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351|回复: 0

闽台汉族籍贯固始问题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5 23: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翻阅福建、台湾籍汉族人的族谱,可以发现大多自谓其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县。何以北方
一个小县对福建、台湾人的籍贯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还是
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它对解译南方汉族的形成历史、血缘构成、文化认同都具有一定
的意义。笔者认为:闽、台人民中有20%以上的固始血统,是由于千百年来北方汉人
大迁徙及通婚导致的混血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固始确为闽人的"根"。  一、
许多闽人来自固始,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唐末淮河流域战乱不已,据《新唐书·王潮传
》记载,当时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绪由于无法应付大军阀秦宗权的勒索,"悉举光、寿兵五
千人,驱吏民渡江 。"从此,他们离开家乡,转战南方。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
)进入福建,当时"有众数万" 。后来,由于王绪滥杀部众,光寿移民队伍中的光州
固始人王潮率乡亲发动兵变,囚王绪,被推举为新的统帅。王潮以其众平定福建,被授
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死,其弟审知继之,审知死,其子延翰建闽国,更四主而亡。从
王氏入闽至闽国灭亡,王氏经营福建达60年之久。在其统治期间,光州、寿州移民散
布于福建各地,发展繁衍,对福建人口影响很大。从人口总数来说,唐代福建地广人稀
,唐元和年间仅有74467户 。史载唐末黄巢入闽,"杀人如蚁" ,使福建人口又
进一步减少。所以,光、寿移民入闽,以区区数万之众,攻城略地,不可阻挡。从当时
福建人口比重来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过数万户而已,而入闽的光、寿移民又达数万人
,若以一户五口为计,仅仅这一批北方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总人口的1/5!所以,
至今闽人族谱中多有祖先来自光州固始的记载。以福州为例:张睦,光州固始人,为王
审知手下重臣之一,"终葬福州赤塘山",其子张庑亦为闽国重臣。张氏世代居住福州,
遂为福州人 。又如李相,寿州人,定居闽县部 ;李仁达,光州人,也长期在福州做
官 。福州在闽国后期是王氏旧部拱辰都、控鹤都驻扎的地方,光、寿二州人是不少的
。泉州是王氏入闽后的主要根据地,王潮和王审?的子孙大都定居于此,至今王氏仍为
当地大族之一。此外随王氏入泉的也不少,如《温陵中山彭氏族谱》自序,该族之祖随
王潮渡江之后,先居泉州,次迁南安,后定居于晋江之北的虹山 。王审?在泉州设招
贤院,唐贵族官宦如李洵、王涤等人随之安居泉州 。其他如刘韶"固始人,随王审知
入闽,官泉州别驾,卜居涵江。" 滜莆田的傅姓,"其先由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官泉州。"
  《兴化县志》记载:当地董氏、蔡氏、萧氏,皆从王审知来闽  。在闽北境内,
人们曾发现闽国时将军邓植的墓,当地传说他是受闽王的派遣驻守大杉岭要隘  ,我
们在县志中亦可找到印证:"邓植,闽王遣屯兵大杉岭。"  他的历史与邹勇夫有相似
之处,"邹勇夫,光州固始人,从王潮入闽,及审知王闽,勇夫为仆射,"他被派到归化镇
