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历史悠久的农村中学
闽侯二中坐落在“二·七”烈士林祥谦的故乡尚干镇,五虎山下,陶江之滨,316国道校门口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今年12月18日,是闽侯二中七十周年校庆日。为迎接这个大喜日子,笔者考证一些史料,拜访老教师、老校友,在寻觅历史古迹中,越发感到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明清两代双书院
从原来南校门跨入学校,首先见到西山边并排两大书院,即陶江书院和陶南书院。陶江书院始建于明初嘉靖年间,为本乡秀才、举人诸生进修之所,有老学究指导。生员十余人到二三十人不等,只招本族子弟。书院为单层四扇三间,大门进入是大天井,上石阶中间为大厅,两旁各一间深进大房间,再两旁各有一弄堂,四面墙土围实,很是坚固。屋顶有玻璃天瓦,前后有玻璃窗,很亮堂。房后有一鸭蛋池,泉水清澈如镜,可以想象当年书生在此吟诗作赋,何等雅致。
陶江书院隔壁是陶南书院,清末光绪年间太子太傅陈宝琛倡建,门前“陶南书院”也是陈宝琛亲笔所书。建筑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四面高墙围实,墙底宽一米多,前墙从底基起用大石板竖叠,有一米半高。登五层石阶进大门,门框上下左右全有石材拼紧,上部拱形,连接处仅有一条细线,造工考究。两扇木门宽各一米半,高二米半,厚二十多厘米,开门声清脆响亮。门内石板铺的大天井可容纳数百人,天井两边各有偏舍多间,再登五层石阶上廊头,廊石每条都有五六米长。过走廊是大厅,两旁偏房。大厅可作礼堂,又高又大,方柱各有一抱围。大厅后面是双层木屋,并排四间,前后八间,两层共十六间,楼上还有一排精致的木构座廊。再后面是窄长的天井,天井后面石砌的壁六米高,沿几十层石阶转三个弯而上,又是一座精致的大阁楼。当时,七里乡人就在这里建立百六峰诗社。登高远望,沃野开阔,乡间美景尽收眼底,巍巍五虎山在对面招手,古老的庵塔脉脉含情,激发了多少学子的诗情画意!
遗憾的是这座宏大古建筑在1991年建新教学楼时,被铲为平地,留下山上阁楼也因年久失修,虫蚁蛀腐。为迎接70周年校庆,学校决定重修书院,但缺乏经费,校友林功佑先生捐资10余万元,并亲自督工花费两个多月时间重修书院,原来陈宝琛所书陶南书院横匾已无处可觅,遂请书法家陈奋武先生书写横匾。笔者拜访乡间老者得原来对联一副。上联为“彰显圣经远宗孔孟。”下联为“集成理学独贯汉唐。”今新撰一对联,上联为“陶江环带泽润五方学子”,下联为“虎岫列屏育培百代英才”。有感于校友重修书院,作七律一首:“方山濑水李桃红,陶育乡师迄二中。竹翠苔深松竞挺,花荣叶茂诗尤宏。喜看书院复兴日,不泯隽贤重建功。母校古稀兹大庆,神舟昂首傲长空。”学校还立碑颂德,希望以后能保护好古建筑。
从古书院到省立乡师
1933年国府主席林森(尚干凤港人)回乡祭祖时,发现省立乡村师范设在洪山桥江边的洼地,易被水淹,与当时省主席商议将其迁往尚干。以两书院为基础,征得乡人同意,加上兴林寺与三大神寺筹建学校,林森老人当时65岁,他带头捐资1000银元,乡间共筹资3700多银元,于1934年正式建立乡师,并指定学识渊博的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的林葭蕃教授为校长。学校设本科(四年制)、特科(二年制),共三班,学生100余人,后又附设福建省闽侯县义务师资训练班,又称简师(一年制),学生来自福州及各县,几年来多达四五百人,学生多寄宿,学校设有训育主任、军事教官,管理严格,书院门墙有四个大字:“勤朴、精诚”,据说是林森手书。1936年,全省六所师范学校会考,福州乡师得第一名。
葭蕃校长有一名联:“乡是吾乡,校亦吾校。师先达已,后必达人。”他还撰文捐款立碑在永干堂前。碑曰:“干上学,学上干。心如此石坚,身似铁罗汉。农村重寄在吾曹,百折犹苦干。”乡师为七里乃至福州地区,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有许多是小学校长,有的到台湾教学,乡师第一届毕业生张可珍,后来还当了师大附中的副教授。
七十年换了十次校名
