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139|回复: 2

台湾“红顶商人”林维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6 2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盛发  文/供图
  引子:电视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台湾·一八九五》、《沧海百年》和阎维文博士著的《台湾风云》长篇小说中,都避免不了要提到这么一个关键性人物——林维源。
  林维源不仅是台湾近代化功臣,而且是有清以来台湾第一位红顶商人。据日据时代日本人的调查,台北地区有三大富豪,其中排名第一的为“板桥林家”第四代林维源,资产1.1亿元,为当时中国三大巨富之一,也是继潘振承(也称潘启、潘文岩——清广州十三洋行首领)之后,又一位世界级的漳州大商人。
  林维源一生行云流水,风光无限。其地位之特殊,角色之丰富,事业之辉煌,近可胜同时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远可与当代红色资本家、已故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相媲美,不愧为当时台之柱石,一代中坚。
  一代骄子 光耀门庭
  林维源(1840.3.21—1905.6.16),字时甫,号冏卿,台北板桥人,原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吉尚村潭头(即今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人,系林平侯之孙、“板桥林家”的第四代传人。他是台湾北部漳人领袖,全台首富。
  林维源少时与兄长林维让到厦门,拜师于陈南金,他的聪敏才智甚得先生赏识。1857年,其父林国华、叔父林国芳相继去世,兄弟俩返台共理家政。直至兄长林维让去世,林维源方才总管林氏的家业。
  自此,整个林氏家业蒸蒸日上,在刘铭传时代更是达到了巅峰,一跃成为台湾首富,然而,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集官、绅、商于一身,富可敌国的林维源竟能善始善终,“赢得身前身后名”,这在漫长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一个异数。因而,细剖缕析林维源的成功之道,我们不难发现,这除了与其“生活俭朴,行事谨慎,忠实诚恳,大方好客”的为人处事风格因素有关外,更与其建立庞大的官僚脉络,与当时朝廷高官关系十分密切(颇得慈禧太后欣赏,光绪重视;与沈葆桢、丁日昌、李鸿章、刘铭传、盛宣怀、唐景崧等交往密切,尤其跟陈宝琛(末代皇帝溥仪师傅)、盛宣怀、严复等结下姻亲关系),特别是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积极致力于推进台湾经济建设和保卫台湾(集佃户四五千家,辟荒地,成绩斐然;督办团练,守边隘,功不可没)有着莫大的关系。
  热心公益 乐善好施
  林维源自幼秉承祖训,富有仁德,一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凡有义举,无不仗义疏财,竭力而为。他时时以救济台湾百姓民众为念,先后资助筹设保婴局,创办养济院,以恤穷黎;助修《淡水志》,以存文献;倡办大观义学,以惠士林;建造大甲溪浮桥,以济百姓等,处处无不展现其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一面。《台湾史志》有载,林维源对当时台湾贡献巨大。
  清咸丰、同治年间,台北地区尤其是淡水河流域一带漳、泉械斗频繁,死伤严重。为了化解漳州人与泉州人之间的心结,时为板桥漳州人领袖的林维让、林维源兄弟率先垂范,把自己妹妹林要姬嫁给泉州举人庄正;并于同治二年(1863年)设立“大观书社”,聘妹婿为山长(即校长),免费提供食宿,教育漳、泉子弟,增进双方的交流,消除彼此成见,促进地方和谐。十年后,林维源将书社改成“大观义学”(也就是现今的大观幼儿园),同时不惜重金,礼聘谢官樵、吕西村等大陆著名文人学者前去讲学。义学的成立,不仅进一步加深双方理解与交流,而且使板桥的文风日盛,民风礼乐。据《台湾省通志稿》记述,当时台湾各地的义学,规模及设备完整,且成绩可观者,以淡水厅芝兰一堡的芝山岩文昌祠义塾及枋桥街的大观义学最为著名。
  另据载,旧时台湾有溺女恶习,光绪十二年,板桥民间筹办保婴局,林维源独捐5000元,加上身为富户的捐了2000元,这些钱合并用于购置田园作为基本财产,以养育穷人家的子女。此外,他又设立养生堂收养孤儿;设源春堂药店,向百姓提供原价药材,有时还免费施药。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济危救难的精神,淋漓尽致,展露无遗。
  最令人值得钦佩的是,他介入中国内地赈济灾荒的程度世所罕见,竟然超过当时闻名朝野、素有“胡大善人”之称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光绪初年,中国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丁戊奇荒”,北方尤甚。这是有清“二百余年未有之灾”(注:曾国荃:《请饬拔西征军饷疏》、《曾忠襄公奏议》卷五)。1877年晋、豫两省的灾荒尤为严重,清廷苦于手中经费捉襟见肘,只好向福建巡抚丁日昌商借准备用于兴修台湾铁路的捐款,即林维源所捐50万元。丁日昌遂将林维源所捐50万元铁路建设经费充晋、豫赈灾之需;同时,林维源母钟氏以晋、豫之灾,捐银2万两。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被其深明大义行为所感动,上奏请赏,为此,“奉旨嘉奖,追赠三代一品,赐‘尚义可风’匾额(如今该匾还挂在“板桥林家”的三落大厝里)。林维源婶母郑氏亦以山西之灾,自捐银20万两,赐‘积善余庆’之匾”(《台湾通史》卷三十三·列传五)。林维源这种为“丁戊奇荒”慷慨解囊、捐献巨款的做法,“为百数十年来海内未有之事”(注:李鸿章:《林维源母请匾额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十一,页三十二),其热心公益的举措,“实为赈案中未有之盛举”(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十四)。
