br>  ●書籍簡介<br><br>  第二九八種「臺灣霧峰林氏族譜」<br><br>  本書(二冊三八六面二三一、六○○字)不分卷,臺中林獻堂等修輯。林撰「林氏家傳序:『顧念我族自始祖子慕公遷於莆坪(按福建平和縣屬),傳世十四至我太高祖石公,始入臺灣;初寓彰化,數遷至大里杙莊。………而我高祖母實挈我曾祖卜居於阿罩務莊,迄今百有四十餘年矣」(末署林氏紀元「三千七十年二月」,時民國二十五年(丙子)仲春也)。譜分兩帙,曰「公譜」、曰「私譜」。「公譜」載林石以上,溯其源流,「私譜」載林石以下,演其支派。原譜外題「西河林氏族譜」,由於內容詳於霧峰林石派下,因易今名。林石派下部分(即「私譜」)主要分兩目,一為家傳,林獻堂撰有「太高祖石公、「高祖考遜公」、「曾祖考甲寅公」、「祖考奠國公」、「先伯父文鳳公」、「先二伯父文典公」、「先考文欽公」諸「家傳」,林幼春撰有「曾祖考太對翁」、「先伯祖剛愍公」兩「家傳」、林資鑣撰有「先考蔭堂公家傳」及林德和撰有「先祖父志芳公家傳」;二為「世系」、「世譜」,誌歷世系統與列祖名諱、生卒、婚葬等項。霧峰林氏,代有其人與臺灣史事有關,其族譜實足資參考云。<br><br><br>  ●序號&nbsp;&nbsp; 篇名<br><br>  1&nbsp; 弁言<br><br>  2&nbsp; 臺灣霧峰林氏族譜目錄<br><br>  3&nbsp; 公譜<br><br>  4&nbsp; 林氏宗廟修譜序<br><br>  5&nbsp; 凡例<br><br>  6&nbsp; 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br><br>  7&nbsp; 晉安世譜校正序<br><br>  8&nbsp; 林氏世紀源流<br><br>  9&nbsp; 殷太師比干公墓識語<br><br>  10&nbsp; 周武王封比干墓銅盤銘<br><br>  11&nbsp; 跋至聖先師孔子書「殷比干墓」<br><br>  12&nbsp; 唐太宗追贈比干太師詔及祭文<br><br>  13&nbsp; 重修太師殷比干祠墓碑記<br><br>  14&nbsp; 晉安郡王祿公墓識語<br><br>  15&nbsp; 宋仁宗皇帝〔御書「忠孝」〕題詩<br><br>  16&nbsp; 長林仕籍考<br><br>  17&nbsp; 林氏仕籍續考<br><br>  18&nbsp; 仕籍考補遺<br><br>  19&nbsp; 世系<br><br>  20&nbsp; 私譜<br><br>  21&nbsp; 林氏家傳序<br><br>  22&nbsp; 凡例<br><br>  23&nbsp; 太高祖石公家傳<br><br>  24&nbsp; 高祖考遜公家傳<br><br>  25&nbsp; 曾祖考甲寅公家傳<br><br>  26&nbsp; 祖考奠國公家傳<br><br>  27&nbsp; 先伯父文鳳公家傳<br><br>  28&nbsp; 先二伯父文典公家傳<br><br>  29&nbsp; 先考文欽公家傳<br><br>  30&nbsp; 曾祖考太封翁家傳<br><br>  31&nbsp; 先伯祖刐愍公家傳<br><br>  32&nbsp; 先考蔭堂公家傳<br><br>  33&nbsp; 先祖父志芳公家傳<br><br>  34&nbsp; 世系<br><br>  35&nbsp; 世譜(一)<br><br>  36&nbsp; 世譜(二)<br><br><br>  ●弁言<br><br>  本譜原名「西河林氏族譜」,惟其內容,則詳載平和莆坪林子慕之後;主要記錄,則為臺灣霧峰林石派下,乃易名為「臺灣霧峰林氏族譜」。<br><br>  本譜原線裝十六開鉛字本;纂修於日據時期,當民國二十四年。翌年,印行於榖中市。董其事者:林獻堂、林幼春(以上編輯)、林烈堂、林階堂、林秋金、林耀亭、林玉書(以上校正)、林啟明、莊發(以上採訪)等是也。<br><br>  本譜原載所有冠像及圖像、像贊、題字等全部刪除,茲詳如下。冠像有:比干、林堅、林放、林祿四幅;修譜董事圖像有:林獻堂、林幼春、林烈堂、林階堂、林秋金、林耀亭、林玉書七人;祖先圖像有:林奠國(附陳望曾撰像贊墨跡)、林剛愍、林文明、林文欽(附梁啟超撰像贊墨跡)、林蔭堂、林紹堂、林熙堂、林輯堂、林俊堂、林紀堂、林澄堂、林祖密計十二幅;繪圖及石刻插圖有:比干墓圖、比干銅盤銘圖、孔子墨跡石刻圖、晉安林祿墓圖、宋仁宗御書石刻圖、朱熹墨跡石刻圖;題字有:日據時期臺灣總督中山健及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墨跡;此外,又有比干至唐林攢二十九人之像贊。<br><br>  本譜原分兩帙,據前帙「凡例」:『自堅公至子慕公兄弟,謂之「公譜」;自子慕公以下,謂之「私譜」』。後帙「凡例」:『自堅公至路下七祖,是為「公譜」;自路下七祖以下,是為「私譜」』。因於「公譜」、「私譜」各卷端,另加插頁標明,用示區分。<br><br>  本譜原本間有日本年號者,一律改用我國正朔。<br><br>  本譜原無目錄,茲為便於檢索起見,加編目錄冠於卷首。凡文或表原無目者,目並擬加(擬加者用方括弧表示之)。<br><br>  本譜由於排印所需,若干表式或可省文字,略有變動或刪節,要亦無損內容實質耳(陳漢光、陳仁德)。