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299|回复: 1

家譜小詞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8 22: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
卷首語,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他關於本族的記述。
譜例:
又稱凡例,主要闡述族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訂出若干條適合社會潮流與需要的規則,以作為修譜時所要遵循的原則。
譜論:
專收先賢的譜說、譜論、譜議的篇章和古代經典中的有關論述,對修譜的作用、功能、意義、歷史、原理、方法等加以發表和闡述。
恩榮錄:
歷代國家對本族中的官員及家屬的敕書、詔命、賜字、賜匾、賜聯、禦諡文、禦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贈諭文字等。
像贊:
正面為像,背面為像贊,有本族寫的,也有外族人寫的讚揚本人。
源流:
記述本族的來源、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係。
族規家法:氏族成員共同制定的,用以約束和教化族人的規則。
祠堂:
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詩文、祠聯、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供位元的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
服製圖:
又稱五服圖,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遠近親疏關係而穿著的一種服飾。
世系:
祥細記載族中所有成員,從第一世到修譜時的最後一代的姓名、字、號、生卒年月日、行次、子女等。
傳記:
又稱行狀、行述、行實、事狀、志略等,體裁有傳記、行狀、壽文、賀序、墓誌、祭文以及抄自史傳中的資料。
譜系本記:
也稱世序、世系錄、先世考,主要與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記載本族成員的簡況,名、諱、排行、字、號、生卒年月日、壽數等。有的也記載本族支系的歷史淵源,遷徙情況。
族產:
記錄本族的集體財產如祀田、墳地、義莊、學田、義墅、山林、房屋等。
契據文約:
登載與記錄和本族有關的契據、文約、管理制度以及承嗣、婚姻、分家、買賣的文書和契約。
墳塋:
墓地圖、墳向、祖墳及各支派墓地分佈。
名跡錄:
與本族有關的山水橋樑、亭台堂舍、庵寺書院。
任宦記:
記載族中成員歷代官宦名人事蹟。包括履歷、科第、政績、功勳、著作、學說等。
年譜:
按年月日專門記載一個人生平事蹟。族中有影響、聲望高的人物編寫該人的年譜收錄譜中。
藝文:
收錄族中的著述、奏疏、殿試文、萬言策、詩詞和各式文章。
字輩:
專門登載族內姓名排行的字語。
領譜字型大小:
專門記載族譜的編號、印譜的總數、分發各房譜數及領譜人的名字。
續後篇:
指族譜修完後,專門留空白紙數頁,留待後世子孫填續,以示綿延不絕。
纂修、捐資人名:
譜修畢,在卷首或卷尾,專門登載倡修、主修、纂修、同修、採訪等人名和捐資助修者的姓名,以示表彰。
家譜名稱的分類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從中國家譜發展的歷史看,宋代以後修譜的宗旨發生了變化,此前家譜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作用已逐漸喪失,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壟斷走向民間私修。總的來看,宋元時代民間私修家譜尚未形成風氣,並不普遍,而這一情形的轉變主要是在明代。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撰於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泛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號、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50餘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保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家譜名稱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從中國家譜發展的歷史看,宋代以後修譜的宗旨發生了變化,此前家譜作為官吏銓選和巨姓望族婚姻門第參考的依據作用已逐漸喪失,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較關注親親之道的提倡。家譜的編纂也逐漸由官方壟斷走向民間私修。總的來看,宋元時代民間私修家譜尚未形成風氣,並不普遍,而這一情形的轉變主要是在明代。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蹟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泛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型大小、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五十余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30年一小修,
六十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保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22: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家譜堂號
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誌。堂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於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複出現於該姓氏的不同支族。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複,其餘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著較高的重複出現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秦、徐、陸、陳、孫、黃、曹、許、張等數十個姓氏都有此堂號,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現的重複率極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條件限制,就可縮小範圍。