  除此,他还扛起了祖父辈传承接力赈济原乡的重担——龙溪林氏义庄。他恪守祖训,修缮庄舍,增设管理人员,完善管理制度。赡赈工作细致周到,井井有条。同族贫乏之家,年给粮米、棉布,嫁娶丧葬一律给予资金。林氏义庄,系其祖父林平侯,渡台垦殖致富后,“念故乡族人贫苦,仿范仲淹义庄之法,置良田数百甲为教养资”(《台湾通史》卷三十三·列传五),于故乡白石堡创建“永泽堂”林氏义庄。该庄从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开赈,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两岸隔绝终止,延续四代人116年。其赈期之长,赈面之宽,赈事之恒,为全国仅有,世所罕见。至今角美地区林氏同宗,仍念念不忘,各方人士对林本源家族行善积德、爱国爱乡行为赞誉评价如潮。
  在捐俸助善上,林维源也当仁不让,竭力而为。他捐赠重金修缮福州西禅寺,现今该寺大雄宝殿的大柱尚留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荆棒,七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迦陵。”署有“三品卿衔候补道淡水林维源敬题”字样。另载,在光绪二十年西太后(慈禧)六旬万寿上,京官报效廉俸银一百二十一万余两,外官报效银一百六十万余两,其中个人报效最多的,为台北县板桥镇之林维源。其时林维源的官衔是“太仆寺卿”,报效银数为三万两(傅增湘的《群园藏书题记》中《书甲午万寿庆典档案册后》所载),可谓出手阔绰。然而,他一生“自奉则极为朴俭”(《福建通志·列传第三十八》),真是内外有别,大有看似雪岩,胜过雪岩,处置得宜,极尽其妙。
  开发建设 经营台湾
  在开发建设经营台湾方面,林维源恪尽职守,不遗余力。1879年,台北知府陈星聚奉命建造台北府城,林维源捐资13200元助建,并负责督修小南门。因设计精良,工坚料实,竣工之后,论功行赏,获授四品卿衔。
  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12日,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设,推行新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台湾近代化建设。对此,林维源竭力予以支持,先是主动捐献50万两银作为中法战争“善后经费”,后又积极扮演执行政策第一要角。可以这样说,他不仅是巡抚刘铭传的强有力辅佐,而且是实现“抚台计划”的出色组织者和鼎力资助者。
  当时,“自嘉义以北绵延数百里,番社都不得降,岁杀垦民数百人,为政教所不及”,“番山腴地多荒,民番日相仇杀,官不置问”,甚至有些“已开之土,转属虎狼盗贼之乡”。
  为了“抚台计划”的实现,林维源全力协助刘铭传推行拓垦抚番政策。光绪十二年(1886年),他出任“帮办台北开垦抚番事务”,设抚垦局于大科崁,置行馆于大稻埕六馆仔,采取“辟事从,位材官,拓地利,理贸易,开番学校,练隘勇”等措施。不过,他更多侧重在文功上建树,剑及履及的经纶之策,不仅帮助剿平多次番乱,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多种关系和渠道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参与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而且他还着眼于长远的打算,在抚垦局下设立义塾,收容当地数千名高山族儿童,进行教育。光绪十六年,在台北天后宫设立番学堂,除授课外,每三天一次,组织到台北城参观,以开启眼界。同时,每年还多次带领大溪原住民族学童至板桥参观文物,以进行教化。隔二年,“扩疆拓垦,广布耕民”的抚番政策取得胜利,开垦新荒七万多亩,台北沿山番地“已无旷土”,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官、绅合作下,清廷政治力伸入内山,而山地之拓垦亦加速。因办理有成,刘铭传奏准清廷,将林维源擢升为“帮办全台湾垦事务”。

2010年2月25日 闽南日报
发表于 2011-1-2 2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2# ak10167 乱弹琴这里是林氏论坛发表的是林氏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7 1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啊 ak10167你怎么乱贴小广告啊!太不像话了吧,为什么不删贴啊?
恳请管理员把此贴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50 , Processed in 0.03848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