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189|回复: 0

林金泉:从写老总到当老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2 10: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管是从文还是经商,林金泉做来都是得心应手,他在两个不同领域都能有一番作为,这都源于他的用心。
  人物名片
  上海金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金泉旅游投资(股)公司总经理、海峡两岸交流促进协会常务理事
  
  兴趣爱好
  旅游 写作
  
  创业心得
  凡事都要用心去做,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不要好高骛远。
  商报记者 陈成沛
  实习生 苏春媚 张遥
  与林金泉相识是在等人时。那是7月4日中午,悦华酒店馨悦厅,台中市长胡志强率台湾中部四县市厦门首航团访厦。记者等的是台中市长胡志强,他是采访对象。林金泉等的是台中市议会副议长陈天汶,他俩是结拜兄弟。就在等人期间,记者和这位来自台中、年近古稀的台商聊了起来,当他开始讲他之前在台湾《中国时报》当记者的经历时,我们等的人来了,话题只能暂且搁下,再次采访他时已是10天后的事了。
  A
  书未写完
  就来大陆投资
  待我们在东渡路上的连城县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坐定,林金泉拿出了准备好的资料———他在《中国时报》当记者时的得意之作,用A4纸打印出来装订好的资料,齐整整的,足有5公分厚。这些主题为“老总的经验谈”的系列报道,时间跨度从1991年5月到7月,是林金泉策划并采写的,报道了以台中为主、涵盖全台湾的诸多成功人士的“第一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些人抓住时机闯出了一番天地,并开起了小车。对于这样的富人,当时台湾社会上一些还在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很看不过去,因此,这些富人高档轿车的轮胎被利器扎破的情形时有发生。面对这个普遍现象,林金泉觉得根源是年轻人没有认识到成功商人不是一步就到现在这个地位的,他们背后都要付出很多汗水。也因此,林金泉就策划了这个“老总的经验谈”的系列报道,他采访了一批成功人士,着重向台湾的年轻人介绍他们艰苦创业的“第一次”———既有外务员,也有推销员;既有记账员,也有服务员,不一而足。这样的报道在当时影响不小,除了对年轻人有借鉴意义外,还有现实意义———轮胎被扎破的情况减少了。
  林金泉工作时的《中国时报》,当时在台湾是不折不扣的NO.1。而在成为这份报纸的主力前,他还曾在花莲的《更生日报》、高雄的《台湾时报》、台中的《台湾日报》历练过,北中南,全台走透透。这期间,林金泉的角色除了记者外,也参与广告投放、报纸发行、策划活动,是一个全能的媒体人了。也因在诸多报社有工作经历,林金泉人脉广了,而这,对他今后的从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目标太高首次投资失败
  林金泉第一次来大陆是在1989年,当时他跟祖籍西安的台湾《中国时报》社长回大陆探亲。他们从广州进入大陆,然后从桂林、西安、北京、上海一路走下来。“当时初到大陆,什么东西都觉得新鲜,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当记者问起首次大陆之旅印象最深的城市是哪一个时,林金泉说,大陆很大,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过上海的感觉有些与众不同,“我到其他几个城市,那里的人称呼年轻的女性都是‘女同志’,感觉很奇怪,但是上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跟台湾一样叫‘小姐’。”就从这个细节看,林金泉感觉上海在当时是比较开放的,如果要来大陆投资的话,上海肯定是首选地。
  两年后,林金泉和报社的同事一起行动了,他们集资在上海中华路开了家珠宝店,看中的是这里熙来攘往的人流量,大家都相信生意能够红红火火。但是,珠宝店开业才一年,他们就打包袱回了家,“那是100%的打包回家,我们把所有带过来的珠宝原封不动打包回台中,然后,几个合伙人聚在一起,通过划拳分了它们。”
  第一次大陆投资完败。对这次失败教训的总结,林金泉归因“设想目标太高,疏忽了不同地域文化下人们的生活理念也不同。”他说,他们几个同事当时选址开珠宝店,只看人流量高是比较幼稚的,“记得当时珠宝店开业后,有当地人很惊讶地跟我们说:‘你们怎么在这边开(珠宝)店啊!这里是贫民区!’”林金泉还说,他们几个当时在台湾大手大脚惯了,到大陆来做生意,就想着要赚的都是大客户的钱,小惠小利根本看不上眼,因此错过了很多小买卖,而那时候上海人又没有富裕到成为大客户的水平。
 
