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340|回复: 0

林则徐、梁章钜、林昌彝:抵制福州开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21: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则徐、梁章钜、林昌彝:抵制福州开埠


待续




    穿行于福州的三坊七巷,望着门板上钉着的一块块“××故居”的铁牌,你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严复、林纾、沈葆桢、陈宝琛……这些从福州坊巷中走出来的近代知识精英,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开阔视野,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较早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文化,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 ★萧春雷梁章钜致信福建巡抚,要其尽力阻止福州开埠 
   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福州人比任何城市的居民都要悲痛。林则徐的好友、江苏巡抚梁章钜(1775~1849)是回乡途中听到这消息的,十分惊愕。他在闽北浦城给福建巡抚刘鸿翱写了一封信,请他尽力阻止。他的理由很有意思:“乃江南、浙江、广东每省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则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谈?且江南之上海、浙江之宁波、福建之厦门、广东之澳门,本为番舶交易之区,而福州则从开国以来,并无此举。”   梁章钜认为,江苏、浙江、广东各省都只开放一个口岸,福建却要开放两口,太不公平;其余四口——广州、厦门、宁波、上海,本来就是对外口岸,福州自清以来从未对外开放过,怎么可以混为一谈?他还指出,英国人要福州,为的是武夷山的茶叶而已。
  根据当时的资料,5个开放口岸中,英国人最想要的是福州,清政府最不愿给的也是福州。广州一向是外贸城市,撇开不算,新增的4个口岸都是府县级小城市,只有福州是省城。英国人坚持要福州,事先做过详细调查。闽北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按传统茶道,闽茶先运往江西,再从陆路运送到广州,往往耗时一两个月;如果沿闽江顺流而下从福州出口,最快只要4天,成本将大大降低。   福州开埠,不过是英国人的一项战利品。这严重伤害了福州人的自尊心。地方官府、士绅和民众空前团结,予以抵制。官府暗中警告,任何人不得与洋人做生意。从1844年至1853年,福州港的茶叶外贸额几乎是空白。抵制洋人侵门踏户,林则徐惊动咸丰皇帝 
   1850年发生了神光寺事件,晚年林则徐再一次卷入政治漩涡。
  林则徐(1785~1850)是近代史上的伟人,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率先组织翻译西方书报,购买和仿造西式炮舰。一般认为,魏源提出的著名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包含了林则徐的思想。那么,林则徐是如何看待“夷人”来到他的老家呢?1849年,他还在云南,写信给刘建韶倾吐心怀:“福州既有他族逼处,弟若与之同壤,尤恐招惹事端。”次年他告老还乡,途经南昌百花洲,还在给姚椿的信中表示:“鄙乡卧榻之侧,有人鼾睡,能否常住,尚未可知。”他不认为自己能与外国人在同一城市和平共处。
  英人入城问题很复杂,涉及《南京条约》中文本与英文本的歧义,可大可小。广州闹得最凶,把英国人阻止在广州城外十几年,福州其次,但上海、厦门就无所谓。福州地方官府坚持认为,按条约外国人只能住在港口,也就是闽江码头边的台江仓山。首任英国领事李太郭就被赶到城外的简陋民房去办公,后来几经交涉,才同意他将领事馆设在乌石山的破庙,但普通外国人不在此例。1850年6月,英国传教士札成和医生温敦向乌石山神光寺僧人租屋二间,侯官县令兴廉不慎盖章同意,引起福州民众的强烈反对。林则徐打破缄默,联合一批士绅,递交公呈质问侯官县令,又写《福州士民致英国领事馆公启》警告英方。接着,各书院生童在城内遍贴告白、公白数十纸,街头上还出现“某日定取夷人首级”的标语。
  这事闹得很大。林则徐动员闽籍在京官员声援,惊动了咸丰皇帝。最后,两名英国人搬出神光寺,两名主政福建的高官——闽浙总督刘韵珂和福建巡抚徐继畬丢了官职。依赖厚厚的城墙,福州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在这座古城延续。
