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742|回复: 2

兄弟三院士 林同骅、林同炎、林同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1 16: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兄弟三院士 林同骅、林同炎、林同骥航空及工程力学大师:林同骅

福清地灵人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古往今来,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祖籍我市东瀚镇东瀚村北窗自然村的林同骅、林同炎、林同骥,就是这些人物中的佼佼者,被人誉为“兄弟三院士”。其中,林同骅现为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林同炎生前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林同骥生前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他们的辉煌业绩不但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成为一代大师,还名扬海外,成为共仰的丰碑。三兄弟的子孙后代,亦取得非凡成就,他们或专家,或某学科带头人、或某领域突出者,不仅为国家赢得了崇高荣誉,也成为百万玉融儿女的骄傲。林氏世家被世人称为“科技之家”。有关他们的突出成就待资料周详后另行介绍。
由于林同骅、林同炎、林同骥三兄弟长期在外学习并从事科学研究,关于他们的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令乡亲们所鲜知。作者试图从手头所掌握的部分资料写成该文,以飨读者。

林同骅,1911年5月26日出生。翌年,随时任重庆电报局局长的祖父林福熙迁往福州。1914 年随父亲林若卿移居北京。幼年时由父亲、叔伯教《四书》、《五经》、《左传》。1924 年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4年后毕业。当时燕京大学移新校址,汇文毕业生可免考升入燕大,林同骅遂随同学们一起升入燕大,主修物理。一年后,其父以燕大毕业后觅职无把握,而交通大学毕业后即由铁道部分配,嘱林同骅转考交通大学唐山学院。1929 年,林同骅入校学习,攻读土木工程系。不久,父因病失业,他*兄弟、叔伯接济,方完成学业。由于交通大学各院校第一名毕业生可到美国深造,林同骅发奋学习,在唐山学院,每学期成绩在全年级均居第一。不想由于种种原因,到美留学事宜被停办。
1933年,电机系教授朱物华告诉林同骅本年度招收留美公费生,叫林同骅报考。因林同骅成绩名列全班前四名,故被保送到南京参考。不久,林同骅到山东水利训练班教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自己已由清华大学录取,并派往美国学习飞机机架设计制造。得此航空救国的喜讯后,林同骅十分兴奋。出国前,他在杭州笕桥航空学校附属工厂见习。见习5个月后,他到南京飞机修理厂及上海海军飞机厂各见习数周。当时,恩师钱昌祚认为他应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于是,林同骅于1934年5月赴校,并见到了在柏利克利加州大学任教的堂兄,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学者、莎士比亚研究权威的林同济。林同骅在该校不攻读博士学位,而以两年时间攻读关于设计制造的课程,余一年时间到美国各飞机厂实习,以便理论能与实践学识相结合。1935年,林同骅到密歇根大学学习,1936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37年,林同骅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到祖国,先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和航空研究所从事研究及教学工作。因当时日本侵略华北,他随研究所迁南昌,又迁成都。不久后,林同骅到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抗战时期,因需要飞机甚切,林同骅和同事用南昌运来的材料零件,仿造出苏式E—16型驱逐机20架、训练机30 架。1939年,林同骅结婚后,由重庆到昆明返清华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先后任讲师、教授。当时,因日本侵华日急,林同骅又回飞机厂继续仿造飞机,以助抗战,不久升任工务处处长。为抗战需要,国家成立了新飞机试造室,直属工务处,由工务处主持设计试造,试造室主任便是林同骅。成员之一有他的弟弟林同骥。1944年,试造成功的飞机运往重庆试飞,试飞的有林同骅本人和志愿上机者林同骥。1944年8月18日,林同骅和同事驾机由重庆飞往成都,完成新机的处女航。该机的机身机翼均用木料制造,毛重4.6吨,可搭乘10人( 包括驾驶员2人),航程1600公里,飞行高度4500米。此机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试飞成功的首架运输机,被定名为“C 1010运输机”。现在,北京中国航空博物馆已为该机制成1:1模型进行陈列,以展示我国在1944 年飞机制造的历史水平。
抗战即将胜利时,为了发展航天工业,国家设立了工业局。林同骅率领飞机设计组一行20余人赴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学习喷射机设计。后因该公司索价昂贵,1947年移往英国落斯脱公司设计我国第一架喷汽机。可惜因为缺乏经费,于1949年停止了设计。1949年,林同骅由英国转赴美国底特律大学任副教授。林同骅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1953年,林同骅读毕博士学位时已经42岁,次年升任为教授。1955年受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之聘,任工学院教授,同时在飞机公司及直升机公司当顾问。1951年起,致力于复晶体塑性理论的研究,创立了“复晶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理论”。该理论适合各项物理力学条件,并符合试验结果,得到前苏联、日本、捷克塑性力学学者的一致肯定和赞扬。1968年,林同骅发现自己研究的理论也可应用于研究金属疲劳裂缝萌芽上,这在冶金力学上是一个创举。林同骅用微观力学解释了裂缝萌芽在显微镜下照出的许多现象,此项研究由美国联邦政府科学研究机关资助并继续研究。1977年,林同骅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直至1978年退休。此后,由校方续聘为局部时间教授,并指导多名来自祖国的博士生。
林同骅毕生从事航空工程、工程力学、非弹性构造、金属疲劳等分析研究。在美国底特律大学任获博士学位后,专门从事力学理论研究,写出洋洋巨著——《非弹性结构理论》。还发表关于结构分析、塑性力学、疲劳力学的论文数百篇。林同骅曾荣获美国国家工程院工程师最高奖,曾担任美国航天航空部高级工程师、顾问,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金属疲劳研究主持人。1988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Theodore von KarmanT 奖”( 该奖每年在全世界仅选一位) 。1990年因其创立微观塑性力学及微观疲劳裂缝萌芽理论,对非弹性结构分析的非凡贡献,先后被选为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1990年)、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如今,在西南交通大学的简史里,还写着“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一百多年来,培养出像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林同骅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工程界权威……”之类的文字,将林同骅与茅以升、竺可桢等大师相提并论,足见其在土木工程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林同骅在科技研究方面也取得非凡成就,主要有:由美国科学研究署及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微观塑行力学(1954—1978 年)、由美国空军科学研究署资助研究循环机械及热载重(Mechanical and Thermal Loadings)对材料损坏的作用,等等。
1991年,为庆祝林同骅的80寿辰,祖国有关单位为其在北京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学术报告会。随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塑性力学和细观力学文集》。1994年,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同骅航空事业奋斗记》,书中详尽介绍了林同骅的航空奋斗史。 林同骅退休后和堂弟林同坡致力于推进祖国乡村图书运动,2002年5月资助云南大理市太邑彝族乡设立瑞贻健华图书馆。
林同骅的故乡情怀十分深厚。当作者采写完本文,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传到远在美国的林同骅,并告诉他彼此同属宗亲时,他异常高兴,立即回了信,信中流露出怀念祖国、怀念故土的感情。还亲自特快邮来了英文版的《林同骅航空事业奋斗记》,并对作者文稿中的错误之处进行了订正。


