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5800|回复: 1

晋安林氏的形成及其分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8 17: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晋安林氏的形成及其分衍





西晋骑吏俑。青瓷骑吏俑胎灰白。青釉开片。塑造手法简炼,神态逼真。

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人闽定居晋安。
西晋末年的动乱尽管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毁火性的灾难,但从客观上来说,却促进了林姓的进一步繁衍和迁徙,使林姓生活的窄问进一步扩大,对后来林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晋安林"便是由此而开基的。追本溯源,"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是从林姓始祖比干一脉相承而来的,开基始祖便是前面提到的比干八十一世孙林礼的孙子、"下邳林"开基祖林懋之弟林禄。如同林懋开创"下邳林"一样,林禄开创"晋安林",也是由他出任晋安郡(治今福建福州)太守引起的。
祖逖率军北伐。西晋末年的动乱促进了林姓的进一步繁衍和迁徒。
据林氏家谱记载,林禄,字世阴,下邳人。为林隶第二子,林懋之弟,比干八十三世孙。原任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由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累迁晋安郡太守,追封晋安郡王,遂全家人闽定居晋安。是有名可稽的林姓人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晋安者外,又有的迁居莆田、侯官、长乐、连江、南安、德化、福唐、温陵、清溪、龙溪、漳浦、惠安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在传到第八代林国敏时,也因出任台州刺史而由江苏南下,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在今浙江境内)林姓人的开基始祖。从此,由"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晋安林"、"下邳林"无不光大于南方,特别是以今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今天中国大陆所形成的林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晋安,是比干后裔的第四个发祥地。晋安世系自东晋至隋初历经大约二百五十余年,出现了许多名人。林禄的长子林景、长孙林绥,封桂阳郡南平侯。林绥第三子林格曾任郎中令,林格第五子林靖之曾任建阳郡太守。这些都是晋安林氏中的佼佼者。
今福州惠安的晋安郡王墓,是海外许多林姓华侨归国后首先拜谒的地方。
晋安郡王墓又称晋安王墓,是"闽林"始祖林禄的坟墓,坐落在今福建惠安县涂岭龙头山九龙岗。墓在山下路旁。纵览坟墓周围,地势非凡,环境幽雅。
据林姓家谱称,林禄为比干八十三世孙。晋室南迁后,林禄任安东琅邪王府参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后以讨伐杜韬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年),诏归朝奉,敕守晋安郡,追封晋安郡王。林禄享年86岁,在当时是十分高寿的。
整个墓葬呈乾巽坐向,墓穴称为龙马毓奇。墓前立有碑刻及翁仲、石羊。墓顶有"林始祖讳禄公九龙穴墓"的古篆题额。墓旁建有祠堂。在墓前的各种碑刻中,一通立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的碑刻最为引人注目。这通碑刻为当时惠安县教谕林齐圣(林禄二十三世孙)、举人林徽龙等人所立,惠安县知事邓英题款。碑的正面刻有"莆田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等字,背面刻有林齐圣撰写的《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在这篇墓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墓葬的来龙去脉,以及重修墓园的一些情况,大意是说:
出惠安县北门30里,有个地方叫涂岭,再由此向北五里左右,即是陈同关。出得关外,右边有一座山峰,名日九龙岗。这里群峰竞秀,怪石交错,奇特的形状比别的山峰更为突出。我林姓始祖晋安郡王墓就在这里。林姓之得姓,源自于殷少师比干,而林姓入闽则自晋安郡王禄公始。郡王当永嘉之乱,尽瘁王室,被称为国之忠臣,可谓无愧于殷少师的子孙。郡王墓在郡城之北,左林右泉,后岗前道,铜盘铭之,可考而识。而晋安王墓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翁仲明器犹有存者,岂非神明保佑以表忠贞之意?睹墓思人,饮水思源。故此我们捐资修墓,以求时常祭拜。并追回墓前一片园地,由惠安族贤耕种,作为日常洒扫祭祀之资。我在此任职已满,不久即将离任,恐年深日久,不知何日才能重来,故勒石为记,以示后人。
这篇记文对林姓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在晋安郡王墓前的碑刻中也最有价值。所以才能经历三百多年的风雨之后,至今仍然屹立在墓前,向人们述说着林姓的历史。
林禄开创了林姓人南迁以后的历史,在当初南迁之时,夫人孔氏及家人同行,后来也都留居当地。谱称夫人孔氏曾因林禄的功勋被封为贵人,去世后夫妇合葬于九龙岗。她与林禄生有两个儿子,即林景和林暹。俩人及其子孙继续繁衍生息,使林姓最终光大于南方,"晋安林"也因此名满天下。所以,追本溯源,这一切都与林禄有关。所以正因如此,宋朝人林大鼎曾作诗盛赞林禄说:
粤惟吾祖,晋室勋良。经纶庙社,黄门侍郎。清讨祸乱,救封郡王。名垂天壤,功在庙廊。孙枝褒发,亿万弥昌。一 华祖如带,积笏盈床。顾瞻祖德,万世有光。诗中追述了林禄的功业,并概括了林禄子孙繁衍发展的盛
况,教育后人不忘祖先的功德,光大祖先的基业。这首赞诗,与《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的记文一样,也得到了林姓子民完好的保存,在晋安郡王墓旁的祠堂中,人们可以一睹记文和赞词的墨宝,品味林姓族人创业南方的喜悦和艰辛。
林禄的后代林士弘,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
林姓入闽第一人林禄的后代除在福建发展外,有人迁居今江西一带。到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林士弘就是一位隋末南方农民起义的著名首领。他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为林禄的十二世孙,比干九十四世孙。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林士弘与同乡农民操师乞等商议聚众起事,旋召集流民、农民等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师乞自称元兴王,以林士弘为大将军。不久,操师乞战死,林士弘代统其众,在鄱阳湖一带大败隋军,斩杀隋将刘子翊,豪杰聚众攻杀各郡郡守以响应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次年,起义军占领虔州(今江西赣州),控制了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林士弘自号南越王,不久又自称皇帝,建国号楚,建元太平。势力所及,达到北起九江,南至广州的广大地区。隋朝政府惊慌失措,急派大军镇压。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起义军因内部猜疑,作战失利,退保余干(今属江西),势力渐弱。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林士弘之弟、鄱阳王林药师以兵围循州,被循州总管杨世略击败,林药师被杀。起义军被迫降唐,不久又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起义军招募流亡,准备东山再起。唐军派兵来讨,这时林士弘病死,义军遂散,起义宣告失败。林士弘的后裔为了免遭杀身之祸,逃到浙江武林山中隐居下来,改林姓为柴姓,形成比干后裔之柴姓林氏。林士弘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一支,沉重地打击了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因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莆田林氏是晋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晋安林"开创了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晋安林在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台湾和海外各地,以至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晋安林氏第九代林茂迁徙于福建莆田北螺村,由此形成莆田林氏,其后族大人多,播迁四方,成为晋安林氏的最大支派。莆田也被誉为林姓继西河、济南、下邳、晋安之后的第五个发祥地。
莆田林氏是晋安林氏的继续和发展。莆田世系是从隋朝初年开始的,它的开基祖林茂,谱称为比干九十二世孙。他在隋文帝开皇三年(584年),从晋江迁居莆田北螺村。后来在唐朝时期名闻天下的九牧林氏和阙下林氏都是林茂的后代所开基,因此林茂被这两支林氏奉为共同的始祖。
九牧林氏是唐代人林披所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林披,字茂则,是莆田开基祖林茂七世孙,比干九十八世孙。他自幼聪敏好学,读书一览即记,14岁手抄六经及子书、史书千余卷。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林披明经及第。次年,林披19岁任将乐令,后迁礼州司马、陆州刺史,旋贬为临汀郡曹椽,改临汀令。该地民俗好鬼,林披作《无鬼论》,山鬼竟然绝迹。此举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发展了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因政绩卓著被授予临汀别驾,知州事十年。成绩突出,朝野都有所闻。御史李栖钧奏明皇帝,授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自任官以后40年,志行高洁,无论官职大小,宠辱不惊。广帅薛景以林披德政奏授琼州都督,林披辞而不受。故相国常衮对林披十分欣赏,说:"林君处处犹龙,所居有青龙白雀之异。"林披先后娶妻三人,即郑氏、陈氏和朱氏。三夫人后来一共生有九子,这九个儿子后来也都明经及第,并且俱任刺史之职。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或牧守,他们也被称为州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号称"九牧"。加之他们父子相继,世代显贵,家声广播,世泽绵远,在古代被称为"八闽"之地的福建一带独领风骚,因此被以"八闽世泽,九牧家声"相称,或者被称为"莆田九牧"、 "九牧林家"等,以纪念这段颇为荣耀的历史。所以,凡属林披后裔,多用"九牧"作为堂号,并使用"西河肇基光先世,九牧家声裕后文"等作为堂联。
林披所生九子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蔑。林披九子皆显,其中尤以林藻、林蕴最为知名。唐九牧林氏是闽林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其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浙江、江西、江苏、山东、辽宁、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四川、海南、香港、澳门等省区以及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总人口约在五百万人左右。在唐九牧中,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最为知名,后裔人数也最多,在当代均超过百万人口。
