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737|回复: 1

《林聪奏议》的成书版本与流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8 21: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聪(1417—1482),字季聪,号见庵,福建宁德七都人,明正统四年(1439)成进士,八年(1443)授刑科给事中。次年丁父忧,十二年(1447)服阙复前职。景泰元年(1450)转为都给事中,后因不赞成景泰帝更换太子被贬为春坊司直郎。景泰四年(1453)春,经大学士商辂力荐,恢复了原来的六品官位,授史科都给事中。英宗复辟后的天顺元年(1457),擢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三年(1459)奔母丧,后赴京,升右副都御史。成化六年(1470),升右都御史主持院事。后致仕三年,又于十年(1474),起掌南京都察院。十三年(1477)升刑部尚书,次年加封太子少保。十八年(1482)病逝于任,诰赠荣禄大夫、加少保,谥庄敏,赐祭葬如例。
《明史》卷177列专传,赞林聪的一生:“天顺、成化间……林聪、叶盛之居言路,所表见,皆自卓卓,其声实著系朝野,重望有心哉!”《天下舆图志》云:“林聪,宁德人,授给事中,多所弹劾,与叶盛齐名,仕终刑部尚书。为人和气满容,及遇事则佩然,非流辈所能及。谥庄敏。”《历朝名臣录》、列“清正名臣”科,《皇明人物考》评曰:“大节风裁凛凛,古今烂如也。”《八闽通志》、《皇明通纪》、《国朝实录》、《罪惟录》、《皇明泳化类编》、嘉靖《福宁州志》、《宁德县志》等史书对林聪皆有详述。
明弘治《八闽通志·林聪传》曰:“(林聪)闲居喜观书,发为诗文,成一家言,有《奏议集》及《见庵集》藏于家。”清道光修《林氏支谱·世训》载:“庄敏公著《奏议》八卷、《见庵集》十四卷、《宠嘉禄》(诰勒誌铭)一卷……”。《见庵集》等相传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倭乱,惟《奏议集》一书得以流传于世。今七都林聪研究会所藏民国活字本《奏议集》,全书8卷,选辑奏章61篇,分建白、纠劾、陈谢三大类。该书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缓重狱”与“朝审制”的提出(见《林聪奏议》卷一建白类《乞缓重狱疏》等)。朝审制之始于明中叶,林聪上疏起了重要的作用,林聪对明代法制走向进步,死刑走向文明有一定贡献。二、“纾民力”的“至平”观。《林聪奏议》有24篇建白类奏章,《请宽恤贫困疏》、《乞从民情留放御史许仕达巡按福建疏》、《捐货贫民奏》、《乞发内帑银备赈状》、《乞捐停贫民租税马匹等项状》、《借发松江府粮救荒奏》、《宽恤灾伤六事奏》等篇都以“纾民力”为旨,尤其是《修德弭灾二十事疏》,是其中内容最丰富、篇幅最长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惠民思想和朴素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三、直言弹劾,不畏邪恶。该书有24篇纠劾类奏文,如《乞诛锦衣卫镇抚周铨等疏》、《劾太监金英、尚书石璞、都督孙镗党奸疏》、《劾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陈循奸恶疏》、《论何文渊奸欺十罪疏》等等,先后有宦官、二品以上大臣等28人之多受其弹劾。因此,有学者把林聪比为“海瑞式”的千古诤臣。此外,该书还有陈谢类疏文,是为乞恩休致、辞官等内容,计13篇。
林聪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三帝,林聪《奏议集》包含了自明正统八年至成化十八年,四十二年间法制、吏治、外交、边防、治安、徭役、税赋、马政、农业等时政史事,可谓明中早期社会的缩影,其涉及方面之广、人物之多、文笔之简皆称难得,而剀切详明,则超越古人,为后世所重——《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把它列为明宣德以后“比较有名”的奏议之一,为研究明断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其次,林聪的“天下之法度”思想也主要体现在这本“奏议”之中,它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从“奏议”中显现出的林聪作为一个直臣、清官的鲜明形象,实能给今人以深刻的启示。《林聪奏议》一书的重要价值是肯定无疑的。本文仅就该书的成书、版本与流传经过,试作探佚。