,"子孙因家
焉。"  宋贤黄?的祖先黄膺,"由光州固始同王审知入闽,居邵武军,而为邵武人。" 
周枢于唐末"与游、刘、翁、范诸姓入闽,遂择建州之西地马伏三角台居焉。世居马服。"
上述游、刘、翁、周、黄、范诸姓,至今仍为闽北大族,历代人才辈出。此外,南
平樟湖坂的安定胡氏,他们的祖先也是从固始迁来入闽的一支,居住建州尤溪一带 
。在闽西境内,清流县的嵩口有闽王庙,立庙者为王氏子孙,王审知的第七子延升"徙
居清流,遂为王氏祖,其子孙立庙于嵩口。" 又如邹磬,"光州固始人,以宣府校卫
从太祖入闽,平汀寇有功。未几,镇雁石,卒。"2滜台湾人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
他们的祖籍亦多为固始,例如《清溪张氏族谱》云:"惟清河之派,流于光州,及唐末五
季遭世板荡,有由光州固始入闽者,卜居晋之张林。" 《台北县李氏族谱》云:"先
世光川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 就台湾文献委员会编的《台湾省通志.卷2人民志
,氏族篇》的记载来看,台湾多数族谱都自谓光州固始人,这与福建的情况是一致的。
闽台各地族谱大多自谓光州固始人,首先反映了这一事实:唐末光、寿移民入闽,对闽
台人口构成影响很大。光、寿移民本身是冒险家的后裔,他们跋涉数千里来到福建,途
中受到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灾难考验,他们的意志与体格都超越常人,竞争能力也超越
常人,而且,威武军政权建立后,光、寿移民受到特别的照顾,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安插
在八闽各地,扎根安家,并得到相对的优待。因此,他们日后在福建发展较快是合理的
。以福州南郊尚干乡的林氏来说,据其《尚干林氏族谱》载 ,林氏祖先是固始人,
随王审知入闽,为闽国的官员,后来定居尚干一带,当时林氏在尚干的人数很少,而各
种杂姓很多。然而林氏后来在当地发展很快,历宋元明清四代,林氏渐成为当地主体姓氏
,后来又成为单一的姓氏。今天尚干乡有十数万林姓人家,皆为五代入闽先祖的后裔。
不过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上引材料内的大多数家族都说自己是光州固始人,然而,唐末
固始仅为光、寿十县之一,何以多数闽人都说自己是固始人,而不是其他各县人?我们
知道,固始位于光、寿二州交界之处,且是一个建县一千多年的大县,光、寿移民队伍内
,固始人占相当比例是肯定的。王潮能登上移民首领的位置,肯定与固始人在移民中占
相当比重有关,但不论固始人再多,总不可能占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其原因应与福建百
姓缺乏地理知识有关。闽中百姓对光、寿二州的地理显然是不很明白的。他们只知道闽
王审知是固始人,而将与他同来的光寿移民都称之为"固始人"。于是,固始成为光、寿
移民的乡贯代称,所以,固始在这里只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乡贯符号,并不一定有那么
准确。其次,由于固始县在明清以后隶属于河南省,所以,固始人总称自己的籍贯为"
河南固始",实际上,在唐末,光州与寿州都隶辖淮南道,并非隶属河南,而且,光州、
寿州的辖地,今分隶于河南、安徽二省,所以,准确的说法应是淮南民众入闽。当我们
分析闽人籍贯时,必须注意这一点。当然,这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固始人入闽
并对福建人口构成产生重大影响,应是没有问题的。泉州人写到:"王潮……其后嗣相继
有恩德于闽都,泉州士民多为光州固始人,皆从公来也。" 其他各州也有不少来自固
始的家族,福州的"忠懿王祠"中甚至有一块"八闽人祖"的匾,表示福建人多是随王
审知南下的。今闽人族谱内注明唐末随王审知南下,并籍贯固始的,大多数都是准确的
,没有特殊的理由,我们不可怀疑其真实性。  二、关于先后来自中原的移民也称原
