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630|回复: 2

林达:建筑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4 10: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上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就捐赠款物用途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坚决查处倒卖、挪用救灾物资的情况。在这以前,民政部、中纪委、监察部和财政部已经采取行动,以确保政府救灾物资在严格监管下有效使用。救灾是一项规模极大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它的建设过程财务干净、健康高效,这一连串政府动作是必须的。从另一个方面看,民众把大量物资捐献给民政部门主管的慈善机构,政府必须保证这些物资确实用到实处,才对得起民众汹涌的慈悲爱心和捐助热情,才不辜负民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

实际上,民政部门主管的传统慈善机构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民众信任。因为在这次救灾过程中,各种其他形态的慈善组织和慈善行动同时出场,虽然工作领域有所不同,虽然组织规模和组织形态差异很大,贡献大小悬殊迥异,但是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救灾,为灾民做实事,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资金来源也是一致的,就是社会善款。民间能够被动员的慈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这些慈善组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首先是信用竞争,其次是效率竞争。传统慈善机构在这两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



这几天,关于李连杰壹基金的消息不少。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基金会,在地震之后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募得超过66万人次的捐款,其影响力和民众信任度令人惊讶。除此以外,我们还了解到壹基金的工作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壹基金的管理架构、项目审批程序和资金监管机制。我们可以看到,壹基金通过与红十字会的合作,获得了在国内开展慈善事业的合法性,同时,它通过多方共同决议、专业监督审查、提高媒体曝光度等方式来保障基金会的廉洁运作。这一整套机制当然不能算是尽善尽美,比如它目前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赖李连杰个人在官方和民间的影响力。但是这一套机制在中国的募捐民众看来是新鲜的,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专业精神,让人觉得可以信赖。



壹基金只是一个例子,目前在灾区奔波工作的民间组织还有很多,它们可能不享有这样全国性的影响力,它们在募款动员及管理方式方面可能各有自己的特色。但令人振奋的是,这些组织都表现得积极活跃,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保持着很好的生命力,并且在这次救灾实践中努力提高专业程度并拓展工作空间。



与专业的慈善组织相比,这次地震救灾中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临时慈善组织:可能是一个论坛的网友、一个QQ群的朋友、一队登山爱好者、一个公司、一个明星和他的工作团队,甚至随便几个想要一起做事的朋友。或者是组织成员自己出钱共同到灾区去做事;或者是利用论坛、QQ、博客、工作关系、朋友关系进行小范围募捐,然后由被信任的组织代表负责将款物送到灾民手中。本来松散的社会群体在救灾的紧急状况面前瞬间升级为组织,它原本的关系纽带中包含了某种基本的信任,所以动员方式非常简洁有效;而认认真真花钱这件事情似乎并不困难,所以这些组织的工作效率并不低,甚至拥有某种未经训练的专业品质。以牛博网为例,它利用众多博客作者的号召力和信用度,筹集了不菲的善款,而几位奔赴灾区第一线的组织者在有效购买及发放救灾物资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公布了非常详细的收支账目,令捐款者感到放心及满意。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在这次全民救灾的热潮中出现了一些以募捐为名的诈骗行为。从依法管理的角度去看,像牛博网这样原则上“非法”的临时慈善组织不应该鼓励;但是,从社会需求的现实来看,大量出现的救灾临时小团体,证明在慈善领域里,已有的组织和机构不能让所有人感到满意。专业慈善组织的迅速成长和临时慈善组织的应急而生,证明了社会对慈善组织多样性的要求:必须有更多可选择的捐款渠道,才能让不同的捐款者都找到自己信任的方式;必须有更多互相合作但是同样彼此竞争的慈善机构,才能促进慈善组织的廉洁高效、成长进步。
发表于 2008-5-24 11: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那不知道什么 新闻,标题跟新闻内容都不合,内容好象是讲慈善机构的,原文的正确内容应该是下面