一、嘉靖初刻本的问世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八月二十四日,林聪因患疟疾,逝世于北京刑部尚书任上,享寿66岁。同年十二月,他的三娶赵氏夫人,因悲哀过度亦卒。这一年,他的侧室杨氏,年仅23岁;而距他的早逝的原配汤氏夫人,已29个年头;距继娶潘氏夫人死别亦已18年。林聪一生共生育五男六女,这一年,其长子林旬(汤氏出)31岁,由官生荫授征仕郎、州判职(从七品),冠带家居,并已生育一男三女;次子林旭夭折早年;三子林昶(以上俱潘氏出)22岁,为官生;四子林景(赵氏出),12岁;五子林晏(杨氏出),仅3岁。前四女皆适人出门,家中还有待嫁闰中的五女林德清(已许莆田户部尚书翁世资第六子翁世济),以及尚幼的六女林德温(俱赵氏出)。三子林昶(此时亦为官生)承命扶二榇归家,葬于宁德“先陇之原”(八都水南山),从此林昶在家守丧三年。
宏治十年(1497),林昶由官生荫授太学典薄厅典薄(从七品)。正德初,累官奉议大夫、北京顺天府治中(正五品)署府尹事。林聪走后,抛下了一个官宦大家庭,其生活重担主要落在职仕的林昶身上,他不但自己拖家带口,上要瞻养庶母杨氏,下需抚育几个尚且年幼的异母弟妹,家庭负重,差堪温饱。虽然林聪生前留下的许多文稿经他录藏,尤其先父“身居言路”数十年,上呈过许多奏章,他从中选出61篇,并订正手抄成清稿本。然而,居官清望,家道不丰,加之政务繁剧,哪来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筹办刻刊广布流传呢?英雄气短,直到他卸任前仍没能成书,刊刻奏议一事一直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时光荏苒,春去秋来。正德十年(1515年),五十六岁的林昶告老回乡宁德卓峬村(今七都),嘉靖七年戊子(1528)诏进朝列大夫(从四品)。此时,白发霜侵的他壮志不再,澹淡萧索,“公在林下十有七载,而官虽无不之簋,家食尝不能自给也……”(见民国本《林氏族谱》),既然生况不佳,米盐尚忧,刊刻奏议之事自是一拖再拖,未能如愿。
转眼间,又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他的侄儿林文祥(林晏子)已成廪生,而这时的林昶已是71岁的垂垂老人了。春二月,他在奄忽弥留之际,将林文祥叫到了病榻之前,一吐无奈,临终托付:
……汝祖立朝四十余年。始居言官,既总宪都台,终以刑部尚书。卒平生忠谠勤劳,是帙可考也。吾宦居清苦,未克俾传海内,罪在吾躬。今已矣乎,后当何如也?予闻而泣,作而叹曰:子孙也,今而得见此耶,矧世远人更泯,可若是其期也。吾辈其可缓乎!(民国本《林聪奏议·跋》)。
十余日后,老人便去世了。刊刻奏议一事,成为林昶终生遗憾,至死未得遂愿。为了伯父林昶的“性命之托”,林文祥针对“言官得罪于人多矣!”、“能无长怨者耶?”等等担忧,予以释疑解惑。总归说服了几个堂兄弟,终厘为八卷,锓板付梓。三年后,《林庄敏公奏议集》终于问世了,遗文编就酬君心,林文祥没有辜负伯父的托付与期望,林昶当可瞑目九泉了。那一年是嘉靖癸巳(1533年)的冬天,去林昶之辞世已三年矣,去林聪之殁已整整半个世纪……
据道光修《林氏支谱》(今藏福安下白石林氏后裔)载:“《恩锡宠嘉禄》二卷、《奏议》八卷、《见庵集》十四卷,嘉靖九年庚寅孙文祥刊刻行世,四十年辛酉十二月倭寇俱毁……”延至今日,我们虽无缘拜见《奏议集》嘉靖初刻本的版式风貌,然则,为家(私)刻本,则可以肯定。从版本学的角度看,是白口方体字?版纸是绵纸?用墨佳否?校勘写刻精美吗?是包背装?印数几多等等,皆不得而知。总之,今天我们已无法感受这一版本纸墨精研的芬芳了。只从民国活字版《林聪奏议·例言》得知:“是集原刊有寿昌县知县广陵马洛序,宁德县知县南昌叶稠序,尤溪陈文序……”,又从其《书后》知晓:“校编者翰林院庶吉士,公之侄孙讳文迪也。”仅此而已。林文祥在《跋》中说:“拔其难者八卷,寿诸木,余俟续传。”可见,《奏议集》八卷只是个选本,其余的林聪奏稿不知为何没能传世——或亦毁于成书26年之后的“辛酉倭乱”?这些,今皆无以考证矣。
林聪《奏议集》历近半个世纪酝酿,并三易寒暑,始获竣事。前期林昶的纂辑、林文迪的校雠,后期林文祥筹寿枣梨之功,皆永不泯没耳。
二、万历递锓本的再刊
兵燹之灾,谁能逆料?
明嘉靖四十年,即公元1561年10月,鼙鼓动震,倭陷宁德,陈尸遍野,荼毒峬村,惨绝人寰。卓峬村庠生林师则亲眼目睹过这场浩劫,乃至他事后回忆起来仍感到“心胆寒粟”:
哀此村民,老幼咸受戳,
雉血溅千门,骼满沟谷……
将焚六十家,惟余四五屋……
图书为灰烬,宝物亦溷黩……