林苇,字敏树,为林披长子,比干九十九世孙。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散大夫,后任西平太守,累官端州(今广东高要市)刺史,其后裔各支派分布在福建莆田、惠安、南安、长乐、永泰、明溪、东山和广东饶平、蕉岭以及海南的琼州等地。
林藻,字纬乾,为林披次子。少负奇志,不想一辈子与农田为伍,遂与欧阳詹刻意文学,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以宏词科擢进士,为同郡中进士之第一人,首开了福建人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的先河。历任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等职,居于岭南(今广东广州)。林藻工于书法,有《深慰帖》传世。林藻无子,嗣兄林苇之第三林藻像。林藻,字纬乾,林披次子。子林惠。后裔分布于闽南、广东、浙江、江西、四川、台湾和东南亚各国。
林著,字文直,为林披第三子。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任归州巴东令,后迁邕州经略推官,累官横州刺史。林著居于横州(今广西横县),其后裔多在广西省境发展。
林荐,小名玄奴,字朝任,为林披第四子。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明经及第,初任衢州文学,累官韶州刺史。林荐居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市),其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莆田(石亭)、沙县、永安、浦城、漳州、龙岩和广东省一带。
林哗,字若思,为林披第五子。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除通州刺史,居于通川郡(今四川省达县市),其后裔分布在林蕴像。林蕴,字复恭,林披第六子。

林晔像。林晔,字若思,林披第五子。
福建莆田(双石)、江西萍乡、湖南湘乡、四川省达县市等地。
林蕴,字复恭,为林披第六子。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进士,复举孝廉,累官侍御史。林蕴通经达史,最初被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节度推官。他任西川节度推官时,刘辟反叛朝廷,林蕴以大理劝说,刘辟不听。林蕴又给刘辟写信力谏,触怒了刘辟。刘辟不但不听,还把林蕴关入狱中,想杀了林蕴。行刑前,林蕴大呼: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如今已身处乱邦之中,能够得到一死,不失为一件幸事。"刘辟惜其正直,暗中命行刑者用刀在林蕴的脖子上磨来磨去,以此威逼林蕴屈服。林蕴宁死不屈,大声怒斥叛逆,并正气凛然地说:"死即死,不要比来划去,我的脖子难道是你们的磨刀石吗?"刘辟为林蕴的刚烈所震慑,不由得赞叹道:"真是忠烈之士啊!"知道不可能让林蕴屈服,便释放了他,贬其为唐昌尉。不久,刘辟反叛失败,朝廷恢复了对四川的统治。林蕴还京朝圣,一时名重京师,除礼部员外郎。林蕴上书言事,极论当时六项弊事,然因林蕴嗜酒,所提建议宰相置而不用。刑部侍郎刘伯刍荐林蕴于朝,出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知洪州。曾杖杀刺客陶元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因贪赃被杖,流徙儋州而死。谥"忠烈"。林蕴多辩才,曾有姓崔者自夸其姓族的高贵,林蕴说:"春秋时期,有崔杼弑齐君,而林放向孔圣人问礼的本源,二姓优劣何如?"其人低头不能对。有《林邵州遗集》一卷。林蕴工于书法,曾撰《拔镫序》。林蕴后裔分布在湖南省邵阳,湖北省黄冈,福建省莆田、仙游、永定,安徽省金寨,海南省,台湾,辽宁省,山东省胶东半岛以及韩国等地。
林蒙,字世赖,为林披第七子。唐德宗贞元年间由荐辟授孟陵主簿,历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循州刺史。居海丰郡(今广东惠州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州、闽侯、闽清、永泰、长乐、莆田以及广东省。
林迈,小名讽奴,字德超,为林披第八子。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被任循州兴宁县主簿,累迁商州、雷州刺史。林迈居于海康郡(今广东雷州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州、古田、宁德、安溪、同安、漳州、龙海以及广东、台湾等省。
披第九子。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初任京兆参军,累迁福唐刺史。林兢居于福唐(今福建福清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清、安溪、长泰、仙游等地。
"九牧"作为林姓人一度荣贵无比的标志,开创了林姓的一个新时代。至今,在福建莆田等地,还留传着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正因如此,有人作诗歌颂他们说:

太子詹事生九子,九子奇方匹伊吕。联科高擢黄甲君,列任诸州位刺史。一门棣萼相映辉,难兄难弟世所希。风流叛作雄中杰,卓荦当为天下奇。海内士林让翘楚,周中出公无与伍。九牧声名在在闻,要把诗书贻来许。
"九牧"后裔昌盛,迸一步光大了他们的事业,在世界许多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今天,我们追本溯源,正像一些林姓家谱中所说的那样:"林姓贵显虽繁盛,也是莆田~脉来。""莆田九牧"把林姓的历史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八闽世泽"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阙下林氏为唐代人林攒所开基,其后裔广播海内外
莆田林氏始祖林茂,为比干九十二世孙。林茂生林孝宝。林孝宝生林文干、林文济、林文强。林文济生林国都。林国都生林玄泰。林玄泰生林万宠,为比干九十七世孙。林万宠生林韬、林披、林昌,林披为九牧林氏的开基祖。林韬生林尊。林尊生林攒,为比干一百世孙,林禄十八世孙,开基阙下林氏。
关于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林攒,字会道。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被任为福唐县(今福建福清)县尉(负责地方武装和治安的官吏)。林攒未及上任,其母年老体衰得了重病。林攒听说后弃官回家照顾母亲。母亲死后,林攒亲自和泥垒砖砌成墓冢,还在墓冢之右搭草棚居住,一连五天水米不入口。十来天后,天降甘露,白鸟飞来这里。州府把情况上报,福建观察使李若初派官吏前来查验,甘露再降,白鸟盘旋飞翔。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德宗下诏赐筑双阙于林攒母亲墓前,予以旌表,并免全族徭役。后来林攒子孙居于莆田县之孝义里,称为"阙下林家"或"阙下林"。"阙下林氏"支派播及福建莆田、仙游、惠安和广东等地,他们以"孝瑞"为堂号,用"露鸟呈瑞惊明主,双阙赐修颂孝臣"等作为堂联。
游洋林氏也是唐代开始形成的,其开基祖是林万宠第三子林昌
游洋林氏也是晋安林氏的主要支系之一。林万宠长子林韬,其后裔分出阙下林氏;林万宠次子林披,分出九牧林氏;林万宠第三子林昌,其子林萍,分出游洋林氏,多以林昌为游洋林氏始祖。
林昌,字茂吉,莆田人。他笃学力行,隐居不仕。其子林萍,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官至沣州司马,徙居龙溪(今福建漳州市)游洋,成为游洋林氏始祖。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各地以及台湾省。
琼州林氏,是由九牧林氏林苇的曾孙林裕开基的
林裕,字汝成,号柏庵,为九牧林氏始祖林披长子林苇的曾孙,比干一百零二世孙。他在唐昭宗乾宁年间中进士,光化二年(899年)任琼州县同知,后任琼郡同知,遂由福建福清人琼(今海南省)定居,后裔多居海南省琼山市。后来到了南宋初年..唐九牧林蕴后裔、林姓一百零六代林暹任琼州安抚使,由莆田移琼定居。其后裔多居住在海南省文昌、澄迈、万宁、儋州等县市。余杭林氏,其开基始祖是唐九牧林蒙之子林逊
唐宪宗时,循州刺史林蒙的儿子林逊,任余杭令,居于余杭(今浙江省杭州一带),成为余杭林氏的开基始祖。
早在唐代,林姓已经播迁到了朝鲜半岛。韩国的海东林氏,就是由唐九牧林蕴五世孙林八及开创的
林蕴生林愿,林愿生林邕,林邕生林文范,林文范生林八及,被韩国海东林氏奉为海东一世祖。
林八及,比干一百零三世孙,他从福建彭城(今惠东安岭一带)渡海出国,漂泊到新罗(今韩国),在平泽县定居。其后裔称为海东林氏,主要分布在韩国的汉城、庆州和釜山等地。从林八及开始,现海东林氏已传袭四十多代。
隋唐至五代,除了晋安林氏不断分支外,原来济南林氏的后裔也有大的支系形成和发展,陶江林氏即是其代表之一。
陶江林氏先世源于济南谏议大夫林希旦,其后裔由济南迁居光州。唐末乾宁元年(894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林穆(字然佑)随行,因傍淘江而居,遂称淘江林氏。清末,把淘字改为陶,故称陶江林氏。今陶江林氏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清、闽侯、平潭,广东省濂江,台湾省,以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在尚干林氏祠堂里,有这样一幅楹联:"受氏族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宙祀八如林县远,发祥由陶江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此联大致描述了陶江林氏的播迁及发展史。
唐僖宗时期,林延皓由光州固始人闽,其后裔称为控鹤林氏。控鹤林氏也是济南林氏后裔控鹤林氏系济南林氏后裔,其先世由兖州迁居寿州(今安徽寿县),林延皓是其杰出代表。
林延皓(870-936),字仁寿,寿州人。他与河南固始人王审知有旧交,遂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举家迁往河南固始,投靠王审知。后来王潮、王审知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林延皓随行,成为王审知入闽之部将。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授威武军节度副使,拜拱宸控鹤都使。唐末始居福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居吴山。他的后裔以其官衔而称为控鹤林氏,又称福州吴山林氏,尊林延皓为一世祖。
林延皓生林通,林通生四子:林经、林总、林绍、林续,分居四地,各自发展。林总仍居福州吴山,林经居于闽侯,林绍居于福清,林续居于长乐。传至十四世起,排列了40字的字辈谱:汝以文彦孔,继世德惟昌;
永思宗有本,延世达邦光;从信熙朝宪,敦崇秉懋良;志而承佑启,允克祈恒长。今控鹤林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的福州、连江、福清、长乐等地。
林廷甲亦出自济南林氏,他从河南固始入闽,是福建晋江福全后安林氏的开基始祖
林廷甲(860一?),光州固始人,济南林氏后裔。自幼习射箭、骑马。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应试,捷登武第。七年后从沙陀贵族李克用击黄巢,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以战功受指挥使,佐御固始。中和四年(884年)随王绪人闽,王绪败后从王潮、王审知。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任骠骑兵马司,居福建晋江凤山。其子林亮兴迁居晋江后安,故后裔称为后安林氏。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晋江沿海一带,福建后安惨遭破坏。清顺治年间,清廷为抵御成功,把福全后安人全部迁往内地,后安林氏族谱在这次迁移中散失。康熙年间清军攻克台湾后,部分后安林氏族人陆续迁回故地,重修家谱,以林廷甲为后安林氏的开基始祖。
广陵林氏在唐代得到延续和发展,使广陵成为林姓的著名郡望
林宝的《元和姓纂》开列有林姓的八个郡望,即济南邹县、平凉(今甘肃平凉)、广陵(今江苏扬州)、魏郡(今河北魏县)、晋安、成都、河南(今河南洛阳)。其中广陵林氏是济南林氏的重要分支。
