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3046|回复: 12

福清历史林姓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9 11: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正亨,字宗谦,号益谦,海口镇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授湖南长沙推官,在任时很有政绩,后升户部都给事。   林正亨在长沙举行上体恤百姓,严于执法深受百姓拥戴。当时边饷告急,湖南百姓负担沉重,正亨上疏请求免去,湖南百姓称正亨有再造之功。长沙有一藩戚,伏势欺人,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历任地方官都不敢深问。正亨上任后,将他拘拿问罪。这藩戚自恃有靠山,在公堂上捣乱,正亨将他当堂杖毙,湖南百姓无法拍手称快。此事震动颇大,朝廷本想追究,但百姓纷纷上表为正亨请功,朝廷也就作罢。事后湘民感其德,筹钱建祠纪念。
   林正亨告老返乡后,凡地方公益,必以身先,诸如凿河、建塔等,积极为海口、镇东两镇民众造福,兵民都感念他的功德,也有海口镇瑞岩建祠纪念他。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初诗人---林鸿

林鸿,明初诗人,字子羽,县城宏(横)街人。他细年十分聪明过目成诵,特别擅长诗歌,精通音律。明洪武年间,他经人才出众被推荐给明太祖。殿试时,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二诗得到明太祖赏识,授 他乐县训导职务。7年后擢计为礼部精膳司同外郎,年不及40岁,便辞官回乡,到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以诗会友,收授 弟子。

   林鸿的诗一洗元人的纤弱习气,为明代开国后第一人。当时闽中善诗者号称十才子,他们 是郑定、王褒、唐泰、高谦、王恭、陈亮、王称、周玄、黄玄和林鸿,林鸿是十才子之首。林鸿认为汉魏诗歌骨气虽然雄健但隽逸不足,晋诗风玄虚,齐梁以下,诗风浮华,只有唐代诗歌创作可算集大成。但贞观初年还有陋习,至开元天宝,声律大备。后学者堵取盛唐诗歌做为楷模。

   当时福建人谈诗,必林鸿为宗,有一个晋府引礼叫浦源,字长源,钦慕林鸿声名才学,不远千进城前来拜访,苦无缘由。一日,借收购书籍为由到林鸿处,拿出自己所写的诗给林鸿的弟子周玄、黄玄看,周、黄二位见浦源诗中:“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等句极似林鸿诗。林鸿很高兴,请浦源参加诗社,让出房子缎带浦源泉住,浦源的名声也因此大振。

   林鸿为人谦和,而且风流倜傥。他与当时才伎张红桥感情甚深厚,二人唱和诗词甚多,后红桥早逝,林鸿作诗悼她,字里行间透出哀痛之情。

   林鸿著作有《林鸿诗》一卷、《鸣盛词》一卷、《鸣盛集》四卷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简言(生卒年月不详) 字欲讷。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研读经史典籍,年轻时就盛负文名。唐太和四年(830年)中进士,是福清置县后的第一个进士。当时他见族人深受赋税徭役之苦,向朝廷上书,要求免去这些苛捐杂税。朝廷将此事交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罗让酌议,罗让问他:“过去盈川徐公以相国身份,只向朝廷请求免征一个乡的徭役赋税,而现在你福唐县的林公,以进士身份要求免一族的徭赋,是否适宜?”简言据理力争,罗让无法驳回,只好同意。自此以后,罗让对简言更加器重。
  简言善于论史喻今,他的代表作《汉武封禅论》,借批评汉武帝好大喜功,爱听谄谀之词,自欺欺人,粉饰太平,给百姓造成重大灾难的现实来讽喻唐文宗。这篇文章引起剧烈反响。朝廷权贵和藩镇割据势力都对他不满,趁机将他派到僻远的“南蛮”之地漳州当刺史。
  林简言的文章效法韩愈,老到深沉;他的诗效法元结、白居易,清秀朴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栗,字黄中,一字宽夫,今城关人。少时就“笃志好学,留心经术”,“以圣贤自期”;参加国子监考试得第一名,登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进士,因在对策论文中有议论秦桧的地方,被列为下第,埋没在下层19年。孝宗即位后,升其为屯田员外郎,皇子恭王府直讲。

   孝宗鉴于绍兴年间权臣为患的教训,曾考虑把大权收回,亲自处理政事。林栗上疏直言,说了集权于一人身上的害处,劝孝宗广开言路,信任臣下。孝宗对这些建议都采纳。权臣怕林栗得宠,极力排斥他,终于把他排挤出京,到湖州任知州。临殿陛辞时,林栗对孝宗说:“今天下大势,元气虽存,邪气尤盛。”恳切希望孝宗以社稷为重,不要听信谗言。但是这件事招致权臣忌恨,就借口根治湖州水害不力,将他解职赋闲。林栗家居八载,直至淳熙年间才被重新起用,累官秘阅修撰、直宝文阁、荆南路安抚,直至兵部侍郎。逝世后,赠少师,谥简肃,享年69岁。