——民国本《林氏族谱·倭中感怀》

此诗给人“凄惨满目”的感觉。
明嘉靖初刻本《林聪奏议》能逃过这一劫吗?果真与林聪其他著作《恩锡宠嘉录》、《见庵集》“俱毁”了吗?
辛酉倭乱,“少保林聪家图书、赐宝多数沦亡”(见嘉靖《宁德县志》),所幸《奏议集》尚存于人世。乾隆版《宁德县志·宦哲》载:“……其曾孙庠生林邦序复与邦音、邦梦等,集所存《奏议》,尚得二卷,刊藏于家……”而清道光戊申(1848)宁德训导刘家谋所著《鹤场漫志·卷二》正旧志一则云:“庄敏奏议八卷,万历十二年(1584),其曾孙邦序重刊者,今犹完好。邑志谓尚得二卷,误。”由是可知,《林聪奏议》(万历本)至少在道光年间仍然存世。为此,笔者推断,林氏二十世裔孙林赞廷后来印行的民国活字本,当是以万历递修本为蓝本,而并非嘉靖初刻本。只惜这一递修本亦于1945年4月日寇败退过境七都时,在“三光”政策的熊熊烈火中,随同林赞廷之家宅荡为灰烬。
上世纪70年代末,林氏族人在翻建林聪祖厅后座时,在藻井(俗称“凤凰池”)顶面发现多片书板,镌刻之精,笔者疑为万历递修本之藏板,秦火之余,尚存《奏议》板片于一二,堪称奇迹。然此板厥后又不明下落,不禁令人惋惜。
《林聪奏议》初刻后,流传了半个世纪,才又有递修之举。林聪曾孙林邦京、林邦序等的与修复刊,庶使一代名臣著作没有泯没不继,其中链赓续之功,真不朽者也。对此覆锓史实,现存七都《林氏族谱》(民国修本)未见录载,姑以付记,以为不忘。
三、民国活字本的三续
时光之轮向前运转,驶进了民国江山。
民国十八年(1929),宁德七都前林末科秀才林赞廷(字进修,林聪第二十世裔孙)家书香四溢,邺架上,安然躺着一函佳椠秘籍,那是怎样的一部罕见之书呢?——
那是他的上辈一代接一代珍重相传的家籍,那是一部迭经兵火而幸存流传的绝版书——“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逆变,邑为贼党曾养性等所据,纵掠一空。七都三遭劫掠,被祸尤列……”至此一年,这部著作已阅过了345年的历史沧桑,这一本书正是万历版林聪《奏议集》。(若为嘉靖初刻本,则有396年)那时,整个前林族下亦止剩此一部了,稀如星凤,孰不宝贵?
为了不让先祖尚书公的气节、学问、事业湮灭无闻,林赞廷决心一定要将她再版承续。但又谈何容易呢?一日,他忽然想起了可请在福州省府做事的表弟郑宗霖(清末科举人,时为省长萨镇冰内务书记)帮忙,他立即召集诸位家弟商量刊刻之事,并发愿坚定:“我宁不求田,问舍,非成全此举不可!”于是,林赞廷的几位兄弟慷慨解囊二佰个大洋,族里也凑足半数同资。当年夏天,由郑宗霖、林赞廷书后,福州南街云林阁纸庄出版的活字本《林庄敏公奏议》又行面世了。此番印数三百部,前林族下五派各分藏一部,余概赠阅。二历寒暑,方成此帙,林赞廷到底了却了一桩心愿。他在《书后》由衷地写道:
右奏议四卷(明明八卷,为何言四卷,是印刷之误?下同。——笔者按)……旧版已毁,只剩此一部。为余先世所珍重留遗者。阅今三百余年,纸本尚完好……不谓非硕果仅存矣……付活字板印三百部,以为保留先迹……
郑氏写道:
予尝恨《见庵全集》之失传,而犹赖有此四卷尚存公之气节、学问、事业。公固不必以文章传,自有其可传者在也。爰亟书所见如此,俾阅者观之,知有明中叶吾邑先达,立朝挺挺有如今其人者。……
林赞廷蒇事三续一代名臣风流,功德可颂。
