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206|回复: 2

探秘平阳地下古村(我是盖竹林氏之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 01: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秘平阳地下古村

作者:
来源:温州都市报   2007-10-10

(一)林家府第的消逝


在秋天一个雨水淋漓渗出寒意的日子,记者来到曾是鳌江水道上重要江埠之一的麻步镇。该镇面积为
42.80平方千米、人口有4.8万余。而盖竹则是该镇的一个自然村,据《顺治·平阳县志》称,盖竹,属二十都。盖竹山,城西南五十里,上有华盖峰,取盖竹洞天之义。黑白二岩对峙,下有龙湫。如今的盖竹山系南雁景区的一个景点。

  现在的盖竹村已经没有林氏族人居住。目前全村有150来户人家,以毛、张、温、苏等姓为主。据村民们称,他们祖上迁到这里是在明末清初,一直以来都传说明朝时期这里发生地震,村后的三台山中的一台坍塌,淹没了整个村庄。
如今的盖竹村,就是在当年的地盘上重建而成的。背山而居的这个村子,后山地势平缓,山上树木葱郁,村前有一条小河环绕,河上有一座七板三孔石拱桥连接南北。据村民介绍,河上曾经有七座类似的石桥,这七块石板均有70厘米厚,桥宽四米多,但皆已毁,仅存桥址。根据村民们的描述,似乎有金水桥的架势。

  记者从当地了解到,盖竹村中流传着一首据称是宋朝遗留下来的民歌:一日千人拜,一夜万盏灯,一年四季笋,昼夜两潮鲜。可见当年这里还是挺繁华热闹的。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时曾作诗《过盖竹二首》,称何时买得渔舟就,乞与人间画里看。看来,朱老先生留恋这里的风光景色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令村民兴奋的是,他们在以前建房挖宅基地时,在1来深的地下,总会挖到瓶瓶罐罐,还有调羹、筷子、碗等器物,他们称还在山上挖到一枚刻有大唐皇帝四个篆体字的印章。他们还称,在山脚一带,前几年还曾看到用砖头铺就的路芯,现在村里的这些路,就是在以前的路基上修筑的,当年的格局基本未动。一句话,在这些村民的眼里,这块土地下面,仿佛存在着一座庞贝古城。   

  村民毛昌逵等还带记者一行上山,一一指点,说什么器物在哪块地里挖出、什么器物在哪个宅基地里出土。此后,村民们还展示了此前他们从地里挖出的一些碗及碎瓷片。随行的平阳县文物馆馆长蔡昌振在仔细观察后称,这些碎瓷片属宋时的器物基本可以确认,当中有一些是福建传入的瓷器,而且从这些瓷器的品质来看,当年的主人不会是一般的人家,应该是官宦人家。

  离开盖竹半个月后,记者总算见到了关于昔时盖竹村被毁的文字依据。根据平阳县萧江镇前村《林氏宗谱》(民国丁巳年重修)中《前村林氏原由》一文记载称:明洪武八年,飓风怒潮,山崩地裂,盖竹祖基伤坏。

  写作此文的,是一位叫林升的林氏族人。根据林氏族谱的说法,他于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由荐举入仕,后来官至刑部主事,四川左参政(从三品)。林升在文末的落款时间为明洪武九年正月望日

  对萧江镇前村《林氏宗谱》中关于盖竹山崩地裂的描述,是否可信呢?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希望得到印证——

  《温州历史年表》(沈克成
编撰)中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这一纪年里,并没有出现有关平阳遭遇地震的相关记载。

  《平阳县志》(平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2月第1版)中,从公元872年至公元1507年发生的地震有5次,其中没有洪武八年发生地震的记录;在该县志的历代重大台风洪涝年表中,有明洪武九年七月初二,飓风暴雨,沿江禾尽没的记载。但两者的时间跨度相差较大。对于林升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如果弄错这个纪年,似乎很难说得过去。

  意外的是,在《苍南县志》上,则有明洪武八年七月,大风雨,海溢高三丈,鳌江沿岸居民死2000余人的记载。由于《苍南县志》是以今苍南县境内的事为主,况且该记述也没有提到山崩地裂,不敢妄自将两者进行附会(写入文里,以作参考)。明洪武十二年正月廿三(即公元1379210日),在永嘉发生过3.5级的地震(据《明洪武实录》)。这与在平阳的盖竹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两者相距实在太远。

  对于村民所述的关于几座桥的事情,在该《平阳县志》中《历史文物》下的古建筑章节中,也未见有关这里石拱桥的记载。

  在宋朝曾经出过30余位文、武进士的林家,一夜之间遭灾的这个记述与传闻似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这里究竟是否曾经存在钟鸣鼎食的豪宅府第呢?如果有,官方籍志上为何没有只言片语?如果不是天灾,那林升撰文为何称明洪武八年飓风怒潮山崩地裂盖竹祖基伤坏?伤坏盖竹祖基的原因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蔡昌振对记者表示,从文物工作的角度出发,此地尚未经过发掘,还是无法确定地下是否存在先人活动过的遗迹,更无法确认地下有过建筑的痕迹。

  


