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云陔
(1883-1948)
“吾党革命德行之神圣”——孙中山的评价
[编辑本段]
林氏生平简介 民国政要。广东信宜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任高雷道都督。后留学美国。1920年后,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广州市市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财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国民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审计长等职。1948年10月病逝于广州。
三任广州市市长,虽任期不长,却有不少建树,如架设海珠桥,装置自动电话,改良自来水、电灯,均在任期内陆续完成。
■年表简历
1883年,林云陔出生,原名公竞,广东信宜人。
1904—1908年(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云陔、陆匡文和茂名谭惠泉等在高州城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报。该两社成为南路反清革命活动中心,社内青年后来多数参加同盟会。
1911年(宣统三年),林云陔、林伯虎、陆幼刚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义总指挥部。林云陔任高州军政分府分都督
1912年,林早年加入同盟会,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
1919年,8月1日中华革命党(同年10月改为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创办理论刊物《建设杂志》(月刊),孙中山撰《发刊词》。主要撰稿人有朱执信、廖仲恺、戴季陶、胡汉民、汪兆铭、吴敬恒、李煌嬴、林云陔等,该刊共出2卷,每卷6期,民国9年7月停刊。
1923年,2月8日起任市长。
1927年,5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1928年,5月恢复市长制。1929年10月改特别市.1脚年6月仍改省辖市。林云陔任市长。
1931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财政厅长。
1936年,任审计部部长。在位12年。
1948年去世。
[编辑本段]
市政建设贡献 1931年至1936年,是民国时代广东最安定的几年。这几年,广东省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发展。而这个时期担任广东省主席(即省长)的林云陔,功不可没。
■林云陔与广州城市建设全面开展
据《广州市志》,1929年8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广州市政府恢复市长制,取消委员制。是日,林云陔就任广州市市长。8月25日,由美商中国电气公司承装的自动电话工程告竣,是日正式通话,有自动电话4000门。8月31日,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电气公司正式签立合约,设装省港长途电话。全部工程费用45.5万美元。是月,广州市政府行政会议议决,确定建筑市区马路61条,共长80多公里,分三期建筑。9月10日,广州至石龙长途电话通话后,在西濠口嘉南堂设立长途电话分站。9月18日,小市街、四牌楼开辟马路,开始施工。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广州市政建设的主要成就包括六脉渠之彻底改造;全广州市下水道之整修;修整街道、兴办医院、增设小学;在北较场兴建高等法院监狱,内有实习工场等。
■山水城市的构想
1927年林云陔掌理广州市政,1928年就草拟了《广州市政府施政计划书》,里面认为“最新之城市设计,以‘田园都市’为最优良”。对广州市建成山水城市已经有了初步的构想。
1929年广州工务局长程天固制定了《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倪俊明说这是民国以来内容最丰富、周全的一部城市规划,里面提出大规模扩充园林绿化,并一下子增辟了白云山公园、河南公园、西关公园等五个公园。
《广州市志》记载,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前,历代城市建设布局均由地方长官决定,按照某种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城市建设。自秦三十三年(前214年)建番禺城,至民国9年(1920年)大规模拆城垣筑马路止,历代城垣均在原城址的基础上逐步扩展。
民国17年,广州市城市设计委员会成立,这是广州有史以来第一个负责城市规划工作的机构。民国21年,市政府公布了广州市第一个由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方案——《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虽未能全面实施,但也为广州城的建筑打下了良好基础。《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把林荫道和公团地点的规划作为重点来抓,规定相当大的面积为公园留用,如马鞍岭以北、狩狗岭以东一带,飞鹅岭至白云山一带山地,以及大坦沙南角、二沙头东部、河西之花地、河南之花岗、七星岗等。这些都是“山水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反映。据说孙中山多次说林是“吾党革命德行之神圣”。林的前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也称林“尚有刚劲之气,且能廉洁自守”。由于这个评价来自于政敌,因此应当说也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从我们能够找到的有关林的资料看,颇有几则逸事,可以看出林在为人为官方面品行之端。
■镇海楼记
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高2.5米、宽1.04米,民国17年(1928)12月立。碑文由顺德黄节撰并书,端州梁俊生刻石,碑文行书,记述镇海楼的沧桑:由于兵燹及年久失修,至清末民初时,楼宇仅存四壁与楼基;1927年,广州市市长林云陔倡议重修,由工务局拨款4万多元,次年5月动工,12月竣工。这次重修,将原来的木楼层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于竣工当年辟为广州博物院。