东汉末年,林恂举家南迁,后仕于东吴,遂定居于广陵一带。到唐代,广陵人、监察御史林衮自称为林尊后裔,应是林恂的后代。
《元和姓纂》的作者唐太常博士林宝所在的家族称为三原林氏。三原林氏累世贵显,人才济济,也是济南林氏的分支之一。
济南林氏贵为太子太傅的林尊,为林姓第五十世。传至第五十四世林宁时出现了分支。林宁有两子,一为林金,为林姓主流世系,后来发展为晋安林氏;一为林邈,东汉时曾官徐州刺史,封清泉侯,三原(今陕西三原)林氏就是林邈后裔。
林邈五世孙林乔,字伯升,与高僧释道安十分友好,为林姓第五十九世。林乔五世孙林道明,为林姓第六十三世,他是后魏清河人。魏时分清泉为临清。林道明,为清河太守,生林胜,遂为北齐临清人。林胜曾任北齐散骑侍郎,生林昙。林昙生林通。
林通生林登。林登在唐初任清苑、博野二县县令,为林邈十三世孙,林尊十八世孙,林姓第六十七世,因二子为官,入关居三原县,是济南林氏三原县始祖。三原县本为汉池阳县地,前秦苻坚时因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有丰原,北有白鹿原,于此置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时改置三原县。三原在唐代时为林姓的著名郡望,数世显贵,人才辈出。
林登有四子:林游楚、林游艺、林游道、林游真。林游楚是林登长子,初任万泉县令,后擢夏官郎中,出为凤、陈鄢、三州刺史。林游道是林登第三子,曾任高平县令。
林游楚生三子:林希邱、林希望、林希礼。长子林希邱曾任定来县丞,生林肃、林琨。林肃曾任延安主薄;林琨在唐太宗时曾任左司郎中、司驾员外、知制诰。林肃生林少良、林伯成、林季随、林贾等四子,其中林伯成曾任偃师尉。林琨生林礼,曾任膳部右司郎中、谏议大夫、中都男,赠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林游楚第三子林希礼生子林瑶,曾任京兆法曹。林瑶生林伸、林偃。林伸曾任白水县令。林偃曾任司议郎。
林游道生三子:林希业、林涛、林洋。长子林希业曾任河南法曹,生林弼、林赏,林弼曾任王屋令,林赏曾任监察御史。林涛曾任渭南尉,其孙林清赵曾任邺县令。林洋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历任密、衢、常、苏、丹阳、吴郡等九州刺史,还曾任监察:御史及内供奉等职,是三原林氏的杰出代表,为东汉林邈十五世孙,济南望族始祖林尊二十世孙,比干七十世孙。林洋生林晔,林益、林实、林毕,其中,林哗曾任万年尉,林益曾任河阳丞。林游真的孙子林明,曾任大理司直、榆次县令。
三原林氏中,出了一位女中豪杰,她就是丹阳太守林洋的妹妹。林氏嫁于薛姓人为妻,丈夫死后,教导四个儿子和三个侄子皆成才,并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三原林氏的林洋在唐玄宗时曾任丹阳太守等职,她有一个妹妹嫁给河中人薛元暖为妻。薛元暧这一支薛姓人曾为著名士族,他的曾祖父薛文思曾任中书舍人,之后便家道中衰。到薛元暖这一代时,家族又显中兴之象。薛元暧官至隰城县丞,只是一个低级官吏。其弟薛元晖曾任什邡县令,也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兄弟二人孜孜以求,为家族的中兴开了一个好头。谁料天有不测风云,薛元暖与薛元晖均英年早逝,留下了七个年幼的男丁。薛元暖有四个儿子:彦辅、彦国、彦伟、彦云。薛元晖有三个儿子:播、据、摁。这七个孩子年龄尚小,教导他们的重任落到了林氏的肩上。林氏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史书上说她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于为文,所写篇章,当时人多把内容抄下来,抑扬顿挫地诵读,可谓极负盛名。上述七个孩子在林氏的全力训导下进步很快,到长大成人后,都有文学之名。唐玄宗开元、天宝中的20年间,这七个长大的孩子并举进士,连中科名,家族为林姓所推崇,成为名门望族。七人中尤以薛播声名最著,他在天宝年间中进士,后来曾任万年县丞、武功县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汝州刺史、泉州刺史、晋州刺史、尚书左丞、礼部侍郎等职。然考察这一薛姓大族兴盛之由,林氏之努力居功至伟。
三原林氏中,以林宝名声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编纂了一部著名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
三原林氏第五世林礼生有四子:林贲、林贽、林贵、林宝。长子林贲曾任左神武胄曹;次子林贽曾任崇文校书,举进士;三子林贵曾任定平丞;四子林宝最为有名。
林宝,唐德宗时曾任冯翊县尉、万年县丞。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兼史馆修撰,参加编纂《德宗实录》,后任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中叶(813年前后),朔方别帅阎某封邑太原,声称状本非本郡所上,对宰相李吉甫说:"职能部门的错误,不可以再次出现。应该
组织儒生条理各个姓氏的源流,考证各个姓氏的郡望及各个姓氏名人的官职,以备查阅。"李吉甫遂命林宝撰《元和姓纂》,林宝领命后,用二二十旬时间写成了10卷本的姓氏专著《元和姓纂》。
姓氏学是随着姓氏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学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序》中说:"春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讨本源,自炎黄而下,如指诸掌。"姓氏学专著早在先秦即已出现,《世本》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姓氏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姓氏学专著。自此以后,姓氏专著代有所出。据统计,从西汉到隋代姓氏学著作有数十部,惜流传至今者仅有何承天的《姓苑》等有限的几部。唐代国势强盛,谱学大兴。其有名者,唐太宗时命魏元冲等人所撰的《贞观氏族志》,收录293姓,1651家;唐玄宗时命吴兢等人续修了《大唐姓氏录55100卷。这许多种姓氏著作为林宝编纂《元和姓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林宝才得以在200天的较短时间内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编成后,上述诸书散佚几尽。到了宋代,郑樵编纂《通志·氏族略》,许多地方引用了《元和姓纂》的原文。明清时期,由于谱牒学的衰落,《元和姓纂》一书佚失,今本系清人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当今考校姓氏源流、史籍碑铭和阐明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兴替的重要资料。
林礼、林宝以后,陕西三原林氏史迹不显,渐次衰落了。唐代时,魏州林氏出了一位昭仪,生下两位公主济南林氏林放后裔有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徙居广平郡任县(今河北任县),隋末又徙于魏州(今河北魏县)。到唐代时,这支林氏出了一位昭仅,生下两位公主。林宝《元和姓纂》把魏郡列为林姓的郡望之一。
林庭珉是这支林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林昭仪的父亲。他在唐代中期曾任率更令,掌管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和漏刻记时的政令。其女为明皇昭仪,生万春、宜春二公主;其子林实,为湖城令。
五代时,林士弘的后裔龙腾中原,孕育出了嚼位柴姓皇帝
隋朝末年,林士弘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其后裔改林姓为柴姓,逃至浙江武林山中隐居。其后又迁徙各地,以求发展。到五代后周时,林士弘的后裔有一支在邢州龙冈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口乡西山南村)居住并逐步发迹。
在五代乱世之中,后周太祖郭威出身贫寒,知道民问疾苦,是相当不错的一位皇帝。他在年轻时娶了一位柴姓妻子,她就是林士弘的十二世孙女。这档婚姻,为柴林的兴盛暗伏契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太祖郭威死,其养子郭荣继位。郭荣原姓柴,为太祖柴皇后的哥哥柴守礼的长子。
郭威虽贵为皇帝,但却没有儿子,很早就过继了妻兄的儿子柴荣为养子。柴荣(921--959),自幼家境衰落,曾做过小商贩,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后弃商从戎,习六艺,读战策。善骑射,精书法。精明干练,志存高远。他从亲兵小校做起,很快成长为郭威的得力干将。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柴荣任澶州刺史、镇宁军(今河南濮阳)节度使。广顺三年(953年),升开封府尹,加封晋王。次年郭威死,无子,柴太后以侄儿和养子柴荣为嗣,继承皇位,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是周时期少有的一位明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伟大的贡献。他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训练军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
周世宗的改革首先从经济开始,他鼓励开荒种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减轻租税。显德五年(958年),政府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十六州赋税,连曾经享有免税特权的曲阜孔氏也得交纳。据《资治通鉴》记载,周世宗"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妇,置之殿庭"以示尊崇。周世宗还大兴水利,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从此,山东和江淮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开封,使开封繁荣起来。周世宗还针对日益发展的寺院势力,于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30336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这是继"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灭佛"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抑佛运动,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并下诏尽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巩固中央集权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力量强大的过程中,周世宗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实践。在重大的战役中,世宗都是亲自作战和指挥。他在位不到六年,但已经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为人正直,对臣下的反叛之心估计不足。显德六年(959年)三月,世宗亲率水陆大军攻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莫州北面的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境)、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淤口关(在今霸县信安镇)等所谓"三关"之地,期间曾收到"点检作天子"的木牌,但他并未做过多的防范。不久世宗突患来因不明的急症,急忙班师回朝,到开封后死去,结果被曾流落四方,备知世间人情冷暖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谋取了柴氏江山。