家譜歷史
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蹟而逐漸演變來的。先秦時,社會上流傳有《周官》、《世本》等譜學通書;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到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於是便迅速發展起來。隋唐五代後,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於民間,以至遍及各個家族,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並且一修再修、無休無止。因此每次修譜,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間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譜是什麼樣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還是是私修?因為歷史上缺泛記載,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於官方修譜的傳統禁例被打破,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於是家譜也日益多了起來。在這一時期的家譜中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若想知道譜中某人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圖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型大小、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諡號、姻配等。這些介結性的文字,長者五十余字,短者僅二三字,實際是人物小傳。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對研究姓氏的源流、遷徙、分佈、文化等都有較大價值。
家譜究竟有多大數量,至今還沒有人作出確切統計。因為家譜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譜一樣,還有秘不示人的家規。每當家譜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後,舊的家譜除留下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手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譜。這種特殊的風俗習慣,當然為古老家譜的保存製造了人為障礙。不過,儘管如此,家譜作為生活軌跡的記錄,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來。至於散落在民間的家譜,無疑還有更大的數量。
家譜體例
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餘氏會通譜》內容包括新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卷末跋、後序。《休甯文昌金氏世譜》內容已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國、世系、事略、行實、行狀、墓誌銘、雜著、記、詩、贊、規約。嘉靖十八年許璞、許漢纂《許氏統宗世譜》內容涉及序、名人傳記、行狀、墓誌、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統宗世譜》內容涵括歷代譜序、敕命、凡例、像讚、祠屋圖、墓圖、傳、世系圖。嘉靖三十七年黃侍、黃仁德纂《左田黃氏孟宗譜》內容包括序、圖、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慶六年許可複、許鳳翔纂《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吸收並總結了嘉靖以前家譜的有關內容,且有所擴展。該譜涉及歷代譜序、目錄、世系圖、考、先世文翰、序、說、傳、記、壽敘、賦、詩、歌、詞、挽詩、行狀、贊、祭文、譜說、後騙子、領譜字型大小等諸項內容。
萬曆以後,字譜內容較前更為豐富。隆慶、萬曆年間歙縣殷氏宗族“始為譜,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後內容又擴充了“世德、規範、訓典、文獻、宅第、丘墓、遺文、遺跡、裏社九考。”萬曆五年呂仕道纂《呂氏續修宗譜》涉及目錄、書法、凡例,歷代譜序、像讚、遷源源流、祠墓寺圖表、裏居圖、姓氏來源、世系、世德、規範、訓典、文獻、遺事、丘墓、祭田、家規、修譜銜名、修譜總論、後序、跋等內容,該譜的列諸項涵蓋了後世家譜所具備的基本內容。萬曆十八年程弘賓纂《歙西嚴鎮百忍程氏本宗信譜》分譜序、譜例、紀源、傳疑、傳信、世系、世傳、內傳、保瑩、遺翰、族約、續後十二篇。萬曆末年修成的休甯《曹氏統宗世譜》涉及序列、題辭、譜引、譜歌、譜詩、恩榮錄、曹氏先達、遷徙源流、墳墓、後序、跋、譜約、支譜圖、統宗譜系小敘、系圖、事略、重修族譜敘略、家乘序、詩集序、遺囑、跋等內容,名目紛繁,同萬曆以前所修宗譜相比,內容得到大規模擴展,幾乎囊括了與宗族相關的所有事項。通過對上述明代宗譜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宋元譜相比較,明譜新增加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家規家訓、祠產族產等宗族制度的相關方面,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較前有所發展的一個反映。
關於體例方面,明譜在因襲歐蘇譜例的同時,增加了“志”“圖”“考”“錄”等項新內容,這是明修宗譜進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誌編纂學上成果的重要體現。據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譜體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綱目體,以綱統目;二是條目體,一事一目,互助統轄;三是綱目與條目的混合體。且愈往後,這種混合體的方法在宗譜編纂中愈益得到廣泛的運用。與明代以後所修宗譜相比較,有明一代所修宗譜的體例已比較完備,且大體上已定型,此後清、民國年間所纂宗譜在體例上基本承襲明譜,變更甚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3-29 01:18 , Processed in 0.052002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