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177|回复: 0

连江网吧人的“前世今生” 足迹遍布全国电玩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4 09: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ww.fjsen.com 2010-04-13 00:27   来源:福州晚报  连江,福州所属的八县(市)之一,盛产海鲜。如果说全国绝大多数海鲜生意是连江人经营,还说得过去,但连江闻名全国的却是网吧和电玩等娱乐业。目前全国各地多数电玩和网吧行业经营者都是连江人。有人说,连江人的“办网史”就是中国网吧的发展史。
连江人对于以网吧和电玩为主的娱乐行业,习惯上称“点”,大家见面也爱问:“今年的‘点’好不好做?”现在,因这一行业的特殊性,连江人在全国范围广受关注。
连江人“点”遍全国的出发地或者说发源地在上海。林兴崧,连江上海商会理事长,他的事业发展史可以看作是连江做“点”人的缩影,从中也可以看到这一行当的发展史。
电玩时代
大量连江人赴沪做“点”
上星期,记者在上海普陀区长征镇街“新长征娱乐总汇”见到林兴崧时,他满脸笑意地跨出店门,伸出手朝记者迎来。40多岁的林兴崧戴着眼镜,显得很斯文。
“新长征娱乐总汇”是林兴崧在上海6个娱乐“王国”中的一个。这个“点”面积大,上下两层。一层是以游戏机和游艺机为主的电玩和台球,二层是网吧。“我们连江人做点基本上就是这三件套:网吧、电玩和台球。”林兴崧说。
林兴崧是1995年开始做“点”的。他说,他还不能算连江第一批做“点”人,第一批是他哥哥林兴登那一代,当时这一行业有4个人很出名,分别是陈枝城、林兴登、林小雄、董雄,被称为“四大金刚”。
1986年前后,“四大金刚”陆续到上海滩打拼,起初以打鱼丸为生,并初试台球生意,后来涉及转盘游戏生意,慢慢扩大到电玩业。但连江人在全国这一行当真正被人记起却是1993年之后,那时,大量连江人涌入上海做“点”,并向全国其他沿海城市“渗透” ,渐成规模。
那时林兴崧还是连江县水产局信息科科长,在小县城里端了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但巨大的收入反差,让他舍弃铁饭碗跟风做“点”。
“当年每月工资才192元,如果同学或是亲朋结婚,红包一包,一个月的工资就全部泡汤。看到那些做‘点’的一年就能挣一两辆桑塔纳,自己就坐不住了。“提起最初的思想斗争,林兴崧满脸兴奋。经过几番思想挣扎后,他鼓足勇气跟妻子商量辞职。没想到,妻子和他一拍即合。
1995年初夏,林兴崧交了辞职报告,跟着哥哥——“四大金钢“之一的林兴登前往上海做“点”。这一年,越来越多的连江人在连江、福州、上海、北京等地选址做“点”,仅林兴崧所在的县水产局就有3个人下海。
竞争加剧 有人搞起赌博机
林兴崧在上海开的第一家“点”叫“华轻娱乐城”,地点就在现在的上海火车南站附近。1995年,与大多数同乡一样,他开始经营台球和电玩。前两年生意还算可以,但由于做这行无需太多资金,更没有技术含量,因此随着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行业,尤其是连江同行的增多,他的生意开始下滑。
“因此,不少人选择了现在看来是短视的赌博机游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很大。”林兴崧说,一些同行甚至老乡互相举报,而一旦被举报,必然遭到严厉处罚。因此,很多人转行甚至退缩,他的几个下海的朋友最后又都回到了原来的单位。
“那时自己也曾后悔过,后悔不该轻易地下海,但是自己别无选择,还好,挺了过来。”林兴崧说,这归功于网吧的出现。
告别赌博机时代
像其他娱乐行业一样,连江人的“点”业在相当长时间内广受诟病。一提起网吧,就会想起未成年人上网,一提起游戏机和游艺机就想起赌博机。似乎哪个学生学习成绩差了或不去上学了就与网吧有关,哪个人上班开小差或是夜不归家都与游艺机有关。也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从事这一行业的连江人面临着沉重的舆论压力。
连江上海商会副会长张春灿告诉记者,如今赌博机和老虎机的年代早就过去了,而且许多网吧是不会接待未成年人的。他直言,不论是上海还是其他地方的网吧,其客户群都不是本地人。因为本地人一般都有电脑,大量外来人员才是网吧的接纳对象,而这些人里面基本上没有未成年人。
网吧时代
第一个吃螃蟹的连江人:在沪开“电脑屋”
1998年,正当林兴崧为生意难做和同行的恶性竞争而后悔下海时,上海出现了网吧。“不知道上海的网吧是否是全国最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开的网吧是连江人在上海最早的。”林兴崧说。
网吧就开在林兴崧的华轻娱乐城内。当时网吧不叫网吧,而叫电脑屋。时至今日,不少上海人提起网吧,还习惯称其为电脑屋。
当时,开网吧也要“三证”,不过不是今天文化部门和公安部门审批的那种,而是邮电局颁发的“网络经营代办证”、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颁发的“公众信息服务业准营证”以及工商营业执照。至今,林兴崧还保留着2001年的“公众信息服务业准营证”。