今存民国活字本《林庄敏公奏议》,版框高193毫米,宽127毫米,扉页题书,次附《明史·林聪传》,又行状、墓誌铭、神道碑铭,分别为明成化间户部尚书翁世资、翰林院学士彭华、户部尚书刘珝撰。次《八闽通志·林聪传》;次林文祥跋;次篇目,凡三叶;次例言,凡分八卷;另“书后”两篇。该书每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五字。左单右双栏,刻板口宽。花口象鼻,上象鼻中刻有书名,下象鼻中刻有印书纸庄住址。单鱼尾,上下鱼尾间刻页数。线装。从其书《例言》可知于原序小有删节,即抽去时宁德知县叶稠与马洛等人之序,致使我们今天无以得知许多雕椠史事,令人遗憾。民国活字本虽印有三百部,然传至今日,亦惟余完整者一部与其残本半部而已。而完本全书纸墨如新,洵为绝本。笔者每把卷相对,似有暗香盈袖而感慨万千……
四、简释横排本的四传
民国活字本《林庄敏公奏议》流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虽仅过了五十多年,但又是流转绝稀,又是三百部存一了。
癸已年(1985)残腊,宁德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李怀先一行下乡访书,得知七都贝河村村民林辉令尚储一部《林庄敏公奏议》,那是他父亲于民国19年从族里取而庋藏,虽经“文革”期间横扫“四旧”,此册劫难焚余仍遗存在世,且品相完好,老人亦愿意公开。他们大喜望外,借阅研究。次年,老人便将该书捐献七都林聪文物保护小组,令人钦敬。1990年七都前林修谱,其作为重要史料依据,得以参照。2001年9月,七都举办“纪念明代名臣林聪暨福建省第四届林氏源流研讨会”期间,据以此本,由福州林立柽先生做了标点简注,南江先生为之序、林伟功先生跋。并由福建省林氏委员会与七都林聪文物保护小组共同出资,以电脑横排本联合刊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新版《林聪奏议》一书。《林聪奏议》的第四次刊布,对蕉城文化建设来说是件喜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彰文善举,为切实弘扬一地“先进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聪《奏议集》自明嘉靖十二年初刊,历劫不尽,林聪后人尝三次搜遗重刊,先后有四种版本:林聪侄孙林文祥刻的“嘉靖本”;曾孙林邦序刻的,称“万历本”;二十世裔孙林赞廷在福州活字所刻,称“民国本”;福建省林氏委员会与七都林聪文物保护小组联合刊行的,称“横排本”(此本据“民国本”重印)。从而使之得以绵延流传,迄今已有540多载,真“冥冥之中有鬼神呵护焉”,可概也夫!然今之新本,虽具简注标点,然并非正式出版物,先世著述,传播难广,流布无远;至于对它的研究与利用,讫今更未见相关成果问世,让人不能不感到有所遗憾。鉴于《林聪奏议》在明史和法律思想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笔者以为有将该书评点并谋求正式出版,以向国内外明史研究者提供资料之必要——庶几一代名臣著述清馨长香,正有待来者矣,以无愧于先贤。

