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梅书屋”坐落在三坊七巷郎官巷与塔巷之间。如同许多大户人家一样,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一屋跨两巷(郎官巷25号,塔巷26号)。前门高大威仪,后门亲切随和,一进门便是花厅园林。这是官宦之家出仕与退隐之间的调节场所。“开门出仕,闭门归隐”,“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虽然整座院子看似有些破败,但繁茂矗立的古荔枝,以及那残留的雕花门窗、堆山假石、雪洞遗迹、八角亭、楼阁等,仍掩不住当年的昌盛,诗情画意,书香扑鼻……“二梅书屋”总面积2400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一座三进大院的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代表。1992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公布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提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院落始建于明末,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均有修缮。据书屋主人后代告知,此屋最后一次全面大修缮是在宅主人抗战胜利后避乱归来时。现在人们将整座院落统称为“二梅书屋”,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书屋是在二进西墙处,由书屋与藏书室组成。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二梅书屋”是因主人在书屋与藏书室之间曾经种植过两株梅花(有的甚至说是一红一白)而得名。梅花枝叶繁茂,深受喜爱。但近来我们走访书斋后人,他们对这种流行说法不予认可。“二梅书屋”是当年的主人崇尚梅花君子品格,望梅取名,还是其欣喜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适逢“梅开二度”而命名,如今我们不得而知,因此也就只好权且几说并存吧。福州地区历史上曾经有很适合梅花种植生长的水土,不是曾有仓山烟台梅坞和闽清梅溪等以梅冠名的地名和古景点么?可如今这些古景点早已梅消香灭、有名无实了。我们期待福州地区能够重现梅花景观。 据查,“二梅书屋”故居原主人为林星章。 目前能够搜集了解到的有限资料显示,林星章,长乐人,生卒年月不详,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殿试第26名,上世纪50年代“进士”牌匾还悬挂在旧屋门额之上),曾任广东石城、新会知县,署理龙门、茂名县知县与化州知州。他不但命名了遐迩闻名、流芳于世的“二梅书屋”,而且曾是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凤池书院(后改为全闽大学堂,1903年再改为福建高等学堂)的山长(即书院的最高领导人)。清代该书院和鳌峰书院、正谊书院等省城书院,挑选的是全省优秀士子就读,并供给食宿,配备高水平的师资与优越的教学条件,科举及第率相当高,并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林星章还于道光年间主持编修了《广东通志》等。 “二梅书屋”整座院落宛如古典园林的一个缩影,追求可居、可行与可游、可赏的统一。特别是二进西墙外的小庭院为全院核心,也是主人林星章的起居处。东墙弄以假山雪洞为通道,连接一进与三进。与塔巷一墙之隔的一座假山,小巧精致,体现了“咫尺山林”的叠石掇山造景艺术妙境。假山前原有一口小鱼塘,现已干涸,仅留池畔石栏。假山下原有一座曲径通幽、充满神秘感的雪洞(这是古人用糯米、石灰、三合土雕塑而成的一个像钟乳石的岩洞,其功能众说纷纭),原建筑面积为三四十平方米,遗憾的是上世纪50年代被毁,现仅存遗迹。这里北边有座小阁楼,南向有座六角亭。 特别值得推介的是书屋里有一株根抱假山石的弥足珍贵的古荔枝树。 这株 古 荔 枝 树 编 号 为35A040501,据说已有近300年历史。胸径0.73米,树高15米,冠幅4米。树皮灰褐色,不裂。无花瓣,成顶生圆锥花序。果球形或卵形,熟时红色,果皮有显著突起小瘤体,种子棕红色,花期3~4个月,果5~8月成熟。 荔枝,为珍贵的长寿果树,有“果中牡丹”“百果之王”之誉。福州曾是中国荔枝之乡,唐朝开始种荔,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此时荔乡与榕城齐名)。到了明朝,福州依然“荔阴十里”,郑和下西洋福州荔枝更是飘洋过海……如今仍传世的世界上第一部荔枝专著——宋著名书法家、园艺家并两任福州太守蔡襄撰写的《荔枝谱》,曾对福州的荔枝名品作过详细介绍。元明清之后有关荔枝的名著也均有记载福州荔枝的。 “二梅书屋”这株古荔枝树,为福州地区的“蛀核”名品,核小如丁香,色泽红艳,汁多味甜,如今仍枝繁叶茂,长势较好。只可惜不久前为防台风修剪得过于稀疏,落得“一地鸡毛”。 据普查,福州城区尚存古荔枝树百余株,三坊七巷仅剩“二梅吟台各一株,树龄均在300~400年,长势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