柴荣的幼子柴宗训(953--973)在其父病死后当了半年的皇帝。他生于澶州(今河南濮阳),为柴荣第四子,林士弘十四世孙。初封梁王,周世宗崩,传位于7岁的柴宗训,是为周恭宗。在位半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柴家让位,封宗训为郑王。赵宋政权建立后,赵匡胤以愧对周世宗柴荣,赐给宗训及其后代"誓书铁券"。卒后葬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宋代以后,这支柴林中又有人恢复林姓。柴守礼的次子柴穆在后周世宗时任成都将军。赵匡胤夺取柴氏政权后,柴穆在郑州起兵反宋,为宋军所败,逃至济南山柴云树下得脱,后隐姓埋名,改柴姓为林,复归本姓。
晋室南迁,许多林姓平民迁居南方,到唐及五代时,涌现出了林勖、林鸥、林嵩、林鼎、林无隐、林仁肇、林安等林姓名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仍,许多林姓平民迁居南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及五代时期,这批林姓人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由于他们昭穆失序,今天已难以弄清其属于林姓多少代,有的甚至弄不清其出自哪支林氏。
林勖惠改于民,得民歌为赞
林勖,字公懋,唐代闽县(今福建闽侯县)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登科,为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市)刺史,为官清正,仅饮吉州之水而已。父亲去世,回家服丧。期满后,复任吉州刺史。任职期满后,卒于家。吉州百姓为歌赞颂他说:清操饮吉水,而己丁家艰,复起为吉州,秩满终于家。
林匮映妇乐善好施,遗民万年之利
林鸥,字祥凤,唐代长乐(今福建长乐市)人。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任仓曹参军。林鸱乐善好施,曾经把自己的田地捐出来开发滨间湖以灌溉民田。他的妻子赵氏也不甘落后,把娘家作为自己嫁妆的田地捐出来帮助丈夫。滨间湖建成后,民得万年之利,到明清时期,此湖仍存,人们为了纪念林鸥夫妇的功德,把滨闾湖称为"林婆湖"。
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最后关头,只有林言等陪伴黄巢身旁。他不贪富贵,可谓铮铮义士
林言,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外甥。唐僖宗二年(875年)从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与尚让率先锋夹攻潼关,击败唐军,后随黄巢攻克长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从起义军中挑选500名身强力壮者,号为"功臣",令林言为军使,比控鹤府。到了中和四年(884年),唐末农民大起义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六月,起义军被唐军包围在瑕丘(今山东兖州西),黄巢率领起义军奋勇抵抗,终因众寡不敌,牺牲殆尽,被迫撤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这时,黄巢的身边仅剩下林言等少数几个人了。黄巢看到失败是必然的了,为了给身边的弟兄们留条活路,对林言说:"你取下我的首级,献给唐朝天子,可得富贵。别让他人占了这个便宜。"林言不忍心杀害黄巢,黄巢遂自杀,但未立即死去。林言看到黄巢痛苦地呻吟、翻滚,实在于心不忍,上前补了一刀。后林言为敌所捕,被杀。林嵩不但学识广博,工诗善赋,而且不恋官位,隐逸自得
林嵩,字降神,唐代长溪人。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中进士。词赋甚妙,为一时之冠。初任秘书省正字。适逢黄巢起义,林嵩罢官东归。被观察使陈岩辟为团练巡检官,后转为度支使。举荐贤良,提倡教化。虽在军旅,不忘祭祀先祖。后除毛诗博士,累官金州刺史。林嵩不恋官位,在晚年辞官返乡,隐居犁溪畔,专意诗赋。著有《:诗集》一卷、《赋集》一卷。
林杰年少才俊,为当世神童,惜卒于鸿图未展之时
林杰,字智周,唐代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自小即显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在作诗上,堪称天才,6岁就能赋出相当不错的诗,而且拿笔立成。他还精于琴、棋及草书、隶书。大中四年(850年)被举为神童,可谓年少才俊,只可惜天不惜才,林杰17岁即去世。为纪念他,副使郑立专门作了《奇童传》。
林滋以诗名被誉为"闽中三绝"之一
林滋,字后象,唐代闽县人。会昌年间进士及第,与同年考中进士的詹雄、郑诚齐名。时称詹雄的诗、郑诚的文章与林滋的词赋为"闽中三绝"。累官至金部郎中。
林安是个大孝子,其后代也出现了以孝行闻于当世的人物
林安,五代闽福清人。事母至孝,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盖了个草庐,住在那里。墓旁有一块巨石,为林安的孝心所感动,自动裂开,从石缝中涌出股股清泉。时在闽开辟漳州的王审知知道这件事后,把那个墓旁的草庐称为涌泉寺。其六世孙林正华,在宋朝时也以孝行闻于当世,所以世称他们为涌泉大小孝子。林正华的孝行也十分感人。他字君辅,至和中进入太学学习,可谓一只脚踏入了仕途,只要稍加努力,辉煌的前程就在眼前。由于母亲有病,他放弃了在太学的学业,回家专心侍候母亲。母亲去世,林正华十分悲伤,一连多天水浆没有人口。后来吃饭也只吃蔬菜,不食腥荤,整天捧着佛经诵读。两年后,把母亲卜葬于涌泉山。自己搭草庐于墓侧,以石为床,以土块为枕。不久,祥云群聚,甘露下降,鸟雀翔集,虎豹遁踪。乡亲们把这种奇异的现象上报官府,得到官府的旌表。
林无隐,林鼎在五代后唐时官至宰相,是林姓人中仅有的父子宰相
林无隐,五代后唐闽人,以诗闻名当世。寓居明州(今浙江宁波),刺史黄晟颇好礼贤下士,林无隐往依之。后其子林鼎仕吴越,贵至宰相。林无隐以子贵赠为宰相。有文集数十卷。林鼎为林无隐之子,生于明州慈溪之大隐村,后定居侯官(今福建福州)。林鼎成人后,拜谒吴越武肃王(钱谬),武肃王以其为观察押牙,旋进入文穆王府任职。文穆王(钱元瑾)十分欣赏林鼎的才能,多次在武肃王面前举荐,但都没有得到任用。一天,又密荐林鼎于武肃王,武肃王:说:"林鼎骨法非常,真是宰相之:器。然而我不急于让他骤至富贵,想让你把他提拔上去,希望他能尽心于你。"文穆王继位后,林鼎升任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林鼎正直无私,博闻强记,能属文,善书法,得欧阳询法,所聚图书悉由手抄。吴越建国后,林鼎掌教令,旋拜宰相。凡国家政事有不如意的地方,林鼎必然极言无忌。天福年间建州之役,林鼎从天文、人事等方面累疏切谏,文穆王不用其言,最终没有成功。人们都说林鼎有先见之明。开运元年(944年)正月,林鼎去世,享年54岁,谥日贞献。著有《吴江应用集》20卷。
林仁肇是五代时南唐的顶梁柱,但却碰上了昏君,这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林仁肇,南唐建阳(今福建建阳市)人,沉毅刚武,膂力过人。他全身纹满小老虎,所以人称"林虎儿"。初事闽,为裨将,闽亡归南
五代南唐武士立像。南唐建阳人林仁肇,是南唐的顶梁柱。后来宋太祖用离间之计,借南唐后主之手杀了林仁肇。
唐。周世宗征淮南,攻打寿州(今安徽寿县)。林仁肇出援寿州,又攻破濠州木栅,被南唐授以淮南屯应援使。周军据正阳桥为粮道,林仁肇率敢死士,逆风举火,准备焚毁大桥,但未成功,遂退回。周军驸马都尉张永德长臂善射,追林仁肇而射之,射向林仁肇的箭都被林仁肇挡开了。张永德惊叹说:"敌军中有能人,不可相逼。"升为润州节度使,移镇武昌,向南唐后主请求带兵数万收复淮南。南唐后主胆小怕事,恐招周朝不满,大惊道:"你不要妄言,国家危矣!"乾德三年(965年),林仁肇为洪都节度使,留守南都。他虽为将,然常与士卒均食同服,得士卒死力。宋太祖十分忌恨林仁肇,视其为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想出了一个离间之计。太祖找人画了一张林仁肇的像悬于室内,时南唐李后主的弟弟李从善作为人质被软禁于开封,太祖引李从善前往观看林仁肇画像,神秘地说:"仁肇将要投降我朝了,所以事先拿来一张画像作为凭信。"还煞有介事地指着一座空空荡荡的华丽馆阁说:"回头这座馆阁将作为赏赐送给林大功臣。"南唐李后主听说这件事后,不辨真伪,用毒酒鸩杀了林仁肇。林仁肇死后,宋军不费吹灰之力攻灭了南唐。
林姓早在唐代已到达海外,今天海外林姓人口众多,与此不无关系
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唐代,林姓人已远航海外。清人蔡永蒹《西山杂志》载:"唐开元八年(720年),东石(今晋江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字安车,曾祖林智慧航海群蛮海路,试航至勃泥(婆罗州),往来有利,沿海畲家人俱从之去,引来番州。蛮人喜采绣,武陵多女红,故以香料易绣衣。晋江舟人竟相继航海。"书中还说:"唐乾符时(875-879年),林銮九世孙林灵仙,字灵素,经商航海甘棠、真腊诸国,建造百艘大舟在鳌江,家资万贯。"由此可见,早在唐代,林姓先民已到达真腊(柬埔寨)和东南亚一带。他们把海上贸易作为谋生手段,天长日久,一定有越来越多的林姓人到海外谋生,甚或定居海外。
林姓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姓族,在当时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隋唐时期及隋唐以前,历代正史中虽不时散见林姓人物的简单资料,但为林姓人单独立传的少之又少,仅有《汉书·林尊传》、《唐书·林士弘传》、《唐书·林蕴传》等有限的几个,这与林姓的大姓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也难以与其他:走姓相比肩。其原因大概与林姓较早地受到当权者的排挤有关。林姓在产生时就历经磨难,其后又屡遭大难。战国时期,
《汉书》书影。《汉书》中有《林尊传》,是林姓重要资料。林皋(谱称比干三十六世孙)为赵相,其九子皆:有德,号称"九德之父"、"十德之门",声望日隆,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这支林姓必然辉耀史册。但赵王嫉贤妒能,林皋父子不得不拖家带口隐居白云山中避难,以至在正史中连他们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济南林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到东汉经史博士林农(谱称比干七十一世孙)生活的时代,宗族庞大,人口众多,势力强盛,又为当权者所忌,遭到汉灵帝和奸宦董卓的排斥,一家有七百余口同时被杀,家族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经这次大难后,林姓的主体向南方迁徙,重新开始了筚路蓝缕的拓荒之路。又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代时,正史上才出现了林士弘、林攒、林蕴等少数林姓人的传记。宋代以后,各支林姓兴旺发达,林姓的全盛时期终于到来。林姓得以成为当今中华大姓,与林姓较早南迁并快速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宋代开始,林姓人在正史中单独列传的名人迅速飚升,但由于林姓前、中期资料短缺,在林姓前后期的衔接上似乎特别突然,从几乎默默无闻到大面积的开花结果,使人难以知其确切原因。
所以,要弄清林姓早、中期的发展脉络,全面了解林姓人的情况,仅靠正史是远远不够的,还不得不借助于其他资料和手段,这些资料主要包括笔记、类书、野史、杂著、墓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林姓家谱。但我们在使用家谱资料时必须加以辨别,并且应该互相对照。许多人在编撰家谱时乱拉名人充当祖先,虚构祖先的官职,这在各个姓族的家谱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林姓也不例外。例如,在林姓的家谱中,战国人林皋生有九子,号称"九龙";唐人林披生有九子,俱为州牧,号称"九牧";唐人林远生有林增、林神、林箕、林义、林恩、林政、林瑞、林厚、林德等九子,俱为州牧,世称"九龙";宋人林杞生有九子,俱任知州,号称"宋九牧"。这其中难免有虚构或夸大的成分。虽然家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否定家谱在姓氏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特别是林姓前期资料严重不足,如果离开了家谱资料,整个林姓繁衍播迁的历史就无从谈起。只要我们加以仔细鉴别,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完全可以从林姓家谱获取大量切实可靠的资料,构建林姓的发展脉络。