林同炎,原名林同棪

1911年出生。祖父为清代进士。父亲林鼎章,早年中举,民国后攻读法律,是一位法官,曾任北京最高法院法官。母亲操持家务,家境小康。父母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林同炎六七岁就能背诵《左传》、《四书》。
林同炎1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因成绩优秀跳级提早毕业。14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当时的最高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他每试必冠,是校长茅以升、教授孙宝琦的得意门生。他曾说,我的科学工程的真正基础是在唐山交大4年学习期间奠定的。林同炎后来接受恩师茅以升的建议,把“ 棪”改为 炎”,认为“既好懂,又代表自己是炎黄子孙”。
1931年,林同炎毕业,后由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执教的大哥林同济的资助,到该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学士学位。在柏克莱分校,他参与了举世闻名的旧金山金门大桥与海湾大桥的研究工作。1933年获硕士学位。林同炎的毕业论文《直接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建筑界,他所阐述的方法被命名为“林氏法”而广泛应用。刚到美国时,他只想当个小工程师,没想到最后却成了享誉国际的世界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世界级建筑工程大师。
1933年,林同炎为了报效祖国,回国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工信公司总工程师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主持过沱江大桥、成昆铁路及宝天铁路的设计与施工,为成渝铁路设计了1000多座桥涵。
有一天,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位上级,将成渝铁路线上最大的沱江大桥的设计图纸拿给林同炎看。林同炎看得很认真,他发现图纸有问题,于是对上级说:“你的设计完全错误。”上级勃然大怒,骂道:“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竟然目中无人。”就把林同炎轰出门去。过了几个小时,上级把林同炎找来,说:“我们开会研究过了图纸,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从明天起,你就是桥梁课的课长。”这个故事当时被传为佳话。
林同炎性格耿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谋生路,曾一度(1943—1945年)被迫做包工商。1944年,他在夫人高训铨的建议下,写信给加州州立大学的杰姆逊教授,表示愿意回到母校教书。1946年,他携夫人赴美定居,先后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结构工程系主任、全校改进委员会工委,荣获该校多种最高奖。1951年,林同炎领导研究小组,为建成加州第一座跨度达33.5米的预应力大桥——洛杉矶阿罗约基柯河人行桥,做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他第一次发表了两篇有关预应力混凝土的论文。1953年,他荣获美国政府的奖金。此后前往比利时,进一步从事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以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富尔白兰奖金”。