<br><br>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3: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臺灣霧峰林氏族譜目錄<br><br>  公譜<br>  林氏宗廟修譜序…………………………………………………………………林幼春(一)<br>  凡例………………………………………………………………………………林獻堂(三)<br>  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溫彥博(七)<br>  晉安世譜校正序……………………………………………………………………林誌(九)<br>  林氏世紀源流…………………………………………………………………………(一三)<br>  殷太師比干公墓識語……………………………………………………………張亨(一八)<br>  周武玉封比干墓銅盤銘………………………………………………………………(一八)<br>  跋至聖先師孔子書「殷比干墓」………………………………………………張亨(一九)<br>  唐太宗迫贈比干太師詔及祭文………………………………………………………(一九)<br>  重修太師殷比干祠墓碑記………………………………………………………裴騫(二二)<br>  晉安郡王祿公墓識語……………………………………………………………鄧茂(二三)<br>  宋仁宗皇帝御書「忠孝」題詩………………………………………………………(二四)<br>  長林仕籍考……………………………………………………………………………(二五)<br>  林氏仕籍續考…………………………………………………………………林幼春(三三)<br>  仕籍考補遺……………………………………………………………………………(五九)<br>  世系……………………………………………………………………………………(六四)<br><br>  私譜<br>  林氏家傳序……………………………………………………………………………(九七)<br>  凡例……………………………………………………………………………林獻堂(九九)<br>  太高祖石公家傳……………………………………………………………林獻堂(一0一)<br>  高祖考遜石家傅……………………………………………………………林獻堂(一0四)<br>  曾祖考甲寅公家傳…………………………………………………………林獻堂(一0五)<br>  祖考奠國公家傳……………………………………………………………林獻堂(一0六)<br>  先伯父文鳳公家傳…………………………………………………………林獻堂(一0八)<br>  先二伯父文典公家傅………………………………………………………林獻堂(一一一)<br>  先考文欽公家傳……………………………………………………………林獻堂(一一二)<br>  曾祖考太封翁家傳…………………………………………………………林幼春(一一五)<br>  先伯祖剛愍公家傳…………………………………………………………林幼春(一一六)<br>  先考蔭堂公家傳……………………………………………………………林資鑣(一一九)<br>  先祖父志芳公家傳…………………………………………………………林德和(一二一)<br>  世系…………………………………………………………………………………(一二二)<br>  世譜…………………………………………………………………………………(一四二)<br><br><br>  ●公譜<br><br>  林氏宗廟修譜序<br><br>  凡例<br><br>  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br><br>  晉安世譜校正序<br><br>  林氏世紀源流<br><br>  殷太師比干公墓識語<br><br>  周武王封比干墓銅盤銘<br><br>  跋至聖先師孔子書「殷比干墓」<br><br>  唐太宗追贈比干太師詔及祭文<br><br>  重修太師殷比干祠墓碑記<br><br>  晉安郡王祿公墓識語<br><br>  宋仁宗皇帝〔御書「忠孝」〕題詩<br><br>  長林仕籍考<br><br>  林氏仕籍續考<br><br>  仕籍考補遺<br><br>  世系<br><br>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3: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林氏宗廟修譜序
<br>
  林氏舊譜,世傳出於唐林蘊之手。然觀各宗刻本,其首皆弁以溫彥博之序。彥博為太宗從龍之臣,而蘊實貞元朝士,則舊譜不始於蘊明矣。獨恨溫序不言此譜得自何人,來自何地;由今思之,貞觀之初,以海內一統,再定族望,意其時必嘗徵郡國名家之譜,使上之中書,故溫乃得見而序之耳。自爾以來,譜學特盛、林寶嘗萃之以著「元和姓纂」;今譜中有「古仕籍考」一篇,記載簡當、而引據又多秘籍,殊非後人所能;則寶與蘊二人者或居其一歟!宋、明迄今,修輯日繁,顧卷帙雖多,而名篇轉少;試覆而校之,除「仕籍考」、「世系表」而外,其足資考證者,僅有「林氏世紀源流」及明林誌「晉安世譜校正序」二篇。而所謂「世紀源流」者,既闕撰人名氏,又瑣碎不成片段;於是林誌一篇,乃益為鳳毛麟角矣。

