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之需要,笔者数年来拜读了许多古今林氏族谱。今人编纂的族谱逐年增多,其中不少为上乘之作。最令笔者钦佩的是1991年由林敬兴先生主编的《莲峰阙下林氏族谱》,该谱的特点是:“史料丰厚,考证严谨,涵盖面广,谱牒详尽。”现分述如下:
史料丰厚 族谱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谱约有50万字,谱头史料约有8万字,其数量是当今林氏族谱之最。列举如下:原序8篇;族派源流3篇;阙考10篇;祠考9篇;家训1篇;先德徽音24篇;世系图考和附录若干。翻开此谱,可参考的史料,历历在目,是一部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族史著作。
考证严谨 当今编谱,最大的问题是盲目抄袭,人云亦云,以致以讹传讹,害人不浅。而此谱所引用之史料,都是录的原著原文,从而保证了史料的准确性。在谱中看到了宝公《元和姓纂》的原文:得知比干公墓的文物铜盘铭、宜圣亲书的墓碑存在疑问等。能实事求是地介绍族史,体现了修谱人对祖宗和族裔的负责精神。
涵盖面广 族谱基本上涵盖了晋安世系的主要支派。如禄公生七子,先娶清河张氏夫人生五子,俱为刺史,唐九牧,宋九牧等重要分支。
谱牒详尽 收录南埔林氏,古今千百号子孙的生卒年月、子嗣、迁徙等项皆分列明白,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 笔者曾就族谱编纂事与敬兴先生交谈过,想请他介绍修谱的经验。加强对修谱工作的业务指导,已摆在族史工作者的面前。 古人对附望联宗的批判 永泰县林氏源流研究会,设在城关新安林氏祠堂内。五月初笔者与文樵先生,在那儿拜会了立深会长等五位宗长,并有幸拜读了多部族谱,其中《巫峰林氏①族谱》有数篇序,对附望联宗陋习有所论及,现录其精辟片断,与大家共同研读思考。
康熙壬申(1692)巫峰林氏十三世裔孙林鹤元撰序曰:“迩年有三山世族东林、西林,俱来合为一宗⑦。虽为长林一派,然予思昔有闵姓者祖闵子骞,人则嗤为华胄③;有持梁公之像,以进狄武襄者却之而不敢冒,世以为美谭④;文信国之为彭和甫谱叙也,曰:“莆中有二蔡,一为君谟之后,一为奸相京之后,京之子孙耻京所为,往往冒称君谟为祖。和甫来自博土齐,而非玕后也。又合二谱而一之与二蔡之子孙异矣。柳玭以为凡人子孙,修已为重,苟能象贤干蛊,则祖中之贤否可不论也④。莆之九牧林氏,盖以林披九子皆为刺史,而藻、蕴二人最贤,而更跻显秩⑥。吾宗本为屯藉,今其秀者,始敦诗书,拔萃旧庸,是在本支。若九牧之贵显;东林文安公之三世五卿,科甲蝉联;西林旗峰公之五世四第,贤书世济,则不敢混为一谱以附武襄之义,愿后人以柳玭之言自勖⑦而已。”
清嘉庆辛酉年秋抄菊月金沙李友雪撰族序曰:“莆中有二蔡,一祖襄,而一祖京,迄今言蔡氏者,莫不舍京而称襄。夫本於襄者称襄诚当矣,而本属於京者称襄,不几诬其祖乎!若闽之林姓,不论何族,而概以九牧夸示於人,其与本京而称襄者无异也。夫疏而冒为亲者妄也;亲而弃为疏者薄也,仰一时之耳目,而弗顾百世之本根者,欺人昧己,瞆瞆而不可为也⑧。”
蔇公官职考 国史、地方志、族谱是构成历史学的三大支柱。史学家在读族谱时,对记载失实、舛误,进行评论乃至批评是很自然的。我们应抱着欢迎的态度。这样会促进对族谱的精确考证,提高族史的可靠性、准实性。
唐九牧九房祖蔇公之官职,在林氏谱牒中记载各异,史学家、林氏族史专家常论及此事。笔者就此问题,试加评述如下。
“福唐刺史”说 古今林氏族谱,大都认为蔇公累官福唐刺史。
据光绪癸己年(1893)重修的《南安林坂柯内林氏宗谱》15页载:“披公九子讳蔇,字友正,小名奴,位二十八,唐贞元十七年辛己(801)由明经进士,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迁福唐刺史,自号四明处士。”
《闽林开族千年谱》137页:“闽林十七世,九牧九房蔇公。公字四明,披公之九子,贞元中明经攉第。初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累官福唐刺史。”
此说,多年来被史学家和林氏族史研究专家所质疑,道理很简单,因福唐在唐、宋两代,始终是县的建置,唐时州才设刺史。福唐建置沿革,据南宋修纂的《三山志》(卷第三,地理类):“唐圣历二年(699)析长乐南八乡置万安县,天宝元年(742)改为福唐,粱开平二年(908)改为永昌,唐同光元年(923)复为福唐,闽龙启元年(938)改为福清。”《福建通志》卷二:“唐长兴四年(933)始称福清……元元贞初(1296)升为州,洪武二年(1368)仍为县。”
“福州刺史”说 多见于今人编纂的族谱和文章。
乾隆四十六年林朝兴修纂《葛溪林氏家谱》:‘蔇公,自号四明,初为京兆将军,春秋博士,迁福州刺史,夫人郑氏,生一子:思。”
1991年修纂的《莲峰阙下林氏族谱》90页:“蔇公,字四明,小名唤奴,行廿八。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累迁福州刺史。”
1994年1月出版的《八闽掌故大全•姓氏篇》中的《莆田九牧林衍派》一文称:“九房福州刺史林蔇,生二子:恩、思。”