如果说唐代以前主要是各支林氏产生和发展的时期,那么,宋代以后便是各支林氏人才辈出、兴旺发达的时期。
尤其是南方的九牧林氏、阙下林氏等,在宋代以后长盛不衰,产生了无数名垂千古的人物。

西晋骑吏俑。青瓷骑吏俑胎灰白。青釉开片。塑造手法简炼,神态逼真。

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人闽定居晋安。
西晋末年的动乱尽管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毁火性的灾难,但从客观上来说,却促进了林姓的进一步繁衍和迁徙,使林姓生活的窄问进一步扩大,对后来林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晋安林"便是由此而开基的。追本溯源,"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是从林姓始祖比干一脉相承而来的,开基始祖便是前面提到的比干八十一世孙林礼的孙子、"下邳林"开基祖林懋之弟林禄。如同林懋开创"下邳林"一样,林禄开创"晋安林",也是由他出任晋安郡(治今福建福州)太守引起的。
祖逖率军北伐。西晋末年的动乱促进了林姓的进一步繁衍和迁徒。
据林氏家谱记载,林禄,字世阴,下邳人。为林隶第二子,林懋之弟,比干八十三世孙。原任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由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累迁晋安郡太守,追封晋安郡王,遂全家人闽定居晋安。是有名可稽的林姓人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晋安者外,又有的迁居莆田、侯官、长乐、连江、南安、德化、福唐、温陵、清溪、龙溪、漳浦、惠安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在传到第八代林国敏时,也因出任台州刺史而由江苏南下,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在今浙江境内)林姓人的开基始祖。从此,由"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晋安林"、"下邳林"无不光大于南方,特别是以今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今天中国大陆所形成的林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晋安,是比干后裔的第四个发祥地。晋安世系自东晋至隋初历经大约二百五十余年,出现了许多名人。林禄的长子林景、长孙林绥,封桂阳郡南平侯。林绥第三子林格曾任郎中令,林格第五子林靖之曾任建阳郡太守。这些都是晋安林氏中的佼佼者。
今福州惠安的晋安郡王墓,是海外许多林姓华侨归国后首先拜谒的地方。
晋安郡王墓又称晋安王墓,是"闽林"始祖林禄的坟墓,坐落在今福建惠安县涂岭龙头山九龙岗。墓在山下路旁。纵览坟墓周围,地势非凡,环境幽雅。
据林姓家谱称,林禄为比干八十三世孙。晋室南迁后,林禄任安东琅邪王府参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后以讨伐杜韬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年),诏归朝奉,敕守晋安郡,追封晋安郡王。林禄享年86岁,在当时是十分高寿的。
整个墓葬呈乾巽坐向,墓穴称为龙马毓奇。墓前立有碑刻及翁仲、石羊。墓顶有"林始祖讳禄公九龙穴墓"的古篆题额。墓旁建有祠堂。在墓前的各种碑刻中,一通立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的碑刻最为引人注目。这通碑刻为当时惠安县教谕林齐圣(林禄二十三世孙)、举人林徽龙等人所立,惠安县知事邓英题款。碑的正面刻有"莆田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等字,背面刻有林齐圣撰写的《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在这篇墓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墓葬的来龙去脉,以及重修墓园的一些情况,大意是说:
出惠安县北门30里,有个地方叫涂岭,再由此向北五里左右,即是陈同关。出得关外,右边有一座山峰,名日九龙岗。这里群峰竞秀,怪石交错,奇特的形状比别的山峰更为突出。我林姓始祖晋安郡王墓就在这里。林姓之得姓,源自于殷少师比干,而林姓入闽则自晋安郡王禄公始。郡王当永嘉之乱,尽瘁王室,被称为国之忠臣,可谓无愧于殷少师的子孙。郡王墓在郡城之北,左林右泉,后岗前道,铜盘铭之,可考而识。而晋安王墓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翁仲明器犹有存者,岂非神明保佑以表忠贞之意?睹墓思人,饮水思源。故此我们捐资修墓,以求时常祭拜。并追回墓前一片园地,由惠安族贤耕种,作为日常洒扫祭祀之资。我在此任职已满,不久即将离任,恐年深日久,不知何日才能重来,故勒石为记,以示后人。
这篇记文对林姓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在晋安郡王墓前的碑刻中也最有价值。所以才能经历三百多年的风雨之后,至今仍然屹立在墓前,向人们述说着林姓的历史。
林禄开创了林姓人南迁以后的历史,在当初南迁之时,夫人孔氏及家人同行,后来也都留居当地。谱称夫人孔氏曾因林禄的功勋被封为贵人,去世后夫妇合葬于九龙岗。她与林禄生有两个儿子,即林景和林暹。俩人及其子孙继续繁衍生息,使林姓最终光大于南方,"晋安林"也因此名满天下。所以,追本溯源,这一切都与林禄有关。所以正因如此,宋朝人林大鼎曾作诗盛赞林禄说:
粤惟吾祖,晋室勋良。经纶庙社,黄门侍郎。清讨祸乱,救封郡王。名垂天壤,功在庙廊。孙枝褒发,亿万弥昌。一 华祖如带,积笏盈床。顾瞻祖德,万世有光。诗中追述了林禄的功业,并概括了林禄子孙繁衍发展的盛
况,教育后人不忘祖先的功德,光大祖先的基业。这首赞诗,与《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的记文一样,也得到了林姓子民完好的保存,在晋安郡王墓旁的祠堂中,人们可以一睹记文和赞词的墨宝,品味林姓族人创业南方的喜悦和艰辛。
林禄的后代林士弘,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
林姓入闽第一人林禄的后代除在福建发展外,有人迁居今江西一带。到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林士弘就是一位隋末南方农民起义的著名首领。他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为林禄的十二世孙,比干九十四世孙。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林士弘与同乡农民操师乞等商议聚众起事,旋召集流民、农民等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操师乞自称元兴王,以林士弘为大将军。不久,操师乞战死,林士弘代统其众,在鄱阳湖一带大败隋军,斩杀隋将刘子翊,豪杰聚众攻杀各郡郡守以响应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次年,起义军占领虔州(今江西赣州),控制了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林士弘自号南越王,不久又自称皇帝,建国号楚,建元太平。势力所及,达到北起九江,南至广州的广大地区。隋朝政府惊慌失措,急派大军镇压。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起义军因内部猜疑,作战失利,退保余干(今属江西),势力渐弱。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林士弘之弟、鄱阳王林药师以兵围循州,被循州总管杨世略击败,林药师被杀。起义军被迫降唐,不久又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起义军招募流亡,准备东山再起。唐军派兵来讨,这时林士弘病死,义军遂散,起义宣告失败。林士弘的后裔为了免遭杀身之祸,逃到浙江武林山中隐居下来,改林姓为柴姓,形成比干后裔之柴姓林氏。林士弘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一支,沉重地打击了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因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莆田林氏是晋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晋安林"开创了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晋安林在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台湾和海外各地,以至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晋安林氏第九代林茂迁徙于福建莆田北螺村,由此形成莆田林氏,其后族大人多,播迁四方,成为晋安林氏的最大支派。莆田也被誉为林姓继西河、济南、下邳、晋安之后的第五个发祥地。
莆田林氏是晋安林氏的继续和发展。莆田世系是从隋朝初年开始的,它的开基祖林茂,谱称为比干九十二世孙。他在隋文帝开皇三年(584年),从晋江迁居莆田北螺村。后来在唐朝时期名闻天下的九牧林氏和阙下林氏都是林茂的后代所开基,因此林茂被这两支林氏奉为共同的始祖。
九牧林氏是唐代人林披所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林披,字茂则,是莆田开基祖林茂七世孙,比干九十八世孙。他自幼聪敏好学,读书一览即记,14岁手抄六经及子书、史书千余卷。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林披明经及第。次年,林披19岁任将乐令,后迁礼州司马、陆州刺史,旋贬为临汀郡曹椽,改临汀令。该地民俗好鬼,林披作《无鬼论》,山鬼竟然绝迹。此举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发展了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因政绩卓著被授予临汀别驾,知州事十年。成绩突出,朝野都有所闻。御史李栖钧奏明皇帝,授予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自任官以后40年,志行高洁,无论官职大小,宠辱不惊。广帅薛景以林披德政奏授琼州都督,林披辞而不受。故相国常衮对林披十分欣赏,说:"林君处处犹龙,所居有青龙白雀之异。"林披先后娶妻三人,即郑氏、陈氏和朱氏。三夫人后来一共生有九子,这九个儿子后来也都明经及第,并且俱任刺史之职。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或牧守,他们也被称为州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号称"九牧"。加之他们父子相继,世代显贵,家声广播,世泽绵远,在古代被称为"八闽"之地的福建一带独领风骚,因此被以"八闽世泽,九牧家声"相称,或者被称为"莆田九牧"、 "九牧林家"等,以纪念这段颇为荣耀的历史。所以,凡属林披后裔,多用"九牧"作为堂号,并使用"西河肇基光先世,九牧家声裕后文"等作为堂联。
林披所生九子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蔑。林披九子皆显,其中尤以林藻、林蕴最为知名。唐九牧林氏是闽林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其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浙江、江西、江苏、山东、辽宁、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四川、海南、香港、澳门等省区以及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总人口约在五百万人左右。在唐九牧中,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最为知名,后裔人数也最多,在当代均超过百万人口。