  C
  在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是林金泉的坚持,也因这坚持,才有今天蒸蒸日上的事业。
  总结第一次投资大陆失败的教训后,林金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要想成功地进入一个市场,必须先融入当地文化,对当地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得先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些经验,他花了一年的学费学到了。
  于是,1994年,林金泉再次北上进军大陆,还是在上海这个绊倒他一次的地方,不同的是这次他瞄准了房地产投资。林金泉在上海郊区青浦区开发了8栋简装别墅,以外销商品房的形式对外销售。“外销,就是以美金进行交易。我瞄准了在大陆发展的台商群体,几套别墅很快销售一空。”林金泉说,针对性高了,成功率也就高了。一步赢,步步赢。现在,林金泉在上海的投资已经发展到别墅开发、卫浴设备生产及旅游投资等多个方面。
  因为对大陆熟了,林金泉牵线搭桥成了“红娘”。他以中国海峡两岸交流促进协会常务理事的身份,在上海、江西、昆山、苏州等多个省市参加经贸交流活动,组织两岸各界代表团互访考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项目。也正是在交流互动中,林金泉结识了连城县政府驻厦门办事处主任张奋潮,这也促成了他现在工作重心的转移———到连城开发投资台商工业园区。
  D
  投资厂房注意员工生活
  2007年,林金泉在厦门认识了张奋潮,张奋潮邀请林金泉有机会可以到连城投资。因为彼此投机,林金泉找到了自己的堂妹夫台中市乌日乡乡长陈芳隆,促成了乌日乡和连城姑田镇的联谊。林金泉本人也看中了连城交通便利的优势,在连城的庙前镇规划了这个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台商工业园区。
  在林金泉的“连城县台商工业园区”规划方案中,记者看到,除了厂房规划外,还花了很大篇幅在介绍配套设施,包括行政中心、医疗所、休闲娱乐场所、健身场所、物业警卫等等。“当时连城县的一位领导看了方案后很纳闷地问我:‘为什么工业园区还要建网吧和KTV?’因为这样的配套设施在他们看来不伦不类。”林金泉说,“其实,这些配套设施是工业园区最主要的部分,这都是为员工准备的,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地方的工厂都招不到固定的工人,很多人今天来明天走,造成人员严重的流动性,甚至闹出了工人荒。其实大陆这么多人怎么会招不到工呢?关键是这些地方为员工准备的配套设施太过简陋,工人们住着很不舒服。”说起建设这些配套的构想,林金泉兴致勃勃,“工人们白天上班也是很辛苦的,晚上总需要休闲娱乐一下,如果他们闲暇的时候能上上网、唱唱歌、打打球什么的,他们怎么还会经常换地方?我们现在想改变的就是这个。除了这些,包括招待所、医务室、紧急救护车等都是齐备的。”
  以人为本,更多地为工人的生活考虑而建设配套设施,这也是林金泉作为老媒体人养成的一种对社会深入观察的习惯。他这种人性化的做法既照顾了进驻工园区的企业的利益,也照顾到员工的社会利益,口碑很不错。目前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经顺利售出85%,进驻的行业包括运动器材、制造业、工艺、食品、木材等。现在,林金泉已经开始策划第二期了,计划把工业园区面积扩展到当前5至6倍。
  E
  经商前先融入当地文化
  采访期间,林金泉一直满脸堆笑,说到动情处,还不觉站起身,配以手势讲开来。看着他这般神采奕奕,记者不禁问他:年已过花甲,不曾想过要安享晚年吗?
  “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这样一句有些无厘头的话是林金泉给的回答。在他看来,他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忙碌而不紧张。而在谈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林金泉说他当初当记者,主要跑的是财经新闻,常常要接触很多成功人士,也因此学了很多才艺,像高尔夫球就是其中一种,现在他虽还有高尔夫球全套球具,但几乎没多少时间打了。林金泉介绍这些时,一旁的张奋潮插嘴爆料说“林总闲时喜欢喝点小酒”,听到这,林金泉笑了笑,算是默认了。
  林金泉当记者当了20多年,从商后虽写得少了,但没有就此搁笔。现在,他还是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台声》杂志的特约记者,时不时写点文章,润润笔。这也是他一直放不下的爱好。
  不管是从文还是经商,林金泉做来都是得心应手,他在两个不同领域都能有一番作为,皆源于他的用心,“记者这个职业能锻炼人的反应能力,并且可以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是我从商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任何事业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每一步都要用心为自己的事业做准备。”
  而在记者要求他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有意来大陆投资的台商建议时,林金泉说,台商一定要先到意向投资地住上半年时间,把自己原先的思想模式全部归零,设法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将自己的理念和当地人的观念相结合,然后再考虑投资的实际工作。

厦门商报2008.7.21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5 05:36 , Processed in 0.08968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