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4964|回复: 14

林浦濂江林氏入闽始祖身世考证(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5 13: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浦濂江林氏入闽始祖身世考证   
□林其庆

濂江林氏族谱初编于明永乐乙末年(1415),因族人在明清两代出过多位名人而享誉乡梓,世传“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国师三祭酒,五传十州牧”。像歌谣一样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明代“三世为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载于《明史》(《明史》卷一百六十三,第421页)。自唐末始祖入闽至清一千年历史中,曾出过三位大夫,其中一位光禄大夫,二品官衔;五位尚书;十八位进士;六十七名举人。其中林枝春为清乾隆三年(1738)榜眼。这样的一部族史,是何等的辉煌!但是它又是一部不完整的谱牒。谱中自入闽始祖至十一世未知其名讳,其所可知者,则是从第十三世衍为六支,以礼、乐、射、御、书、数别之。原谱序中这样记载:“吾林之谱至是三修矣,始于永乐乙末(1415),先祖赠尚书公掇集于兵燹之余,断自十一世而下谱,其所可知者至十三世行为六支”。留给后代看的只有遗憾而已。  

  近年来学术界也对濂江林氏始祖入闽问题做过一些探讨,现摘录其中两篇文章的有关章节:(1)《开闽十八世功臣雕像将首次建设》,作者刘琳,发表于2004年11月15日《福州晚报》,其中有“濂江林氏祖先也是随王审知攻打到福州。”(2)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随三王入闽诸姓考》。作者许伙努、杨清江。现摘录该论文有关章节如下:“林,濂江林氏入闽始祖,名讳不详,光州固始人,唐末随三王入闽……”以上两篇论文虽然缺乏论据,但都证实了濂江林氏始祖是随王审知入闽的。总之,濂江林氏的始祖是随王审知入闽的,不管他们是跟随三王打到福州,还是追随三王来闽避难,但最终都赶上队伍,参与了开闽建国。二篇文章的作者在探讨濂江林氏始祖入闽的问题上已迈开了第一步。笔者是濂江林氏入闽始祖第三十五世孙,多年来为考证始祖名讳生平,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可能是始祖留下的遗迹,哪怕是一些可能易被人疏忽遗漏也不敢放过。  

一、濂江林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濂江林氏族谱这样记载:“公讳庭,字利节,号虚江,其先光州固始人也,唐末避乱入闽”(谱首18页)。    族谱的另一篇这样记载:“公之先河南固始人,五代间鼻祖避难入闽。”(谱首51页)。旧谱明确记载我始祖在唐末(906-907年)至五代间自河南固始入闽。唐末五代间在福州正是三王兄弟建立闽国的初始阶段,中原有大批落难士大夫;巨贾入闽避难。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明代何乔远的《闽书》,《王审知年谱》表及清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详细记载了唐末混乱社会的政治状况及王审知建立闽国的详细经过。   

二、寻找始祖入闽史料   
在查阅《闽书》有关王审知建立闽国的历史人物史料的有关章节中,有这样的记载:    李相、林浦、陈霸先、陈寅四人。”    《闽书》的四人,在唐末闽国初期,他们牺牲个人利益,专为别人着想,为闽国的建立作出突出贡献,并永远为后人所纪念的事迹,载入了史册,现将他们的事迹简介于次:
  
李相:“本寿州人,固姓,少,跅驰,好走马赌博。母李媪,家素丰,酤酒市中。王绪(入闽义军第一任首领)未起时,从媪赊酒,数负债,又醉毁媪酒舍,相怒,欲殴之。媪蹑之曰:‘天下方乱,此壮士也!’逐与为刎颈交。王绪起兵,相从之,王潮(入闽义军第二任首领)杀绪,相匿其遗孤建齐于山中,以其少子与建齐异名而呼。居三日,潮果索建齐,其少子应曰:‘诺’。遂见杀。卒与建齐俱从军(相与建齐从军至死)。居闽县,冒李姓,至其曾孙乃复故姓”(摘自《闽书》卷一百三十一《英旧志》)。
  