籍固始的问题除了唐末入闽的光、寿移民被称为固始人之外,福建还有西晋永嘉固始入
闽说与南北宋之际的靖康固始入闽说,明代嘉靖《固始县志》:"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
,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观
福清唐尚书右丞林贽、御史中丞陈崇可见;又王潮之乱,十八姓入闽二也,观方、胡、龚
、徐、顾、丘自可见;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三也,观王荆公志王深琢自固始
迁侯官、朱文公志黄端明祖膺固始迁邵武、张翠屏序,本固始人,南流徙闽,可见。"
按其所说,固始人曾经三次大举入闽,分别是西晋、唐末、南北宋之交。以上是明中
叶以前的情况,此后,尚有唐初陈元光自固始入闽说。最早出现此说的是晚明的《漳州
府志》与明末清初的《闽书》、《光州志》二书。据《光州志》记载,陈元光祖先于汉朝
被封为固始侯,葬于固始陈集浮光山,子茫因而定居此地。唐初有名陈政者,被任命为
岭南道行军总管,率家乡的府兵3600多人南下泉州、潮州之间的故绥安县地,经过
多年的战斗,他们在当地扎下根。迨至陈政子陈元光时,唐朝设立漳州,陈元光任第一
任州刺史 。上述四种固始入闽说除唐末一次得到文献印证外,其他三说都有许多问题
,必须考证。关于永嘉固始入闽说。《固始县志》谓永嘉固始入闽说出自《闽中记》。按:《
闽中记》为唐末林婿所著,该书今已散佚。但从《固始县志》所引片断来看,林婿仅是
说永嘉之乱后,中州人民南下福建。该说又见路振《九国志》:"永嘉二年(308年),
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
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者。"2⒄五代泉州诗人詹?曾作过一
首《忆昔吟》的诗:"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
,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2⒅可见,东晋中州士族入闽,是流传很广
的传说,但这些材料都不是专指固始!西晋末南下氏族来自中原各地,尤其以洛阳一带
的宗族为多,他们由于受游牧民族南下的推动,不得已向南迁徙,有的渡淮定居,有的
渡江定居,固始是淮河南岸大别山里的小县,并非西晋末南下迁徙的重点县,所以,西
晋末入闽的北方宗族,也不可能都来自固始一县,这是肯定的。然而,自五代以后,福
建便有了"永嘉之乱、固始人南下闽中"一说,其原因何在呢?南宋方大琮解释说:"曩
见乡人凡诸姓志墓者佥曰自光州固始来,则从王氏入闽似矣,又见旧姓在王氏之前者亦
曰来自固始,诘其说,则曰固始之来有二,唐光启中王审知兄弟自固始诸同姓入闽,此
光启之固始;前此晋永嘉乱,林、王、陈、郑、丘、黄、胡、何八姓入闽,亦自固始,
此永嘉之固始也。非独莆也,凡闽人之说亦然。"2⒆实际上,西晋入闽的北方宗族未必
都是固始人,此说产生的原因与五代形势有关,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文详析,此处
仅仅指出这是不可靠的。例如,据《建瓯县志》记载:建州一带,有西晋末年危京率固
始人入闽一说,"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
者居多。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3滜这条材料常被人们引用,
用以说明东晋固始人南下,其实,它是很成问题的。东晋闽北只设建安郡,改称建州是
唐朝的事。晋代的建安郡辖区达福建全省,来建安做官倒不一定要定居建州,可见,此
说的疑点很多。据考证,有关危京刺建州一说出自万历年间的《建阳县志》,见其风俗志
引文:"爰立郡县之后,渐以中土之民实之,晋永嘉已已,光州固始危京者率其乡避兵之
民来刺建州,在官十有六年而卒,葬武夷山之石鼓村,民不忍去,皆占籍也焉。"作者写