专题报道来源:中共蕉城区委宣传部 林 挺 孝  http://www.ndnews.cn/ztbd/ShowArticle.asp?ArticleID=96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21: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七都镇林氏后人的手中,至今完好地保留着一道距今500多年的明代五彩圣旨。相传,林氏后人曾经保存过27道的明朝皇帝圣旨,惟独这道五彩圣旨逃过兵燹厄运,而这道圣旨又与林氏先人明朝刑部尚书---林聪有着莫大的渊源。本期《史海钩沉》就让我们去解读这道圣旨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代五彩圣旨惊现七都

    2008年7月13日,在林聪研究会暨尚书故里文化建设研讨会上,由林氏后人保留的一道明代圣旨,顿时让与会的专家和嘉宾眼前为之一亮。

                                 

                           五彩圣旨实属珍品



    据当地的民俗学者林挺孝介绍,圣旨是对皇帝授官或赐爵诏令的一种俗称。这种诏令有两种:诰命和敕命。一至五品官员皇家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诰命和敕命所记载的,多为官员的官品职衔、任官事迹等内容。除了封授官员本人以外,还对其上代和妻室予以推恩封赠,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而且还可延及官员的子孙后人,有的甚至可以袭封数代,即“世袭罔替”。通过圣旨上的文字表述,这道圣旨正是明成化六年(1470),即位不久的宪宗皇帝对林聪先父林观(号梅所)及已故生、嫡母推恩封赠的“诰命”。那年,林聪擢升为右都御史(正二品)正好满三载。

   圣旨为卷轴式,土下宽33厘米,左右长370厘米,铃印有“制诰之宝”和“合同”的半方“广运之宝”御玺,轴头材质为名贵黄杨木。整轴圣旨盖以岁月而完美无缺,共墨迹绵透,铃印明艳,古雅肖淳,叫人惊为诧见:   

其一用料考究,色彩绚烂。明制规定,依照官员级别的不同,皇帝所颁发的圣旨在形制上有着严格的区别。明朝的诰封颁给五品以下的官员,颜色均为单色织锦,颁给五品以上官员的颜色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即所谓“多彩圣旨”。该帧圣旨有红、青、赫石、浅黄、明黄五色。而织锦地纹为卷云五爪龙,全帧图案工巧绝伦,色泽淡雅有致。其卷右首织有荫纹双龙围护“奉天诰命”四字篆书,祥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左侧尾部隐约有“宣德二年月 日造”七字小篆体,这当是织锦的织造时间,以此推算,这匹织绵自织造迄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其二:行文洗练,书法醇美。在明代,有一种流行于朝廷文案的官楷,被称为“台阁体”。该圣旨每字写的循规蹈距,丰润甜美,广雅洁净,婉丽多姿,深得“二沈” (明沈度与其弟沈粲)遗意而酷似姜立纲(明中叶书家,1457年官中书舍人),即为极工整的官楷中字。基于它的中和、平正、整齐、大方,而成为朝廷官府公文书法的规范。因而这些圣旨在颇富史料价值的同时,仍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至今我们仍可见这道圣旨其字墨华滋润,笔划犹如刀裁下般,虽历经500多载光阴却风华不减。

   三、皇牍行款,明清有别。明清两代诰封(或敕封)的宽度是统一的,均为33厘米,其长度不等也是一样的,诏书的内容决定了“圣旨”长度不一,短者一米不足佘,长者五米有余。但在行款格式上,却明清有别。明诰封或敕封行款格式一律自右而左,铃印于后;而清朝是满人入主中原,故在圣旨的织锦上多用满汉两种文字墨书,其左侧自左向右书写满文,右侧自右向左书写汉文,称之为“满汉合璧”,中间铃 “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而此帧圣旨是典型的抬头自右向左书写式。据说,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诰封、敕封大多为清朝中晚期所遗留,清初的已不多见,林聪后人能保留下这一长达3.70米的明代成化六年的诰封实属少见。



                            一代谏臣可比海瑞



    这道五彩圣旨可见宪宗皇帝对林聪的赏识,以此恩泽其的父母。据说,林聪生前,皇帝共赐圣旨27道,这些圣旨多源于他的上疏。林聪如今尚存人世的上疏,归为《奏议》八卷,共60条。“免银矿税、提出‘秋后决’刑法改革最能体现林聪的民本思想。”

林聪一生主掌刑狱达四十年之久,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法制观点。在中国法制史上,林聪首创了“秋后决”朝审制刑法改革。

