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同妈祖履历 同安“银同妈祖”的祖庙是现在城区南门内土窟(土乾)的天后宫。此宫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至四十五年间,教谕蔡骥良(字德夫,号素亭,同安安仁里十六都东西蔡人)写了一篇记,从中可以看出“银同妈祖”的部分“履历”。兹摘录如下:
“邑之有镇神也,城隍为之主。而保障一方,不能无捍御之助,则东西朔南各有神以司之。如天后者,同之南关锁钥也。旧祀于城之南楼,虽祀典弗载,而邑之人,成户祝焉。盖声灵之赫濯,由来尚矣!而所最著者,如前代戊午之御侮,清戊子之解围(指明代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倭寇劫城和清代顺治五年八月清兵屠城时,妈祖显圣御灾捍患之传说),则不特赐福于民而且竖勋于国,与祀异之所谓御灾捍患者何多让焉!日以海氛,同之城圮,而楼俱废(指顺治十二年六月,世子王大兵入闽,成功度势不守,毁同安城及官署、民居,运入丙洲,筑城而据之事),神弗获栖,迁于邑外双溪之南,虽保障如故,而于锁钥之司,当扼要地,则际诸海晏河清之日,金汤倍昔,而不迎天后之驾,旋归旧辖可乎哉!唯神实取其衷,而都人士乃更谋所以迎神庥而壮庙宇者,卜地鸠工,佥呈邑宰,而问余序之……南关旧镇,神式临之,是为序。” 古闽入台三妈祖湄洲、温陵和银同 1933年日本铃木清一郎写了一部书叫《台湾旧惯习俗信仰》,书中写道:“因为福建是妈祖的诞生地,所以妈祖庙到处都有,其中湄洲屿和泉州府同安县,都拥有妈祖庙中最大的庙宇。所以当向台湾移民时,人们多半从这两座庙里分香,然后带到台湾去建庙。从湄洲屿分香的叫‘湄洲妈’,从同安县分香的叫‘银同妈’,从泉州府分香的叫‘温陵妈’。”
吴金枣先生编写的《江海女神妈祖》一书中也写道:“以妈祖祖庙的正身为据,台湾的妈祖庙基本上可分为湄洲妈、温陵(泉州)妈、银同(同安)妈三大类;即分别为湄洲妈祖、泉州妈祖、同安妈祖的分灵。”
由此可见,闽台共同信仰的妈祖尚有不同祖庙的区分,而且根据妈祖塑像脸部的颜色,还可以区别妈祖的“神籍”,即湄洲妈祖(大妈)为肉色或粉红脸,温陵妈祖(二妈)为红脸,银同妈祖(三妈)为黑脸。 传说 | 何称黑面妈祖
“银同妈祖”始祀何时,这得从同安林姓说起。同安林姓属东晋入闽始祖晋安郡王林禄的派裔。唐乾符三年(876年),“九牧”(闽林七世)老二林藻之孙林翘为晋江县令,移居马坪,为锦马始祖,林翘之五世孙次子林怿(闽林二十四世)任同安掾吏,择居同安东市(址在孔庙、城隍庙附近),为东市林氏始祖。妈祖林默是晋安郡王二十二世孙,林怿与妈祖同是“九牧林”裔孙,因此林怿供奉“祖佛”妈祖也是常理之事。但当时尚无宫庙,因此妈祖只在林氏家族厅堂供奉。
到了南宋绍兴十五年(1l45年),知县王轼开始创筑县城,越三年而工竣。县城以其东西广南北狭形似银锭而名“银城”,又因南溪有石状若鱼色若铜而又名“铜鱼城”。城有五门:东曰朝天,以同山五显庙观世音为守护神;西曰厚德,以西亭宫保生大帝为守护神;北曰拱辰,以北镇宫玄天上帝为守护神;西北曰庆丰,以朝元观玉皇上帝为守护神;南门曰铜鱼(明万历二十五年易名朱紫),则以妈祖为守护神。自此,妈祖由东市林家厅堂移至南门城楼供祀。南门城楼面临东溪,又是东、西两溪汇合之处,其北500米处有东桥,北宋建隆四年(963年)留从效创建,故又名太师桥。城楼前面即是南门桥(又名南薰桥、铜鱼桥),莫知创始,宋乾道间(1165—1173年)重修。说明宋代同安水、陆运输繁荣,汀溪窑生产的被日本称为“珠光瓷”的宋代瓷器也是通过水运外销。
直到民国初期,来自金门的帆船还可以不落帆而穿过东溪的南门桥、太师桥和西溪的西安桥。妈祖虽然没有专庙,但她在城楼上居高望远,为来往穿梭的船只保驾护航,还显灵帮助兵民抵御内患外侮,所以阖邑户祝,香火鼎盛,长年累月,香烟将妈祖脸部熏黑。也有传说明嘉靖间倭犯同安南门,妈祖显灵,“以阴兵击贼,脸色尽紫”,所以“银同妈祖”也称“黑面妈祖”。
涉台文物古迹
明末清初,妈祖因城圮“迁于邑外双溪之南”,栖于佛岭叶氏“郡马府”、“七宫八池”之处。直到康熙年间南门天后宫落成,“银同妈祖”才有一定规模的庙宇。该宫为两进三开间土木建筑,后为寝宫配释仔宅,厅中一对石柱镌有“女中圣人牧林钟秀,天下慈母海国静澜”楹联,虽无落款,但有可能是蔡骥良撰书。蔡氏“读书励志,作为文章,独立机杼,又工草”(《同安县志》卷三十一·文苑录),这样一位能文善书的官员,撰联当是轻车熟路。妈祖宫前面临溪的古城墙遗址和朱熹题于溪中金车石上“中流砥柱”石刻已经列为同安县文物保护单位,银同妈祖庙也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列为涉台文物古迹,并于2003年11月进行重修。
以上资料可以考出:大约北宋皇桔年问,“银同妈祖”由林氏族人自湄洲妈祖庙奉请神像供祀家中厅堂,洎南宋绍兴年间移祀铜鱼门城楼,作为县城南门守护神。康熙年间于朱紫门(即铜鱼门)之左重建天后宫,“银同妈祖”则坐镇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