了这一段后又补充云:"又云王审知率其乡众入闽未知孰是。"可见,作者对这一条史料
并没有把握,只是记下民间传说而已。然而,它到了民国《建瓯县志》中却变成了定论
,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其次,危姓是十分稀少的姓,原为南方三苗的后裔,并非北方大姓
,闽北的危姓是五代以后从浙江迁来的。据《新五代史》等书,五代江西有危全讽割据
赣江流域,后被杨涯击败,危姓家族中的一些人逃到吴越国,投靠钱缪,改姓为元。"闽
中危姓一支,由钱塘迁来,故皆仍改姓,江西本支则犹姓危。"危是罕见的姓,闽北就一
支危姓,他们即是自五代后迁入福建,西晋危京自固始来闽一说,便不攻自破了。但是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论述并不是说西晋时没有北方移民入闽。近几十年来,在原来的
建州、泉州、福州境内,都发现了晋人风格的墓葬,这说明历史上永嘉之乱后,中原士
族入闽是有其根据的。我们仅是指出:这些入闽人士并非都籍贯固始。关于陈元光与五
十八姓固始府兵入闽说。陈元光是开发漳州的功臣,但由于唐史无传,世间传说纷纭,

学者对此争论很多。福建的学界大致分为二派,一派认为陈元光为固始人,一派认为陈
元光是岭南土著。只有少数人持异说。以上形成主流的二说皆见于古人著作,固始说出
于明代的《漳州府志》与《闽书》的陈元光传,其最早的渊源则应来自陈元光后裔的家谱
;而土著说则始于黄佐修纂的嘉靖《广东通志》。我认为,这都是后出的明代"史料",
明人学风不谨、好夸饰,为清代学术界所诟病,他们在数百年后研究地方史,本有材料
不足之病,且好以家谱入志,所以造成地方志中许多不可信的"史料"。顾颉刚曾提出"
层累地造成先人历史"一说,该说用在家史研究方面是有极大的价值的。我们发现,在
对陈元光的研究方面,如果只限于用宋以前的材料,陈元光的籍贯根本不是问题--陈
元光是河东人,这本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古人早已有结论。唐代的《元和姓纂》云:"
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东人。"《元和姓纂》为唐代国子博士林宝编著,唐代中期,
社会上还流行讲究门第之风,编写《氏族志》、《姓纂》之类的书都要得到国家核准,严
禁滥收,混乱门第。林宝编纂该书,受命于宰相李吉甫,积二十年之功,方始成书。该
书严谨,历来受到赞赏。因此,该书说陈元光为河东人,应是十分可靠的。其后宋代的
王象之《舆地纪胜》第91卷朱翌《威惠庙记》云:"陈元光,河东人。"明代的漳州龙
溪县志云:"威惠庙,城北门外,祀唐将军陈公元光。公河东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
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开创漳州,以左郎将领州事,后战没于陈。漳人至今思之。
"威惠庙建于唐宋时期,其时,距陈元光去世仅二三百年,它对陈元光籍贯的说法应是
有原始材料为据的。据以上一直延续到明中叶的史料来看,陈元光为河东人,其父戍闽
,元光随行。河东的地理范围大致在今山西省内,在《宋会要辑稿》一书中,记载了陈
元光之父陈政娶妻"吐万氏"的说法。吐万氏是北魏鲜卑大姓,生活于今内蒙、山西一带
,陈政与其联姻,是其籍贯河东一证。如果陈政只是岭南土著,他怎么可能与北方的吐
万氏联姻呢?其次,有关陈元光入闽过程,在宋代的史籍中也有线索可寻。宋《仙溪志
》记载:"威惠灵著王庙二。在枫亭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庙集》云:陈政仕唐副诸
卫上将,武后朝戍闽,遂家于温陵之北,曰枫亭,灵著王乃其子也。今枫亭二庙旧传乃
其故居。"威惠庙即为陈元光之庙,由此可知:宋《仙溪志》的记载原是以漳浦陈元光庙
的碑记为依据的,它当然是可靠的。可见,陈政入闽后长期定居福建泉州的北部一带,
即仙游县境。他死后亦葬于此地,这些记载与今人的传说是不同的。关于陈元光的事迹
,此处再引《方舆纪胜》记载:"陈元光,河东人。家于漳之溪口。唐仪凤中广之崖山盗起