    天顺二年(1458年),朝廷镇压叛乱,将士随意杀生,为了邀功,有的将士甚至割下乞丐的头要求奖赏,以至于民众连出门都提心吊胆。而当时“斩立决”的死刑制度也导致部分冤案的发生。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林聪向皇帝递交《乞缓重狱疏》。提出“秋后决”的观点,建议对死刑犯春判冬决,便于死刑复核,从而减少错杀。英宗采纳了他的建言,天顺三年就下诏曰: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廷臣审录重囚,谓之朝审,遂为永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林聪官拜刑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对朝审制,他更是严格执行,对死刑案件都亲自审核,在他担任刑部尚书的数年里,死刑案经他手复核平反或减刑的就多达600人,可见朝审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朝审制历明清两朝计450年,在中国法制思想史上是促进法制文明的一个重要篇章。

   “林聪可与海瑞并论。”作为林氏的后代和姓氏研究专家,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林斌兴这样评价林聪。

在林聪众多的资料中,有一份不为人关注的“弹劾名单”。上面记录了被林聪弹劾的26名宦官、锦衣卫及二品以上大臣。在林聪担任过的官职中,他曾任刑科给事中多年,此官虽小,但责任重大,其中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举报官员的不正之风和各种犯罪活动,被弹劾者轻则降职罢官,重则坐牢杀头。所以被弹劾的人总是对弹劾人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进行报复。许多担任此类职务的官员名哲保身,只检举一些不痛不痒之事以应付了事。

    宦官金英的家人犯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犯法家人的罪,但没有惩治金英,林聪就带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说他们害怕金英的权势,放过坏人,此事还涉及到御史宋(王栗)、谢琚,以至于他们都被关进了监狱,但不久又都官复原职。林聪又上书说宋(王栗)、谢琚不宜担任御史,两人因此被调出京城。宦官单增是京军三大营提督内臣,深得皇帝的宠信,朝廷官员稍有顶撞就被他侮辱。他的家奴杀人,抢夺财物,私吞税收。林聪就上书揭发他的罪行,让单增进了牢狱。在这个尘封的弹劾名单中,除了金英、单增等人,还有皇亲国戚,如驸马都尉石(王景)等人。



                              圣旨几毁兵火之灾



   林聪的许多文物都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惟圣旨一道,流传至今。此帧圣旨得以逃过五百多年间的许多兵燹厄运,殊为不易。有关专家认为,作为软片文物,它是古代皇牍文化的原件实物,且品款之好,世所少见,颇富档案价值和较大的艺术欣赏价值。目前该道圣旨为七都“林聪研究会”什袭庋藏,林氏后人把她视为“家宝”,珍若拱璧。

   这一圣旨,是林聪后人的传家之宝,代表着其家族昔日的辉煌与荣耀。七都《林氏族谱》 (民国修本)载: “……庄敏公诰命并勒谕二十有七遣,自倭寇蹂躏七八年,颠沛流离之际,一身之外,皆无长物,谁能遣恤及此。其曾孙庠生邦序者,舍赀而不顾,独能佩负珍藏,使龙章凤诰至今耀日月而照乾坤。噫,若邦序者可谓知所重矣。”由此可见,明中叶七都前林家族官宦辈出,置身通显,朝廷对林家折恩之多。但软片文物很少能躲过兵火之灾的,这道圣旨是唯一逃过宁德“嘉靖倭乱”的遗物之一。据林挺孝介绍,在文革期间,林氏宗祠等许多文物被当成“四旧”毁于一旦,硕果仅存的这道圣旨也危在旦夕,幸有族人林绍加、林辉绍等珍藏什袭,得以幸免一炬。改革开放之后,才完好捧交七都林聪文物保护小组庋藏。所以现在才有幸鉴赏到这一皇牍文化的实物,应当感谢一代接一代保护圣旨的 “无名英雄”。

      背景资料: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人。1415年出生于教谕之家。明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授官刑科给事中。林聪秉性刚直,铁骨铮铮,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历经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等六世皇帝七个年号。曾任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荣禄大夫、刑部尚书等职。卒于68岁,谥号庄敏林公,御葬于宁德八都铜镜山。

来源:http://www.haixi315.com/html/6/61/257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0:49 , Processed in 0.04564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