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标题:
淅江橫阳林名贤录
[打印本页]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5 18:04
标题:
淅江橫阳林名贤录
追念先泽,恩泽弥远。淅江橫阳林氏太祖永年及其妣桞氏,以考德发祥,以重教兴家,荫庇裔孙,中兴橫阳,朱紫盈门,历代永续,荣极南宋。其中,科举及第进士
109
名(文进士
61
名,武进士
48
名),有状元
3
名,榜眼
2
名,探花
1
名;还有未见中举而为官者
26
人。
他们都是林太祖(
110
世)的嫡,侄子,名录如下:
二世(
111
世)
林待聘
,
政和五年
(1115)
进士
,
高宗朝敷文阁直学士
,
兼掌内外制
,
被蔚为一代名臣
.
林待问
,
高宗朝右通直郎
,
监军器局
.
林待举
,
高宗朝右迪功郎
,
大中大夫
.
林仲纯
,
宣和六年
(1124)
进士
,
湖南都转运使判官
.
林亮功
,
绍兴五年
(1135)
进士
,
莆田县令
.
林薿
,
绍兴八年
(1138)
进士
,
随州太守
,
朝请大夫
.
林清卿
,
绍兴十八年
(1148)
进士
,
政和县令
.
林迈
,
乾道二年
(1166)
年进士
,
武进尉
.
林仲懿
,
淳熙五年
(1178)
进士
,
宣教郎
,
山阴县令
.
林仲觉
,
淳熙八年
(1181)
武进士
,
饶州太守
,
石门宰
.
林仲彝
,
淳熙十四年
(1187)
进士
,
信州
,
台州太守
,
吏部侍郎
.
林现
,
绍熙四年
(1193)
进士
,
池州通判
.
林武仲
,
福清县令
.
三世
(112
世
):
林熙载
,
绍兴十二年
(1142)
进士
,
武翼大夫
,
知南剑州录事参军
.
林信厚
,
绍兴十五年
(1145)
进士
,
福建南外学教授
,
知婺州
.
林仁厚
,
高宗朝承议郎
,
知兴国军
.
林礼厚
,
高宗朝嘉兴府通判
.
林之奇
,
绍兴二十一年
(1151)
进士
,
从事郞
,
静江教授
.
林良
,
绍兴三十年
(1160)
进士
,
于潜令
,
南剑州判
,
知州
.
林堤
,
绍兴三十年
(1160)
进士
,
晉江
,
绍兴太守
,
监察御史
,
司农丞
,
龙图阁大学士
,
著名理学家
.
林镛
,
乾道五年
(1169)
武进士
,
成忠郞
,
监左藏库
.
林钺
,
乾道八年
(1172)
武进士
,
县尉
.
林沇
,
乾道八年
(1172)
武进士
.
林淳厚
,
淳熙十一年
(1184)
进士
,
朝议大夫
,
知汉阳军
,
德安府
.
林倜
,
嘉定七年
(1214)
武进士
.
林元善
,
宁宗嘉定间国子监进士
,
承节郞
,
请江都巡
,
遂昌主簿
.
林延年
,
上书补官进士
.
林季仑
,
光禄大夫
,
知谏院
.
林长元
,
绩溪尉
.
林勋
,
漳州府通判
.
林熙朝
,
嘉定十六年
(1223)
武进士
.
林思杰
,
淳佑四年
(1244)
进士
,
兵部宣抚使
.
林杰
,
宝祐四年(
1256
)进士。
林居雅,太学斋谕,钦赐水利迪功郎。
林偰,均州通判。
四世(
113
世):
林韬,淳熙五年(
1178
)武进士,眉州、南剑州太守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5 18:05
林洪辰,淳熙五年(
1178
)武进士、淳熙八年(
1181
)进士,太府寺丞,扬州、婺州、广州太守,广东经略安抚,吏部侍郎。
林应辰,淳熙八年(
1181
)进士,监尚书六郭。
林茂,淳熙十四年(
1187
)武进士,保义郎。
林从周,绍兴元年(
1190
)进士。
林必胜,绍熙四年(
1193
)武进士。
林介,宋太府
.