,泉潮响应。王以布衣起兵,遂平潮州。以泉之云霄为漳州,命王为左郎将守之。后以
战殁,漳人哭之恸,至祠于径山。有'纪功碑'、'灵应记'见于庙云。"以上材料说明几点
:其一:陈政作为河东人,被遣戍入闽,后来定居于枫亭,其子陈元光宅于漳之溪口,
他们在闽中已住二代,看来肯定不是广东揭阳人。其二,陈元光是唐代北方南下的将领
之后。陈元光作为一名布衣,能得到广东官员的信任,被委以领兵的重任,显然与他的
身份有关--他是唐"副诸卫上将陈政"之子。唐代初年,门阀制度还有相当影响,陈
元光没有这一身份,在大动乱之际,是不可能得到信任并授于重兵的,后来也很难得授
漳州刺史。这正好说明他不是土著。以上唐宋史料更说明陈元光肯定不是固始人。河东
位于黄河以北,固始位于淮河以南,二者风牛马不相及。但是,现在看陈元光后人的家
谱--《颖川开漳陈氏族谱》,则云陈元光为固始人,于武后时率固始家乡3600人南
下福建。其实,以陈元光率领数千人南下的规模,他若真是固始人,《固始县志》绝不会
遗漏。可见,这也是闽人冒称固始之风的产物之一。总之,陈政、陈元光父子确为河东人
,其他二说都是不可靠的。关于固始人靖康入闽说,该说的影响较小,在我们经眼的闽
人族谱中,注明于南北宋之交的靖康年间南下的族姓也不多。以情理推之,既有唐末固
始人大批南下福建,后人仿而效之,再次联袂南下,不是不可能。但至今没有固始民众
再次大批南下福建的实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固始县志所云:"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
荡然一空三也,观王荆公志王深琢自固始迁侯官、朱文公志黄端明祖膺固始迁邵武、张
翠屏序,本固始人,南流徙闽,可见。"文中有张冠李戴之嫌,因为,王荆公(即王安石
)是北宋人,他不可能为南宋时人物的族谱作序;而黄端明即朱熹弟子黄?,我所见
黄?族谱有二部,即本文所引《重修宋贤黄文肃公家谱》与《江夏黄氏族谱》,二者皆谓
其祖黄膺为五代时人,而不是南宋时人。总之,固始人大批入闽,于史可征的仅唐末一次
,其他不甚可靠。而闽人多称祖籍固始,除了唐末五代的一批之外,凡在其他时期入闽
的家族,若说自己的祖先是固始人,则多是有疑问的。可参见以下族谱的考证。  三
、关于闽人族谱误入固始籍贯的考察闽人籍贯固始的族谱内,确有个别是误入的,请见
有关莆田吴氏族谱的考订:民国《莆田县志》引用吴氏族谱:"唐僖宗时,屯田员外郎吴
祭随王审知入闽,居莆之华岩山下,其姓吴兴筑北洋海堤及延寿陂,子孙聚族居西都。"
吴祭与吴兴都是莆田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吴兴筑造延寿陂灌溉田地数百顷,莆田人民对
他感恩不尽。为他立庙祭祀。对这两位有名人物,方志记载较详。《莆田志》明确记载延
寿陂修于唐代中叶的神龙年间(705-710年)或建中年间(780-783年),距王审知入闽的光启元年(885)相差一百多年,试问,吴氏叔侄怎么可能跟随晚他们
100多年的人物入闽?以上这部族谱若仅说其祖先来自中原,则是可信的。因为,莆
田二吴受命在莆田组织大型水利工程,他们应为唐政府官员,当时福建的许多官员都来
自外省,因而,如族谱说二吴来自外省是符合情理的。但由于修谱者缺乏知识,轻率地
采用了民间流传的闽人来自固始一说,并将二吴说成是随王审知南下的人,则留下了笑柄
。那么,他们为何一定要说自己是固始人呢?关于这一点,宋代史学家郑樵有过考证,
方大琮也有辨析,今引方大琮之文:"曩见乡人凡诸姓志墓者佥曰自光州固始来……非独
莆也,凡闽人之说亦然,且闽之有长材秀民旧矣,借曰衣冠避地远来,岂必一处,而必
曰固始哉?况永嘉距光启相望五百四十余年,而来自固始,前后吻合,心窃疑之。及观
郑夹祭(郑樵)先生集,谓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
后绪拔二州之众,南走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
至今言氏族者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尚固始人,其实非也。然后疑始释,知凡闽人所以