1953 —1954年,林同炎深入研究法国弗雷西内工程师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预应力学说”,创造了“预应力学说”理论体系,被誉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1956年完成厚达466页的成名力作《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同时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翻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的理论很快在许多预应力工程界推广应用,仅美国到1960年为止,就建造了2052座预应力桥梁,总长达68英里。林同炎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1954年,林同炎从欧洲回到美国,着手两件事:一是创建“林同炎工程事务所”,并承接世界各地的工程。林同炎是个敢于创新的人,他将“预应力混凝土”的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大大节省了建筑材料,既降低了造价,又缩短了工期,建筑物因而设计得更艺术,造型更美。但许多建筑界的同行,却横加怀疑,认为林同炎减少材料,房屋不牢固,短期内有可能坍塌,简直就是偷工减料,最终引发官司,并要吊销林同炎公司的营业执照。官司打了两年,到1972年,已到白热化程度。恰恰此时,中美洲发生强烈大地震。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灾情严重,市中心511个街区化成废墟,惟林同炎设计建造的一座60米高、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巍然屹立,所受损失“仅为电梯井壁联系梁开裂”。
有人就好奇地问林同炎有何绝招。林同炎说,他在设计这座高楼时应用了中国哲学中“柔能克刚”的思想,采用了分阶段抗震设计,使建筑物具有柔性,以柔化强,故能在强震中不倒。
林同炎的学生问他:“你设计这些创新的工程,不怕出问题吗?晚上睡得着觉吗?”林同炎笑着答道:“我睡得着,而且睡得很好。胆子要大,同时也要心细。思想要放开,而设计中各项细节都要想到,要想到底。施工工人、材料条件,风、雨、地震、监工等等等等,都要想到。有些问题比如风、地震、钢索材料维护等,还要请教专家,甚至多位专家顾问咨询,听他们的意见,才有把握。我所设计的所有工程,没有一个出问题的。”
美国同行高度赞扬林同炎在建筑中应用中国哲学“柔能克刚”的思想,并尊称他为“美国预应力学的功勋人”。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此事。世界建筑同行纷纷向林同炎祝贺。从此,林同炎和他的公司声名大噪,再没有人敢和他打官司了。
林同炎着手的第二件事,就是创建了“预应力学会”,并在美国国家研究所的赞助下,集资约1亿美元,在旧金山组织召开了世界预应力混凝土讨论大会,亲任大会主席。与会者有27个国家的1200多名专家。会后,美国出版了《林同炎》专刊,给予林同炎高度评价。
从1960年到1972年,林同炎以工程教育上的杰出贡献一直担任柏克莱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1972年,他将“林同炎工程事务所”改名为“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亲任董事长,还在世界各国分设了子公司,大规模开展建筑设计的施工业务,一年的营业额就高达10亿美元。他的活动已超越一个单纯的学者范围,而成为世界性的企业家了。

1992年,林同炎在北京创办“林同炎咨询公司”。他说,创办公司的目的主要不是赚钱,而有三个目标:对祖国做贡献、引进新技术、培训人才。林同炎说:“ 我急切希望把知道和掌握的国外新技术带回到国内来,传给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