■海珠铁桥
林云陔的成就之一,就是立项修建了海珠铁桥,当时广州与河南之间,被珠江阻隔,两地之间的交通只能靠小艇,往返相当不便,城市被—分为二,对于发展自然不利,1929年,林筹建了海珠大铁桥,该桥是贯通珠江南北的惟一大桥,桥长200米,分为三孔,南北两孔各宽73米,中间孔宽53米,安装有电动设备,可以开闭,方便巨轮往来。这是广东省第一座开合式大桥。承办商为美国慎昌洋行,承建商是马克敦公司,造价103.2万两大洋。原来的海珠桥在解放前被国民党炸毁,解放后历时七个月完成重建。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
1927年6月,当时的市政委员长林云陔提出筹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直到1986年位于文明路的中山图书馆新馆落成,这里成为广东文献专藏所在地。1989年正式对外称孙中山文献馆。据文献馆馆长倪俊明介绍,该馆原为广府学宫旧址,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克明设计,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国1.5万名华侨捐赠20多万美元(合当时的广东毫洋30多万元),于1933年10月落成。
■广州市府大楼
位于府前路的广州市府大楼,是陈济棠主粤时,由林云陔提议修建,原称为市府合署。
当时广东省主席为陈铭枢,作为市长的林与陈争夺权力,林力争要在广州成立特别市,当时成立特别市的标准是人口100万,广州只有98万人口,林以广东为革命策源地为理由终使广州被定为特别市。当时修建市府大楼,还占用了中央公园(现在的人民公园三分之一的用地),刻意选择和中山纪念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的位置,为了配合中山纪念堂的风格,市府合署也采用传统的宫殿式风格,斗拱挑檐,黄色琉璃瓦顶。
文献馆的主体建筑采用的是传统建筑形式,红墙红柱,绿琉璃瓦顶,主楼格局开阔,颇有气势。院落里有被称作翰墨池的水塘,依稀有几株残荷,几株百年古树投下浓萌。
[编辑本段]
往事回顾略集 ■乡间私墪 方言学堂
如果从做官的角度看,林云陔身上有太多中国人的美德,尽职守,不居功,这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局中立稳脚跟,实现自己的实业理想。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林却明显是受到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中西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一个人,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对于林来说,两种文化没有错位,而是各得其所,丰富着他的一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林云陔1883年生于广东高州府信宜,高祖林廷式,曾任湖南益阳、衡阳等地知县,居高清廉,两县士人各有“舆颂”两卷,林从小立志“克绍高祖箕裘”,并以此做为安身立命之本。
十九世纪末,即使是在广州城,现代教育制度也尚未建立,因此林的教育从乡间私塾开始,年龄稍长,入高州府从当地名儒梁海山研究经史词章,纵观林的一生,如果说旧学基础对林的帮助,可能在于为人处事颇有古风,传统教育和家庭背景帮助他在复杂的政治层游刃有余。
林的西式教育从方言学堂开始,方言学堂的说法,可能来自于张之洞,他重视外语教育,他认为:“知中而不知外,谓之聋瞽,不通西语,不识西文,不泽西书,人胜我而不信,人某我而不闻,人规我而不纳,人吞我而不知,人残我而不见,非聋瞽而何哉?”而他的所谓方言,是指日、英、法、德、俄五种外语。
1909年,林考进广州的两广方言学堂,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并在这个时候加入了革命党。这段经历改变了林的命运。当时的两广方言学堂,可谓人文荟萃,革命党人邹鲁、朱执信都在学堂任教,我国著名林业教育家、林业科学家,中国现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先驱、后来任教华南农业大学的沈鹏飞与林同一时间在学堂读书。
方言学堂的教育使从乡间私塾中走出的林一下子与国际“接轨”,外语教育为他数年后留学美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起义领袖 杂志编辑
和当时的很多人一样,林的一生也充满了革命与建设的理想。
林云陔就读方言学堂之时,朱执信曾在该学常任教,与林有师生之谊,1910年,革命党人进军广东督署,因为人数不多,联络不善,遭到失败。参与其中的朱执信在林云陔的掩护之下,才能够履险如夷。
林从方言学堂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经历,也为自己的一生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从方言学堂毕业后,林奉孙中山之命到高州起义,并取得成功,起义后的林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在诸事安定后坚请辞职,到广州辅佐胡汉民,继而接受孙中山的委派,到美国留学。在林云陔在方言学常接受西方语言和科学教育后,继续在美国研习法律和政治,这使他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当时应该是比较领先的。回国后林因为广东军阀盘踞而隐居乡间,被孙中山先生招住上海,任《建设》杂志编辑。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介绍,《建设》杂志是一本宣传新的政治思想的杂志,是在1918年由孙中山创办,大概是取“文化建设”之意,也曾经登载过一些浅显的介绍唯物史观的文章。
从我们找到的资料看,《建设》杂志混合了政治理论和实业救国的思想,比如,1918年孙中山便提出,希望利用西方战时的工业设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实业。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写了《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一文,意在引起西方实业界的注意,吸引他们向中国投资。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时,又将上文编译为《实业计划》发表。《建设》杂志还展开过有关井田制的探讨。
