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423|回复: 0

林亨云-刀有千钧 “熊”视一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 19: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http://www.hxsysb.com/newsimg/111111111111111-1.jpg]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img]
林亨云-刀有千钧 “熊”视一世
□ 张素琼/文 张斌/图
   一件陈旧的中山装,一头灰白的短发,一张始终挂着亲切笑容的脸,眼前的林亨云没有名人的傲气,没有大师的严肃,他更像一位熟悉的长者,在一个微风轻抚、阳光明媚的早晨,静静地向你讲述那许久以前的故事……
天道酬勤 他学会了刻熊
  1930年,林亨云出生在福州郊区鼓山后浦村的一个贫穷农家。十二岁那年,他的堂哥告诉他:“雕刻是一门很好的手艺,它不受刮风下雨限制,只要一把刻刀,一间屋子,任何时候都可进行。”为了养家糊口,他听取了堂哥的建议,开始跟着擅长佛像雕刻的舅父陈发坦学木雕。虽然肚子中墨水不多,但林亨云天生对艺术有着特殊的感觉,小时候,他用泥巴塑菩萨,惟妙惟肖的泥菩萨总能赢得大人们的赞赏,现在,他拿起刻刀,木头中的人像、动物也同样形象生动,其中除了后天的努力外,或许也继承了擅长雕塑佛像的叔叔的艺术细胞吧。
  十九岁那年,林亨云听说狗角刻的熊一对可以换一百六十斤大米。“一百六十斤大米”,这个数字无疑让林亨云怦然心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刻熊。林亨云始终认为,雕刻一只动物,就必须把握它的神态、身体比例、各部分细节,可惜当时没有动物园,无奈之下,他只好千方百计地到处寻找搜集有关熊的图片,慢慢摸索着学刻熊。天道酬勤,他的勤奋让其雕刻才能渐渐露出端倪,他很快学会了刻熊,而且还刻出了名气。
观察细致 成了“刻熊专家”
  解放前,林亨云的雕刻只是在农闲时用以养家的副业,谁知,这份副业竟让他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初期,木雕出口量大,木雕熊在国外尤其是苏联十分畅销,经常有大批量的订单。林亨云因雕熊熟练准确,便成为“象园木雕生产社”雕熊小组的主要成员,那时是按劳取酬,刻一只2-3寸的熊能赚三分钱,别人一天最多只能刻十来只,而他一天则能刻四十多只,几乎是别人的四倍,他说,速度快不仅是为了比别人赚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可以多挤出点时间到动物园观察熊的形态习性,研究熊体结构等,然后再雕刻试验,珍惜时间、细致观察、勤学多练,让他进一步提高技术。一时间,他的《黑熊》《群熊》等木雕作品得到了木雕界的高度评价,他也被大家誉为“刻熊专家”。
成竹在胸 下刀既快又狠
  1958年,为恢复民间艺术,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实验厂相继成立,因才华出众,林亨云被调到工艺美术实验厂工作。实验厂的主要任务不是生产,而是为艺人们提供一处研究之地,让他们全身心地探讨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为了提高艺人们的水平,研究所还专门为艺人们办了一期雕刻进修班,林亨云没读过什么书,而且他在木雕上的成就,也全是依靠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勤奋,现在,终于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素描、速写、人体解剖等专业知识,这对他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林亨云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了跟上学习进度,他自创土办法,常常在素描上标注各种记号,使得那些素描看上去显得不伦不类,同学们看了他的画稿,无法理解其内涵,不由得哈哈大笑,但是当进入雕刻时,林亨云深浅适度、力道准确的刀法,不禁让大家瞠目结舌,原来之前所做的记号都是为雕刻准备的,他在画素描时,心里就已为雕刻打下腹稿,所以雕刻时才能胸有成竹,下刀又快又准。
  1960年后,林亨云曾三度受聘到省工艺美术学校担任实践创作教师。任教期间,他有幸结识了同校教师雕塑家周荷生,这位很有名气的雕塑家使他对人体解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与师生们的互相学习中,他接触了大量参考资料和雕塑作品,眼界更加开阔;在培训和学习时,他吸收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并将其与民间技艺融会贯通,中西结合。现在,每当林亨云回忆起这段日子,心中依然充满感慨,正是这一段难得的经历,才使他从一个普通的艺人在走向艺术大师的曲折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花心艺人” 他成了寿山石“俘虏”
  如果说木雕为林亨云打开了迈入艺术殿堂的大门,那石雕则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其辉煌事业的窗户。
  在实验厂,除了林亨云工作的木雕车间,还同时进行着寿山石雕的生产。林亨云生性好学,在完成任务的空闲时间里,他偶尔到石雕车间观察石雕师傅雕刻。他突然发现,一块看似丑陋、粗糙的石头,在石雕艺人的加工后,变成色彩艳丽的珍品。不知不觉中,林亨云迷上了寿山石雕。福州的木雕多是以龙眼木为材料,龙眼木木质坚硬,木纹细密,且材源丰富,再加之雕品价格低廉,所以在工艺上不求精细。而寿山石雕则不同,寿山石的形状、颜色独一无二,每一次雕刻都是一次艺术的创造,是艺人想象力和智慧的碰撞,这一切深深打动着这位不拘平庸、勇于创新的才子的心。他立刻抓住机会,细心向石雕艺人讨教,学他们如何“相石”、如何“因材施艺”、如何“利用巧色”等。无意的相遇,酿造一段寿山石情,自此后林亨云的心被寿山石俘虏了。
人到中年 面临两难选择
  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实验厂被宣布撤消了,作为木雕艺人,林亨云不得不离开痴迷的寿山石,回到原来的木雕厂去,眼看着自己就要回木雕厂了,他的情绪异常低沉。雕刻厂有位领导叫夏禹铮,他发现林亨云总是闷闷不乐的,便找他谈心,了解情况后,他大胆动员林亨云改行到石雕车间去,这一来,反而让林亨云更加困惑。那时林亨云已经四十岁,而且在木雕界已相当有影响力,再加上1959年他获得了工艺美术艺人的最高评价———“省工艺美术名艺人”的称号,能获这一称号的在当时可谓寥寥无几,而且获得这一称号后,他的工资一下子涨到每月八十元,那时当省长的
2007.2.10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3:41 , Processed in 0.04443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