林浦:“□□唐末避地海滨,凡山巅水崖,可维舟处,皆凿井以给行人,人名林公井。及卒,里人祀之”。(摘自《闽书》一百三十一卷《英旧志》)。
  
陈霸先:为王审知(入闽义军第三任首领,开闽王)先锋,“战胜攻克,以忠义勇敢名。追贼白塘,马踣而逝。人庙祀之。”(摘自《闽书》一百三十一卷《英旧志》)。
  
陈寅:“观察使陈岩(唐末福建最高行政长官)之侄,即家于莆。好善乐施,年九十余卒。未卒先一日,历言百纪事,皆验。莆人庙祀之”。(摘自《闽书》一百三十一卷《英旧志》)    以上四人除林浦未明确身份外,其他三人均清楚。  

  李相一路跟随三王兄弟从光州打到福州,历尽艰辛,出生入死。几十年戎马生涯,心中唯独闽国,这样的一位战将,王审知怎能薄待他?他有可能是王审知军中运筹帷幄的一员重将。  
  陈霸先,是王审知的先锋,即王审知身边的一名虎将。   
    陈寅是唐末福建观察使陈岩之子。“昭宗景福元年(892)正月二十九日,潮未至福州,陈岩卒。……王潮入福州,自称福建留后……,八月,王潮礼葬陈岩。潮以已女妻岩子延晦,厚抚其家。潮既入福州,乃以八月十四日礼葬陈岩于闽县敦业乡太平里,以素服临葬。”(摘自《闽国史事编年》21页)王潮以素服亲临陈岩葬礼,已是了不起的事,并厚抚其家。陈寅作为陈岩的后代,在闽国封官任职,自当不在话下。   

传记中,林浦《闽书》作者何乔远,没有交待其身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者没有要把一个“井夫”与三位仕官相提并论,并同列于史册的本意。   
后人称林浦为林浦公,庙祀他。可以推断林浦生前应当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书中提到林浦与濂江林氏始祖卜居林浦同名,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两者间存在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两者间内在联系远大于巧合。   
    为了表述方便,笔者设定《闽书》中林浦即为濂江林氏入闽始祖(以下简称始祖)“林浦公”,然后进行举证,若举证能得到应照,那么,这种假设便可成立。   
   传记大意是:一个闽县人,名讳林浦,在一处海滨可做避难的地方,这里有码头,有往来的舟船。北方避难的士子,多在这里停歇。他在山麓能出泉水的水崖之处凿井取泉,让在此停歇的难民喝上清泉。他的建井事迹使行人感激不已,人们怀念他,因而称其为林公井。死后,周边里人视他为神,敬奉之,经常到此祀祭。这段传记有点像新疆伊犁市的林公井(则徐井)。说的是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为官,为伊犁人民办了一件大事,将吐鲁蕃人民发明的坎儿井介绍给伊犁人民,解决了当地老百姓饮水问题,伊犁人民至今怀念他,称林则徐为林公,井为林公井(则徐井)。他是深受人民尊敬的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林浦也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官。   

这段传记归纳起来包括九个方面:   
1、传记主人公林浦“闽县人氏”;
2、凿井年代在唐末五代间;
3、避地场所海滨之处;
4、凿井地方,山麓可出泉水的水崖之处;
5、海岸边有码头,船只可停泊;
6、这里有一条通向外界的大道;
7、建有庙宇的千年古井;
8、有千年历史的林氏后裔聚居村落;
9、传记人的林浦可能身份。   


三、林浦乡世大夫林氏公祠三位大夫任官年代的确定   
林浦乡有一座古祠堂,称为:“世大夫林氏公祠”,建于南宋,大约与濂江书院同时兴建。当时朱熹曾在濂江书院讲学,相传“世大夫林氏公祠”匾额与“濂江书院”同出于朱熹手迹,公祠里供奉着三位大夫,他们分别是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下中大夫。公祠于1984年被大火烧毁,毁前仅见祠堂侧壁上写有三位大夫的官称,但没有留下名讳及任官年代,可能有关资料与族谱同时毁于兵燹。现只能从史书中来确定他们的生活年代。

