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054|回复: 1

震古烁今的伟业从这里开始——谒林则徐出生地和幼年读书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7 15: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震古烁今的伟业从这里开始
  

——谒林则徐出生地和幼年读书处
  
□郑椿孚
  

  福州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核定列为“名人故居”加以保护,1997年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林则徐出生地和幼年读书处,在福州鼓楼区左营司(巷)。现在为了瞻仰者的方便,大门设在中山路19号,原大门成了边门。因房地产开发,这里曾被夷为平地,1995年题为《抓紧时间修建林则徐系列遗迹,以崭新面貌迎接’97香港回归》的100名省政协委员的著名提案——952213提案,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市拨给巨资,香港洪祖杭先生捐赠400万元,利用原有材料,在原地按原样重建,于1997年6月竣工,7月1日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香港回归。还另辟了绿地和停车场,在绿地中央,竖立着一座纪念碑,为“林则徐星”纪念碑。1999年2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把新发现的一颗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让他的英名代表中华民族,在宇宙中翱翔。
  林则徐出生地正门上方嵌有一块青石匾颜,上书“林氏支祠”。房屋为福州常见的“三间排”传统民居,依次有前天井、大厅、后厅、后天井和倒朝厅,三座厅堂左右各有一间厢房,后天井两侧有披榭。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其《析产阄书》中说:“余教读营生,父母归土后,汗积两年,娶妻陈氏。生男两人,长则徐,次霈霖,女八人。又积两年,典得左营司(巷)小屋一座,以为遮头之所,外作蒙馆舌耕,二男受学;内作女红之所,女子帮助。半饥半寒,迁就度日。迨长男人泮、中式后,始就张中丞兰渚之聘,年得修金二百两零,代余显考钱塘公还刘则方借认之债,又谢家凑去十千文,写给断契,此余买宅之权舆也。”他还嘱咐子孙,在他去世后可将此屋“或作祠堂杂用,或作祭典”。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也阐述得十分明确:“吾宗自迁省治以来,未立支祠,府君舍己宅为祠……不孝等当守而行之。”还给支祠题写了一副对联:“知先人之在此堂,勿忘手泽;愿后嗣克承厥训,善种心田。”这就是“林氏支祠”匾额的由来。
  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即林宾日典得这座小屋的6年之后,子夜时分,林则徐在此出生。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说,“乾隆四十二年(¨77年)丁酉,先妣陈太夫人来归……不孝则徐以乙巳(乾隆五十年)生”。传说是夜林宾日在朦胧之中,瞧见天井的梧桐树上栖一只金光闪闪的彩凤,那彩凤双翼一展,直冲怀中,猛然惊觉,耳边就闻婴儿啼哭之声;又传,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产前梦见麒麟冲入怀抱,惊醒过来,儿子就诞生了。因此,林宾日以南朝时陈朝重臣徐陵(字孝穆)“天上石麒麟”的典故,将儿子取名“则徐”,字“少穆”,又字“石麟”。
  然而,传说中的吉兆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的不继。林宾日靠课馆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为了林则徐的读书,家中“每典衣以购之”。因此,陈帙和女儿们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做女红以补贴家用。林则徐在《先考行状》和《先妣事略》中回忆童年时生活贫困和全家奋发进取的情景,感人肺腑:
  先妣陈太夫人工针黹,又善剪彩为草木之花,岁可易钱数十缗,稍佐家计。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呜呼,此情此景,宛如昨日……
  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姐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其他困苦之状,类非恒情所能堪者。
  据记载,林家有两件传家宝,一为双芯的油灯,一为素炒豆腐。由于家境贫寒,林家平时只用一个芯的油灯,春节时才燃双芯;每年除夕,一家人欢声笑语,但餐桌上只有一盘素炒豆腐。因此,林则徐12岁到福州孔庙作佾生,以后又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的“书禀”(抄写员),都尽其所得,补助家用。