  民國壬申台中林氏宗廟,復有修譜之議,董其事者:從叔烈堂、獻堂、階堂、族叔秋金、宗兄耀亭,不才謬廁其列。夫修譜之難,既為上所述;重以處典籍無徵之地,丁彝倫失序之秋,則難之上復加難焉。議者又曰:『必續「士籍考」』;不獲已,乃取坊間共聞共見之「人名辭典」、「尚友錄」諸書排比而纂錄之。冷汗浹背,勉強成篇。嗟乎!是亦聊以塞責耳;抑何敢謂紹述先人、光揚祖烈哉!

  民國二十三年(甲戌)仲冬,台中裔孫幼春謹撰。
<br><br>  ·凡例

<br>  一、本譜著手之先,實集汕頭「西河林氏重修族譜」、廈門「鰲崗族譜」、廈門「輅存氏族系考」、秋金氏家藏手抄譜、耀亭氏家藏銅壺手抄譜、饒平縣子華祖派下族譜、「五全族譜」、先考家藏手抄譜,以資參考,力求減少過去之誤謬。雖見聞所限,誤謬或不能免;然心力既盡,吾宗必能諒之。

 <br> &nbsp; 一、本表以「輅存氏族系考」為藍本、與諸譜及「仕籍考」互相校對,從其可信而棄其可疑。

 <br> &nbsp; 一、由比干上溯自軒轅三十三世是為林姓以前之族系,今以得姓為始,故列堅公為一世始祖。

 <br> &nbsp; 一、本表自堅公至祿公六十四世,而「鰲崗族譜」所載僅四十七世,相差至十七世。今以干支求之:自武王元年丁卯堅公受姓、至晉太康十年已酉祿公誕生,計年得千四百二十三;再以六十三世分之,每世相距二十二載有奇。設以「鰲崗族譜」四十六世分之,每世相距三十載有奇(祿公僅一載故不算)。以漢民族之早婚,則從每世相距二十二載之說,或較可信也。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堅公至放公,本表為二十三世,「鰲崗族譜」為十二世。考堅公受姓至放公出仕之年(周敬王三十年),計六百四十五年,一世相距至五十餘年,此又理之必無者也。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堅之子,本表所載日載、曰磋;「鰲崗族譜」所載曰鍾、曰銘;其他名字相同者,亦十無一、二。今以「仕籍考」及經史百家所載為據,無徵不信之語均付闕如。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萍公與九牧為從兄弟。萍公無生卒之年,乃以邁公出仕之年為據(唐光化二年)。舊譜載:萍公之孫和義公於宋末始入漳州漳浦。夫以唐光化二年,距宋末至於三百八十一年;如此悠久之間,僅傳三世,則其脫落又何待言。故老相傳:和義公以上不可知者至十四世。故明、清之際,修譜者稱和義公之父為十四郎公;然此語亦未可遽信,姑仍其舊,以俟咨訪。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諸譜之序,錄要刪繁,使讀者得其梗概足矣。

<br>&nbsp;   一、舊譜自九牧以上,凡人仕者,皆有像。然考其冠裳,則朝代倒置;視其面貌,則老少無分:蓋俗工所補無疑。今惟存比干公、堅公、放公、祿公四像,以志景仰;餘人則惟留像贊,以存德徽。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墓圖不免失真,姑留之以待他日按圖而索。

  <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自堅公至子慕公兄弟,謂之「公譜」;自子慕公以下,謂之「私譜」。「公譜」謂宜家置一冊,「私譜」則頒佈獨限於本支也。<br>&nbsp;&nbsp;  一、「仕籍考」舊譜止於祿公,今以「尚友錄」、「中國名人辭典」、「臺灣通史」、「臺灣全志」為據,又增補三百餘名;自東晉至於有清歷代知名之人亦略備矣。其有掛漏,後起之賢或能匡其不逮也。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林氏世紀源流」序所載之系統,雖與本表不同,姑存之以作參考。

 <br>&nbsp;&nbsp;&nbsp;  一、系統表以十一世為一表,其第十一世復重載於第二表;蓋欲其首尾啣接,眉目明瞭;又別附說明於表下,亦「史記」年表之遺意也。

<br>&nbsp;&nbsp;&nbsp;  一、系統表之說明,當以逐世順序為正。然因子孫眾多,一世之人數多至數十人;恐閱覽不易,乃變其例:如九牧葦公之直系敘完,然後敘藻公直系是也。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堅公受姓於武王元年(丁卯),至西曆千九百三十五年,合計三千六十九年,是為林姓紀元。

 <br>&nbsp;&nbsp;&nbsp;&nbsp;  一、本譜之搜集材料,實賴莊發君之力為多,誌此以旌其勞。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千六十九年小暑日(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六月八日),裔孫獻堂謹識。

  <br><br>·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林氏之先,出自黃帝高辛氏後。黃帝乃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氏。納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一曰雲相,相生玄囂,囂生蟜極,極生帝嚳,為高辛氏。娶有娀氏女,名簡秋,從祀於禖,浴於玄丘之水,見玄鳥墮卵,取而吞之,遂孕而生契。及長賢,而舜用之,薦於堯,為司徒。佐禹治水有功,乃封國於商,賜姓子氏。契生昭明,明生相土,土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丁,丁生報乙,乙生報丙,丙生主壬,壬生主癸。癸生天乙,謚曰成湯;伐夏無道,得天位,為殷國。傳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而生帝辛,為商紂。暴虐無道,殺害生民。比干,紂叔父,帝乙庶弟也。有賢德,佐紂為孤卿。見紂無道,微子去箕子囚,累諫不聽;乃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而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進,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善行仁義,所自以持也』。紂怒曰:『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遂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下令曰:『宗小師說妖言惑眾,故誅云』。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視之。時正妃夫人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之,即將婢四人奔於牧野,避紂之難;逃於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堅,字長恩。至周武王伐紂,夫人乃將堅歸周朝。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以其殷湯之後、先王之冑,且能遠害避紂之難,以不絕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堅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