[ 本帖最后由 lyw830821 于 2008-8-1 01:23 编辑 ]
217601_155017.jpg
217602_915055.jpg
217603_833795.jpg
217604_01405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林氏家族的辉煌
  记得年初采访泰顺库村时,对于当地吴氏家族在宋时出现一批科举及第者(有23人科举及第,据家谱记载,南宋时期出现的进士不下10人)感到十分惊讶。没料到,这样人才井喷的局面,在平阳盖竹的林家也曾出现过,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乾隆辛亥年重修的《林氏宗谱•盖竹派历代仕宦录》中的记载统计,在宋朝绍兴巳未年(即公元1139年)至宋咸淳辛未(即公元1271年)的百余年间,这里曾经出的文、武进士及其他官职的超过30人,其中文状元林时中、武状元林梦新(宋绍定五年壬辰科廷对第一)、武榜眼林景衡(宋宁宗嘉定七年廷对第二)、武探花林武子(宋宁宗开禧元年廷对第三);位列文官五品的有吏部侍郎林拱辰、南剑州知州林起鳌、枢密院编修的林千之等三人。
  当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土一块“宋林三朝请墓”的碑刻。该三位“朝请大夫”在《盖竹派历代仕宦录》得到具体落实。据该名录中显示,林伯常,宋敕赠朝请大夫(南宋孝宗以后的文官阶,从五品);林应辰,宋淳熙八年同兄登状元黄田榜进士,官升朝请大夫;林起鳌,南宋朝请大夫。平阳先贤林俊先生生前由于未见该谱牒,以林拱辰、林起鳌、林千之等三人因官职“皆在文官五品以上”为由,将他们定性为朝请大夫。如今看来,这个结论可以得到改写。
  据前人的考证称,鳌江水道当年经过这里,划船人都面朝盖竹村,由于握桨划船的两手起落姿势作拜状,所以才有文前提到的“一日千人拜”的说法。这个经济繁荣的局面是否曾为这里的人才辈出奠定基础呢?这有待考证。
  另外,宋时所建的东山书院,处于两山夹抱的一个小峡谷里,后有靠山,前有暗山,山环水抱,环境幽静,不难想象当年这里极目绿意盎然,静处流水叮咚鸟语清脆,书院上空书声琅琅,那是怎样惬意美妙的一个情境!其所在的位置与地形,可谓盖竹的缩微版。特别是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的故里苍南繁枝的林坳,简直成了一个现存的模版——车子沿着山边的小道行驶,弯道频频,步移景换,逢山开道,逢水架桥,进入两山对峙犹如一道山门后,再次拐弯才进入一个小山坳,那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有如乡间拂面而来的轻风般令人心荡神怡。
  这是宜居的佳境。从事平苍地方史及林姓族史研究的学者林勇先生对此解释称,林氏的这种选址风格符合早先迁入闽中、后又迁至长溪赤岸、旋又落籍浙南一带的先人“聚族传家”的堪舆惯例。加上当时一些名流的驻足讲学,则为当年的盖竹人才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朱熹、王十朋、张天英等人,当年都曾涉足盖竹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不朽的诗作。由此可见,重教兴学为林家子 孙贤良辈出提供了智力支撑。
  林景熙在元大德戊申端阳日作《济南郡族谱旧序》时这样写道:吾始祖仲夫公,于后晋天福间避乱,自闽之长溪徙于平之泗溪。既而昌炽,遂大族。自太祖永年公迁居钱仓,旋迁盖竹,继分金竹坑、林坳、林土羊、宋埠、花园若干处,振振绳绳,绵绵蜇蜇,其纡金系紫,佩玉扬镳,工翰墨、精吟咏、效忠良、守节义者,后先相映,代不乏人。旧谱所载,麟麟炳炳,其嘉言懿行,皆可法可则,诚吾子孙百世之至宝也。
  关于曾经的辉煌,记述最为详细的莫过于文前提到的林升《前村林氏原由》一文:“ ……世业诗书,为显仕号豪族,别姓皆不及也。宋朝冠盖耀闾里,江南派出武将,长林派出殿前太蔚(尉),盖竹派冠冕至盛,科甲连登。元朝仕宦奕世至大。”
  江南林氏、盖竹林氏如今均可落到实处,那长林在何处呢?据民国版《平阳县志》上所记述,当年归仁乡下辖的三十三都,在县西南五十里,境内有“高黎、长林、凤奥、凤池”等地。由此,这个“长林”的位置相当明确,在县域之内。另据史料载,宋天圣年间(1023-1031),瓯越大地共设天富南监(盐)场(今苍南芦浦)、乐清长林场、瑞安双穗场、永嘉永嘉场、玉环天富北场等五处盐场。据《温州文献丛书•梅冷生集》之《温州十三寨》(吴承志 著)的相关文献称,《乐清志》“明初北监场在玉环乡,后迁白沙。白沙之北监为封禁玉环山时徙置……白沙西南之长林,宋政和中别置一场。”由此再现“长林”。如果此长林即是林升文中所提及的长林,那么,盐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长林派林氏的人才井喷局面是否有着联系呢?不过,这两个“长林”何者为是,尚有待考察确定。
  洪武八年的那场灾难,究竟改变了多少事情现已无法知晓——这一年的腊月,林升随同父亲移住萧江前村,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衍生息……

[ 本帖最后由 lyw830821 于 2008-8-1 01:24 编辑 ]
未命名.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 06: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麻步—人杰地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8 16:54 , Processed in 0.08193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