林兴崧说,由于上学时学的是电子专业,在经营台球和游戏机生意的同时,他一直很关心电脑的发展。因此在“上网”这一名词出现后,他首先想到了利用电脑挣钱。
令林兴崧高兴的是,对于当时许多没有多少文化的连江做“点”人来说,他们接受这一新生事物的速度要比他想象的快。虽然当时一台电脑要一万多元,但是在连江人的台球桌边上或是游戏机边上都很快地出现了网吧。林兴崧说:“网吧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
网速太慢,高投入没有高回报
当时上网一个小时12元,在今天看来很贵,但当时生意却很好。由于电脑桌与台球桌比起来不占地方,因此往往是一个人上网,背后围着看的人却有好几个。
但是一个致命的问题随之出现了,那就是网速奇慢。由于当时是拨号上网,因此大半个小时还上不了网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那时的网站不多,很多网页都空着,特别是中文网页。因此,几乎每个上网的人都在抱怨。
林兴崧说,不知遇到多少次,那些花了几十元钱而打不开几个网页的人把气撒在电脑上,使劲地敲打键盘。有一次,有个客人还把气撒在网吧服务员身上,拒绝结账,为此服务员还报了警。
时间一长,上网的人少了,网吧的生意也开始下降,高投入并没有产生高回报。
“春天到来”,他一连开了12家网吧
1998年到2000年这3年,被林兴崧比喻为网吧“学走路”的3年。到了2001年,随着电脑行业快速发展和网速增快,他所期望的景象出现了:大量人涌向网吧。
“刚开始,对于未成年人上网并没有限制,因此许多小孩确实在网吧里扎堆,也就是那时起,网吧引发的问题也出现了。国家开始不断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林兴崧说,也就是从那时起,连江网吧经营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功城掠地”,而他更是一口气开了12家网吧。每家网吧都要办一本证,每家网吧都要以一个公司的名义经营,这么算下来,他就拥有了12家公司。
“炒网团”诞生,一本网吧证上百万元
2005年对于办网吧的连江人来说,是一道坎儿。国家不让办网吧证,也就是说,你要办网吧,得买网吧证。也就是在那时,出现了后来人们形容的“炒网团”。
所谓“炒网团”,就是高价收购网吧证,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林兴崧说,他见过最贵的一本网吧证,办时才花了几千元,卖了130万元。也由此可见,那时的网吧生意确实很好,有的人流量大的网吧,一天24小时有20个小时电脑都是开着的。
林兴崧虽然曾经拥有12家网吧,但他也得花高价买网吧证。因为12家网吧的股东都不是他一个人,在经营中分分合合甚至出卖网吧,是很正常的事。而且也不可能老在一个地方经营,2005年之后,如果要在适当的地方开网吧,买网吧证也很正常。他的星动娱乐城网吧也是在那之后开起来的,仅一本网吧证就花了大几十万元。
这也加大了开网吧的成本。因此,买不起网吧证或是无处可买的人,如果要想开网吧,都以加盟的形式来实现。以上海为例,上海有家“东方网点”,是上海市一级的网吧联锁,较之区和镇一级的网吧,它的加盟店允许达到210家,因此不少连江人花钱加盟“东方网点”。现在的“东方网点”,名头是上海人,所有投资人都是连江人。
林兴崧说,虽然入行的成本高了,但是网吧的生意普遍利好,使得来沪及在全国各地开网吧做“点”的连江人越来越多。2001年之后的七八年,被他形容为网吧大丰收的时期。
许多连江人成了上海人 老家也富起来了
现在,林兴崧在上海买了房子、车子,孩子也在上海的小学就读,除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俨然一个上海人。
其实,很多在上海做“点”的连江人都有了上海户口,他们除了春节及清明等特别节日回老家看看,更多时候都完全融入了这个大都市。没有“点”,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林兴崧在普陀区的新长征娱乐总汇开了十几年,据他回忆,当时网吧门前还是菜地,现在菜地上已经矗立起麦德龙超市。确实,这十几二十年,连江人见证了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日行千里的变化,也带动他们的家乡富起来。
连江县东岱镇禅步村,是林兴崧的家乡,这里有19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人做“点”。这里家家盖别墅,别墅极其气派,有的甚至还带电梯。这个村有3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可容纳一两千人的豪华电影院。
一年前,村里有人提议,以后新建别墅都要统一规划。还是一年前,村里修了连村渠,也就是修一条宽5米、深2米的水渠,渠上修桥,把各个自然村连起来,形成小桥流水的格局。
后网吧时代