  俗话说,富豪出纨绔,寒门育英才。封建等级制度而派生的门第观念,荼毒至今,吹嘘自己出身于名门望族者有之,以无从考证的名人官宦为自家先祖者也不乏其人。林则徐身居高位之后,仍念念不忘贫寒的家世,所以许多人都认为其《先考行状》和《先妣事略》旨在孝敬和怀念父母,警策自己,教育后人。
  二
  “罗氏试馆”在林则徐出生地的东邻,为林则徐幼年读书处。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追溯,“于时四龄矣,府君馆于罗氏,怀之入塾,抱之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可谓情真意切!
  每当父亲将林则徐抱在膝上给童生授课时,他都聚精会神地听,默默地记,还喜欢刨根问底。父亲开讲《四书·大学》首章的当天晚上,林则徐竞能在饭桌上默书,从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直写到结句“致知在格物”,一句不漏,一字不错,全家大为惊喜!此时他不过两三岁。因此四岁时,他便正式人塾读书。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道:
  ……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府君讲授经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其慈爱和平,率类此。
  在父亲的教导下,林则徐7岁开始作文,很快地便“以早年擅文名”。有长者善意地出些难题,意在验证他名气的虚实,林则徐每次都应对敏捷,构思巧妙。有人出个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立即对出:“鸡公有髻不梳头。”老师看到城隍庙张灯结彩,出了上联:“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他应声对出下联:“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童生游鼓山,一时兴起,以“山”、“海”二字让渚生各作一对七言联句。人家还在静思默想,林则徐已率先答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使人明显地感觉到幼年林则徐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抱负。
  嘉庆二年(1797年)林则徐应府试,经主考官钱学彬面试,擢为第一。传说他与一位年长的童生试卷成绩难分高下,由钱学彬出对子面试,以分高低。钱出一个刁钻的上联:“童子何知;”林则徐首先答道:“大人利见。”年长童生一时答不上,过了好久才叹服道:“老夫耄矣。”第二年,林则徐参加县试,中秀才,时年始14岁。这次县试的时文是《仁亲以为宝》,林则徐文中“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和“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父子之情本天性,天下更无可代之心”,等警句,时人广为传诵。梁章钜将其收入《制义丛话》,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也作了评述,都备极赞赏和推崇。
  父母的言传身教,浇灌着林则徐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亲乐于救济亲友和穷人,“视人之急犹己家,虽至贫再三,遇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父母给一贫如洗的三伯父送米,还交代林则徐“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他们要求林则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一个土豪想用重金聘请林宾日为其教子、林宾日因此人行为不端而严词拒绝,“里中有豪猾者,欲延府君课子,不惜厚聘。府君疾其邪行,坚却之”。林则徐10岁那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按察使钱士椿等贪赃枉法事泄,朝野震惊。林宾日每天教学回家,都和妻子一起怒形于色地抨击。这些都给幼小的林则徐以深刻的教育,对其高尚品德的培养,起着重大作用。
  中秀才后,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求学7年,一直到20岁中举人为止。鳌峰书院时为福建的最高学府,山长郑光策,进士出身,有心用世,讲求“明礼达用”,注重“经世之学”。林则徐研读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儒家经典和李纲、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顾炎武诸人之作,也有《老子》、《韩非子》、《庄子》、《史记》、《汉书》、《通鉴》、《通考》,还有历代诗文集、笔记、佛经、医书及书法碑帖等。林则徐的读书札记中警句迭出,如“博闻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刘勰语)、“勿苟且雷同,勿偏执臆见”、“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表达其渴求知识、独立思考、言行一致的心情;“世尽思居奇之居,人竞为染指之望,徇私吹索,借端凌践”、“矫饰虚声,潜纳贿赂,陋习相沿,谓之名实兼收”、“竭小民衣食之资,供官司奴隶之困”,反映其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岂为功名始读书”、“以立志为先”,可见其已遵循父母师长教诲,树立经世致用之志。