林苇,字敏树,为林披长子,比干九十九世孙。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散大夫,后任西平太守,累官端州(今广东高要市)刺史,其后裔各支派分布在福建莆田、惠安、南安、长乐、永泰、明溪、东山和广东饶平、蕉岭以及海南的琼州等地。
林藻,字纬乾,为林披次子。少负奇志,不想一辈子与农田为伍,遂与欧阳詹刻意文学,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以宏词科擢进士,为同郡中进士之第一人,首开了福建人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的先河。历任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等职,居于岭南(今广东广州)。林藻工于书法,有《深慰帖》传世。林藻无子,嗣兄林苇之第三林藻像。林藻,字纬乾,林披次子。子林惠。后裔分布于闽南、广东、浙江、江西、四川、台湾和东南亚各国。
林著,字文直,为林披第三子。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任归州巴东令,后迁邕州经略推官,累官横州刺史。林著居于横州(今广西横县),其后裔多在广西省境发展。
林荐,小名玄奴,字朝任,为林披第四子。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明经及第,初任衢州文学,累官韶州刺史。林荐居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市),其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莆田(石亭)、沙县、永安、浦城、漳州、龙岩和广东省一带。
林哗,字若思,为林披第五子。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除通州刺史,居于通川郡(今四川省达县市),其后裔分布在林蕴像。林蕴,字复恭,林披第六子。

林晔像。林晔,字若思,林披第五子。
福建莆田(双石)、江西萍乡、湖南湘乡、四川省达县市等地。
林蕴,字复恭,为林披第六子。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进士,复举孝廉,累官侍御史。林蕴通经达史,最初被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节度推官。他任西川节度推官时,刘辟反叛朝廷,林蕴以大理劝说,刘辟不听。林蕴又给刘辟写信力谏,触怒了刘辟。刘辟不但不听,还把林蕴关入狱中,想杀了林蕴。行刑前,林蕴大呼: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如今已身处乱邦之中,能够得到一死,不失为一件幸事。"刘辟惜其正直,暗中命行刑者用刀在林蕴的脖子上磨来磨去,以此威逼林蕴屈服。林蕴宁死不屈,大声怒斥叛逆,并正气凛然地说:"死即死,不要比来划去,我的脖子难道是你们的磨刀石吗?"刘辟为林蕴的刚烈所震慑,不由得赞叹道:"真是忠烈之士啊!"知道不可能让林蕴屈服,便释放了他,贬其为唐昌尉。不久,刘辟反叛失败,朝廷恢复了对四川的统治。林蕴还京朝圣,一时名重京师,除礼部员外郎。林蕴上书言事,极论当时六项弊事,然因林蕴嗜酒,所提建议宰相置而不用。刑部侍郎刘伯刍荐林蕴于朝,出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知洪州。曾杖杀刺客陶元之,投尸江中,籍其妻为倡。复因贪赃被杖,流徙儋州而死。谥"忠烈"。林蕴多辩才,曾有姓崔者自夸其姓族的高贵,林蕴说:"春秋时期,有崔杼弑齐君,而林放向孔圣人问礼的本源,二姓优劣何如?"其人低头不能对。有《林邵州遗集》一卷。林蕴工于书法,曾撰《拔镫序》。林蕴后裔分布在湖南省邵阳,湖北省黄冈,福建省莆田、仙游、永定,安徽省金寨,海南省,台湾,辽宁省,山东省胶东半岛以及韩国等地。
林蒙,字世赖,为林披第七子。唐德宗贞元年间由荐辟授孟陵主簿,历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循州刺史。居海丰郡(今广东惠州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州、闽侯、闽清、永泰、长乐、莆田以及广东省。
林迈,小名讽奴,字德超,为林披第八子。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被任循州兴宁县主簿,累迁商州、雷州刺史。林迈居于海康郡(今广东雷州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州、古田、宁德、安溪、同安、漳州、龙海以及广东、台湾等省。
披第九子。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初任京兆参军,累迁福唐刺史。林兢居于福唐(今福建福清市),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清、安溪、长泰、仙游等地。
"九牧"作为林姓人一度荣贵无比的标志,开创了林姓的一个新时代。至今,在福建莆田等地,还留传着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正因如此,有人作诗歌颂他们说:

太子詹事生九子,九子奇方匹伊吕。联科高擢黄甲君,列任诸州位刺史。一门棣萼相映辉,难兄难弟世所希。风流叛作雄中杰,卓荦当为天下奇。海内士林让翘楚,周中出公无与伍。九牧声名在在闻,要把诗书贻来许。
"九牧"后裔昌盛,迸一步光大了他们的事业,在世界许多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今天,我们追本溯源,正像一些林姓家谱中所说的那样:"林姓贵显虽繁盛,也是莆田~脉来。""莆田九牧"把林姓的历史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八闽世泽"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阙下林氏为唐代人林攒所开基,其后裔广播海内外
莆田林氏始祖林茂,为比干九十二世孙。林茂生林孝宝。林孝宝生林文干、林文济、林文强。林文济生林国都。林国都生林玄泰。林玄泰生林万宠,为比干九十七世孙。林万宠生林韬、林披、林昌,林披为九牧林氏的开基祖。林韬生林尊。林尊生林攒,为比干一百世孙,林禄十八世孙,开基阙下林氏。
关于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林攒,字会道。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被任为福唐县(今福建福清)县尉(负责地方武装和治安的官吏)。林攒未及上任,其母年老体衰得了重病。林攒听说后弃官回家照顾母亲。母亲死后,林攒亲自和泥垒砖砌成墓冢,还在墓冢之右搭草棚居住,一连五天水米不入口。十来天后,天降甘露,白鸟飞来这里。州府把情况上报,福建观察使李若初派官吏前来查验,甘露再降,白鸟盘旋飞翔。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德宗下诏赐筑双阙于林攒母亲墓前,予以旌表,并免全族徭役。后来林攒子孙居于莆田县之孝义里,称为"阙下林家"或"阙下林"。"阙下林氏"支派播及福建莆田、仙游、惠安和广东等地,他们以"孝瑞"为堂号,用"露鸟呈瑞惊明主,双阙赐修颂孝臣"等作为堂联。
游洋林氏也是唐代开始形成的,其开基祖是林万宠第三子林昌
游洋林氏也是晋安林氏的主要支系之一。林万宠长子林韬,其后裔分出阙下林氏;林万宠次子林披,分出九牧林氏;林万宠第三子林昌,其子林萍,分出游洋林氏,多以林昌为游洋林氏始祖。
林昌,字茂吉,莆田人。他笃学力行,隐居不仕。其子林萍,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及第,官至沣州司马,徙居龙溪(今福建漳州市)游洋,成为游洋林氏始祖。其后裔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各地以及台湾省。
琼州林氏,是由九牧林氏林苇的曾孙林裕开基的
林裕,字汝成,号柏庵,为九牧林氏始祖林披长子林苇的曾孙,比干一百零二世孙。他在唐昭宗乾宁年间中进士,光化二年(899年)任琼州县同知,后任琼郡同知,遂由福建福清人琼(今海南省)定居,后裔多居海南省琼山市。后来到了南宋初年..唐九牧林蕴后裔、林姓一百零六代林暹任琼州安抚使,由莆田移琼定居。其后裔多居住在海南省文昌、澄迈、万宁、儋州等县市。余杭林氏,其开基始祖是唐九牧林蒙之子林逊
唐宪宗时,循州刺史林蒙的儿子林逊,任余杭令,居于余杭(今浙江省杭州一带),成为余杭林氏的开基始祖。
早在唐代,林姓已经播迁到了朝鲜半岛。韩国的海东林氏,就是由唐九牧林蕴五世孙林八及开创的
林蕴生林愿,林愿生林邕,林邕生林文范,林文范生林八及,被韩国海东林氏奉为海东一世祖。
林八及,比干一百零三世孙,他从福建彭城(今惠东安岭一带)渡海出国,漂泊到新罗(今韩国),在平泽县定居。其后裔称为海东林氏,主要分布在韩国的汉城、庆州和釜山等地。从林八及开始,现海东林氏已传袭四十多代。
隋唐至五代,除了晋安林氏不断分支外,原来济南林氏的后裔也有大的支系形成和发展,陶江林氏即是其代表之一。
陶江林氏先世源于济南谏议大夫林希旦,其后裔由济南迁居光州。唐末乾宁元年(894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林穆(字然佑)随行,因傍淘江而居,遂称淘江林氏。清末,把淘字改为陶,故称陶江林氏。今陶江林氏后裔分布在福建省福清、闽侯、平潭,广东省濂江,台湾省,以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在尚干林氏祠堂里,有这样一幅楹联:"受氏族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宙祀八如林县远,发祥由陶江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此联大致描述了陶江林氏的播迁及发展史。
唐僖宗时期,林延皓由光州固始人闽,其后裔称为控鹤林氏。控鹤林氏也是济南林氏后裔控鹤林氏系济南林氏后裔,其先世由兖州迁居寿州(今安徽寿县),林延皓是其杰出代表。
林延皓(870-936),字仁寿,寿州人。他与河南固始人王审知有旧交,遂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举家迁往河南固始,投靠王审知。后来王潮、王审知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林延皓随行,成为王审知入闽之部将。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授威武军节度副使,拜拱宸控鹤都使。唐末始居福州,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居吴山。他的后裔以其官衔而称为控鹤林氏,又称福州吴山林氏,尊林延皓为一世祖。
林延皓生林通,林通生四子:林经、林总、林绍、林续,分居四地,各自发展。林总仍居福州吴山,林经居于闽侯,林绍居于福清,林续居于长乐。传至十四世起,排列了40字的字辈谱:汝以文彦孔,继世德惟昌;
永思宗有本,延世达邦光;从信熙朝宪,敦崇秉懋良;志而承佑启,允克祈恒长。今控鹤林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的福州、连江、福清、长乐等地。
林廷甲亦出自济南林氏,他从河南固始入闽,是福建晋江福全后安林氏的开基始祖
林廷甲(860一?),光州固始人,济南林氏后裔。自幼习射箭、骑马。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应试,捷登武第。七年后从沙陀贵族李克用击黄巢,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以战功受指挥使,佐御固始。中和四年(884年)随王绪人闽,王绪败后从王潮、王审知。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任骠骑兵马司,居福建晋江凤山。其子林亮兴迁居晋江后安,故后裔称为后安林氏。明代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晋江沿海一带,福建后安惨遭破坏。清顺治年间,清廷为抵御成功,把福全后安人全部迁往内地,后安林氏族谱在这次迁移中散失。康熙年间清军攻克台湾后,部分后安林氏族人陆续迁回故地,重修家谱,以林廷甲为后安林氏的开基始祖。
广陵林氏在唐代得到延续和发展,使广陵成为林姓的著名郡望
林宝的《元和姓纂》开列有林姓的八个郡望,即济南邹县、平凉(今甘肃平凉)、广陵(今江苏扬州)、魏郡(今河北魏县)、晋安、成都、河南(今河南洛阳)。其中广陵林氏是济南林氏的重要分支。
东汉末年,林恂举家南迁,后仕于东吴,遂定居于广陵一带。到唐代,广陵人、监察御史林衮自称为林尊后裔,应是林恂的后代。
《元和姓纂》的作者唐太常博士林宝所在的家族称为三原林氏。三原林氏累世贵显,人才济济,也是济南林氏的分支之一。