  夫人受姓,各有所因。或以生而得姓,或因功而命氏;有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是其義也。如黃帝生姬水,故姓姬。堯生伊耆,故姓伊耆。舜誕姚墟,故姓姚:此因生而得姓。因官,若司徒、司馬之類是也。官族者,若孟孫、叔孫之徒,食邑而姓。取地而姓者,各因其封;若蔡、管、宋、楚、齊、魏、韓、梁是也。故林之受姓氏者,實自堅始。堅之後居博陵,子孫遂成閥閱。歷周、秦及漢,玉鈕金繩,枝葉繁興,榮蔭當世。戰國以來,遇始皇焚書坑儒,譜牒散落。後漢之末,遭董卓遷都長安,墳籍失去。卓言林氏門宗強於河北,漢主受卓譖,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時流竄,昭穆失序。降及三方鼎立,天下凡為三國;生民惟習武功,莫知文藝。爰自晉氏失馭,五馬浮江,衣冠避於南地,因以枝分葉散。前後紀牒,多所闕漏。自非建盛節、立奇功,可以著美一時、垂名千載,鮮有不墜者矣。以故大族帝王之裔、世家諸侯之胤,忠臣孝子、文德武功,各擅蘭芳,俱傳桂馥。著馬遷之「史記」,傳述殊名;見篇目之繁文,君臣異式。莫不世序相承,昭穆不紊。及觀受姓得封之因,源委可究。桑梓卜居,邱陵兆域。適時遷而南渡,遇世亂而北移;或受爵而西分,亦因居而東徙。雖復三江殊流,會出岷山;九河暫分,終歸滄海。綴集條貫,舉宏綱目;派系雖別於九州,星羅實同於五緯。上自博陵受封,下及貴賤無殊,具題緘對,名曰「宗譜」。惟夫命代奇績,載在茂陵之書;冠世高勳,先紀邱明之史。各隨事實,欲其傳信。庶幾來代哲人,尚有所考云。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唐貞觀六年四月朔,中書令西河公並州溫彥博譔。</font>

[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8-11-12 13:5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5: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nbsp; 晉安世譜校正序