牵合固始之由。"由此可见,闽台民众大多自称籍贯固始,与五代的形势有关,当时,来自北方的光、寿二州移民入闽后建立割据政权,统治福建达60年之久。一些自晋代入闽
的北方大族,为了与统治者拉近乎,也冒称固始人,于是造成福建范围内以固始籍贯为
荣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一些未经史学训练的人修史,便容易采用民间传说,
将自己的祖先定为固始籍贯。可是,有学问的学者大多不愿轻易采作此说。例如建阳的《
潭西书林余氏族谱》说:"旧谱云:余家自光州固始入闽,散适他郡者,有始兴、尤溪、
建阳、莆田、杉洋、仙游诸族,世次先后难省,今详诸家谱,皆泗州渡江入闽越,同为
南系,云固始者,盖近世附会之误,五季藩镇瓜裂……王审知傍角一隅之地,中土士族
以闽峤僻江右,可以避世,故多依焉。衣冠之胄与编户杂处,异时子孙不能寻绎本末…
…故推原起者,皆谬称焉。"再如莆田的方氏家族一度自称固始人,宋代的方大琮考订自
己的族谱,发现方氏早在王莽新朝时期即"过江宅吴",自后为江南人。唐末方延范"为
温州平固尉,历宰长溪、古田、长乐邑,遂卜居于泉之莆田,为巨族。"因此,方氏不是
固始人。此后,方氏修族谱便注明自己不是固始人。以上事实表明:对闽人籍贯固始一
说不可轻信,需要考证后作出结论。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不可走到另一极端,
以为闽人籍贯固始都是不可信的,乃至将闽人族谱中籍贯固始的族谱都视为伪谱,一切
必须作具体分析。  四、关于闽人籍贯固始的误中误从总体上而言,除了唐末五代的

固始入闽之外,其他各种固始入闽说都是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在族谱研究里还发现另
一种状况:有一部分人很可能是固始人后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族谱内加入不可
信的因素,反而使自己的籍贯变得有疑问。例如,漳州人的族谱都爱说自己的祖先是随陈
元光南下的,《龙溪县志》记载:"陈元光,光州固始人,王审知,亦光州固始人,而漳
人多祖元光与泉人多祖审知,皆称固始。"陈元光是唐代初年的人,我们说过,其实他不
是固始人。那么,漳州中的多数是否都是跟随陈元光而来的?从漳州的人口来看,漳州
在陈元光入闽以后人口并未大幅度增长,迄至唐元和年间的人口数为1343户,倒是
在王审知入闽后,当地人口有了较大增长。在闽国前后的百年间,漳州人口从唐末的千
余户增长至宋统一福建时的24007户,百年间人口增长近17倍!而且漳州是光、
寿移民入闽最早占据的地方,可见当地汉族主要是唐末光、寿移民的后裔,而不是随陈
元光而来的。对这一类族谱,就不能因其自谓跟随陈元光而来,便说其籍贯固始是伪托
的--其实,从唐末各州郡人口增加幅度来看,漳州也许是福建人口内籍贯固始最多的
地方。问题在于:漳州人喜欢攀附陈元光,纷纷把自己的入闽始祖从五代推到唐初陈元
光时,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以著名的漳州《白石丁氏古谱》而言,据该谱的《懿迹纪》
记载:丁氏祖先丁儒为固始人,唐高宗时入闽,为曾镇府之子孙,被陈政(元光之父)
聘为祭酒,陈政没,丁氏复佐元光平寇,陈元光任漳州刺史后,丁儒任"佐郡承事郎"。
这些记载言之凿凿,似乎完全可信,《闽书》亦采用该族谱的记载,将丁儒列入开漳人物
。但是,细究丁氏族谱便会发现许多不可信之处。例如,该族入闽第九世孙丁知几是著
名人物,在福建多部方志上都有记载。对福建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福建的开发在五代
二宋,这一时代福建名人辈出,许多人物被正史所载,所以,福建的方志对宋以后地方
人物的记载也比较准确。因此,方志中有关丁知几的记载是可作为依据的。但是,据方
志的记载,这位丁儒的九世孙是南宋时人物,若以一世25年推算,从丁知几上溯八代
,丁儒应为南宋前200年唐代末年的人物,而不可能是400年前唐初的开漳人物!