济南林氏贵为太子太傅的林尊,为林姓第五十世。传至第五十四世林宁时出现了分支。林宁有两子,一为林金,为林姓主流世系,后来发展为晋安林氏;一为林邈,东汉时曾官徐州刺史,封清泉侯,三原(今陕西三原)林氏就是林邈后裔。
林邈五世孙林乔,字伯升,与高僧释道安十分友好,为林姓第五十九世。林乔五世孙林道明,为林姓第六十三世,他是后魏清河人。魏时分清泉为临清。林道明,为清河太守,生林胜,遂为北齐临清人。林胜曾任北齐散骑侍郎,生林昙。林昙生林通。
林通生林登。林登在唐初任清苑、博野二县县令,为林邈十三世孙,林尊十八世孙,林姓第六十七世,因二子为官,入关居三原县,是济南林氏三原县始祖。三原县本为汉池阳县地,前秦苻坚时因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有丰原,北有白鹿原,于此置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时改置三原县。三原在唐代时为林姓的著名郡望,数世显贵,人才辈出。
林登有四子:林游楚、林游艺、林游道、林游真。林游楚是林登长子,初任万泉县令,后擢夏官郎中,出为凤、陈鄢、三州刺史。林游道是林登第三子,曾任高平县令。
林游楚生三子:林希邱、林希望、林希礼。长子林希邱曾任定来县丞,生林肃、林琨。林肃曾任延安主薄;林琨在唐太宗时曾任左司郎中、司驾员外、知制诰。林肃生林少良、林伯成、林季随、林贾等四子,其中林伯成曾任偃师尉。林琨生林礼,曾任膳部右司郎中、谏议大夫、中都男,赠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林游楚第三子林希礼生子林瑶,曾任京兆法曹。林瑶生林伸、林偃。林伸曾任白水县令。林偃曾任司议郎。
林游道生三子:林希业、林涛、林洋。长子林希业曾任河南法曹,生林弼、林赏,林弼曾任王屋令,林赏曾任监察御史。林涛曾任渭南尉,其孙林清赵曾任邺县令。林洋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历任密、衢、常、苏、丹阳、吴郡等九州刺史,还曾任监察:御史及内供奉等职,是三原林氏的杰出代表,为东汉林邈十五世孙,济南望族始祖林尊二十世孙,比干七十世孙。林洋生林晔,林益、林实、林毕,其中,林哗曾任万年尉,林益曾任河阳丞。林游真的孙子林明,曾任大理司直、榆次县令。
三原林氏中,出了一位女中豪杰,她就是丹阳太守林洋的妹妹。林氏嫁于薛姓人为妻,丈夫死后,教导四个儿子和三个侄子皆成才,并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三原林氏的林洋在唐玄宗时曾任丹阳太守等职,她有一个妹妹嫁给河中人薛元暖为妻。薛元暧这一支薛姓人曾为著名士族,他的曾祖父薛文思曾任中书舍人,之后便家道中衰。到薛元暖这一代时,家族又显中兴之象。薛元暧官至隰城县丞,只是一个低级官吏。其弟薛元晖曾任什邡县令,也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兄弟二人孜孜以求,为家族的中兴开了一个好头。谁料天有不测风云,薛元暖与薛元晖均英年早逝,留下了七个年幼的男丁。薛元暖有四个儿子:彦辅、彦国、彦伟、彦云。薛元晖有三个儿子:播、据、摁。这七个孩子年龄尚小,教导他们的重任落到了林氏的肩上。林氏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史书上说她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于为文,所写篇章,当时人多把内容抄下来,抑扬顿挫地诵读,可谓极负盛名。上述七个孩子在林氏的全力训导下进步很快,到长大成人后,都有文学之名。唐玄宗开元、天宝中的20年间,这七个长大的孩子并举进士,连中科名,家族为林姓所推崇,成为名门望族。七人中尤以薛播声名最著,他在天宝年间中进士,后来曾任万年县丞、武功县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汝州刺史、泉州刺史、晋州刺史、尚书左丞、礼部侍郎等职。然考察这一薛姓大族兴盛之由,林氏之努力居功至伟。
三原林氏中,以林宝名声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编纂了一部著名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
三原林氏第五世林礼生有四子:林贲、林贽、林贵、林宝。长子林贲曾任左神武胄曹;次子林贽曾任崇文校书,举进士;三子林贵曾任定平丞;四子林宝最为有名。
林宝,唐德宗时曾任冯翊县尉、万年县丞。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兼史馆修撰,参加编纂《德宗实录》,后任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中叶(813年前后),朔方别帅阎某封邑太原,声称状本非本郡所上,对宰相李吉甫说:"职能部门的错误,不可以再次出现。应该
组织儒生条理各个姓氏的源流,考证各个姓氏的郡望及各个姓氏名人的官职,以备查阅。"李吉甫遂命林宝撰《元和姓纂》,林宝领命后,用二二十旬时间写成了10卷本的姓氏专著《元和姓纂》。
姓氏学是随着姓氏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学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序》中说:"春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讨本源,自炎黄而下,如指诸掌。"姓氏学专著早在先秦即已出现,《世本》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姓氏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姓氏学专著。自此以后,姓氏专著代有所出。据统计,从西汉到隋代姓氏学著作有数十部,惜流传至今者仅有何承天的《姓苑》等有限的几部。唐代国势强盛,谱学大兴。其有名者,唐太宗时命魏元冲等人所撰的《贞观氏族志》,收录293姓,1651家;唐玄宗时命吴兢等人续修了《大唐姓氏录55100卷。这许多种姓氏著作为林宝编纂《元和姓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林宝才得以在200天的较短时间内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编成后,上述诸书散佚几尽。到了宋代,郑樵编纂《通志·氏族略》,许多地方引用了《元和姓纂》的原文。明清时期,由于谱牒学的衰落,《元和姓纂》一书佚失,今本系清人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当今考校姓氏源流、史籍碑铭和阐明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兴替的重要资料。
林礼、林宝以后,陕西三原林氏史迹不显,渐次衰落了。唐代时,魏州林氏出了一位昭仪,生下两位公主济南林氏林放后裔有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徙居广平郡任县(今河北任县),隋末又徙于魏州(今河北魏县)。到唐代时,这支林氏出了一位昭仅,生下两位公主。林宝《元和姓纂》把魏郡列为林姓的郡望之一。
林庭珉是这支林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林昭仪的父亲。他在唐代中期曾任率更令,掌管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和漏刻记时的政令。其女为明皇昭仪,生万春、宜春二公主;其子林实,为湖城令。
五代时,林士弘的后裔龙腾中原,孕育出了嚼位柴姓皇帝
隋朝末年,林士弘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其后裔改林姓为柴姓,逃至浙江武林山中隐居。其后又迁徙各地,以求发展。到五代后周时,林士弘的后裔有一支在邢州龙冈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山口乡西山南村)居住并逐步发迹。
在五代乱世之中,后周太祖郭威出身贫寒,知道民问疾苦,是相当不错的一位皇帝。他在年轻时娶了一位柴姓妻子,她就是林士弘的十二世孙女。这档婚姻,为柴林的兴盛暗伏契机。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太祖郭威死,其养子郭荣继位。郭荣原姓柴,为太祖柴皇后的哥哥柴守礼的长子。
郭威虽贵为皇帝,但却没有儿子,很早就过继了妻兄的儿子柴荣为养子。柴荣(921--959),自幼家境衰落,曾做过小商贩,被姑父郭威收为养子后弃商从戎,习六艺,读战策。善骑射,精书法。精明干练,志存高远。他从亲兵小校做起,很快成长为郭威的得力干将。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柴荣任澶州刺史、镇宁军(今河南濮阳)节度使。广顺三年(953年),升开封府尹,加封晋王。次年郭威死,无子,柴太后以侄儿和养子柴荣为嗣,继承皇位,是为周世宗。
周世宗是周时期少有的一位明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杰出的地位和伟大的贡献。他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训练军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
周世宗的改革首先从经济开始,他鼓励开荒种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减轻租税。显德五年(958年),政府颁发均田图,派官吏均定河南十六州赋税,连曾经享有免税特权的曲阜孔氏也得交纳。据《资治通鉴》记载,周世宗"留心农事,刻木为耕夫、蚕妇,置之殿庭"以示尊崇。周世宗还大兴水利,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从此,山东和江淮的粮食、货物都可由水道直达京城开封,使开封繁荣起来。周世宗还针对日益发展的寺院势力,于955年下令废除没有敕赐寺额的寺院30336所,迫使僧侣大批还俗,这是继"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灭佛"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抑佛运动,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并下诏尽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巩固中央集权有重大意义。
在经济力量强大的过程中,周世宗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实践。在重大的战役中,世宗都是亲自作战和指挥。他在位不到六年,但已经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周世宗为人正直,对臣下的反叛之心估计不足。显德六年(959年)三月,世宗亲率水陆大军攻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莫州北面的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境)、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淤口关(在今霸县信安镇)等所谓"三关"之地,期间曾收到"点检作天子"的木牌,但他并未做过多的防范。不久世宗突患来因不明的急症,急忙班师回朝,到开封后死去,结果被曾流落四方,备知世间人情冷暖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谋取了柴氏江山。
柴荣的幼子柴宗训(953--973)在其父病死后当了半年的皇帝。他生于澶州(今河南濮阳),为柴荣第四子,林士弘十四世孙。初封梁王,周世宗崩,传位于7岁的柴宗训,是为周恭宗。在位半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柴家让位,封宗训为郑王。赵宋政权建立后,赵匡胤以愧对周世宗柴荣,赐给宗训及其后代"誓书铁券"。卒后葬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宋代以后,这支柴林中又有人恢复林姓。柴守礼的次子柴穆在后周世宗时任成都将军。赵匡胤夺取柴氏政权后,柴穆在郑州起兵反宋,为宋军所败,逃至济南山柴云树下得脱,后隐姓埋名,改柴姓为林,复归本姓。
