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167|回复: 0

百年沧桑话林家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16: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家子弟过去常带着庄客、佃户一道出猎,为战时操兵作准备,而后成为“台勇”之主干。
  雾峰的乡勇、佃户先后数千人参与征战,以团结善战著称,被冠以“台勇”之誉。“文察所部台勇,皆乡里子弟,朴讷坚武。生死相处,故能以少击众,协力建功也”。其后协助平定冈山、斗六匪乱,并捐银助饷。咸丰八年(1858年),因累积大功,获赏六品翎顶,“以游击分发福建,归筹饷例补用”。咸丰九年,林文察率台勇渡海西征,弟文明亦参战。由于他所率台勇骁勇善战,在闽浙各地屡立战功。
  据称,林文察所部台湾勇丁,“精熟火器,能卧地以趾驾鎗燃击,无虚发”,故太平军深畏之,有曰林文察“骁勇绝伦”,闽浙总督庆瑞亦称赞其“素称谋勇”。因此官位迅速蹿升,由游击而参将、副将,至同治二年跃升为福宁镇总兵,进而荣任陆路提督,短短五年内连升五级,堪称平步青云。其弟林文明亦因功而升至副将,堪称一门双杰。有清一代,惟嘉庆年间出任浙江水师提督的王得禄能与之相比,然论军功,则无出其右者。自此林家蜕变为官僚阶层,并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同治元年(1862年)3月台湾爆发了戴潮春事件。此乃继朱一贵、林爽文之后的大乱事,直至同治四年方渐平息。乱事迅速蔓延,各地余党掳地响应,台湾局势震荡。
  “戴潮春事件”的三大首领——戴潮春、林日成、洪欉与雾峰林氏有仇怨和利害关系,他们均想借机报仇,并夺回经济利益。其中最为突出是林日成,为替族人林和尚(林妈盛)报仇,他亲率3万多人截断阿罩雾庄的水源,打算一举消灭“雾峰林家”。
  当时,阿罩雾兵勇多随林文察、文明兄弟赴大陆,转战闽、浙,留守庄园的甚少,仅有顶厝林奠国与其长子文凤,他们率领仅有的72名家勇扼守险要,拼死抵御,然而,毕竟势单力薄,整个庄园危在旦夕。幸好得到粤勇及附近林姓族人的及时援助,大败林日成。不过乱事的发展事态依然十分迅速,军情仍旧十分紧急,迫于这种形势,同治元年7月2日,清廷准假林文明返台平乱。遗憾的是,台湾乱事仍迁延未平,时闽浙总督左宗棠乃思启用“所部勇丁尚能战”的林文察,尽快赴台平定乱事。
  同治二年(1863年)8月,林文察接获左宗棠咨会带兵平台之指令后,随即于9月10日上奏报告筹划情形,并由泉州赴蚶江,配船东渡平台。在平台之役中,台湾兵备道丁曰健与林文察分别带兵自台湾北部与南部向中部进攻,会师于彰化。然而,在如何对待戴潮春之乱的处置以及解决台勇安家银事上,林文察不慎与丁曰健交恶,从而给日后家族埋下了不幸的祸根。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福建延平军务危急,闽浙总督左宗棠急令林文察内渡驰援。然而当时台湾乱事未平、兵粮不足等因素,迫使林文察不得不仍驻军于家乡阿罩雾剿乱,故未能按檄令准时内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前在汀州军务上与林文察就有分歧的台湾兵备道丁曰健,见此趁机上告林文察在镇压戴潮春事件之后,故意“安住家园五十余日顿兵不出,以致众议沸腾,欲图报复。余匪借此,复肆攻扑。非先事预防,联庄得力,竟有难解之忧”。《台湾通史》也载,“……曰健劾其纵兵骚扰”。为此,朝廷勒令左宗棠进行严查。幸亏,福建巡抚徐宗干上疏,力言“文察赴调延缓,实以夏秋多飓,重洋难渡,请免议处”。因此,左宗棠方才不再追究。
  同治三年11月,林文察率军到漳州,驻扎洋州地方;12月,移驻万松关。太平军骁将侍王李世贤部用计设伏,“先以羸卒诱,击走之”,而后将500名台勇和其他清军几千人团团围住,“文察督勇奋斗,鏖战五时,所部死伤略尽,援兵不至,突围不能出;遂中枪,殁于阵”,(另载:幕客谢颖苏方食,闻报,投箸起,策马略阵,亦没。谢颖苏——台湾美术开山祖)享年三十七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赏骑都尉世职,准建专祠于漳州(今芗城区新华西路宫保第)与台湾的东大墩(台中市)两地,以供后人凭吊。其衣冠冢在台中县雾峰乡的万斗六公路东边山上。“砍头陷胸不回顾,马革欲裹嗟无尸;精忠之骨死犹生,伤哉鸟鸢不忍喙。” 清晋江诗人陈铁香以诗文咏林文察英年壮烈成仁事迹,读来令人扼腕长叹,凄然泪下。