 <br><br>&nbsp;&nbsp;  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於長林,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堅郡公,命為監,賜姓林氏,食采博陵。堅生載、磋。載,襲封清河公;磋,成王時為大夫。磋生虎,為康王卿士;虎生光,康王再命為大夫。光生相,昭王時復為監,監諸侯國。相生玄,玄為元士。玄生鳳,鳳生翊,翊生萇,世為夏官。平王東遷,萇之後材,總六師以從。自是林氏或在周,或居魯,或在齊、衛。其在周者,貞,為卿士;英,為太保;雋,為畿內侯;宏,為內史;繇,為司冠。其在魯者,雍、不狃、楚,代仕季氏,傳稱季氏之良者。而放,問禮孔子,以長山侯祀闕里。其在齊者,回,見「莊子」,既,見「說苑」。其在衛者,類,年百歲,與孔子同時,見「列子」。戰國之時,或在周,或在秦;而相趙者皋,始居九門,有九子,號十德之門。秦並趙,徙齊郡、鄒郡。始皇時,詰,為河東郡守;文度,朝歌令;治,為治粟內使;亮,侍中。漢高祖定三秦,皋四世孫摯,從趙元父有功,封平棘侯千戶;傳子辟疆,國除。景帝分鄒縣置濟南郡,遂為濟南人。元康中,闢疆曾孫常覲為貞圉大夫。蓋自平棘懿侯四世而太傳尊,始由儒術顯;以今文尚書,授丞相平當,傅為歐陽氏學:故濟南之望獨盛。而秦侍中亮之後,則有御史大夫別、少府述、御史中丞光,歷仕文、景、武帝朝。其出守廣陵者告、後漢侍御史袞、吳將軍恂,實後之。哀帝時,鋻,為北平太守;後居平涼者,為後魏太守遯。而閭,居成都,抱道隱居;元正間,楊雄師之:其始末無聞焉。新室更始之際,或隱或仕。光武中興,時,為徐州刺史。而尊之六世孫清泉侯邈,亦徐州刺史;下邳林氏,其後也。永平中,言,為少府卿;三傳為大將軍萬年侯恂。漢末,農,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之事;祗,尚書僕射:此其尤著者。而禮,為魯王相,歷山陽平原太守,以治行稱。魏受禪,譚,為尚書郎;豫,為河南、河東太守;道固,吏部尚書。晉泰始初,玉,為侍中兼司隸校尉;顯、歷安定、博陵、山陽三郡太守。而清泉之五世孫喬,與釋道林為友,「世說新語」記之;玄孫道明,後魏清河太守。清河子勝,北齊散騎常侍,後始見之臨清;唐太常博士寶祖焉。其居廣平者,隋太子率令庭珉,自仕縣徙魏郡;庭珉生實,廣平魏郡蓋同出也。晉安林氏出自徐之下邳,晉黃門侍郎穎(一作隸、字元從);隋元帝南遷,初寓江左、生懋、祿。懋,下邳太守,生六子:鋻之、宜之、慶之、侃之、旭之、敬之,時號六龍,是為下邳祖。祿,由散騎常侍遷晉安太守,卒於官,追封晉安郡王。二子:通直郎景、廣威(一作威武)將軍暹;葬散騎於溫陵九龍崗,始居侯官縣都西里,是為晉安之祖。景生散騎常侍開國侯綏;散騎事獨詳,暹之後不見於譜。而開國五子漢、群、格、熙、鄱,子孫始居莆田,歷宋、齊、梁,陳、隋仕者甚眾。