  我去过乌石山,但没有找到神光寺,据说已经变成了废墟。站在乌石山北望,林则徐纪念馆和三坊七巷历历在目。想当年,英国领事馆就设在山上,难怪福州士绅如芒刺在背。家住宫巷的诗人林昌彝把面向乌石山的书房命名为“射鹰(英)楼”,还画了一幅《射鹰驱狼图》。林则徐看了,称赞说:“命意甚高,所谓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也。”   我们今天很难理解,为什么两个普通英国人住进福州城,会引起惊天大波。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如果连与西方人和平共处,同居一城都难以做到,如何学习呢?然而,历史就是这样。面对洋人侵门踏户的行径,所有中国人本能地反感和敌视,伟人也难免意气用事。林则徐、梁章钜、林昌彝,这些近代福州第一代知识精英,留给这个城市这样一笔遗产。坊巷走出的文化名人,儒雅而实在,谨慎却坚定 
   现在我们来看看福州人视为禁脔,严禁洋人染指的福州城。
  福州古城始建于西汉初年,北倚屏山,当时称冶城,为闽越国国都。此后历代扩建,北界大体不变,只是不断向南拓展,并带动东西两翼扩张。晋代严高建子城,唐代王审知建罗城,明初王恭筑福州旧城,每次扩建,都把更早的城池囊括在内。明代这次筑城,还把屏山、于山和乌石山(福州因此又名三山)包括了进来,最为完善,其基本格局延续到20世纪初。古人从风水的角度看,认为福州城选址得宜,避风藏水,是人间福地。
  今天,福州古城早已不存,城墙无影无踪。很幸运,在闹市中心,我们还能见到一片比较完整的古代街区——三坊七巷,以及邻近的朱紫坊。自唐末以来,它们就是福州首屈一指的高尚社区。近现代以来,坊巷间走出了几代最重要的福州知识精英。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留下了福州先贤的手泽。   清代福州迎来了一个科举盛世,众多士子通过科举走上了仕途。黄巷4号郭阶三的5个儿子全中了举人,被称为“五子登科”;文儒坊47号的陈承裘生六子,3个中举,3位进士及第,陈氏家族被誉为“六子科甲”;其他如郑孝胥家族、沈葆桢家族,都以科举起家,世代不衰。在晚清政治和文化舞台上,福州籍知识分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穿行于三坊七巷之间,望着门板上钉着的一块块“××故居”白铁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纷至沓来,让我们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来回穿梭。稍微整理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名字早已井然有序地嵌入历史。林焱先生曾经指出:三坊七巷的人物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对应关系,例如鸦片战争——林则徐;洋务运动——沈葆桢;思想启蒙——严复、林旭;变法维新——郑孝胥、陈宝琛;辛亥革命——林觉民;新文化运动——林纾、谢冰心。
  家居环境能见出性格。三坊七巷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清遗留下来的传统民居。石巷,土墙,木屋,门墙通常很简朴,顶多在两侧牌堵上做些灰塑彩绘;推开门,才发现里头是一进进深宅大院;厅堂布置严谨,简洁实用,但窗花和梁枋的木雕颇具匠心;偶有空地,就刻意经营点园林小品,筑个半边亭之类。福州文化深受理学影响。800年前,朱熹把次女嫁给了福州人黄干,理学作为陪嫁也来到了福州,养成了福州人规矩、本分、注重礼制的性格。同时又因为官宦世家众多,福州人还具有低调、沉着、深思熟虑的美德。我觉得,林则徐就是最典型的福州知识分子,儒雅而实在,谨慎却坚定。从坊巷里走出的福州人,多少都带有这种气质。
  尽管在开埠10年内,福州人成功地把普通外国人拒之于城外,让他们在十几里外的闽江荒岛上建设居留地,然而,时代真的变了,1853年,福州港开始招徕外商;1855年,外国人合法住进了福州城;1862年5月,就在南后街的黄巷口,英国圣公会宣教士胡约翰建起了萃贤堂,等于在三坊七巷的心脏地带插入一把尖刀。1864年初,教堂被当地民众焚毁。胡约翰并不气馁,募款重建。1865年9月,一座更加高耸的砖结构哥特式教堂再次矗立。坊巷间的福州文人,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方式了

来源:攀讲馆--福州文化论坛 闽都别记  月朗风清http://www.fzculture.com/bbs/viewthread.php?tid=4451&extra=page%3D1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0:45 , Processed in 0.03724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