而唐末正是光、寿移民入闽的时代,所以,丁儒是固始人可能是真的,而其族谱伪托唐
初则使自己的出身变得有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种情况。其次,我们还必须注意
到一种情况:有一些族谱的记载虽有个别失误,但大致是可信的,例如:《罗峰傅氏族谱》
:"实公之高祖时新任光州固始邑令,厥后子姓相延,蕃衍于大江南北。唐广明时,实公
则自光州固始同王潮渡江入闽,靖国宁疆,海邦建绩,官拜威武军节度招讨使、检校尚
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爵加银青光禄大夫……生八子,遂宅于泉州东湖,后则分
析于各郡,福、兴、漳、泉、延、建、邵、汀,各有其子姓安居乐业"。这部族谱错误之
处在于将王潮的一系列官职全部安自己祖先身上,然而,事实上威武军节度使是唐末五
代福建的最高长官,历任节度使名单史有明载,当中绝对插不进傅实。不过,我们能否
就此说此书是伪谱呢?看来也不行,因为,福建的族谱有一个普遍规律:对宋以后家族
祖先官职的记载大都是准确的,而对唐代祖先官职的记录则是虚夸的多,其原因在于:宋
代福建名人极多,而且文献保留下来的也多,其祖先内有名人物,大多可以得到文献的
印证;而唐代福建名人不多,而且闽中文献多佚,子孙中无知识者,好为祖先安个官名
,所以,福建族谱内说到唐代祖先的官职,若没有文献印证,基本上是不可靠的--当然
,这不是说他们自身的籍贯有问题,去掉粉饰成分,基本事实还是可信的。在这里,我
们想到顾颉刚对古史考辨的成功与失误。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地堆积而成的古史"一说
,认为古代有关黄帝、夏、商等朝代的记载都是由历史古人层层粉饰而造成的古史,因
而是不可信的,中国的信史从周代共和元年开始。而本世纪的考古发现,业已证明被顾颉
刚否定的古史大多是存在的,商史的被验明即为一证。以故,人们终于认识到顾颉刚之
说的错误:他看到了人们"层累地堆积而成古史"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由于年代久远,
还有"层累地失去历史"的一面。对古人宗谱的研究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注意其"层
累的构造祖先历史"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传说的内核大多言之有据,而且是可信的。  五
、对闽人籍贯固始考察的结论以上考证表明:对闽人籍贯固始的记载,切戒轻易相信或
轻易否定,不经过仔细研究,是很容易失误的。同时我也想指出:仅仅从血缘上辨证某
个家族的祖先是否固始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的大熔炉,我们从
来是以融合了许多民族而感到骄傲,而不是像希特勒一样,以"纯种雅利安人"而自得
。福建人是一个北方移民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体,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从来不以为北
方人比南方土著更高贵些,事实上,我们多次指出:正是南方少数民族给闽人注入热爱
海洋的气质,并培育了闽人的海洋文化。南方文化是优秀的;同样,北方文化也是优秀的
,正是两种优秀文化的结合,才培育了今日优秀的福建文化。其次,还应指出:一个家
族的认同,血缘是其次的,重要的是文化的认同。闽人历来有抚养义子的习惯,只有这
一义子承认祖先,他就可以承祧香火。在这方面,义子的血缘关系如何,是很不重要的
问题。在地缘关系上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闽人的某个家族是否真的从固始来,而是这
个家族在文化上是否认同固始,只要其认同固始,便有存在理由。其中可能有原非固始
的部分,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当光、寿二州移民入闽之后,他们的数量占
了福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长期以来,他们与其他闽入通婚、混血,原有的地缘结构早
就打乱,可以说:今日闽人没有一个是纯种的固始人,但是,谁又敢说哪一个闽人的血
统中没有固始人的成份?公平地说,一个闽人身上,至少有20%的固始血缘!由于光
、寿移民是冒险家的后裔,有超过常人的生存能力,他们在福建的发展应比其他民族昌盛
,所以,他们在闽人中所占比例应超过20%。就此而言,凡是清以前的福建宗族,只
要族谱记载该家族在福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的身上都有20%以上的固始血缘。
当然,他们所说的固始只是一个传统的地域文化符号,它并不是指现代地域范围内的固始
,而是唐末南下的光、寿二州。闽人籍贯固始是具有特别文化意蕴的社会现象。福建人
中的很大部分都来自中原,固始说正反映他们对自己"根"的追寻,亦即对中原黄土地
的回忆。这种对"根"文化的特殊感情,虽然也存在于其他民族中,但是,在中国人身
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而闽人对中原的追忆又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它已成为闽人特出
的文化性格之一。

徐晓望?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www.smth.edu.cn/bbsanc.php?path=%2Fgroups%2Fsci.faq%2FHistory%2Fspecialhistory%2Fnati%2Fchinese%2Fhan%2FM.952905918.A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5:12 , Processed in 0.03827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