  林文察传奇性的军旅生涯,令人肃然起敬。他不但由一乡勇升至总兵、提督职位,而且使林家逐渐由一地方土豪成为握有数千精良私人兵力的官宦士族。在家业上,他积极抓住打击戴潮春事件的契机收购或占有大量田产,使林家田产倍增,并因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得清廷赏赐全福建省(当时包含台湾)的樟脑专卖权,使林家财力举全台顶尖(仅次于“板桥林家”)。从此,“雾峰林家”成为全台湾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林文察英年壮烈捐躯,无疑是清帝国的一大损失,对“雾峰林家”而言,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林文察的殉职意味着林家灿烂宦途的终结,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一场危机的来临。由于平定戴潮春事件时,林文察与台湾的地方官吏争功,招来嫉视,而且林家财势的膨胀破坏了中部地区巨族间的势力均衡关系,尤其是林家在扩张财势和政治权力的时候,不能适可而止,造成一族独大之势。为打击林家,官府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利用仇敌、乡绅的不满,制造了一连串的控林案。种种不利因素,使林氏家族笼罩在不祥的阴影之中。
  林文明(1833-1870),字利卿,身材魁梧,性粗豪,不拘礼节,遇事多武断。由于其性格使然,因而得罪了不少官员、同僚及大族人家,这为其日后不幸埋下了伏笔。
  在林文察殉职之后,林文明身为家中辈分最高(活着人中仅有顶厝系的林奠国辈分上比他大,但此时林奠国因案滞留福州)与官位最大者(清副将),自然成为“雾峰林家”的家长,全面掌管家族事务。但因受到台湾兵备道丁曰健的打压,林文明在戴潮春事件时立下的功勋被刻意忽视,而其在台湾的军务也在林文察死后被收回,使其在官场上难以更上层楼,因而将重心转为家族社会经济地位的扩张与提升之上。
  1864年,林文明利用处理戴潮春事件叛产(即与事者的财产)的机会,以补偿军费为由强制征收八里杙叛产租谷为私产,并代管万斗六的叛产,另外可能谋取部分罚捐(即与事者家族缴纳之抵罪钱)与林日成4000余石的产业;以及利用机会大笔收购或侵占当时与林家敌对家族的土地,从而一跃成为台湾中部最大的地主。除此之外,林氏家人也利用姻亲和宗亲活动强化自身的社会地位。林文明种种过分招摇的举动引起了官府及其他家族的强烈不满,自然,也就成了官府、族敌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同治九年(1870年),台湾道黎兆堂非常凶悍,在得到闽浙总督英桂便宜行事的授权后,派官吏凌定国前往彰化城向林家问罪。林文明坦然冠带到县衙对质。凌定国出其不意,在县署大堂将林文明杀害,然后以“露刃登堂,率众拒捕”上报,并将其首级悬挂于城门楼上以示羞辱。
  林文明被杀的噩耗激怒了林家勇卫,欲以其3000家勇围攻彰化县城,被林文察、文明的母亲林戴夫人制止(一说林文风或一老仆)。她不准盲动招祸,只准向北京清廷讨公道。因而,终未发生叛乱事件,避免陷入被灭族的危险。
  为平反林文明的罪名,林家进行了一连串的上诉,展开长达15年的诉讼案件。林戴氏还曾四度前往北京陈冤,而林朝栋(林文察之长子)也曾一同前往福州和北京诉请冤情,但由于闽浙总督已取得清廷的支持,决意全力制裁林家,因而申诉迟迟没有结果。不过林朝栋因捐官而获得兵部郎中之职务。最后在种种安排下,尤其是1885年在刘铭传协助下最后一次提请北京申冤,但朝廷以林文明一案业经奏结为辞,仍维持原判,拒绝复查与平反昭雪。无奈之下,林家只好选择向官府妥协,缠讼多年的京控案就这样草草了结。
  在一定意义上,林文明一方面借着戴潮春事件的善后处理,为雾峰林家发展打下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另一方面,利用透过联姻等方式强化其社会地位。不过,之后引来的大量官司却给予官府整肃林家的机会,进而企藉以斩杀林文明,布下消灭林家的陷阱。幸亏林家成功躲过圈套,改以法律诉讼的方式为林申冤,最后虽未成功(整个家族陷入了最低潮),但仍渡过难关,使之能再度于清末崛起中兴。
  三