大理寺少卿,临安府太守。
林士逊,绍熙四年(
1193
)进士,西外宗兴教授,黄岩县令。
林管,绍熙四年(
1193
)武状元,枢密院副使。
林浩已,神童科进士,潭州
.
万州,嘉兴、饶州
.
南剑州太守。
林栖,庆元二年(
1196
)武进士,武翼大天,象州太守。
林赞,庆元五年(
1199
)进士,宁国府教授,开封府推官,光泽县令。
林杲,庆元五年(
1199
)进士,江东提刑,饶州太守,知惠州军。
林元卿,开禧元年
(1205)
武进士
,
南恩州
.
泉州太守
.
林棐
,
嘉定元年
(1208)
进士
,
丽水具令
,
信州太守
.
林棨
,
嘉定元年
(1208)
武进士
,
蕲春县令
.
林齐贤
,
嘉定元年
(1208)
进士
.
林士恕
,
嘉定七年
(1214)
进士
,
监南岳
.
林士志
,
永明县令
.
林士宪
,
嘉定十年
(1214)
武进士
,
吏部员外郎
.
林济舟
,
喜定七年
(1214)
进士
,
融水县令
.
林克已
,
嘉定十年
(1217)
武进士
,
新建令
.
林义三
,
端平二年
(1235)
进士
,
九江教授
.
林思学
,
嘉熙
=
年
(1238)
进士
,
迪功郎
,
真州教授
.
林士裕
,
房州、永州、建昌太守
.
林希潮
,
嘉熙二年
(1238)
进士
.
林茂实
,
嘉熙二年
(1238)
进士
.
五世
(114
世
):
林横飞
,
庆元五年
(1199)
武进士
,
泰兴县令
.
林叔羔
,
将仕郎
,
惠州太守
.
林梦龄
,
崇泽、莆田县令
,
嘉兴府通判
.
林嗣宗
,
同安主簿
,
漳州签判
.
林士囦
,
寿春判
.
林仲默
,
奉议郎
,
北厅通判
.
林梦悦
,
两淅都监运使运干
.
林迁
,
上舍释褐进士
,
台州教授
,
南乐县令
.
林大雅
,
开禧元年
(1205)
武进士
,
江州隋军郞
,
知州
.
林孟嘉
,
嘉定元年
(1208)
进士
,
登仕郎
,
太常博士
.
林采
,
淮东转运使主和文字
,
长溪丞
.
林善补
,
嘉定元年
(1208)
进士
,
旡为军教授
.
林谊夫
,
嘉定元年
(1208)
武进士
.
林有声
,
嘉定元年
(1208)
武进士
,
知高邮军
.
林英发
,
嘉定四年
(1211)
进士
,
郴州教授
,
知建昌县
.
寿昌军
.
林梦祥
,
嘉定七年
(1214)
武进士
,
道州太守
.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5 18:06
林守正
,
嘉定十年
(1217)
进士
,
黄岩县令
.
林应周
,
嘉定十年
(1217)
武进士
,
校书郎
,
邕州太守
.
林瞻龙
,
嘉定十三年
(1220)
进士
.
林孟治
,
宝庆二今
(1226)
进士
.
林尧焕
,
宝庆二年
(1226)
进士
.
林梦发
,
宝庆五年
(1232)
进士
,
靖江府太守
.
林梦新
,
宝庆五年
(1232)
武状元
,
衡
.
梧、容、浔、巨等五州太守
.
林公度
,
瑞平二年
(1235)
进士
,
昌化主簿
.
林明善
,
嘉熙
=
年
(1238)
进士
.
林梦傅
,
淳祐元年
(1241)
武进士
,
徽州路铃
.
林泳
,
淳祐十年
(1250)
进士
,
镇原州判官
.
林千之
,
宝祐四年
(1256)
武进士
,
开庆元年
(1259)
进士
,
枢密受编修
,
信州太守
.
六世
(115
世
):
林正叔
,
庆元五年
(1199)
武进士
,
建康路钤
,
权宜州
.
林湘
,
嘉定七年
(1214)
进士
,
真州教授
,
和州司户
.
淋起敖
,
宝祐元年
(1253)
进士
,
仁和县令
,
兵部郎中
,
南剑州太守
.
