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林屋林氏族史钩沉
石龙林屋村
林沛勤
一、关于远祖
石龙林屋林氏一脉,溯源于九牧六房祖蕴公。蕴公为披公六子,列十七世,小名己奴,字梦复。唐贞元四年明经及第,初任推官,侍御史,迁寿州刺史,历邵州,移知洪州,著有《林邵州文集》等,所著《拨镫法序》,被历代书法家奉为圭臬。
二、关于林屋开基祖
据林屋祠堂石碑记载,林屋开基祖善乐公,为宋代名儒密公之子,生于宋朝淳祐八年五月(1249年),在宋朝末年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渡江,经广东南雄州迁入东莞,居水南头(石龙林屋)。卒于元朝元顺帝丙子年(1336年),享寿89岁。葬于陆家窝,地称鱼翁撒网的洗布塘西侧。
三、关于林氏宗祠的兴建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世祖北诸公和东沼公,七世祖耕云公和东窗公倡议始建祠宇,遂召集兄弟叔伯会议,商量捐资兴建祠堂之事。此举得到父老乡亲们的热烈响应,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祠堂很快就建成了。至万历丁亥年(1599年)八世沂南公再议重修,林氏宗祠再次焕然一新。该祠堂占地约1230平方米,有四殿深,入大门正中有牌坊,左右两边有钟鼓亭。后殿是摆放灵位的地方,昭穆次序如下:茂则公神主居正,其下一级是九牧公之九个灵位,再下一级是石龙林屋开基祖和四世祖灵位;左右两则是伯叔祖及各房祖灵位,安置得较为妥善且堂皇整然。该工程余款用来购置了陆家窝田亩,其收入作为清明、重九祭祖之用。
林氏宗祠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
四、关于林氏物业
石隆(后改石龙)原来是一片沙滩荒地,南宋末年,约在1279年,善乐公自福建莆田南迁,经南雄至东莞石隆水南头,之后经数代人的艰苦开拓,努力耕耘,这片原为沙滩的不毛之地才变为良田耕地,且大部分归属林氏所有。明万历丁亥年间(约1560年),我族震洲公与王石屏君联合招商,以王石屏君出名创承,将石隆部分土地开拓成墟集。自此,石隆墟商贾如云,车水马龙,成了华南商业名镇,而我林氏家族每年从石隆墟获花利甚丰,为培养子孙上进,于是,我族在塘头厦购置了供学之田(所收谷物用于奖学金开销),以奖励津贴读书人。
五、关于九牧书院的兴建
清同治九年(1870年),石斋房伊最公之十八世祖应享公,为人热心公益,为了子孙有读书机会,光扬我林氏家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他努力发起了筹建九牧书院的活动。应享公亲力亲为,不辞劳苦,为了募捐筹款,寻访走遍了全省林姓宗亲,收每位募捐者白银十元,选址就定在林屋林氏宗祠旁(现为林屋公产房地),终于建成了这间“九牧书院”。
应享公的壮举,恩泽后昆,将永远名垂林屋林氏族史。他的思想,与所谓“古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而宗庙之外复设私塾,以教育其子弟,使之明亲亲之道,仁义之理。”(《重建双桂书院碑序》)——这种重教的传统一脉相承。
唐代宗年间,我远祖蕴公即于澄渚构筑书院,正所谓“宗祠开九牧云礽从古肇梯云”,一百三十八年前,我应享公就在东江河畔构筑九牧书院,亦所谓“东海水源派远长流随日盛”,由此观之,林姓人家建校办学之传统,已绵延千百载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