晋室南迁,许多林姓平民迁居南方,到唐及五代时,涌现出了林勖、林鸥、林嵩、林鼎、林无隐、林仁肇、林安等林姓名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仍,许多林姓平民迁居南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及五代时期,这批林姓人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由于他们昭穆失序,今天已难以弄清其属于林姓多少代,有的甚至弄不清其出自哪支林氏。
林勖惠改于民,得民歌为赞
林勖,字公懋,唐代闽县(今福建闽侯县)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登科,为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市)刺史,为官清正,仅饮吉州之水而已。父亲去世,回家服丧。期满后,复任吉州刺史。任职期满后,卒于家。吉州百姓为歌赞颂他说:清操饮吉水,而己丁家艰,复起为吉州,秩满终于家。
林匮映妇乐善好施,遗民万年之利
林鸥,字祥凤,唐代长乐(今福建长乐市)人。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任仓曹参军。林鸱乐善好施,曾经把自己的田地捐出来开发滨间湖以灌溉民田。他的妻子赵氏也不甘落后,把娘家作为自己嫁妆的田地捐出来帮助丈夫。滨间湖建成后,民得万年之利,到明清时期,此湖仍存,人们为了纪念林鸥夫妇的功德,把滨闾湖称为"林婆湖"。
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最后关头,只有林言等陪伴黄巢身旁。他不贪富贵,可谓铮铮义士
林言,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外甥。唐僖宗二年(875年)从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与尚让率先锋夹攻潼关,击败唐军,后随黄巢攻克长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从起义军中挑选500名身强力壮者,号为"功臣",令林言为军使,比控鹤府。到了中和四年(884年),唐末农民大起义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六月,起义军被唐军包围在瑕丘(今山东兖州西),黄巢率领起义军奋勇抵抗,终因众寡不敌,牺牲殆尽,被迫撤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这时,黄巢的身边仅剩下林言等少数几个人了。黄巢看到失败是必然的了,为了给身边的弟兄们留条活路,对林言说:"你取下我的首级,献给唐朝天子,可得富贵。别让他人占了这个便宜。"林言不忍心杀害黄巢,黄巢遂自杀,但未立即死去。林言看到黄巢痛苦地呻吟、翻滚,实在于心不忍,上前补了一刀。后林言为敌所捕,被杀。林嵩不但学识广博,工诗善赋,而且不恋官位,隐逸自得
林嵩,字降神,唐代长溪人。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中进士。词赋甚妙,为一时之冠。初任秘书省正字。适逢黄巢起义,林嵩罢官东归。被观察使陈岩辟为团练巡检官,后转为度支使。举荐贤良,提倡教化。虽在军旅,不忘祭祀先祖。后除毛诗博士,累官金州刺史。林嵩不恋官位,在晚年辞官返乡,隐居犁溪畔,专意诗赋。著有《:诗集》一卷、《赋集》一卷。
林杰年少才俊,为当世神童,惜卒于鸿图未展之时
林杰,字智周,唐代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自小即显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在作诗上,堪称天才,6岁就能赋出相当不错的诗,而且拿笔立成。他还精于琴、棋及草书、隶书。大中四年(850年)被举为神童,可谓年少才俊,只可惜天不惜才,林杰17岁即去世。为纪念他,副使郑立专门作了《奇童传》。
林滋以诗名被誉为"闽中三绝"之一
林滋,字后象,唐代闽县人。会昌年间进士及第,与同年考中进士的詹雄、郑诚齐名。时称詹雄的诗、郑诚的文章与林滋的词赋为"闽中三绝"。累官至金部郎中。
林安是个大孝子,其后代也出现了以孝行闻于当世的人物
林安,五代闽福清人。事母至孝,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盖了个草庐,住在那里。墓旁有一块巨石,为林安的孝心所感动,自动裂开,从石缝中涌出股股清泉。时在闽开辟漳州的王审知知道这件事后,把那个墓旁的草庐称为涌泉寺。其六世孙林正华,在宋朝时也以孝行闻于当世,所以世称他们为涌泉大小孝子。林正华的孝行也十分感人。他字君辅,至和中进入太学学习,可谓一只脚踏入了仕途,只要稍加努力,辉煌的前程就在眼前。由于母亲有病,他放弃了在太学的学业,回家专心侍候母亲。母亲去世,林正华十分悲伤,一连多天水浆没有人口。后来吃饭也只吃蔬菜,不食腥荤,整天捧着佛经诵读。两年后,把母亲卜葬于涌泉山。自己搭草庐于墓侧,以石为床,以土块为枕。不久,祥云群聚,甘露下降,鸟雀翔集,虎豹遁踪。乡亲们把这种奇异的现象上报官府,得到官府的旌表。
林无隐,林鼎在五代后唐时官至宰相,是林姓人中仅有的父子宰相
林无隐,五代后唐闽人,以诗闻名当世。寓居明州(今浙江宁波),刺史黄晟颇好礼贤下士,林无隐往依之。后其子林鼎仕吴越,贵至宰相。林无隐以子贵赠为宰相。有文集数十卷。林鼎为林无隐之子,生于明州慈溪之大隐村,后定居侯官(今福建福州)。林鼎成人后,拜谒吴越武肃王(钱谬),武肃王以其为观察押牙,旋进入文穆王府任职。文穆王(钱元瑾)十分欣赏林鼎的才能,多次在武肃王面前举荐,但都没有得到任用。一天,又密荐林鼎于武肃王,武肃王:说:"林鼎骨法非常,真是宰相之:器。然而我不急于让他骤至富贵,想让你把他提拔上去,希望他能尽心于你。"文穆王继位后,林鼎升任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林鼎正直无私,博闻强记,能属文,善书法,得欧阳询法,所聚图书悉由手抄。吴越建国后,林鼎掌教令,旋拜宰相。凡国家政事有不如意的地方,林鼎必然极言无忌。天福年间建州之役,林鼎从天文、人事等方面累疏切谏,文穆王不用其言,最终没有成功。人们都说林鼎有先见之明。开运元年(944年)正月,林鼎去世,享年54岁,谥日贞献。著有《吴江应用集》20卷。
林仁肇是五代时南唐的顶梁柱,但却碰上了昏君,这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林仁肇,南唐建阳(今福建建阳市)人,沉毅刚武,膂力过人。他全身纹满小老虎,所以人称"林虎儿"。初事闽,为裨将,闽亡归南
五代南唐武士立像。南唐建阳人林仁肇,是南唐的顶梁柱。后来宋太祖用离间之计,借南唐后主之手杀了林仁肇。
唐。周世宗征淮南,攻打寿州(今安徽寿县)。林仁肇出援寿州,又攻破濠州木栅,被南唐授以淮南屯应援使。周军据正阳桥为粮道,林仁肇率敢死士,逆风举火,准备焚毁大桥,但未成功,遂退回。周军驸马都尉张永德长臂善射,追林仁肇而射之,射向林仁肇的箭都被林仁肇挡开了。张永德惊叹说:"敌军中有能人,不可相逼。"升为润州节度使,移镇武昌,向南唐后主请求带兵数万收复淮南。南唐后主胆小怕事,恐招周朝不满,大惊道:"你不要妄言,国家危矣!"乾德三年(965年),林仁肇为洪都节度使,留守南都。他虽为将,然常与士卒均食同服,得士卒死力。宋太祖十分忌恨林仁肇,视其为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想出了一个离间之计。太祖找人画了一张林仁肇的像悬于室内,时南唐李后主的弟弟李从善作为人质被软禁于开封,太祖引李从善前往观看林仁肇画像,神秘地说:"仁肇将要投降我朝了,所以事先拿来一张画像作为凭信。"还煞有介事地指着一座空空荡荡的华丽馆阁说:"回头这座馆阁将作为赏赐送给林大功臣。"南唐李后主听说这件事后,不辨真伪,用毒酒鸩杀了林仁肇。林仁肇死后,宋军不费吹灰之力攻灭了南唐。
林姓早在唐代已到达海外,今天海外林姓人口众多,与此不无关系
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唐代,林姓人已远航海外。清人蔡永蒹《西山杂志》载:"唐开元八年(720年),东石(今晋江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字安车,曾祖林智慧航海群蛮海路,试航至勃泥(婆罗州),往来有利,沿海畲家人俱从之去,引来番州。蛮人喜采绣,武陵多女红,故以香料易绣衣。晋江舟人竟相继航海。"书中还说:"唐乾符时(875-879年),林銮九世孙林灵仙,字灵素,经商航海甘棠、真腊诸国,建造百艘大舟在鳌江,家资万贯。"由此可见,早在唐代,林姓先民已到达真腊(柬埔寨)和东南亚一带。他们把海上贸易作为谋生手段,天长日久,一定有越来越多的林姓人到海外谋生,甚或定居海外。
林姓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姓族,在当时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隋唐时期及隋唐以前,历代正史中虽不时散见林姓人物的简单资料,但为林姓人单独立传的少之又少,仅有《汉书·林尊传》、《唐书·林士弘传》、《唐书·林蕴传》等有限的几个,这与林姓的大姓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也难以与其他:走姓相比肩。其原因大概与林姓较早地受到当权者的排挤有关。林姓在产生时就历经磨难,其后又屡遭大难。战国时期,
《汉书》书影。《汉书》中有《林尊传》,是林姓重要资料。林皋(谱称比干三十六世孙)为赵相,其九子皆:有德,号称"九德之父"、"十德之门",声望日隆,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这支林姓必然辉耀史册。但赵王嫉贤妒能,林皋父子不得不拖家带口隐居白云山中避难,以至在正史中连他们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济南林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到东汉经史博士林农(谱称比干七十一世孙)生活的时代,宗族庞大,人口众多,势力强盛,又为当权者所忌,遭到汉灵帝和奸宦董卓的排斥,一家有七百余口同时被杀,家族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经这次大难后,林姓的主体向南方迁徙,重新开始了筚路蓝缕的拓荒之路。又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代时,正史上才出现了林士弘、林攒、林蕴等少数林姓人的传记。宋代以后,各支林姓兴旺发达,林姓的全盛时期终于到来。林姓得以成为当今中华大姓,与林姓较早南迁并快速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宋代开始,林姓人在正史中单独列传的名人迅速飚升,但由于林姓前、中期资料短缺,在林姓前后期的衔接上似乎特别突然,从几乎默默无闻到大面积的开花结果,使人难以知其确切原因。
所以,要弄清林姓早、中期的发展脉络,全面了解林姓人的情况,仅靠正史是远远不够的,还不得不借助于其他资料和手段,这些资料主要包括笔记、类书、野史、杂著、墓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林姓家谱。但我们在使用家谱资料时必须加以辨别,并且应该互相对照。许多人在编撰家谱时乱拉名人充当祖先,虚构祖先的官职,这在各个姓族的家谱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林姓也不例外。例如,在林姓的家谱中,战国人林皋生有九子,号称"九龙";唐人林披生有九子,俱为州牧,号称"九牧";唐人林远生有林增、林神、林箕、林义、林恩、林政、林瑞、林厚、林德等九子,俱为州牧,世称"九龙";宋人林杞生有九子,俱任知州,号称"宋九牧"。这其中难免有虚构或夸大的成分。虽然家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否定家谱在姓氏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特别是林姓前期资料严重不足,如果离开了家谱资料,整个林姓繁衍播迁的历史就无从谈起。只要我们加以仔细鉴别,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完全可以从林姓家谱获取大量切实可靠的资料,构建林姓的发展脉络。
如果说唐代以前主要是各支林氏产生和发展的时期,那么,宋代以后便是各支林氏人才辈出、兴旺发达的时期。
尤其是南方的九牧林氏、阙下林氏等,在宋代以后长盛不衰,产生了无数名垂千古的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7: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录自山西宗亲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06:58 , Processed in 0.04869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