2002年1月出版的《长林风采——广东海陆丰林氏源流》93页:“蔇,睦州第九子。自号四明处士,初调京兆参军,春秋博士,累迁福州刺史。”
此说亦不能成立。因蔇公生长的年代,福州当时称长乐郡。《三山志》(卷第一•地理类):唐时福州建置沿革:“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建州,六年(623)析置泉州,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开元十三年(725)改为福州都督府,十九年(731)置泉州府,天宝元年(742)改为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长乐府。”之后,至宋初才改为福州。
据《林坂光绪谱》载蔇公是唐贞元十七年辛己(801)明经攉第,步入仕途。贞元十七年至唐末百余年,福州都叫长乐郡。所以蔇公不可能任福州刺史。
“独不仕”说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修纂的长乐《金鳌岭头林氏族谱》:“蔇字囗囗,独不仕,朝廷特赠官京兆府参军,春秋博士,称四明处士。”
“独不仕”是说九兄弟中,只有蔇公没有当官,“朝廷特赠官”应在去世之后,因子贵而荣及先辈。京兆参军。《旧唐书•职官志》:“京兆,河南、太原等府,三府牧各一员,从二品……司录参军二人,正七品”。春秋博士。博士,官名,唐在太常寺设太常博士,国子学设国子博士、太学博士、五经博士。此外诸专门学校也设博士,皆置为学官。笔者翻阅新旧唐书没查到有春秋博土,但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查到:“北宋元祐元年(1086)置春秋科。司马光因王安石不用《春秋》取士,特在太学置春秋博士,并设春秋科。”博士的官秩不高,唐国子博士正五品,太学博士从六品,低的如律学博士从八品。四明处士。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处士条:“闲居未仕,或不仕之人,与隐士同。”释文大意为:古来处士都是“德盛”之人,以“不仕邀名’,对时政常予“横议”。宋代时对这类人授予处士称号,并颁发诰身,也有士人自称处士的。据此,说蔇公自号四明、自号四明处士都比较恰当。《千年谱》说“公字四明’,应为“自号四明”才妥。
“铜盘铭”是汉廷尉⑨何比干墓中之物 林氏许多族谱中的谱头印有“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大篆十六字,释文为“右林左泉,后岗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其出士於唐开元四年(716),地点在离偃师比干墓五步之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修的《河南通志》中证实:此铜盘是葬於偃师的汉廷尉何比干墓中之物。偃师在洛阳之东,黄河之南,离殷商国都朝歌,直线有百馀公里。比干公被害后,家破人亡,恐难以葬於远方。如此看来,偃师比干墓乃是假墓。
① 巫峰林氏始祖应润公元顺宗间任安庆府守,家居宿松县让清乡,子富公当明太祖经营中原,辛末之年,以丁壮从征有功为百夫长。永乐二年拨屯永福,子孙蕃衍七、八都等地。
② “附望联宗。指一般支派攀附名门望族。而此处很特别,是名门望族来拉一般支派“合为一宗”。这是族史研究中应重视的现象。
③ 闵子骞 (前531 -前487)春秋末鲁国人,名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列名孔门德行之科。上事父母,下顺兄弟,以孝著称。孔子称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鲁季氏召之为费宰,辞而不就。史称其“不
④ 这也是一椿不敢冒名为世宦之家的例子。“美谭”,谭通谈。
⑤此段释文为:柳玭认为:“凡人之子孙,重在自身之修养,如果能效法贤人,干拒弊端。则祖宗中的贤与否,都可以不予评论计较。”意思是:为人子孙应要求自己成为贤良之辈,蔡京虽为奸相,仍应认其为祖宗。
⑥更跻显秩。更跻身於高官显宦。秩,指官职俸禄。
⑦ 勖。音蓄。《说文》:勉也。
⑧ 释文:“好像福建的林姓,不管是何支派,都夸耀自已是九牧之后,这与蔡氏本是京之后裔,而冒称襄之子孙性质是一样的。而本是疏的支派而冒认为亲的,这是胡来,本是亲的支派,而弃之不认,这是薄情。为了一时表面的光彩,而不顾祖宗百世之根本,这是昧着自己良心来欺骗别人的行为。这种昏瞆之举是不可为的。”
⑨汉廷尉。官名。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主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大臣犯罪,由其直接审理、收狱,又负责审核州郡所谳疑狱。何比干墓在偃师,靠近东汉都城洛阳,应为东汉时之廷尉。
◇林立柽
《林氏研究》第十六期(200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