   查阅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谏议大夫官职只能出在闽国短短四十年。  
  谏议大夫系言官,起于唐朝,宋朝之后被取消。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谏议大夫改为正谏大夫:“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谏议大夫为正谏大夫,官至第四品正上阶”(《旧唐书职官》119-120页)到唐末至五代,又恢复为谏议大夫,并分为左右谏议两班,职能各不相同。《旧五代史》“周显德五年六月(958)敕唐谏议大夫宜依旧正五品上阶,会昌二年(842)十一月中书门下奏阩正四品下,仍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调。”(《旧五代史职官志》1001页)。    如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何迎聚封为右谏议大夫,大复元年(901)卢光启封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机务(摘自《资治通鉴》2459页)。

  闽国所录用的官员,武官多为跟随三王入闽的将领,文官多为跟随三王入闽或追随三王来闽避难的旧唐幕僚。闽国初期,尚未建立正式的科举制度,但政治就已经走向腐败,直至灭亡。官职制度比旧唐简单得多,谏议大夫不分左右两班,言官人数很少,统称为谏议大夫。如谏议大夫如黄讽,侯官人,“以康宗(昶)淫暴,与妻辞诀入谏,闽王怒,黜为民。后退居浯江之浜(侯官)过隐居生活,成为浯江黄氏入闽始祖”(《资治通鉴》2693页)。又如谏议大夫黄峻昇榇诣朝堂极谏“淫刑以逞,亡可立待也”,曦曰:“老物狂发矣!”贬漳州司户。更是一个死都不怕的谏议大夫(《资治通鉴》2648页)再如谏议大夫郑元弼,闽王曦嫁其女,取班簿阅视之,朝士不贺者十二人,皆杖之于朝堂。谏议大夫郑元弼:“古者刑不上大夫,中承仪刑百僚,岂宜加之棰楚!”后弃官隐居白岩故墅。(《资治通鉴》2658页)。以上三例,均为闽国谏议大夫不分左右之证实。   

   宋朝初期不设谏议大夫,神宗熙宁元年(1068)之后即太祖立宋108年后,恢复了谏议大夫官制,但分左、右两班人员:《宋史》“一员判门下省事,官制行始,正焉。凡官十有一,侍中,侍郎,左散骑常侍各一人,给事四人,左谏大夫、起居郎,左司谏,左正言各一人”。(《宋史·职官志》435页)。   
“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与门下省同,但左属门下,右属中书”(《宋史》436页)。   
   综上所述,谏议大夫只是闽国职官,其余各朝均为左右谏议两班人员。    因此,林公祠中的“谏议大夫”有很大可能就是入闽始祖“林浦公”。    至于光禄大夫和下中大夫,则不可能同时出在五代,只能在五代之后。   

四、中原士子入闽避难诸考  
  唐末黄巢之乱,使中原人民陷入深重苦难之中,也给李唐朝廷一次沉重打击,唐朝廷虽借李克用之兵平了黄巢之乱,但中央政权已失去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各地军阀(藩镇)割据一方,民不聊生。唐朝廷实际只是一个空壳子,连昭宗皇帝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了。
“天祐元年(904)八月廿一日昭宗在何皇后殿内留宿,蒋立晖挑选了龙武雅、史太等一百人,夜里敲打宫门,说军事前线有紧急奏报,要面见昭宗……昭宗刚刚喝醉,急忙起身,穿着单衣绕着柱奔跑,史太追上,把他杀死。”(《资治通鉴》二百六十卷2479页)
但朱全忠还觉得仅杀一个皇帝不够,感到许多官仍对建立他的新政权仍有威胁,便开始实施他的第二步骤“诛清流”。他必须消灭异己。便开始大量屠杀官僚。他的下属李振对他说:“朝廷之所以缺乏秩序,是因为官员中轻浮之徒扰乱纲纪,况且大王想要图谋大事,这些都是朝廷难以制服的人,不如全部除去。”
朱全忠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便在天祐二年六月把裴枢等三十多人,聚集在滑州白马驿,一夜之间把他们全部杀死,把尸体扔进黄河(《资治通鉴》二百六十五卷2480页)。
从此全国陷入空前政治危机,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恐怖日子里,人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中原,到较为僻静的地方去避难,这就是唐末大批避难士子涌向福州的历史背景。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大海,三面高山峻岭,森林密布,交通极不方便,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区,历史上很少战争。因而便成了战乱中较为理想的避难场所。闽江两岸如江南水乡,土地平旷肥美,交通便捷,更是这批落难人心中的世外桃源,林浦地处闽江下游江边,又有天然码头,平山古木参天,所以避难人流多在此停歇。  