这些天来,电视里播放的救援,曾经给予大家很多期待和希望,可是事实很残酷:建筑的恶性坍塌,绝大多数不幸被压在下面的人,他们的命运在第一分钟就已经被决定了。最令人痛心的是学校,小学生、初中生,都还是孩子。这使我忍不住想说说那瞬间就倒塌成一片砖瓦混凝土山丘的建筑。  地震发生在白天,学校、工作场所成为死亡陷阱,其实民用住宅也同样是危险的。假如地震发生在夜晚,造成伤亡最大的就会是民宅,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对建筑结构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建筑是人生产的一种非常危险的产品,需要极其严格的制度来步步监管,才能让人们保有安全信心。
  面对地震的灾难现场,从建筑角度反省,人们首先会想到震区的建筑防震级别设定和相应的建筑设计防震规范。从亡羊补牢的角度去看,这两件事情实际上是相对容易纠正和做到的。震区的建筑防震级别设定,只需要一个法令;若论建筑设计的防震规范,中国做得并不差,中国有着大量一流的科学家和结构工程师。这次汶川地震后,接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采访的绝大多数地震专家就表示,中国现有的地震法规即便不是最现代的,也是够用的。和建筑历史相比,地震法规当然是现代产物,大量老建筑自然没有被涵盖在法规之内。一些多地震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加州,都有加固老建筑的地震防范规定。换句话说,在地震防范规定之后的新建筑,应该就是相对安全可靠、不会恶性坍塌的。可是在中国,关键问题是建筑规范执行不力,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巨大漏洞。“豆腐渣工程”成为一个常用名词。因此,人们对防震规范下建造起来的新建筑,仍然无法持有信心。中美中心亚洲协会专家斯米尔在这次地震后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已有“相当严格的建筑法规,问题出在执行这些法规上”。中国普遍缺乏严格执法的习惯、缺乏专业精神,而行贿换取“通过证书”的做法却非常盛行。在建筑行业,一般来说,后果在当时可能看不出来,但是,一切都是有后果的,尤其在地震时会集中爆发。
  据说在多震的日本已经进一步检讨到,“只关注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是错误的,还必须要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地质结构”。可是汶川地震在告诉我们,对中国来说,地震来袭时建筑物本身不恶性倒塌,还是需要做到的最基本要求。
  中国建筑业漏洞太多。在过去的建筑行业中,国有建筑公司几十年下来,技术质量监管还相对比较规范和稳定。建筑工人不论是哪一个工种,都必须经过三年学徒,有师傅带着慢慢学出来。最近二十年,是建筑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一方面,是大量私人包工头进入建筑行业,最大化地追求利润;另一方面,是熟练工人普遍离开岗位、由农民工顶替上岗的时期,许多技术工种的岗位是流动性大的生手草草在做。前些年就听到一些包工头私下说,自己是绝对不敢住进自己盖的房子的。建筑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工人必须有技术训练的要求,还需要有严格步步验收的制度。因为混凝土都是所谓隐蔽工程,钢筋扎得对不对,型号数量错不错,只要混凝土一浇上,什么都看不见了。框架结构搁置预制的混凝土楼板,楼板的搁置长度按照设计规范是12厘米,也就是一边6厘米。那么多年过去,这个数字我还会记得,就是当年在实际施工场地看到的情况太受刺激了:吊装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疏忽,两边搁置长度就有很大出入,经常是一边多一边少,偏差大的,少的一头就只有四五厘米、甚至三四厘米,楼板重量都以吨计,吊车一放下,工人就懒得再调整,技术员也并不要求严格。楼板当时是搁住了,一般也不会有问题,可是一地震,稍微摇一摇楼板必然就会脱离横梁整块砸下去。至于低层和多层建筑大量使用的砖混结构,就是砖墙上去加圈梁,就算是按照规范圈梁都加了,地震摇晃是在砖与砖之间产生剪切力,水泥砂浆的黏结牢固度就很关键,工人拌砂浆时,水泥加得不够、砂浆标号达不到设计标准是常有的事情,地震一摇就完全散成一堆砖块了。
  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回事,施工是另一回事。施工中有许许多多常识性细节,是绝对不能疏忽的。例如,混凝土要28天才能真正凝固,因此,混凝土建筑是不能大干快上的,在混凝土保养期内,必须经常洒水养护,否则无法达到强度要求。又如,混凝土浇灌时需要充分震捣,由于钢筋的障碍和混凝土有大量碎石,混凝土倒入模板后,很容易在中途被阻断,只有用震动器充分震捣,才能保证混凝土密实、达到设计强度。否则浇灌不密实造成的“蜂窝”就是薄弱环节,地震时,建筑只要有几个关键的薄弱环节,就可能造成恶性坍塌。中国的建筑工地混凝土拆模板的时候拆出“蜂窝”来是常有的事情,我甚至看到过一段完全漏浇、没有混凝土只有钢筋的空心柱子。遇到这种情况,施工单位常常就是用水泥补上去糊一糊,只能糊弄外行,结构损伤根本补不上,地震时柱子会突然折断。
  中国建筑行业更有许多不是疏忽而是由犯罪行为造成的重大隐患。例如建筑材料的质保单,就有造假的,也就是钢筋和水泥等基本建筑材料的品质可能和设计要求严重不符,甚至还有故意少放钢筋、偷工减料的。多年前我就在深圳看到过造假的水泥质保单,所担保的水泥初凝和终凝都不能达标。一般来说,质量不好的水泥可以酌情降低标号使用,可是我见到的劣质水泥被复验的实验室判定根本不能当作水泥使用,也就是说根本就是假水泥。而这样的材料进入工地,涉及一系列违法行为,违法生产、违法提供质保单、工地的材料采购人员违法收取贿赂,等等。英国地震学家穆森指出,“你可以收买质量检查员,但你不能用金钱去收买地震。”执法不严、执行规章制度不严、马虎糊弄,法不责众,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人命关天的建筑业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这样的情况在技术先进国家是无法想象的,可见先进的不仅仅是技术。
  今日大难当前,我们或许需要鼓舞士气,在危难时刻表彰先进和看到被激励起来的爱心和凝聚力。可是,灾难是短暂的,更多面对的是平常日子。这些平常日子中我们的所作所为,在真正决定着灾难来袭时大家的命运。以前马马虎虎对待城市抗震级别的设定、马马虎虎建起房子来,甚至对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的法治建设执法力度远远追不上高楼大厦的建造速度,追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就会留下安全隐患。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判断:这些充满隐患的房子盖起来的时候,那些今日受难者们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是的,危难时刻见真情。而我更愿意看到一个个平常日子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敬业精神。平常认认真真的工作积累,才可以使得危难只在它无可避免的层面发生,而不是由人的疏忽甚至罪恶叠加成严重后果的大灾难。
  站在废墟面前,残酷的事实在教育我们每一个人:建筑不能弄虚作假,而不能弄虚作假的还远远不止建筑。在精神层面呼吁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对社会中人的弱点有充分估计:中国是一个超大社会,必须建立起能够有效执行、有充分细则的法治和制度。这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假如灾难过去,大家又回到原点,我们又如何面对同胞的亡灵。 □林达 旅美作家
http://news.sina.com.cn/pl/2008-05-24/08101560885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16: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QQ新闻搞错了,我也转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3:39 , Processed in 0.038755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