  当时的鳌峰书院,同学皆一时之英,日后成为名家的梁章钜、杨庆琛、廖鸿荃、沈迁槐等,与林则徐都过从甚密。林则徐还通过父亲的关系,认识了比他大14岁的陈寿祺。陈是一位对汉学、宋学造诣很高的学者,对当时某些有维新趋向的今文遗说有深入的研究。林则徐诗:“束发读公文,珍如觏鸿宝。”说明从陈寿祺的文章中得到许多教益。
  三
  嘉庆九年(1804年)秋,20岁的林则徐高中举人。
  林则徐中秀才后,于嘉庆三年(1798年)秋与福州名儒、前河南永城知县郑大谟的长女郑淑卿订婚。郑大谟祖籍福州高湖,所以至今福州人仍称林则徐为“高湖女婿”。相传林则徐在鳌峰书院读书时,往返取道朱紫坊,一天大雨如注,林则徐在朱紫坊一大户门前一边避雨,一边默诵《孟子》,不觉朗声而出。这家主人请其到厅堂相见,试其才学,十分满意,就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家主人就是郑大谟。而今林则徐中举,两家商定就在举行鹿鸣宴之时迎娶郑淑卿过门,以成双喜临门。林则徐在《郑岳母齐太恭人七秩寿序》中追忆:“犹记秋风一第,露夕双清,阮修醵娶妇之■,李易读登科之记。”郑淑卿知书达礼,渊雅多能,酷爱碑帖,工于摹写,还擅于作诗,稍积医理,后来林则徐身处逆境,她给以极大的支持和安慰。
  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新婚不久的林则徐束装就道,到北京参加会试,但没有考中进士,年底回到福州,在塾馆执教。相传塾馆在福州北库门的“补梅书屋”,屋内墙间有一副对联:“屋小朋侪容膝久,家贫著作等身多。”教余,他随父参加由里中耆宿组成的反对泥古庸俗、反对守旧礼仪的“率真会”(如今之“文学沙龙”)。其间,乡前辈林雨化因揭发福建按察使钱士椿办案循私,被迫下狱,拒不认罪,被远戍新疆,获释后仍保持梗直敢言的事迹,使林则徐十分敬佩。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林则徐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书记(文书)。当时的厦门,已是内外贸易相当繁盛的港口,并已实行管理内外贸易的洋行制度;当地五方杂处,娼妓、赌博、盗窃、词讼之风甚盛;鸦片走私和烟毒泛滥,情况相当严重。海防同知是管理海口商贩、洋船出入收税,台运米粮,监放兵饷,听断地方诉讼的官吏。林则徐任其书记,对鸦片流毒和走私的种种卑鄙勾当,一清二楚,所以后来他到广州查禁毒鸦片时,曾警告外国毒贩:“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福建巡抚张师诚(兰渚)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对林则徐的识拔,是其改变人生道路的重要契机。据传,张师诚从各地属僚递来的新年贺禀中发现有一封写得十分出色,反复揣摩,爱不释手,便派员查寻作者上省来见。此作者正是林则徐。林则徐于除夕黄昏匆匆赶到巡抚衙门,张师诚连夜留办折稿,深为满意,元日招见,延人幕府。在幕府中,林则徐受到弟子礼待,在《张兰渚中丞六十寿序》中,林则徐追忆在幕府中的情况:“卧阁挑灯,担毫削牍,郑亚改义山之序,昌黎定皇甫之词,经匠石之磨砻,斧如修月,奉鸿篇之衣钵,斤亦成风。”经过处理抚署奏稿文牍的历练,林则徐增长了从政本领。
  张师诚深爱林则徐才学,鼓励他求取功名。嘉庆十三年(1808年),林则徐第二次上京参加会试,仍然未被取中,返回福州后再进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以二甲第四名成进士,即人翰林院庶常馆,派习国书,学习满文。当年秋天,他请假回到福州,与家人团聚,夫妻切磋诗文,观摩书艺,其乐融融。他还捐资公祭李纲墓,并成为梁章钜“紫藤吟馆”的座上客。
  嘉庆十七年(1812年)秋,28岁的林则徐偕妻郑淑卿自洪山桥登舟赴京,众亲友赋诗相送。梁章钜云:“当代清华选,通才易冠场。……挥鞭增意气,为尔一轩昂。”杨庆琛写道:“宵盰肝伫英豪,星霜敢惮劳。皋夔期位业,枚马继风骚。”
  从此,林则徐离开了自己的出生地,离开了幼年读书处,在黑浪滔滔的封建宦海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刚毅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建立了震古烁今的伟业。
  
(作者:省科协研究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9-28 07: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业烁古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27 09:21 , Processed in 0.06114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