■经济专家 实业政治
林云陔在《述要》和《纲要》中说“唯建设之初,贵有计划,进行之际,尤重步骤,循序渐进,庶可计日呈功”。这也隐约透露出林的心态。
林作为地方政要的大中生力推实业,这使他在历史上更多的以精明的经济专家和实干家的形象出现。林的职业生涯由革命始,最后终老在审计部长的岗位上,他把理想最终落实在扎实的工作之上。
邱捷教授用“生逢其时”来形容林的政治际遇,蒋介石对陈济棠的让步,使广东相对独立,获得了一个发展的良机,而林和地方军阀陈济棠的渊源,又保证了军政之间的矛盾比较少,使他创办实业较少阻碍。从1931年到1936年陈济棠开府西南期间,林作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兼财政厅长,两人开展广东的实业建设,规模之大,效益之好,在当时国内的实力派中是罕见的。而在林任广州市市长之时,就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任广东省主席时,他更是事必躬亲,经常深入实际,“因公出巡”,亲自审批图纸,甚至亲自兼任广东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会委员长,考核地方各级官员,即使是录用一般技术人员,他也经常是亲自复试,有时还要当场口头命题。
■清廉市长 以马代步
林云陔,历史上最清廉为民的广州市长,。抗战末期,汽油紧缺,当时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谚,林云陔为了节省汽油,自购一匹马,日常往来住处与办公地点,均以马代步,汽车则放在车库中不用,有朋友问林为什么以马代车,林云陔不希望标新立异,过于招摇,就称是为了锻炼身体。
■清苦生活 妻儿自律
林云陔的四子三女取名,分别以“真诚明正直仁义”名之,其人生理想也可见一斑。据说林在当选广东省主席以后,仍旧过着学生时代的清苦生活,林的妻子常感腰痛,就医诊治,被诊断为营养不良,医生说只要多吃鸡蛋多喝鸡汤就可痊愈。而林夫人不但缺乏营养,而且操劳过度,家里只有一个男工帮手,其余家务全由妻子料理,林自己也经常擦窗、洗地。当时外出做大官的人,多数在家乡买田置地,或者在国外留有存款,林则没有这些。
■完璧归赵
林云陔在陈炯明叛变前,是广东大本营金库部长,事发之日,金库还有港币30多万元,林云陔将这笔巨款缝在夹袍之中,从小路北上。在韶关遇到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告之自己有存款,可以补贴部队开支,说完,脱下夹袄,告辞而出。这时候已经是中午,林想吃饭,才发现自己身无分文,还要向好友借钱度日。
■感化强盗
据说林云陔先生初任广州市长时,因公晋京,乘上海轮三等客位,船中遇群盗行劫,样子非常凶恶,有两个盗贼劫到他铺位,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林回答说是老师,并说,有什么财物,请尽量取去。盗贼分毫不取,而又不离开,转作保护模样。这时其他海盗因为搜劫一番却并不满足,集中全船客人施刑,强迫大家将财物交出。那两个盗贼嘱咐林不要过去,并提出要分份赃物,以表敬意;先生推辞,乘机开导,据说盗贼感动得泪流满面。
■以沉默成就功业
有这样一个有关林云陔的故事,他就任省政府主席的那天,时间定在10点,可他9点40还在家里给儿子修理脚踏车。有人见而惊曰:你不记得今天就职吗?林淡淡地说:时间到了就去上工便是。
事情真实与否,无法考证,也没有必要考证。可以相信的是,这样的态度是中国人的,这样记事的笔法也是中国人的,《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与之类似的谢安的故事,“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准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和林云陔一样,也是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中国人于做官非常讲究,于臧否人物也有自己的分寸,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世说新语》无疑是代表作。和谢安的“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一样,林对就职一事的淡然处之,多少反映了一些他从政的理念。即使未经考证,能够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不来,至少说明他在为人处事这一点上得到了时人的认可。
胡汉民称赞林在“革命党中风格至高上”。还有人给他的品性总结了三条:勤俭笃实的生活;刚毅果为的处事;为政不在多言的作风。这三条中,生活勤俭笃实是个人的品性,处事刚毅果为多半是指林指挥高州起义、一举功成的壮举,受西方教育的林云陔三任广州市长,于广州城市建设颇多贡献,却没有因为施政中的“作为”留下美名,倒是“不多言”成为“为政”的亮点,谢安的“默然无言”,林云陔的“不多言”,无论做人、做官、做事,沉默是金,似乎可见我们有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的偏颇。
不过,高州指挥起义后,林以诸事完备,自己不恋权位为由辞官不就,美国学成归国后,林因地方政权割据暂无可为回乡隐居,1928年复任广州市市长后以公务繁忙,不遑兼顾辞去省民政厅厅长一职,专心市政建设。凡此种种,“不多言”确实是林为政的写照。
“不多言”有历史的原因,有复杂的时局的原因,以“不多言”而成就一番功业,林云陔也算是幸运之人。
林云陔从执掌广州市政大权到成为广东省主席,在广州扩路修桥,使城市建设面目一新,在全省兴建工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林既没有政治野心,也没有实际兵权,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时局中,见缝插针,在陈济棠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抗衡之时,利用有限的空间,实施自己“实干”的理想,从而以“不多言”坦勤勉实干的地方政要的身份,留名于历史,也算是生逢其时。http://baike.baidu.com/view/149392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