五、《闽书》中林浦与濂江林氏族谱中入闽始祖林公对照考证   

      考证一:《闽书》中的林浦是闽县人,始祖“公讳瀚,字亨大,姓林氏,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间入闽,遂世为闽人”。(《濂江林氏族谱》53页)。两公均为闽县人 。
    
      考证二:入闽年代:《闽书》中记载为唐末。始祖记载:“公讳庭字利节,号虚江,其先光州固始人也,唐末避乱入闽……”,两公均为唐末入闽。   

      考证三:书中“避地海滨”之“海滨”今在何处    福州距今约5000年前大部份地域仍是一片海湾,露出水面的有高盖山、鼓山、平山、城内三山等…    
约在三国时代前,海面下降,海岸退到接近今天的位置(摘自《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州市区水陆变迁图》208-209页)。   
到唐朝,闽江水位下降,开始出现沙洲,许多湖塘淤塞,渐成农田,并有了居民,衍生村落。(《福州地名》290页)。   
但此时尚未形成整块南台岛,而是分割成很多大小不等的沙洲,江面比现在大得多。参阅《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江北岸在古田路、五里亭、横屿等,南岸五虎山等,江水是卤水。
《唐志》:“闽县东五里(现五里亭)有海堤,大和三年(827)令李茸筑。初,每岁六月潮卤咸,禾苗死,堤成潴溪水殖稻,其地三百亩皆良田”(《三山志》178页)。
  所以,唐末福州人习惯称闽江下游为“海”,称两岸为“海滨”。    “避地海滨”应包括台江之下至闽江口原属于闽县的闽江两岸(不包括当时连江与长乐海滨)的所有村落。当时林浦乡属于该范围之内的一个海滨村落。
  
      考证四:寻找在山巅水崖之处的千年古井:    古井必须挖凿在山麓之处,否则泉水乃是卤水。每个村落都有几口井,但说到千年古井,就屈指可数了。不仅数量少,且挖在山麓,又要靠近岸边,那就更少了。   
林浦乡有一口宋井,建在平山西麓,井栏石刻是宋天圣二年(1024),井栏用整块花岗石凿成菱形,高0.6米,井内径0.84米,外部环刻“××建造井一口,时天圣二年,中老甲子岁仲冬乙月”。题字人:黄生六、黄庭中。建井人,姓名字迹已难辨认。笔者认为这宋井就是五代初的林公井。因为宋朝闽江水更为淡化了,不遇潮汛,江水可直接饮用,井的效用日趋见微。再加上长期缺乏疏浚,淤泥逐年堆积,一百多年后至宋朝,井已临废弃。于是宋天圣二年(1024),××人重浚废井,并加上花岗石井栏。又过486年即正德五年(1510年)井内淤泥严重,又濒临废弃。再由尚书林瀚等18人再次重浚修好。明初,祖谱既已焚于兵燹,祖宗名讳无可稽查,这尊无名神像难免受到冷落。又过几十年,林瀚尚书之孙林炫进士在门匾上写上“井上莲台”四字,也许有人认为此庙可能是观音堂,井为观音井,但这不可能。因为庙内及井栏上面连“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简单的佛语都没留有遗迹,怎能说是佛堂?道与佛、庙与堂是有区别的,观音佛何时安在神台并不重要,但古迹的存在,将会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考证五:可维舟处的古码头:    林浦古码头有3个:
其一绍崎潭码头(天然码头)曾是南宋端宗皇帝南下大军驻扎林浦时的主要码头。“平山在凤山东,少帝航海时,驻兵于此,以其崎岖,铲而平之……还有九曲山。”(《闽书,坊域志》41页)。
  