林同炎因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设计、建造了百余座美仑美奂的悬臂拼装桥、悬臂浇铸桥、悬吊桥、斜拉桥、公路及房屋建筑而举世闻名。
横跨欧非大陆地中海出口的直布罗陀海峡大桥,峡宽海深,桥址有14公里、30公里和44公里三个跨海宽度的选择,世界各国研究专家多采用30公里跨海设计多桥墩的方案。而林同炎设计了与众不同的桥式方案,不但更好地保持航道畅通和避免船只冲撞,造价估计也降低到84%,即节省大约10亿美元的资金。林同炎大胆的方案得到了普遍赞赏,他的论文获得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会颁发的第一名的奖状。该会称林同炎“远瞻人类和平与四海于一家。”
林同炎早在1958年就构思设计连接东西两半球之间的85公里长的白令海峡大桥。他的设计方案是《洲际和平桥——两半球再联成一气》。林同炎说,这座桥修成后,全球五大洲均可在陆路上交通来往,具有全球性意义,把它命名为“和平桥”再恰当不过了。他的构想是:220孔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桥梁,主跨550米,桥下净空60米,以便通航,其他跨度360米。桥修成箱形封闭式,箱上桥面在短暂的暖和季节可以走汽车,箱内有暖气设备,上层是双轨火车道,冷天汽车装进火车过桥,下层供管道和其他设备。林同炎说:“(造桥)技术上没有问题。建桥估计要用约600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材料,造价42亿美元,工期5年……”林同炎写道:“造桥目的是联通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两岸,贯通世界各大洲。两个半球的联通不仅只是“实”的连接,它还将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政治文化联系的纽带。
1986年,当美国总统里根给林同炎颁发最高国家科学奖时,林同炎一手接过奖状,一手递上他修建“和平桥”的建议,并说:“这是修建联通俄美的“和平桥”建议。40亿美元造价像是很高,但如采纳建议修桥,那省下的军备费用,足够修一百多座这样的桥。”里根笑着接下了建议书。林同炎此举成为当时轰动国际的新闻。
半个世纪以来,在林同炎一贯的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林同炎国际咨询公司”还设计修建了一系列壮观、独特的伟大建筑,如——
世界上最大的双曲线抛物面壳顶结构的波多黎各体育馆;
首创使用后张法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高40层的新加坡工商联合大厦;
地震时成为市民们紧急“避难所”的旧金山地下展览厅;
世界首创、开建桥业风气之先的哥斯达黎加跨越深谷的倒挂式悬索桥;
与周围山景红绿相映,成精美景观的台北关渡桥(该桥出现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的封面上。林同炎公司设计修建的工程项目在该杂志封面出现已有10次之多,是其他任何工程单位所没有的);
闻名遐迩的曲面斜拉罗卡巧克桥(此桥虽因故未建,但被公认为适合当地情况的最佳造型。《先进建筑》杂志在923件参赛建筑设计中,惟独选中此桥刊登封面并颁发首奖);
林同炎设计的旧金山莫斯康会议中心是一重无楹柱的地下建筑,居然在地面下10多公尺的深处,令人称奇。该中心会议厅能容18000人开会,餐厅可供6000人同时用膳,舞厅可容4000人翩翩起舞。如此庞大的会议中心,却无一根支柱,只用了8对拱架来承受上面的压力,引起世界轰动,被誉为“结构的计算和视觉观感”的奇迹;
1977年,林同炎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厦,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建筑设计大赛第一名;
巴拿马运河现有的大桥是由美国人设计建造的,于1962年建成通车。40年来,它一直是巴拿马内陆的交通要道。随着交通日益繁忙,这座大桥早在多年前就已不堪重负了。于是,巴拿马政府决定在运河上再建一座大桥,以缓解交通的压力,各国建筑师纷纷竞标,结果林同炎竞标成功。林同炎为巴拿马运河设计的大桥长10000米,高80米,上有6条车道,是一座大跨度悬吊式水泥桥。现在该桥成为巴拿马的标志性建筑物;
林同炎还大胆构思了横跨直布罗陀海峡连接西班牙和摩洛哥长达9公里的跨海大桥。如果该大桥顺利建成,将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
林同炎时刻想到科学家要为社会谋福利。他设计了核电站预应力保护罩,以防止核辐射、核扩散,受到高度肯定。他还设计出利用33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进行发电的“预应力混凝土发电站”,为人类开发能源开拓了新领域。
…………







林同炎生前得奖无数,荣誉辉煌。1974年,国际联合预应力协会颁发给他该学会最高荣誉——“福森厄特奖章”和“福纳西内奖”。
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联合房屋研究委员会曾颁发给他“四分之一世纪贡献成就