   林栗与朱熹同时代,学术观点与朱熹迥异,具有朴素的呀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一生著作甚多,有《周易经传集解》32卷。《林黄中奏议》5卷、《论语知新》10卷和《简肃集》30卷。现城头乡五龙村后的涌泉山麓有其墓及简肃祠的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汝翥(?~1647) 字大葳,号心宏,福清灵得里(今上迳镇)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领乡荐授沛县知县,后曾以抵御徐鸿儒的战功,升四川道监察御史。
  汝翥耿介敢言,疾恶如仇。他对魏忠贤及其阉党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明天启四年(1624年)汝翥巡视北城时,对为非作歹的太监曹进、傅国兴,惩以笞刑。魏忠贤的死党司礼监王体乾以汝翥为外官擅自处罚内监触犯朝规,上奏熹宗皇帝,要对汝翥处以廷杖之刑。当时工部主事万燝因弹劾忠贤被廷杖毙命,汝翥恐冤死杖下,偷偷逃出都门,投顺天巡抚邓渼,并恳求邓渼为他递《劾魏忠贤疏》给熹宗皇帝。疏中汝翥沉痛陈言,历数魏阉罪状,指出:“禁垣之间,惟惮忠贤之威福,不知有皇上之威灵。”劝熹宗帝吸取唐文宗纵容仇士良酿成甘露之变的教训。糊涂的熹宗帝反将汝翥廷杖后削籍为民。
  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阉党失宠,汝翥复原职,历升广东琼州道,后退归家乡。汝翥家居时,惩治了抢劫过往商民的族人,使地方清靖,道路通行,过往的福、兴、漳、泉四府商民感其功德,为他立颂德祠,春秋两季祭祀。
  清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王朝桂王召见,授汝翥兵部右侍郎职务。是年十月,汝翥率乡兵与吏部主事林至会合,攻福清县城,林垐阵亡,汝翥被捕,坚强不屈,最后吞金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希逸,字肃翁,号鬳翁,南宋苏田里(今渔溪苏田村)人。少年时在莆田红泉书院跟南宋理学家陈藻学习,后到江淮一带游学,见识日趋广博。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解试、省试都获魁,次年,中进士甲科第四名,世称联魁。初授 平海军节度推官,后升任秘书正字、翰林权直学士兼崇正殿说书等职。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知兴化军。景 定四年(公元1263年)后,累迁司农少卿、直舍人院兼礼部郎官、秘书少监、太常少卿,最后官至书舍人。希逸为官清正,敢于直接陈述政见,他的“乞伸言路,早决大计,以慰人望 ”的意见,均被宋理宗赵昀采纳。

  希逸对他的已故老师陈藻,师祖林亦之和曾祖师林光朝很崇敬,搜集整理行他们的遗作。为《三先生集》。知兴化军时,修三先生祠,请尚书省明令禁止在林亦之、陈藻的墓地采樵,每年春秋,备供品,亲自至学宫去祭祀先生。景定间,奏请朝廷追封林光朝、林亦之和陈藻。为当时遵师的楷模。

  林希逸精于儒学易论,老庄道学、王弼玄学和邵雍象数等学说,揉阴阳家之唯心论和道家之辩证术于一炉,有着朴素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他对勾股、粟米等数学也有研究,涉猎甚广,著作甚丰。有《易讲义》、《鬳斋前集》、《鬳斋续集》、《鬳斋考工记解》、《太玄精语》、《潜虚精语》、《鬳斋十一稿》(即《竹溪十一稿》)和《诗集》、《竹溪集》等数十种。文天祥极推崇他,称他的文章“足以诏今传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杨,字仪中,海坛岛(今平潭岛)人。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朝廷下令将边远海岛上居民全数迁到内地。海坛并不边远,本可以不迁。但是当时福州指挥使李彝借勘地之机,索贿无厌。林杨体恤民情,重气节,带领乡人与李彝论理,李彝恼羞成怒,向朝廷谎报海坛远离内陆而近琉球群岛。朝廷才决定迁徙,而且限期三日,迟迁的人都要杀头。因时间仓卒,无法弄到那么多船只,不少人用门、床板编成木筏渡海。刚好狂风发作,多数覆没。林杨和他母亲及三弟飘到本县海口,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海坛岛已经成为矿岛,但岛上应负担的5000石田税、30余万钱粮和其他杂税仍要这些内迁居民承担。这些内迁的人已无业产,因无法缴纳钱粮,而被鞭笞抓捕入狱的居民不计其数。卖儿鬻女,投水赴环者无数。邻近的广东、浙江等省也有类似情况。林杨出于义愤,甘冒风险,晋京向皇帝递上《奏蠲虚税疏》,详细陈述上面惨状。林杨即被投入监狱,等候处理。官司迁延日久没人受理,林杨因而蹲了18年冤狱,他的弟弟林榔为了营救他,竟客死他乡。直至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朝廷才准林杨所奏,下诏闽、浙、粤三省,凡内迁而原居住地已成为废墟的岛屿,虚税全部免去。林杨上疏,虽受尽磨难,但三省沿海岛屿上的内迁户都获益,免除苦难,老百姓感念林杨立祠祭祀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亦之,字学可,自号“网山先生月渔氏”。南宋新安里网山村(今海口镇厝村)人,后迁居海陆空口的曲堆。他盛年时游学四方,访友拜师。扣到莆田红泉书院拜见林光朝,并跟随他学习了30年。当时光朝生徒数百,只有亦之最贤明。光朝逝世后,亦之接任红泉书院讲习职务,学生一天天多起来。南宋宰相赵汝愚帅闽时,以老师的礼节请亦之到东井书堂讲学,并上书朝廷,向朝廷举荐的学业。可惜朝廷命还未下来他就死了。

