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5882|回复: 9

广东吴川林氏族谱如何?林召棠有没有迁去高州的后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0 12: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广东阳春林姓的,但我爷我奶<我奶还是南天王陈济棠夫人莫秀英的朋友>都是高州人.听他们说,我爷小时候他们全家住高州城,后来1900年左右高州鼠疫,我爷的爸,大哥都死了,剩下9岁的六伯公,7岁的我爷,5岁的九叔公.他们不知怎样去了高州泗水.到现在六伯公的三个儿子还住在高州泗水,我爷与叔公49年后就上了阳春. 因高州鼠疫时他们都是小孩,没留下族谱.我爸未成年时我爷又死了,族源更不可考.我们辈份排字都没有.我爸只说我们与林召棠同宗,来自福建.<这也矛盾,林召棠是吴川人,怎会来自福建呢?>但我高州的堂伯告诉我说林召棠是我们的二世始祖,我们来自吴川.他们都共同认定我太公晚清时是住在高州府衙门对面,跟林召棠有关. 哪位了解的同宗能帮我理清一下,不胜感谢.
发表于 2007-12-10 14: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川县有清时属于高州府管辖,如若君属状元林召棠同宗,当可到吴川县吴阳镇去查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2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奶讲,她嫁我爷后我太婆将一箱珠宝,两箱书,一件狐裘交给她保管,说是祖传的.&lt;这些东西不象是普通人家所有,但也不能确定与林召棠有关.&gt;后来珠宝与狐裘解放前在阳春被土匪抢去.&lt;后来他们总结,如不挨抢可能就会成地主被灭种,所以对寻根的事一直意欲都不高.&gt;两箱书,倒留到解放后,我爷我奶都不认得字,无法知书讲什么,后来被人检举说收有"反书",我奶怕将书全烧.与祖宗宗室联系证据全没了.只是她说这些书从高州城出来我太婆一直带到,视若命根,后来莫五姑&lt;我奶对莫秀英称呼&gt;想要,我太婆还留出几本,其他的只给他们抄了一遍.&lt;这些书疑不是一般的书&gt;<BR>&nbsp;&nbsp;&nbsp; 加上我爸说是林召棠的同宗,来自福建.高州的堂伯又说是林召棠的直系后人,来自吴川.大家觉的牛头不对马嘴的,更没心思去关心这事了.<BR>&nbsp;&nbsp;&nbsp; 现在只有吴川的林召棠后人或对林召棠有研究的学者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迁去高州的是林召棠的是同宗,那我们很可能是他同宗,我爸说的对.如迁去高州的是林召棠的是子孙,那我们很可能是他的后人,我伯说的对.又或是,林没有同宗或子孙迁去高州,那我们与林召棠没关系.<BR>&nbsp; 我是很理性看这个问题的,所以我没贸然回吴阳寻根也因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滚,珂第

祥留五色云。” > 林召棠很珍重这副对联,把他放在画像的两边.三公,古时太傅,太师,丞相称之,也就是说,在林则徐看来棠有一品大员的气度样貌,如今只居五品虚职,作为同姓与同辈人,对他深表惋惜,但又提出殷切的期望:珂第

