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9月14日电(蓝智伟 王任艺 陈建新)在漳浦县白沙村,住着一位101岁高龄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她就是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民间毕加索”的林桃老人。林桃老人平凡而又传奇的百年艺术人生,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颂。近日,我们专程到林桃老人的家里,再次采访这位耳聪目明、健谈开朗、心灵手巧的人瑞。 在一座闽南沿海常见的靠山面海的普通石板房里,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林桃老人。她一听说我们来,急忙迎出门来,只见她穿着一身蓝色的弯襟旧式服装,虽然弓着身子,却依稀可见当年颀长的身材。她迈着一对缠足的小脚,却不用人搀,上下台阶都自己走,依然那样利索、稳健。林桃老人是个爱美的人,她头发银白,在脑后绕成一个圆形发团,用发网罩住,发团中横穿一支银簪,两边插着双春花。据她说,这发型可是自出嫁“上头”以后就从来没有变过。老人的眼睛矍铄明亮,至今仍然不用戴老花镜,称奇的是她的耳朵有整张脸长度的一半左右,真是寿星长耳呀。谈话中,老人不时地笑笑。从老人爽朗幸福的笑声中,我们听出了几多沧桑、几多感慨。
1903年,林桃出生于漳浦县旧镇苑上村,出生不到三个月便被送到白沙村的一陈姓人家当童养媳。贫困的家庭使她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她裹着一双小脚,每天仍得捡柴拾草,纺纱织布,根本就没有机会上学,至今仍大字不识,更谈不上受到任何正规的艺术训练。她9岁开始学习刺绣。16岁时,她本该有一次机会参加传统的剪纸手艺培训——“坐花姆”(按白沙村的风俗,少女出嫁前要跟村里最好的花姆学剪纸、刺绣等女红手艺),却因是童养媳,她失去了这个机会。好强的她毅然克服没有老师的困难,坚持自学剪纸,谁也没有想到,聪明的林桃,初露锋芒便赢得村人的赞誉,这更增强了她从事剪纸艺术的信心。没有老师,她就向传统民间艺术学,吸收前人的刺绣艺术造型技法,吸收床花、桌花以及屋脊花等民间造型艺术的营养,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图式中的题材、纹样、艺术构成以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辨证扬弃,吸收了他人和前辈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思维结构中去,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林桃的婚姻生活很不如意。她20岁成婚,第二年生下一个儿子 。可是,她的丈夫因感情问题疏远了她,常常入赌场而忘归。就在儿子近八个月的时候,丈夫与父亲闹翻后离家出走远赴南洋,至今杳无音信。更不幸的是,她儿子成长到八岁就不幸夭亡了。谈到这里,林桃老人抿了抿嘴巴,眼神有些茫然,不过老人的眉头很快就舒展开了,她说:“短命(指她的丈夫),不要我,走去死!奇怪,那个时候我怎么没想到再去嫁人?”说罢,老人又笑了。
连续的痛苦和不幸,没有把她击倒,却教会她明辨善恶是非,更加洞悉人情世故。40岁那年,林桃过继了夫家的一个3岁亲侄当儿子,母子相依为命。为了养家糊口,她白天捡柴拾草做佣工,为人舂米、挑水、织布、纺棉花,晚上在灯下剪纸刺绣。解放后,她加入了船业合作社,以织网缝帆为业,儿子也成家立业了,一家人终于过上幸福和美的生活……。我们静静听着她娓娓道来,突然发现,老人谈到这一切时,她的神态依然很平静,似乎对所有的坎坷与不幸已经释然了。
如今,林桃是村里人人尊敬的“花姆”。“花姆”是人们对心灵手巧,德高望重的妇女的尊称,也是民间老剪纸艺人的最高荣誉。八十多年来,不管是在林桃最艰苦的岁月,还是在今天幸福的日子里,村里人请林老帮忙裁剪花样衣样,帮忙绣制小虎帽肩罩围兜,请她当嫁女娶亲做“四月日”(婴儿出生四个月庆典)的“籽果姆”(礼仪顾问),她都是有求必应,有忙必帮,用手中的绣剪、彩纸、绣线、银针阐释“花姆”这个词汇。
林桃老人边翻动着手中的剪纸作品集,边指着图案为我们讲解图中的每一个故事。看,这是《老鼠娶亲》,老人乐呵呵地讲述老鼠们敲锣打鼓,击钹吹唢喇,提灯抬轿迎娶新娘的故事,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她就是轿里的新娘;这是《涎围花》,老人活用了“寿桃纹”,桃是长寿的象征,用寿桃的造型制作孩子的涎围,是对孩子健康长寿最好的祝福;这是《牡丹石榴花》,姑娘出嫁时,剪这种作品送给新娘,祝福新娘富贵幸福、儿孙满堂。一个曾经婚姻不幸、痛失爱子的老人一生不知制作过多少《涎围花》、《牡丹石榴花》之类的作品,每一次漫长的制作过程,她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如何,已无从猜测了,但老人发自内心的祝辞却永远萦绕在人们的脑际……