其二:濂江书院前沿,山麓岩石延伸的码头(天然码头)后拓宽。   
其三:泰山宫前,也是山麓岩石延伸的码头(天然码头)后拓宽。    林浦村落唐前已有先民,主要是以捕鱼为生的疍民。他们以船为家,或在岸上搭盖简易的棚屋,其村落早期是渔村,因为这里有通向福州的道路和天然码头,所以林浦在历史上很早就是渔产品的集散地。“濂江古江名,今并入闽江。古时闽江下游,渔产品均先运至林浦,然后再运抵福州。(《福州市百科全书》325页)。     

   考证六:“以给行人”的古井凿在大道旁:     
林浦古井座落在现“林浦炽”厝旁,井前是泰山宫经龙骨街再经林桥头通向福州各地的大道。它曾是宋端宗走过的道路,人们为了纪念他,取名“龙骨街”。也是三个码头上人员的往返必经之路。   

 考证七:寻找林氏后裔聚居的千年古村落:     
上文已对“避地”作过简略叙述,唐时它可能包括现台江以下闽江两岸的地域,即今旧闽县所有的林氏村落。

《八闽祠堂大全》有关林氏居住群体有:   
(1)盖山镇仕宅村林氏(不靠山不靠江);
(2)盖山镇吴山村林氏(控鹤林);
(3)螺洲镇螺洲林氏(无山麓);
(4)盖山镇后坂村林氏(不靠江);
(5)建新镇潘边村林氏(可能属于侯官县);
(6)建新镇浦上村六桥林氏(始祖林硕德);
(7)城门镇城门城林氏(九牧林);
(8)城门镇敖里村林氏(九牧林);
(9)城门镇清岗村林氏(九牧林);
(10)城门镇龙江村林氏(九牧林);
(11)城门镇湖际山后村(九牧林);
(12)林浦濂江林氏(固始林,有山巅水崖,千年古井);
(13)仓山镇郑安村林氏;
(14)亭江镇长安村林氏(始祖永寿公);
(15)亭江镇长安村沃里林氏(始祖永寿公);
(16)亭江镇洪塘村林氏;(
17)尚干镇林氏(始祖林穆公);
(18)琅岐吴庄林氏;
(19)琅岐金沙林氏;
(20)上街镇六桥林氏(始祖硕德公)。   
林浦是具有千年历史文化人口较多规模很大的固始林氏聚居地。   

考证八:《闽书》中人林浦的身份:   
《闽书》中林浦是官还是民、传记中没有直接交待,现只能从有关的资料中予以推测:
(1)新疆伊犁称林则徐挖的井为林公井(《林姓史话》277页),称林则徐为“林公”,他们把林则徐视为当地坎儿井的谛造者,能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2)唐末传记中林浦与李相,陈霸先、陈寅三人在《闽书》中并列在一起。他们四人都是专门为别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好人,所以同时被载入史册。    传记中李相、陈霸先、陈寅可能任官致仕。笔者认为,林浦任官的可能性较大,官阶不比以上三人低。   

考证九:跟随王审知入闽的人员封官诸考:   
这里主要摘录以林氏为主的王审知随员,其次是异姓随员封官情况:   
三王中有十八姓随员,
林延皓被任命为拱辰,控鹤都指挥使,成为吴山控鹤林始祖。   
林硕德被任命为都指挥使,成为上街六桥林氏始祖。   
林穆因避难入闽,后跟随王审知并在军中运筹帷幄,后封为左朝奉大夫,成为尚干镇陶江林氏的始祖。
但也有一大批士子入闽后不愿为官,宁可过隐居生活,他们中有林延甲、林,林谱在闽清隐居,林阳泰在长乐隐居,林元桢在长乐隐居,林陶在梅溪隐居,林靖在长乐隐居。

其他姓氏避难入闽追随王审知,后封大官者有:   
翁承赞封丞相,是王审知最敬重的一位旧唐幕僚(《王审知年谱》126页)王审知“好礼下士”王淡,唐相溥之子。王溥为朱晃所杀。杨沂丰,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王审知传》)。   