林世聪
,
宝祐四年
(1256)
武进士
,
新化县尉
,
升石门令
.
林师程
,
开庆元年
(1259)
武进士
,
化州太守
.
林师轲
,
开庆元年
(1259)
武进士
.
林师愈
,
景定三年
(1262)
武进士
,
临海县令
.
林师坡
,
景定三年
(1262)
武进士
.
林则祖
,
景定三年
(1262)
武进士
.
林方大
,
景定三年
(1262)
武进士
.
林镗夫
,
景定三年
(1262)
进士
,
太常簿
.
林任
,
景定三年
(1262)
进士
,
监粮料院
.
林逢龙
,
景定四年
(1264)
太学生
,
历上书
[
献战守方略
]
请求抗元归里
,
又不受元军诱降而壮烈殉国
林廷龙
,
景定四年
(1264)
太学生
,
因与胞兄林逢龙同谋除奸抗元
,
共殉国难
.
林时中
,
咸淳七年
(1271)
武状元
.
林师吕
,
咸淳七年
(1271)
武进士
,
慈利县令
.
林宜中
,
咸淳年间
(1265~1274)
武进士
,
授知县
.
林自中
,
咸淳年间
(1265~1274)
武进士
.
林焘
,
道州法曹
.
林守仁
,
黄岩县令
.
七世
(116
世
):
林景熙
,
咸淳七年
(1271)
上舍释褐进士
,
从政郎
,
泉州教授
,
广东学正
,
礼部架阁
;
宋未弃官归里
.
林武子
,
开禧元年
(1205)
武深花
,
武翼大夫
,
象州太守
.
林景云
,
嘉定四年
(1211)
武进士
.
林闫
,
嘉定七年
(1214)
武进士
.
林景衡
,
嘉定七年
(1214)
武榜眼
.
林翚
,
端平年间
(1234~1236)
上书补官进士
.
林应龙
,
宝祐元年
(1253)
武进士
,
安常县令
.
林新
,
景定三年
(1262)
武进士
,
江东路钤
.
林雍
,
景定三年
(1262)
武进士
,
咸淳四年
(1268)
进士
,
国史实录院编修
.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5 18:10
林崇悦
,
咸淳元年
(1265)
进士
,
临安推官
.
林奖
,
咸淳四年
(1268)
文进士
.
林分
,
咸淳四年
(1268)
武进士
,
殿前正将
.
林雄
,
咸淳四年
(1268)
进士
,
授提刑
;
宋未聚义民抗元而壮烈就义
.
林雷震
,
咸淳七年
(1271)
武进士
,
中山府知府
.
林景新
,
咸淳十年
(1274)
武榜眼
.
林文龙
,
咸淳十年
(1274)
进士
,
翰林学士
.
林公合
,
宋未进士
,
不仕而终
.
林式之
,
上舍释裼进士
,
严州
教授
.
林法兴
,
明经科进士
.
林珪
,
朝奉大夫
,
雷州太守
.
林瑌
,
文思院大使
.
(
参考资料
:
清
[
淅江通志
][
温州府志
],
民国
[
平阳县志
],
平阳水头
.