我们询问老人,在您的一生中,什么事情让您感到最高兴的?本来,我以为老人会告诉我一些关于娶媳妇,抱孙子的事。不料,她说:“要说最欢喜的事呀,是那年政府派人用车载我到县城游玩,真是够热闹的,街道上锣鼓咚咚响,有踩高跷、有跳舞、有唱歌。去的那个地方,人人都叫县宾馆,我在那里剪纸,人围得密密的……”老人指的是 1999年7月,漳浦县举办“首届漳浦民间剪纸艺术节”。当时,已是96岁高龄的林桃老太太首次以剪纸艺术家的身份,踏出白沙土地,走进县城。她的到来引起很大的轰动,只见她灵巧地转动手中的小剪刀,一会儿功夫,一幅《出海捉虾》的剪纸一气呵成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位剪纸专家学者及嘉宾驻足观看。大家亲眼目睹林桃老人的创作过程,见她精神专注,运剪如笔,剪下的形象夸张稚拙、大胆豪放、不拘小节,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从此,林桃受到学术界、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3年9月26日,林桃老人迎来100岁寿辰。福建省文联、漳浦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县城举办“林桃百岁寿辰庆典”活动,全国各地80多名专家、学者和剪纸艺人闻讯赶来庆贺。谈到这件事,老人兴高采烈的,她说:“我现在大翻身,政府很重视。去年给我做生日,我们全家都去给他们请。够热闹,听说有省里人、也有南京人,甚至县委书记、县长都来拉我的手,够欢喜!一世人不曾有过的。那天中午吃饭时候,一块大蛋糕,够大!我那些曾孙吃得够欢喜……”
此次庆典活动是对林桃老人百岁艺术人生的一次总结表彰大会。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民俗艺术委员会、南京民俗艺术研究中心向林桃颁授了“中国民间毕加索”铜匾;省文联、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向林桃颁授了“剪坛巅峰”铜匾;市文联向林桃颁授了“誉满神州”铜匾; 县委、县政府向林桃颁授了“百岁花姆”铜匾并赠送《百寿图》……。各地剪纸艺术专家学者纷纷以各种形式对林桃的剪纸艺术劳动给予高度的评价。出席活动的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教授陈竟先生情不自禁地称赞:“林桃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大师,如果世界艺术大师马蒂斯见到林桃的作品,我想他会感到震惊,恐怕也要拜她为师。”东南大学艺术系张道一教授惊叹道:“中国古代3000年的历史是由男耕女织所形成的农耕文化史,正如大浪淘沙一样,3000年才浮现出一位林桃……我在这里,在林桃的作品里,找到了这几年来研究课题——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关系的根脉,找到了艺术的源!”
著名剪纸学者鲍家虎撰文称:“中国能剪纸的妇女成千上万,铰得较好的也就几百人,而且她们大都是到六、七十岁以后才练到胸有成竹,炉火纯青,一把“大剪刀只管尽兴铰去”的状态,达到“随心所欲不逾钜”的“无法之法”之境界,但能达到林桃老人这样境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了,林桃老人被赞誉为剪纸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这位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身材瘦小、裹着小脚、身着中国传统装束的老人,如何跟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联系在一起?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民间“花姆”虽然不识字,可她们却是无形文化的持有者 。在林桃的剪纸作品里,充分体现她对传统的继承。老人在创作实践活动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剪纸技巧,她的图案纹样传递着传统文化观念,她的作品虔诚地表现了这方土地的风土民情的方方面面。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闽南人民俗信仰的复杂,人、神、儒、佛、道,样样崇拜。闽南人的信仰又是单纯的,只要能帮人们征服自然,实现美好幸福的愿望,能帮人们消灾避祸,获得幸福吉祥,能帮人们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人们就会把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文化事物看成吉祥物加以崇拜。这里的人们崇拜妈祖,林桃的作品里就可以找到妈祖,这里的人们喜欢佛祖,她的作品里就可以找到佛祖……林桃的剪纸作品中许多传统题材的作品,如莲荷、翠竹、牡丹、金菊、龙凤、蝙蝠等,也都蕴涵着某种民俗观念意味,表达出作者源于传统崇拜意识的祈愿。
林桃对民俗礼仪了如指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是白沙民俗信仰的活辞典,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积累,当籽果姆(也就是婚礼、“行礼”等民俗礼仪上的司仪)时,她会用比兴、谐隐的手法,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象征化,把某种美好的祝愿化作祝词。当这些祝词用剪纸的手段表达时,每一件作品背后都会有一种美丽的民俗故事,从《月饼花》我们读到闽南人关于月亮的传说;从《猪脚花》、《大饼花》我们读到闽南人下聘礼时尴尬后的机灵和美好祈愿;从《饭勺花》我们读到闽南人对待那些“好兄弟公”(指传说中游魂野鬼)的爱心……