唐末,在岩石中凿井是件不容易的事、一个不小的工程。无论从人力或财力上讲,都不是小数字。作为个人承办这样的工程。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应具备对避难人同情之心,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   
二、经济上能承受凿井所需一切费用。普通农夫或士绅都难以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这只有同为落难的人,能深知其苦,才有这样的同情心。其次,只有任职为官的人才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据此可以推测《闽书》传记中凿井人林浦是先期到达林浦村的落难士子,是旧唐幕僚。   

综上九点考证,《闽书》中的林浦与濂江林氏入闽始祖林浦公,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两公是否同为一人,由于时间短促,笔者水平有限,仍感论据不足,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林氏后裔及学术界有识之士,会以更充分的论据予以证实。   

后人为了永远纪念始祖谏议大夫为官清廉和凿井的功迹,取井名为林浦井,取村名为林浦村。
发表于 2007-12-15 19: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名的望族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8 23: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据不充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8 23: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发现我以前在这个贴的回复被删掉了??难道言辞激烈了。。。。还是记错了,是在天下林氏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16: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靖字阳泰.不要搞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4: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据很牵强,臆测更多啊.
祖上也是林浦出来的,俺以后多关注下这方面的史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5: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清大宗谱的    第二章分支蕃衍    第二部分固始林   二、阳泰林    靖公,字阳泰,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随王审知入闽,随后卜居长乐首祉,为首祉林氏始祖。首祉林亦称阳泰林。
   十、西江林氏    西江林氏系林靖公后裔。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封闽王,靖公任宰相。
   请教各位宗长,这里的林靖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7: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浦濂江林氏入闽始祖身世考] 一文中,有:“一大批士子入闽后不愿为官,宁可过隐居生活,他们中有林阳泰在长乐隐居,林靖在长乐隐居。”,这确是該文錹误,把林阳泰丶林靖当两个人了,我也犯过同样錯误,不是为自己錯误开脱,在引述的時侯确沒有过细看,甚至想都不想,就发出來了,愿与大家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7 17: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3116631先生的意见,林阳泰和林靖是同一个人,那么,福清谱的阳泰林和西江林就可以合为一个分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09: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乐首祉村林阳泰衍派和南乡小祉村林靖的衍派的族亲们最清楚,如果你们是一个祖宗,那么,林靖就是一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1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资料][百家姓]林氏:林靖原是留后监军,受封为忠烈侯,随王审知人闽后则成为长乐县南乡小祉村的林姓开基祖。又据一枪千倒先生家谱:始祖阳泰公 ,讳靖,仕唐,随王入闽,为留后军都统使,卒溢忠烈侯。我认为林阳泰丶林靖是同一个人,这一枪千倒先生应该比我们更清楚,请他说说,我也想搞清楚南乡小祉村林姓和西江林是怎么回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8 20: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3116631先生的指教。福清西江林氏是福清固始林的最大支派,也是福清林氏的最大支派之一。据福清大宗谱的统计,全宗人口达13000人;并且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旅印尼侨领、世联副主席林学善是西江人;世联副主席、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名誉会长、印尼金峰集团董事长林文光(林文善长子)也是西江人。因此,对他们的祖源不能含含糊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08: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查西江林氏,他们已经知道,长乐首祉是他们的祖籍地,那就证明福清大宗谱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里予先生,请你不要客气,提出问题,大家讨论一下,是很有益的,我其实也不清楚,只是据一枪千倒先生的家谱分析谈自己的看法,如果錯了,我会接受正确的说法,南乡小祉村开基祖是林靖,这是我找到的[百家姓]林氏一家的说法,林靖和林阳泰是一个人,也只是我据一枪千倒先生家谱及林靖丶林阳泰资历介绍相同而认同而已,还不能就确定,而西江林是否就是阳泰林分支,还未看到任何资料,更不能确定.还需要我们找到证据,特别是西江林的后裔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09: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九牧林氏》载:“第二章  八、九牧八房  1、长乐首祉林   靖  迈公曾孙,简言三子,一名阳泰,任都统军都副使,过祉溪慕其有炉山之险峻,遂家于此。靖公生三子:珙、璧、篪。、、、
   林靖又名阳泰,既是九牧林,又是固始林?
   请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19 18:24 , Processed in 0.048035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