腾胶、万全、宋埠与苍南望里、上林、八丈及泰顺四溪的
[
林氏宗谱
],
新编的平阳、苍南县志与
[
温州市志
].)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5 18:27
宋朝的进士太多了,好多无法验证
作者:
lin
时间:
2009-8-25 18:28
宋代进士多 光耀照后人
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字波之,号盟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祖居福建莆田北螺村,天?二年(905)明经擢第,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后因朱温纂唐,林建遂致仕归隐。后唐同光三年(925)秋,挈眷定居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七都筱村东源龙须岩(今泰顺县筱村龙须岩)下。北宋建隆二年(961),再徙泗溪上段(即今下桥花园)。尔后,枝派蕃衍,文士辈出。自北宋熙宁三年(1070)至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198年中,连续9世,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称"十八学士"。或兄弟同榜及第,或父子同甲登科,甚至祖孙三、四、五代连续金榜题名。仅正奉大夫林永年脉下,就有进士29人,济济一堂,簪缨相继。泗溪《林氏家乘》中有一诗曰:"长林世家住溪山,石柱巍峨拥画栏。胜地古今连海角,明岚苍翠起云间。千枝万叶传芳去,众子诸孙衣锦还。荣华富贵难比及,快瞻天日立朝班。"林氏长期为当地望族,有很多文臣在朝历官清要,政声赫赫;亦有不少武士在州县,为国捐躯、名垂青史。其中:
林建六世孙林杞,字茂南,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官常熟县尉、乌程知县、诸王府教授、湖南提举、湘闽通判、池州守、吏部郎等。其人刚直不屈,为政仁爱宽厚,政绩卓著。曾助韩世忠平定苗傅、刘正彦之乱,并为李纲帅府参谋,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墓原葬福建福鼎南溪,因该地造水库,1987年迁葬白粉墙祠堂坪,造型碑塔式,分别题:"林杞公墓"、"历史名人纪念碑",并刻十八学士简介及仁宗皇帝御题"忠孝"二字及其两首诗。其一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至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记载,二千年后万千年。"其二曰"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摅贯日忠。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七世孙林季仲,字师礼。幼慧敏异常,14岁登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授婺州兵曹参军,迁仁和县令。南宋建炎初,杭州兵乱,率领士兵捍截有功,加秩宣教郎,甚得宰相赵鼎赏识。四年春,赵签书枢密院,升季仲为吏部郎,季仲向帝求为县令,说:"愿从陛下,乞一令以自效。臣承乏郎曹求为令,似不情者。然官职重轻,视朝廷意向,以省部为重,则重在郎官。以斯民为重,则重在县令。郎官出宰百里,请自臣始。"皇上不许,擢为太常少卿。既而赵鼎罢相,季仲出知泉州。绍兴三年(1133)秋,赵鼎复相,又提升为丞相府五房简正。秦桧主和议,季仲上疏引夫差勾践为鉴而力争,大忤桧意,被罢官。后又知婺州,改知处州,入直秘阁主管洪州玉隆观,以朝散郎致仕。官至龙图阁学士。著有《竹轩集》15卷。
八世孙林待聘,字绍伊,政和五年(1115)进士,二甲第十名,授常州户曹,历任汴州、扬州教授。高宗即位南京(开封),入为国子学录。官太常博士,编修国史秘书省校书郎,兼侍讲直学士院给事中,充敷文阁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
十世孙林蓕,字维翰,19岁即举武科省试第一,嘉定元年(1208)进士,任均州武当尉,擢知蕲春县事。为抗御金兵入侵,率吏民守城御敌,巷战而死,特赠修武郎。
十一世孙林逢龙,为太学生。景定末年,元兵寇境势凶,时贾似道当权,专横独断,割地纳币,屈膝求和,臣民愤慨。逢龙偕弟廷龙上书献策抗元,未被采纳;寇患日急,他又与同舍生齐应魁等要求朝廷惩治贾似道误国之罪,急调兵解襄樊之围。似道大怒,遂被削籍押还,隐居赤岩石室著书立说。德?元年(1276),元兵至温州,元将素知逢龙名,想以名利诱降而用之。逢龙攘臂怒斥:"我乃大宋太学生,岂能为汝虏用哉!"元兵以刀威胁,逢龙遂自刃殉节,其弟亦同日殉难。
十三世孙林雄,字子毅,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提刑。元兵陷临安,少帝赵?等南逃,元兵穷追。大都督行军司马陈自中提兵拒守分水关,林雄集义民助守。自中食尽,援绝兵败,林雄亦被俘。获释后,林雄仍参与当地的抗元斗争,守御在瑞(安)平(阳)一带。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因寡不敌众被俘,就义于温州。
以上人物虽出自林氏一族,但也是村庄一地之誉。惜自宋代以后日渐衰微。迨至1949年后,普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村区设有泰顺第二中学和8所小学,高中毕业生1200多人,基础教育的普及情况,自非昔日可比。
(撰稿:林淑仁 施明达)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6 23:31
宋朝进士多,是整个宋朝所有姓氏,而"橫阳林名贤录"只是林永年后裔六代人,就这么多,这不是林氏"重教兴家"的最好注解么?
欢迎光临 林氏论坛(Lin.bigan.cn) (http://lin.big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