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 网吧业开始走下坡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网吧走到了另外一个拐点。同年10月,国家出台规定,没有身份证的人不能进到网吧。林兴崧说,一般外出打工者很少会随身携带身份证,加上上网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人们走进网吧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没有了相应的客流量,网吧关停是迟早的事。
看到了这点,林兴崧果断地卖掉了对他而言具有象征意义的华轻网吧。他说,之前他也卖网吧,那是出于经营策略的考虑,这次则多少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
记者在上海采访的几天里发现,各个网吧的人流量明显不足,因此转让娱乐点的消息也不时在连江上海商会里流传着。
网吧业走向“秋天” 综合经营是转型关键
网吧,是连江“点”业的龙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做“点”是开网吧的代名词。如今,网吧行业已无可奈何地走向秋天,“点”业何去何从?
林兴崧认为,转型应是当务之急。虽然受困于政策层面,但一下子放弃网吧也是不太现实的事。当前最好的途径就是转向综合型的娱乐产业,包括网吧、电玩、台球、舞厅、KTV、迪吧等。就算是网吧、电玩生意不好了,其他产业也可以弥补。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网吧最为红火的时候,林兴崧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有好几个经营点的业务都是综合性。所以当网吧客流量下降时,迪吧、KTV、台球等方面完全可以补过来,因此总体还是赢利的。
记者从全国其他地方的连江商会了解到,虽然综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各个商会极力扶持的,但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其实并不多。当然,也有人干脆就转到房地产、饮食等与娱乐业不相干的行业了。
林兴崧认为,以电玩和网吧为主的“点”业,如果朝着综合性发展,就需要规范化的企业管理,从员工的穿着、培训到财务制度都要规范管理。而目前许多“点”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上,今天招一个员工是老板一句话,明天走人也是老板一句话。这种经营模式如果放在综合性的娱乐场所上,显然不行。
对于当初不需要多少文化就能做“点”的许多连江人而言,要改变粗放式经营还要一个过程。
思考:连江人何以“点”遍全国?
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全国这么多的“点”,经营者绝大多数是连江人?
林兴崧分析认为,比起其他来沪的外地人,连江人在这方面做得最早,积累的经验也最丰富。当时同一时期去上海发展的浙江商人显然并不看重这块,或者说在这方面还不够敏感,他们选择了更高投入和更高产出的房地产业。在上海有一句顺口溜:浙江人赚够了钱来连江人的娱乐场所消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及时地占领这一领域。看到有钱挣,亲戚带亲戚,同学带同学,朋友带朋友,一带十,十带百,很快,上海成功的经验就在全国各地复制。以林兴崧为例,哥哥把他带了出来,他则带着四个连襟一起创业。不但如此,他还带来了以前的同事和同学。
上海的武陵路很长,有一个连江人每隔一公里就布一家“点”,一个城市布完了就转移到另一个城市。以上海为例,1400多家网吧,其中1200多家是连江人开的。
“这个速度很快,连江62万人,有多少人在外布‘点’说不清楚,但是在2002到2007年间,出去做生意就意味着做‘点’”林兴崧说。
林兴崧分析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敢于投入。其他地方的人也从事电玩和网吧等娱乐业,但是相比连江人,他们的投入就显得胆小。在连江做“点”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从装修到设备都要是当地最好的,因为只有最好的才具备竞争力。上海最大的网吧——天逸网吧,有1000台电脑,是连江人开的,仅装修就花掉了大几百万,可谓奢华。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网吧经营不下去了,到了连江人就变了个大样的缘故。
(记者 奕通)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0:41 , Processed in 0.03513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