当古代的民俗不断在现代文明的喧闹中逐渐嬗变消失的时候,林桃老人的劳动,对于人们探寻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运动规律,显得弥足珍贵。
林桃的剪纸,具有“乡土村妇”的大气,没有“小家碧玉”的媚气。 她剪下的的艺术形象,不管是神话传说、民俗风情,还是飞禽走兽,都凭自己个人的主观想象,随意取舍、夸张变形,有时会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放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表现,跨越了焦点透视的局限性,使剪纸所表现的主题出乎意料的集中和富于典型化,有时大胆运用各种原始抽象纹理进行装饰,表现出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与现代艺术的抽象荒诞有异曲同工之妙。她以简洁变化的线条为主构成镂空写意形象,纯朴笨拙,粗犷奔放,简练明朗,独具一格,只寥寥数刀,便形具神在,宛若天成。她的作品在构图方法上,在南方民间剪纸艺术乃至于全国民间剪纸作者队伍中,是不多见的。最近,她的作品收入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文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该书在剪纸概论中称她“有出奇的想象能力,而且对剪纸的形式美有一种天生的感觉和把握能力……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是学术界对林桃的剪纸艺术的崇高定位。
她的作品先后参加省《民间剪纸艺术展览》、“九省十县民间剪纸联展”、《全国剪纸展览》、“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奖评选活动及名艺人作品展览”。其中,作品《猪脚花》荣获《全国首届民间剪纸大奖赛》二等奖。作品被省文化厅选送到斐济、菲律宾等国家交流展览。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博物馆、中国对外展出公司收藏。今年,林桃被中央美院等权威单位确认为我国沿海地区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代表,其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展览》。她的百岁艺术人生的电视资料,被辑入中央美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制作的世遗申报电视片《消失的母亲河》,为我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林桃老人得到了政府的关心重视和亲人们的悉心照顾,在偏僻的小渔村里过着宁静安祥、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她生活很有规律,不管冬天夏天,都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坚持每晚八、九点钟睡觉,清晨五点钟左右就起床。她对饮食没有什么讲究,一日三餐,粗粮便饭就可以了。她说,我一般常吃清淡的蔬菜,最喜欢吃的是“油柑”腌制的咸菜,一天三餐如果有一碗地瓜稀粥,配一些青菜萝卜干或小鱼海瓜子之类的,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大鱼大肉的我不喜欢,甜的东西也我也少吃,逢年过节时才吃一、两块“发粿”(闽南甜食)。我不喝茶,也不抽烟,白酒偶尔喝一点点。老人说她以前回苑上娘家时,总要喝两杯米酒的。她还爱吃水果,各种水果都喜欢。
林桃老太太的儿孙们都对她很孝顺,不肯让她干活儿。可勤快惯了的她总闲不下来,有时还偷偷背着他们做一些轻活儿。她说,每天早上,起床后总要里里外外扫扫地板。有时,孙媳妇出外讨小海时,她要帮忙看炉灶,做做饭。空闲时间,就织鱼网,要不就剪纸、逗逗曾孙。她风趣地说,“现在人老了,走路也不像以前那样利索了,没事比较少到村里去走走了。同辈子的人都死光了,剩我这个老柴糟,不会死没路用,没人要跟阮(我)说。有了,以前阮那些老厝边,有空就来这坐坐,讲古拆字数(聊天的意思)。你们这些青年,没有嫌弃我老人,这么远来找我说话,我很欢喜。”说着,又招呼我们喝茶、吃干果……
我们该走了,她坚持着把我们送到路口,挥了挥说,“有空再来玩玩。”这就是林桃老人,一个永远笑呵呵的老人。车上,同行问我,如果要给林桃一个比喻,你觉得是什么?我沉默了一会儿,说:“一瓮千年的花雕”……
101岁的剪纸艺人林桃依然精神爽朗 、谈笑风声。
1999年7月,当时已96岁高龄的林桃老人在“首届福建漳浦民间剪纸艺术节”上现场表演剪纸。
2003年9月26日,各界热烈庆贺民间剪纸艺术家林桃的100岁寿辰。
在“庆贺林桃百岁寿辰”活动上,媒体记者争先采访百岁花姆林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