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192|回复: 2

《林氏诗选》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4 0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之出,实由图腾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摩尔根证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内部用动物名称命名的血族团体,实质上是与希腊人的genea(氏族)和罗马人的gentes(氏族)相同的,美洲的形式是原始的形式,而希腊-罗马的形式是晚出的、派生的形式;上古时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的全部社会组织,跟美洲印第安人的组织极其相似;氏族,直到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甚至再往后一点(就现有资料而言),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
人类从鸿荒中走来,进入到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也从杂婚走向群婚,再进而为对偶婚。血亲世系亦由蒙昧无知到由母系计,再到由父系计。
为维系各自的血亲(后发展为血族)团体,最初的氏族产生了。然而,上古人们对自然界、对人类自身都缺乏了解,所以对周围的事物多抱有畏惧感,很自然地对神灵或对与他们自身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抱以幻想和求得庇护。图腾崇拜由此而催生。
由于狩猎是先于农耕的,所以早期的图腾又以动物名称居多。仍引《家》文为例:“摩尔根举出易洛魁人的氏族,特别是塞讷卡部落的氏族,作为这种原始氏族的古典形式。这个部落内有八个氏族,都以动物的名称命名:(1)狼,(2)熊,(3)龟,(4)海狸,(5)鹿,(6)鹬,(7)苍鹭,(8)鹰。”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是如此。如《史记·五帝本纪》载称:“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貙虎,与以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熊、羆、貔、貅、貙、虎,实际上就是当时比黄帝族还要原始落后的六个氏族部落。正是这些图腾名称,虽是简单的,但却是明确地区分出各个不同的氏族或部落。它孕育出后来被称之为“姓氏”的这一社会学名称,当然,它最初只具有社会自然属性上的意义。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氏族起源于共同祖先,……是从许多彼此相邻的,甚至起初没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中产生出来的。”(引自《家》)
氏族的产生是很久远的,诚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所说的那样:“虽然希腊人是从神话中引伸出他们的氏族的,但是这些氏族比他们自己所造成的神话及其诸神和半神要古老些。”这同样说明中国历史上原始氏族社会的存在远比黄帝要古老些。
其实,氏族名称远比它产生之初的“门户”意义要大得多,因此,马克思在《摘要》中紧跟着说:“氏族名称创造了一个系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和得以留传、续写的家谱、族谱之由来的根本原因。
“姓氏”一词是由“姓”和“氏”两个各有所指的单音词所合成。远古人们只是知道,人是由人所生,因生而为“姓”,所以最初的“姓”字是由“人”和“生”组成的,即写成“亻生”字形。后来又因为人毕竟是由女子所生,所以这一会意字最终在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定形为“姓”。(尽管秦刻石《诅楚文》中即有始见,但尚未定形。)而“氏”字之本意在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则被释为“木之本”,后转注为姓氏之“氏”。
由此可见,在秦以前,姓和氏的含义是不同的。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三代以前,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刘恕《通鉴外纪》所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的正是这种情况。由此也可知,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而且随着历史条件的影响,又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嬗变,到了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及至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就把姓和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性了。这点,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提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通志·氏族略序》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当“氏”具有了“别贵贱”的功能后,“姓氏”也就被注入了政治意义。难怪乎后来唐太宗诏撰《氏族志》,武则天令修《姓氏录》以及宋初编撰《百家姓》都将其“国姓”列为第一。然后次第定出等级尊卑,并有所谓的“赐姓”者类,不一而足。
姓氏的贵贱尊卑之分,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二千年之久。推翻帝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姓氏贵贱的观念被彻底打破,恢复了姓氏作为人的指代符号的本来面目。而“按姓氏笔划为序”则更是充分体现了姓氏平等的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纷纷回归故土寻根访祖。于是,姓氏又成为联系宗亲,凝聚爱乡、爱国情结的坚实纽带。在新时期,姓氏又这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都有责任担当起这项维护宗亲团结、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以不愧对中华民族和列祖列宗。
据统计,中国姓氏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如将全国五十多个民族的古今姓氏包括在内,则总共计有6362个。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姓氏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现今中国人常见的姓氏约300个左右。
在林林总总的姓氏册谱中,林姓之受姓久矣。自殷比干之后,足有三千零五十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林姓子孙繁衍生息不止,开基创业不辍,其血脉由中州向周边辐射。
其中一支(出自子姓,即比干之后)的主流向大体可描绘为:自周武王允林姓食采于博陵后,林姓后裔遂散居于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赵国林姓一支居于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秦灭赵,赵国林姓又徙居齐、邹二郡。汉初,分邹郡置济南郡,遂又成济南望族。西晋时,族人中有一支迁徙江苏下邳郡,渐至成为徐州望族。东晋时,其又一分支则转徙福建泉州,很快又有侯官(福州)、莆田等望族出现,并迁播全闽省。接着,向东流向浙省;向南、向西进入粤、桂两省;渡海,则植根台湾。从此以后,林姓遂成为中国南方的一大姓。据近几次全国人口普查,林姓均居于第十六位。而在台湾省则更是号称“陈林半天下”。至于流布海外的林姓华侨、华裔则多是从闽、粤两省外迁的。
林姓另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东周初年,周平王有庶子林开,林开生林英,林英生林茂、林庆,其后遂为林姓。(亦有一说,即周桓王姬林,后族人遂以其名为姓。)
此外,北魏时,代北有少数民族丘林氏,在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后,奉命(强制)改为汉姓,这是林姓的又一来源。
需要补充的是,东汉末年,中原板荡,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难(多半为南迁)。原居河南省一带的林氏村族亦多有逃亡于苏、皖、湘、赣者,他们在各处择地而居。时代久远,胄裔纷繁,竟自开村成族,遂为当地林姓大族。
以上是关于姓氏的来源、演变和发展的大体情况。同时对林姓的产生、迁播等情况作了一番大体的描述。俾对关心这方面情况之人士以一个粗略的印象。欲进一步了解其详情者,可参看附录之世系表或考略诸文。
自林姓受姓以来的三千年间,林门子孙后裔即融汇入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和其他各派姓一起,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历朝历代,林门贤良辈出,或以忠勇贞列闻于时,或以文学道德闻于世。他们可歌可泣的德行业迹,自应大书特书并传于史林、启于后昆。限于篇幅,特辟专文《林门对历史、文化之贡献》附录于后,相信它会给我们后人以莫大的荣耀和激励。
在新世纪到来之时,四川省达州市“难得书画院”特隆重推出中华百家姓氏诗选。适逢“林氏卷”开编之际,主编林杰先生嘱余为其撰一序言。余忖再三,自觉义不容辞,乃翻开重重典籍,逐一钩沉,始撰就“考略”数篇,并为之序。同时,我们也为“难得书画院”的这一善举致以敬意。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三水市大塘村志》和《中国姓氏起源》等,顺并致谢。

发表于 2008-6-7 03: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如何购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01: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该书2002年由四川省达州市“难得书画院”出版,时隔多年,恐怕不易买到了。我自己手头也只有一本。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胶房巷35号 邮编:635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4-19 13:33 , Processed in 0.055611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