1936年,全省六所师范合并在福州乌山,称为福建师范学校。其他师范停办,本校改为闽师分校。后来抗战发生,分校亦随总校迁往永安。1941年,乡人在此成立“私立七濑农业中学”;后又改为闽侯县初级中学;1944年,为追念林森逝世,闽侯县改为林森县,中学也改为“林森县立中学”;解放后,1950年,改为“闽侯县第一初级中学”;1954年,改为“闽侯第二中学”;1960年,改为“尚干中学”;1965年又恢复闽侯二中;1969年至1978年,学校先后改名为“祥谦中学”、“二七中学”;1978年再恢复闽侯二中至今。
每次校名的更换,都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政治的变动。
1956年,学校开办高中部。师资及设备都很差,师生共同努力,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就有两个考上清华大学。这一届勤奋学习的黄春平考上北京理工大学。就是现在“神舟五号”火箭的总指挥。校内众多文物、古建筑
总结起来,可用六个“两”来概括。
两院:即陶江书院和陶南书院。这是学校的根,是二中文化之源。
两寺:即兴林寺和三大神寺。兴林寺在旧校门口,“文革”期间归还乡间。三大神寺于1980年拆建为男生宿舍。
两堂:即永干堂和师友堂。永干堂是1934年在葭蕃校长带领下,师生自己动手,在书院西北侧山麓建起一座单层砖瓦房,永干堂石碑仍在。师友堂是1948年因陶江书院后侧大火烧毁,当时学生和教师每人捐20斤大米(国民党腐败,币值大贬,市场通用大米)盖成教学楼,故称“师友堂”。
两阁:即奎光阁(又名观音阁)和文昌阁。奎光阁仍保存完好,曾作为校办工厂,放置七架车床,后改为铸工车间。文昌阁内有五尊神像。分别是文昌帝君(魁星)、二程子(程颐、程颢)、杨时(杨龟山)、朱熹。后四人皆宋朝大理学家。这些神像于1934年办学时都移放兴林寺。文昌阁今仍保存完好。
两池:即鸭蛋池和四角池。鸭蛋池在陶江书院后面,如今水质仍好。四角池在奎光阁内,有鱼、龟放生,又称放生池,今仍在。
两名人:即林森和林祥谦,都是尚干人。林森是省立乡师创始人。他关心教育,除捐资办中学外,还捐资办尚干小学、凤港小学、禄家小学。他在遗嘱中交待银行存款50万元,作为科学院研究基金。临终时还嘱咐将个人所有物品一律拍卖,用于建立“尚干职业学校”。学校留有他的“学无止境”、“抗战必胜”等字、画复印件。
林祥谦故居离学校仅五六百米,他小时候种的龙眼树就在操场边。学校曾名“二·七中学”、“祥谦中学”。福建电影制片厂在尚干拍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时,请闽侯二中学生扮演京汉铁路罢工工人,与军阀吴佩孚的爪牙张厚生的马队搏斗。学生痛恨军阀,热爱林祥谦烈士,拍摄场景逼真,深得导演的好评。祥谦的孙媳妇现在就在闽侯二中任教,祥谦曾孙就住在校内,去年黄春平校友第二次来校作报告,还特意与小朋友合影,文章曾在《福州晚报》发表。
九百斤铜钱是个谜
闽侯二中校园内文物众多,前年学校建食堂时,地下挖出古铜钱900斤。有晋代“五铢”、唐代“开元”、宋代“崇宁”、“禧宁”等,轰动闽侯县及福州,为何数量这么巨大?为何没有金、银等其他物品?而且这些铜钱都是唐、宋两代,为何没有明清和民国的?笔者经过多次采访,推测与这个地方有关,这地方有棵古榕树,五六人才可抱围,覆盖千余平方米。这里是分水岭,古时候溪水流出,又叫花溪,风景优美,山、水、树天然作合。茶峰诗社、花溪诗社、奎光诗社的诗人们在此谈文作诗,特别是福州地区的“折枝诗”,作一首诗就投一枚铜钱,一次就有几十则。几百则每一则投放一枚铜钱,经过唐、宋几百年的积淀,当然就有900斤之多。后房屋倒塌,再经过几百年沧桑,就无人问津了。另外奎光阁就是宋代建筑。
算中学,乡师是1934年,至今70年;算书院,明清两代至今数百年;算诗社,唐宋两代至今近千年。二中的历史,二中的文化,值得探索研究。
今天,二中以“培德、笃学、求学、创新”的精神,努力工作,再创辉煌。学校已是省“三级达标学校”,多次荣获省、市文明学校称号。今年高考上线率97.5%,其中本科上线二百零六人,位居福州地区同类校前列。
现在的校园面积100多亩,图书馆存书近10万册,大操场建成标准的400米跑道,标准的足球场。二中的新旧校门正是现代与古老的和谐统一,形成二中独特的文化魅力,人们深深地爱着她!○陈明安
来源:福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