祥留五色云.意思是,将这种风水保持下去,你家还可出大人物的.这种期望还有另外含义,看来林召棠今生是没什么作为了的. 当时作为二品大员,两广总督的林则徐有这种看法一点都不出奇.但,林则徐的这种期望在棠家没有实现,至今也没听说过棠家出过什么大人物的.相反,徐家后人凌青是一作家,还有后人在美国当选议员.这究竟是为何?
       还得从儒家说起,儒家实际就是愚家,愚弄大家的宗教.它孝啊,悌啊,三纲五常啊<“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都是表象,是愚人工具,实际搞的就是上智下愚那一套.
      棠作为儒家的原教旨派,他入得四书五经,却出不来了,能给人"下愚",却不懂"上智",不懂利用那套愚人之术骗更多的人.可以说,林召棠在社会实践这一科交了白卷.
     孝啊,悌啊,三纲五常啊那一套,西方没有,他们不照样繁衍得很好,比我们好多了.
      林召棠无谓不孝,无谓不悌.但孝悌这东西,从何而来,如何实践那是大学问.
      古时,生产落后,实物来源不稳定,部落中经常为了部落不致于消亡,常常将有限的实物给了小孩和怀孕或哺乳的母亲.<这在西方研究的动物中很多也有此现象,如狼群,哺乳中的母狼特强壮,实物缺乏时,它会杀吃老弱狼.黑寡妇蜘蛛和螳螂把"丈夫"当实物,它们都是不孝不悌的,但他们的奖品是种群得到延续.科学证明,相反的物种更易灭绝.>年老体弱,有病的经常得不到实物,或被抛弃.人毕竟是人,古人看不得这些,贬之为"不孝不悌".那孝悌就做为古人的一种理想了.
        但可悲和可笑的是,又孝又悌的国家经常被不孝不悌的蛮族所征服,他们为了便于统治又宣扬又孝又悌.接着又给不孝不悌的蛮族所征服.中国历史是这样发展的,欧洲和印度也有类似现象.
       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四书五经里都没有,林召棠不懂也不奇怪.那人家如何懂得?小圈子交流,"有样学样,无样学看世上",棠可能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姚文田死后,认得最大的官是他自己.这就决定他一生命运了.
      棠<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 贫民>,这又是他一失败.虽然合孝悌原则,却违反了"物竟天择,优胜劣汰"原则.还有就是:棠未为过实官,本来就不富裕,"杯水车薪,水弃而火不灭".就好比:有一万个人,你每人分一元,你得拿出一万元,你出了很多,人家得的却很少也解决不了问题,自然不会感激你.相反,你每人抽一元,大家觉得不多,你却得一万元,你拿出五千元去帮一两个人,问题解决了,人家会跟定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6: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吴川林氏第22代后裔。霞街林氏始迁祖永公,字长修,号兰屿。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乃九牧长房、端州刺史苇公第十五代孙,监簿上林矩公第七代孙时杰公之子。南宋孝宗淳熙年(1174—1189)间由宋明经(1)入任海南儋州学正、琼州府教授。解绶后,为避中原战乱及羡广东吴川吴阳山川之秀美而由琼入粤,卜居霞街。配睦氏,出三子。长子屏山公,乡举孝廉。次子兼山公、三子可山公,同科解元(2)。念祖开基发源迄今八百余载,世阅宋元明清,裔衍三十余代,子孙蕃衍于两广、两湖、琼云及海外,播迁宗支村庄四百多条。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出了一名状元林召棠。林召棠是粤西地区唯一一位。◆林召棠(http://lin.5d6d.com/thread-2199-1-1.html)  广东吴川人。字爱封,号芾南。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6: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奶讲,她嫁我爷后我太婆将一箱珠宝,两箱书,一件狐裘交给她保管,说是祖传的.<这些东西不象是普通人家所有,但也不能确定与林召棠有关.>后来珠宝与狐裘解放前在阳春被土匪抢去.<后来他们总结,如不挨抢可能就会成地主被 ...
linsheng697 发表于 2007-12-10 22:32
吴川林氏有人迁到高州。但不知什么时候。哪世迁出的。代我回家看下霞街林氏族谱才知。请加我QQ6018195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6: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广东阳春林姓的,但我爷我奶<我奶还是南天王陈济棠夫人莫秀英的朋友>都是高州人.听他们说,我爷小时候他们全家住高州城,后来1900年左右高州鼠疫,我爷的爸,大哥都死了,剩下9岁的六伯公,7岁的我爷,5岁的九叔公.他们不 ...
linsheng697 发表于 2007-12-10 12:16
吴川林氏有人迁到高州。但不知什么时候。哪世迁出的。代我回家看下霞街林氏族谱才知。想了解请加我QQ6018195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22: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履祉是林蕴19代孙,元朝至正5年,即公元1343年进士,从福建莆田派任广东雷州府长官。当时的高州府是省级领导和巡抚官员在粤西召见和检验粤西官员的重要府衙。林履祉从雷州履命时走的是最便捷的水路。从雷州乘船入黄坡口岸,溯鉴江北上高州。那年,他从高州返程,在黄坡浏览水乡圩市,着重打探九牧公长房林苇后人林永人肇吴川何地。此时,林永支裔在吴阳肇基150年以上,发展了六七代人。此前,九牧公的林苇、林蕴、林迈多有后人派往雷州及各县做官,林氏居民逐步发展到占当地人口的二三成。林永支裔是从海南迁来,林履祉从商旅口中知悉林永支裔在吴川蓬勃发展,已成望族。他在船家指点下,扬帆踏海,一个时辰光景,抵达吴川县城吴阳。其时,吴阳做吴川县城已有750年历史,为吴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宗亲携履祉登吴阳学宫、正疑书院,领略文化风情,浏览街市,徜徉海滩,品尝膏蟹沙螺。林履祉发觉吴阳作为隅县治,民丰物阜,文化氛围比州府雷州城还略胜一筹。他回想起前番几次经过银岭路段的鉴江时,北望一二十里方圆竟是落寞荒原,极目之处,有一秀岭突兀而起,由东走西,仿似一只大鲤鱼,激动在波浪翻滚的草源上,感叹天地靠化之神奇,向往之情跃动于心扉。林永后人将70多年前林蕴的一支后人已迁人樟木、唐览、三江之事奉告,并冀望各路宗亲来吴川发展。林履祉被吴川秀美的山川吸引,被林氏兄弟的热情感动。终于在公元1355年前后,两届任期届满决定到吴川落脚。可是他的二房妻子是雷州人,生有2个儿子,外公外婆舍不得两个小外甥远离故乡。于是林履祉偕一房妻室及5个儿子,阖家十七八人于公元1355寻到当年心仪的吴川那方水土。。。。林履祉把自己的几户人家的村子叫边山村,把山岭取名“和顺岭”,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星移斗换,岁月如梭,今日时光已逝去600多年。只有地理风貌留下的旧痕残迹向人们诉说着人与自然环境曾经有过不和谐相处的沧桑往事。这一支裔经过653年的发展,形成的村庄有:边山村、高垌村、怀兰捅村、化州林尘村、茂名塘边村、牛头村;林履祉的第5子凤翱迁到振文孟村开基。380年前振文下罗村一男娶边山村女,无子,抱外侄承嗣,后来分支形成下勇村、军坡村、总江村。至今,这一支被称为“林罗”的的系列有1100多人,林履祉的支裔仅在吴川的后人有9500多人,迁到外县6000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2 10: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召棠的嫡亲后代在湛江市教育局当官,但是什么官就不知道。只知道生有一男一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23: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9# linhaiaaa 我是樟木的,兄弟所见非凡,文章不知出自何处?愿闻其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5-4-20 01:15 , Processed in 0.07949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