開國七世孫英之後,自莆田遷洪州,隋末士弘稱帝鄱陽是也。十二世孫唐饒州刺史萬寵,三子韜、披、昌。韜生尊,尊生福唐尉攢,以孝致白烏甘霞;貞元中,詔立雙闕以旌之,故世稱闕下林家。昌,居漳浦。而披為太子詹事,生九子:葦,端州刺史;藻,殿中侍御嶺南節度副使;著,橫州刺史;薦,韶州刺史;曄,通州刺史;蘊,尚書員外郎、邵州刺史;蒙,循州刺史;邁,雷州刺史;蔇,福唐刺史。惟藻、薦,成進士;葦、著、曄、蘊、邁、蔇皆明經及第;蒙由薦辟。而蘊以忠義拒劉闢,事載「唐史」儒學最知名,世稱莆田九牧是也。葦生平樂縣主簿恕、豐城縣主簿應、壽州司戶惠。薦生廣濟令憑、武昌令總。曄生建安尉愨。蘊生國子祭酒愿,其後蔓衍於莆。蒙生餘杭令愻,其後皆居閩縣。邁生都昌令愈,其後分居長樂、長溪。蔇生晉江令恩,其後居仙遊。蓋自永嘉南遷,晉安族姓,閩中推為第一。其散處侯官、福唐、長樂、連江、溫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龍溪、漳浦者,皆其苗裔,而莆田最盛;故唐、宋稱為昌宗。<br>  蓋長林賜姓,自晉、魏以來言氏族者,相承如此。故唐李翱作比干廟碑亦據以云,而「列子」林類、「莊子」林回,注家相傳,皆云殷之遺民。林寶著「元和姓氏纂」時,匡簿家藏,固足徵不誣矣。獨夾漈鄭氏云:以字為氏,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具譏寶以不知其姓之所自出。竊疑之。按「春秋傳」,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故曰林氏之先,皆季氏之良也。而放,為魯人;回、既,皆齊人;類,為衛人:在春秋之時,宜非近世矣。夫林開為平王之子,其孫必以王父字為氏,何得入春秋百餘年間·其子孫離宗為庶,反仕陪臣者若是之眾且遠哉!且唐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非若後世之判渙無考也。寶之為博士,尚論其世;而乃昧其所自出乎?無是理矣。然寶之所獨詳者,直濟南而下徐州清泉派耳。他如平涼、廣陵、魏郡、晉安、成都,僅附見焉。而黃門下邳之後,述於林蘊者,源流本末最為詳備。豈非永嘉之亂,文獻以南,當時衣冠世族之舊猶有存者,鄭氏蓋偶未之見耶?至於晉安之林,唐、宋號為昌宗,寶由黃門入閩,族姓推為第一;又有九牧、闕下,以彰大之;而寥寥清泉之裔,無或論著者。鄭氏以是譏寶,何也!然鄭氏所據,乃「鄒縣風俗通」所云,而鄧名世氏辨誤,亦以為然。余觀桓王之孫,有林茂、林英者,為王子克之子,則又一族而名氏同者兩人,是鄭說疑信已相半矣。否則林開之林,又自為姓,亦如虞仲之為虞也與!故今既據舊譜為譜,而復疏其異以備參考焉。<br>  明永樂十八年(庚子)十月,右春坊右諭德翰林院侍講閩縣裔孫誌謹譔</font>