     亦之著述甚丰,现存有《论语精解》10卷,《毛诗集解》12卷、《庄子奥解》2卷、《考工记解》1卷、《网山集》10卷和《通鉴纲目》20卷,还有《诗集》、《玉融志》等。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曾拜亦之的儿子林简为师,对亦之的文章和诗律很赞赏,称其“高处过《檀/亏》、《谷梁》,平处犹与韩(愈)并驱。诗律高妙绝类唐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抟,字图南,早年由地方推荐,入太学读书。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参加特科考试得中,授楚州参军,不去上任,退隐到福清灵石九叠峰下,乡人称之为“九叠公”。林抟喜欢音乐、诗赋、鼓乐、丝弦。他在九叠峰下苦练琴技,潜心钻研音律。不久,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家。

   林抟虽早年成名,仍然虚心求教。他听说汴京有个姓皇甫的道士精于音律,便不远千里前往拜访。但皇甫道士生性弧僻,从不收徒,也极少会客。林抟到了皇甫的道观门口,见门上写着:“事烦食少,闭门谢客”八字,便再三恳求拜见,没有结果,只好怏怏不乐地启程回闽。途经余杭时,林抟听说皇甫道士逝世,心中十分悲伤,恸哭不已,痛呼:“此音绝矣!”又不远千里路途的遥远急返汴京,前往吊唁皇甫道士。林抟一到道观门口,就哭拜在地,涕泪纵横,甚至呕血。其实皇甫道士未死,今见林抟求师心诚,就破例收为门徒,传授琴法音律,林抟自此进步很快。

   林抟天性豪爽飘逸,有人求见,就请客人奏琴听乐,如遇到知音,必定为他鼓琴瑟。当时太常寺少卿刘铣亦是福清人,久闻林抟大名,特向徽宗皇帝举荐。徽宗三次下旨,林抟才应召入宫。林抟席奏《悲风》一曲,音调哀伤凄婉。徽宗不高兴,以为太平盛世不应有此“悲风”。林抟终因怀才不遇,满怀愤懑返乡,仍在灵石山九叠峰下隐居,70岁那年趺坐而逝。著有《琴谱》三卷、《诗集》三卷,皆行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章(公元1551--1599年),原名春元,字初元,小时候就很聪明,7岁能诗。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倭寇骚扰福建沿海,年方13岁林章,上书请缨御寇。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乡试中举,以后屡试不第。当时恰逢倭寇在沿海活动猖獗,大司马主张妥协议和,林章慷慨激昂上疏反驳,朝廷却将的奏本交给下面“从长计议”。这时林章又上奏要求停止矿税,陈述了兵制和盐务等对策,触犯了权臣,下狱治罪。林章十分愤慨,含冤死在牢中。不久,倭寇背盟,矿工不堪盘剥,纷起反抗。林章所说的都兑现了。大学士文震孟称赞林章“触昌时忌,至死不悔”。足使当世那些随风逐流人物感到惭愧。大宗伯董其昌说,将林章奏疏编入青史,林章则可不朽。
  林章工于诗,擅长戏曲写作。他的诗爽朗雄健,直抒胸臆,自成一家。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天启年间的刻木,《林初文诗文全集》15卷,计7册。林章的戏曲代表作有《青虬记》和《观灯记》传奇二种。


以上资料来源:http://rui520.myanyp.cn/050720113033109.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3-29 16:26 , Processed in 0.06077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