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百年老宅目前还住着七八户家庭。
?门槛墙角,用手轻轻一掰,便有黄土剥落。
?通往二楼的木头楼梯已被踩踏得坑坑洼洼。
?雨后两天了,天花板上还湿漉漉的。
大雨就是从上面哗啦啦地滴下来。
这座位于鼓浪屿漳州路的老别墅几年来已修补多次,前几天的暴雨再次让它经受考验。
【核心提示】
走上鼓浪屿漳州路一个小山坡,再经过一条红砖围砌起来的红墙,便来到了文学大师林语堂的故居——漳州路44号。
这是一幢古老的英式别墅,圆拱形大门上的朱漆,铅华洗尽。楼阁上的多处围栏,因为少了修葺,镂空多时。惟有老宅前面两株高大的玉兰树,在雨水过后,焕发出新的绿意。
几天前的一场暴雨,让这座百年老宅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年久失修,150多年的老房子,在风雨中飘摇。
【古宅之伤】
昨日下午,记者踏上鼓浪屿,探访已成危房的林语堂故居。
玉兰树散落下来不少花瓣,让整个院子清香扑鼻。沿着花岗岩石阶,来到老宅的大门前。门是关的,里面黑漆漆的,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在老宅里住了一辈子的廖老先生,提醒记者,那门不能走,已经封起来了。从宅子的一侧,记者来到了廖老先生的家。
跨过厚重的门槛,走廊里是一堆的脸盆。盆子里积满发黄的水,水面上还飘着几片木屑。廖老先生说,三天前下了大暴雨,木质的屋顶漏水,家里遭了水灾,这些盆子是用来接雨水的。“屋子漏了很久了,外面在下暴雨,我们里面也下大雨。”廖老先生苦笑说。
沿着廖老先生的老伴吴阿婆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原本雕刻精美的屋檐,已经被白蚁啃去了大半,还不时有木屑掉到地上。吴阿婆说,上周六晚上那一场暴雨,让他们家成了“水帘洞”,雨水顺着屋檐和墙面流了下来,就像小瀑布。刚开始用脸盆接,用破衣服拦雨水,后来渐渐不管用了,雨水积了10多厘米深。
最后,廖老先生不得不找出斧子,在墙角凿出几个窟窿,才解了水患。
【游人之惑】
“这是林语堂大师的故居吗?怎么旧成这样,不是我想像的样子。”*.*
经过狭窄昏暗的走廊,记者随廖老先生来到老宅的院子。原本光滑的柱子,表皮已经剥落;从不同颜色的水泥面上,可以发现这根柱子已经被修补过多次。不少窗棂已经落下,半斜着挂在二楼的阳台上。
院子的中间,堆放着几根烂掉的椽木,廖老先生说,这是两年前鼓浪屿管委会来修葺时,从屋顶上换下来的;现在除了修过的那片屋顶不漏雨,其他地方还是漏。
“再不修,可能就要倒了。”80多岁的廖老先生,耳朵不好,但知道记者来看漏雨的房子,他忍不住说话了。他说,他从小就在宅子里长大,他管林语堂夫人廖翠凤叫姑姑。
两名从北京来的游客,手上拿着鼓浪屿手绘地图,按图索骥找到漳州路44号——地图上所说的林语堂故居。和记者一样,看到尘封的大门,他们窥视了一会儿,就走下了石阶。其中一位说:“这是林语堂大师的故居吗?怎么旧成这样,不是我想像的样子。”
【修缮之难】
按规定,老宅产权人应承担维护责任,但产权人和居民的协商一直没有结果
记者来老宅的时候,刚好遇到了鼓浪屿管理处房管所危改办的工作人员。自从大暴雨后,他们已经是第二次来这里了。两名建筑师傅正在看漏雨的屋顶,一名师傅说,那根椽木中间已经被白蚁咬了一大片,得换。
“这样修修补补也不是办法。”吴阿婆提出,要对整座宅子进行全面翻修,如果有安置房,他们也愿意搬。
记者在龙头路72号找到了鼓浪屿房管所,一名黄姓副所长告诉记者,漳州路44号早在几年前,就被确定为危房了。每当刮风下雨,他们都会去巡逻查看;这几年来,他们已经抢修了多次,其中,前年老宅走廊拆了一大片。
黄副所长说,这座老宅的产权3年前已被某家企业买走。目前,老宅里还住着六七户廖家子孙,买家多次和他们协商搬迁的事情,但是里面的居民说,这宅子是老祖父留给他们的,他们不能搬。如果有安置房,才考虑搬。
黄副所长说,据他了解,按照相关规定,吴阿婆一家并不符合申请安置房的条件。“危改办现在要做的,就是消除危险。我们这两天将马上对宅子的局部进行加固。”
对于宅子长期的规划,记者联系鼓浪屿管委会一名郑姓副主任。他告诉记者,鼓浪屿从去年开始申遗,岛上有60多处名人故居作为申遗的要素,漳州路44号——林语堂故居,就是其中之一。按照“产权属谁,谁负责”的相关规定,廖家老宅的产权人应该承担起维护的责任,但是,产权人和居民的协商一直没有结果。他们近期将督促宅子产权人,尽快拿出整改方案,保护这座名人老宅。
文/本报记者 吴俊鸿 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
【新闻背景】
厦门:林语堂的第二故乡
至少有三个证据证明了厦门是林语堂的第二故乡。林语堂10岁就到厦门,在鼓浪屿接受了7年的中小学教育,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和最重大的发明,都在这7年里萌芽;24岁时,他娶了厦门姑娘廖翠凤,相濡以沫57载,女儿林太乙就在《林家次女》一书中开篇写道:“我们认为我们是厦门人。”
10岁时,初到鼓浪屿读书
1905年,10岁的林语堂坐了三天的船,从漳州平和坂仔来到了鼓浪屿,入读养元小学。13岁时,林语堂升入了寻源中学,这所中学与养元小学隔壁。当时,校园里的林语堂在做些什么呢?今天,当追寻林语堂的人生足迹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许多重要成就实际上早就萌芽于寻源中学。
那时,他迷上了苏东坡的作品,而且已经看了一半的《史记》。而30多年后的194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之一《苏东坡传》。
24岁时,在鼓浪屿举行婚礼
兴许是机缘巧合,出生于漳州的林语堂在厦门的故居,竟是鼓浪屿漳州路44号。
位于漳州路44号的廖家别墅,建于19世纪50年代,实际上是林语堂老丈人的豪宅,只是因为别墅里的其中一间是林语堂与廖翠凤的洞房,而无可争议地成为除平和坂仔、台湾阳明山之外的第三处林语堂故居。
1919年8月9日,在鼓浪屿的教堂里,24岁的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三天后,林语堂便携着廖翠凤远赴美国留学了。等他们再次步入廖家别墅时已是7年后的1926年。
31岁时,出掌厦大国学研究院
1926年10月10日,厦大国学研究院成立,林语堂出任总秘书长,又一个巧合是,这一天正好是他的31岁生日。厦大国学院是继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院之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仅有的4所国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成立8天,即提出了10个研究选题,并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和《七种疑年录统编》。
(本报记者 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