[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8-11-12 15:3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3 01: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他们已经发EMAIL来抗议了,至于其详细的人名就不要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0: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的世系我不会发的,私谱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3 13: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抗议了啊?难道现在不是公共图书么?哪个大学图书馆没收入这本书啊!(在台湾文献汇刊里)谁都看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18: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lwzflw 的帖子

龙进知道   最初chooo发表的.他当时是通过搜索引擎找过来的,把我也纳闷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2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原先是我发的吗?哈哈
后来被删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6 22: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哪天我把他们的世系拍下来上传,看谁能抗议,跟出版社说吧。,,,,,,,(*^__^*) 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5: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br><b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18: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不是比干的,那个是汉代 何比干 墓的。这个误会比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是何比干的,证据是什么?平陵现在何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8 21: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之前网页搜了一下,没找到有人说这些事,所以发帖的时候也懒得写证据。但我有看过碑刻介绍,证据确凿,有机会传上来。至于那个殷比干墓,网页有一点资料,虽然说的很晦涩。<A href="http://www.huaxia.com/wh/whsd/00232651.html">http://www.huaxia.com/wh/whsd/00232651.html</A></P>
<P>■专家认为真伪难辨尚待考证 <STRONG>。。。。。委婉的说法。读者自己体会。</STRONG></P>
<P>  据介绍,1999年,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来此参观,见到剑刻碑上的字体时说:“这是隶书,春秋战国时期隶书还没有出现,应该不是孔子的真迹。当然,也不能光靠字体妄下定论,还得靠文物学家来进一步判断。”<STRONG>。。。。。 那碑刻早已不是春秋的石头了,临摹传承的。文物专家有啥可研究的?这句话怀疑有问题。编者故意的缓笔而已。</STRONG></P>
<P>  记者采访了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刘增祝,据他介绍,从没听说过国内还有现存的孔子真迹,因此,不排除炒作嫌疑,对于比干庙内的剑刻碑现在很难去判断真伪,要等进一步去考证。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表示,在春秋时期还没有碑文出现,孔子也不可能去刻碑文。他说,以前在一些地方出现过孔子真迹,但他都亲自去考证过,全是赝品。 </P>
<P>  ■管理处主任从四点推测剑刻碑是真迹   </P>
<P>  单凭四个字如何来考证这块碑文出自孔子之手?比干庙文物管理处主任丁志辉说,自己多年来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有四点可以推断剑刻碑是孔子的真迹:比干和孔子思想很接近,所以孔子来祭拜比干是肯定的;中国文字的演变,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小篆已经使用,所以许多字体不是在某一个朝代才开始使用,如简体字,应该在两汉之前就在使用;青铜器铸造技术,春秋时期,青铜器广泛应用,打造一把削铁如泥的剑很容易,所以孔子剑刻石碑没问题;清代考据说,乾隆皇帝让人对剑刻碑考证后才御笔题词“宣圣真笔”。记者追问,哪些书籍里有记载剑刻碑的渊源。丁志辉说,<STRONG>史书上的记载都注明了是相传,没有肯定,自己也是推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面那些不是关键,这句才是。</STRONG></P>
<P>  ■<STRONG>即使是赝品也是世上独一无二   </STRONG> <STRONG>。。。这句最关键,真假其实并不重要,汉代的书籍,都是攀附名人的书名。现在不也是宝典。皇帝内经啊,神农百草啊,,什么什么子啊。还有学术史上轰动千年的伪古文尚书,不也是经典,谁敢删啊,</STRONG></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0: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有道理,铜盘铭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8 15:40 , Processed in 0.06642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