  清末,是“雾峰林家”抵御外侮、保卫台湾的辉煌时期,也是林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雾峰林家”自林文明遇害后,家运重挫,为藉图再次崛起,重振昔日荣耀,营造官绅关系,林家韬光养晦,伺机以待。恰逢台湾遭遇严重外患与推动新政时机,林家应时乘势而起,遂得以再次中兴。
  时势造英雄。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扩及台湾,清廷为解决兵源、饷需问题,号召台湾绅民捐饷募勇,协助御敌。林家借此趁机响应,踊跃而上,指派长房(下厝林定邦派下)兵部郎中林朝栋捐饷募勇北上,效力刘铭传;二房(顶厝林奠国派下) 林文钦南下,协助台湾道台刘璈,一同开赴前线,抗法保台。
  林朝栋(1851-1904),又名松,字荫堂,号又密,自幼熟读兵书,喜欢练武。因他少时练功伤去一目,人称“目仔少爷”。在中法战争中,林朝栋英勇奋战的优异表现深受刘铭传的青睐。据光绪十年12月13日刘铭传奏称:“郎中林朝栋急公好义,自备资斧两月,募勇五百名来助防剿。臣设法凑解军械,令赴暖暖,共图捍守。”他骁勇善战,不辞辛劳,在法军攻占狮球领、暖暖之役中,大败法军,立下战功,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对此,刘铭传称赞道:“忠荩之裔,久孚物望;统率土勇,甫临大敌,即能督战有功,实属忠义勇敢。”林朝栋的夫人杨萍(或称杨水萍),也曾在抗法战争中,率雾峰乡勇6000余人击败法军于大屯山,法军曾记载“巾帼英雄杨水萍扬威法兰西”,后被清廷封为一品夫人。
  除了参与抗法之外,他后又协助刘铭传推展政令,维护治安,如平施九段之乱,开山垦荒等。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林朝栋受刘铭传倚重,委办中路营务处,擢抚垦局长,招抚“山番”。番归顺者数十社。清廷嘉其功,赐劲勇巴图鲁徽号,命统领全台营务,授全台樟脑专卖之权。樟脑是清末台湾三大出口商品之一,主要市场是德、法、英、美、印等国。雾峰林家的专营,掌握了全台生产和贸易的经营权而获大利。林朝栋还主持伐木局,为台湾铁路提供枕木;办煤油局,试验开发台湾的石油资源;开垦拓殖,辟田树木,于干溪万斗六之山中种有大片茶树,积极引进优良的茶叶品种,聘请印度的制茶大师傅,采用先进的种植和焙制技术,为振兴台湾茶业贡献甚多。
  光绪十三年(1887年),彰化县属十三堡进行土地清丈,不幸引发施九缎之役。十四年(1888年)9月1日,刘铭传乃飞檄林朝栋,自葫芦墩急援彰化,不久即平定乱事。据《林氏族谱》载,林朝栋奉令剿乱时,“念及桑梓之邦,不忍自伤其类”,因此一面向刘铭传力辩,一面解散乱民,只缉拿为首者究治,因此鹿港与二十四庄得以无事,施九缎亦逃过一劫。现林家下厝悬有一“德同再造”匾,即二十四庄民所赠。9月24日,刘铭传奏报施九缎乱事已平,特别推许林朝栋之功,奏请给予“赏穿黄马褂,以示优异”,清廷批准。据闻,以道员穿黄马褂者,全国仅此一例,殊荣倍至。
  甲午战争后,林朝栋鼎力支持筹组台湾民主国。乙未战争,他组织抗日义军,率师北援。台北失后,复驻彰化,旋奉旨内渡,举家迁至厦门。 1897年两度奉旨晋见皇帝两次,划归南洋大臣刘坤一指挥。之后又再建军,仍作“栋军”,驻防江苏海州。1904年6月13日病死上海,享年五十四岁,身后归葬漳州香亭坂。
  林朝栋是继林文察之后为林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对林家的再度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林家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中法战争、开山抚番、清赋平乱、修桥建路、创建台中、组建“栋军”等事业上都有着出色表现,使沉默几十年的“雾峰林家”重新扬眉吐气,整个家族事业重心也由农业转往经济贸易事业,迅速累积大量财富,由此成为台湾的官绅一体家族。
  乙未战争后,自林朝栋奉旨内渡开始,“雾峰林家”内部发生了新的变化,下厝系在台的影响力逐渐下滑,不过,其家族的爱国为台情怀炽热依旧,丝毫未减。
  林盛发   文/供图

闽南日报2009.10.21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00 , Processed in 0.035263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