1986年3月12日,他荣获美国总统里根亲自颁发的美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美国政府赞誉林同炎“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不仅跨过了科学与艺术的壕沟,还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隔阂”。
1987年,林同炎得到美国咨询工程师学会的最高奖状——“功绩奖”(他为获得此奖惟一的华裔人士),表彰他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突出成就,称他是“工程界的先驱者”,说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同时是教育家、研究者,其工程设计的创意和优雅造型,使全人类均共受其利”。该奖自1952年起,规定每年只发给一人,获奖者包括美国的两位总统胡佛及艾森豪威尔。林同炎是该奖颁发34年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得奖者。他为炎黄子孙在国际科技领域争得了崇高的荣誉。
1994年,他获得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全校教育改进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校友奖”。此奖每年从30多名万校友中仅遴选出一名。
另外,他还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的“Freyssinet Medal奖”、欧洲以外惟一的法国建设协会的“Albert Caquot Meaal 奖”、全美顾问工程师最高奖、美国首届OPAL奖(美国工程及工程师奖)等等。
除此之外,林同炎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时也是获选美国工程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设立的首届4个杰出奖项中,他又是“设计类”奖的第一名得主。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了表彰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特殊功绩,特将该学会的“预应力奖”该为“林同炎奖”。此奖为最早以中国人命名的科学奖。
加州大学特别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和最高奖——“柏克莱奖”,并设立了“林同炎纪念馆”。
美国建筑工程界最权威的杂志《工程新闻记录》曾选出125位在过去125年对建筑工程最有贡献的人物,林同炎和建筑大师贝聿铭、桥梁专家邓文中、“污染防治先生”林作砥4位华裔同时入选。

林同炎还曾获得美国、中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4个名誉博士学位,并先后被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林同炎一生著作等身,仅世界性影响的论文就高达百余篇,而且这些论文“都极具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他在国内出版了《林氏文选》。他所著工程书籍共有3本问世,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房屋与桥梁系统》。这些著作如今都已译成欧、亚各文,风行世界各地。
“林同炎的设计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大胆和创意,他深信:将现实条件和力学的美融合在一起,加之对结构前卫的认识使他能够做出前所未有的设计。正是基于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近乎完美理解,林同炎改变了建造领域的历史——使得高耸、优美的大跨结构能够从容面对荷载、地震、飓风的光顾”。“林同炎一直试图通过他在技术和结构工程领域的努力将人类社会带往一片更加宽广的领域,他的激情正在激发着全世界工程师的创造性。”——这是世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林同炎曾经毫不留情地批评那些守旧、浪费、丑态百出的设计,勇敢地捍卫正确而美好的工程理念。由于他的影响,加州海达德到圣马特奥的大桥方案得以重新选择,美国桥梁界称这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林同炎曾说:“花无数的钱制造威力无比的炸.弹和其它武器,但不到十年它们就落后了,你不得不抛弃甚至销毁它们。我们建造大桥吧,因为她是永恒的!”


林同骥 原籍福建福州人,生于北京。1918年12月12日~
    空气动力学家。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弹性力学方面给出复杂翼型截面柱体扭转弯曲问题的精确解。对圆柱薄壳的轴对称振动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解决了既有转动惯量又有横向剪切的双重效应问题。建立了皮托管测量稀薄气体总压的实验分析理论。主持建立中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得到了第一个超声速流场。在导弹弹头烧蚀防热、防热材料及结构定型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提出独到见解,对发展中国导弹研究起了重要作用。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座U型振荡流动实验设备,并给出了矩形截面直管粘性振荡流的精确解。在提出无粘跨声速流场分析的流线摄动法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发表于 2010-9-1 10: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梅林世系、东瀚、云庄、三院士自己族谱的记载,三院士系九牧长房林苇的“苗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 09: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文中:林同骅,1911526出生。翌年,随时任重庆电报局局长的祖父林福熙迁往福州。……1914 年随父亲林若卿移居北京。林同炎,原名林同棪 1911年出生。祖父为清代进士。父亲林鼎章,早年中举,…….。他们的父亲名字是否有误?这些资料出自何处?
三院士是闽林58世、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希僧公30世孙。三院士同是林福熙之孙,但非都是同胞兄弟,林同骅院士是林福熙长子斯钦的长子,林同炎、同骥才是胞兄弟,分别是林福熙次子斯璧的次子和三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25 , Processed in 0.04158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