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793|回复: 0

梅香出自三九寒一一林门名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1 08: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像孔姓能吃皇家奉禄,优礼免徭,坐享其成,林氏只能磨砺拼搏,攻读耕云;九牧绪公的出士; 修永乐大典的状元林环; 办教育的林尊. 林光朝; 挎海入韓的林八及; 渡海耕云捕鱼的林玊; 林乾道的渉洋; 开疆的林逐; 國家危难时舍身为國的林冲之, 林师益, 林琦等等都是如此, 下面介绍一篇文章: 林门名卷(转自山林野老)
从太始祖比干起,就为林门定下了一个基调:忠勇正直,博学谦恭。我们不妨翻开它长长的名卷,逐一检阅。
  当历史进入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一举伐灭殷纣,有国五百五拾多年的商朝一旦覆亡。其实,早在纣王暴虐无道之时,辛纣之叔比干即以少师之位诤谏。其曰:“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又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见过即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乃直谏,伏阙三日而不去。纣王怒曰:“吾闻人称王叔为圣人。然圣人之心有七窍,君其有诸?”于是杀比干而取其心。呜呼!一代忠烈,竟尔悲壮。
  武王克商而有天下,立国号周。以比干忠谏而死,封其墓。又以公之夫人陈氏避匿牧野长林所生之男泉,赐姓林,改名坚。封公爵,食邑博陵。由是林姓自此始。
  比干忠谏之传统,则因太始祖之血脉而不绝于缕。
  其最著者当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群臣谏武宗南巡事。是年,武宗闻宁王朱宸濠谋反,欲假亲征而南巡。众廷臣二百余人,或陈革时弊,或伏阙切谏,或至死谏,或交章疏谏。其中,工部主事林大辂被廷杖百,系狱。评事林公黼亦因上书极谏,跪外廷五日,竟被杖死。武宗终不听,南巡终成扰民,所至之处,民女遭劫,畜屠殆尽。
  仍是正德年间,户部郎中林魁,因永寿伯朱德见幸,武宗欲废太平仓赐之,乃力谏。
  明永乐中,翰林编修林长懋,时简侍皇太孙讲读。太孙好射猎,长懋数直谏,被恶之。及即位(是为宣宗),坐怨望逮系诏狱。至英宗立,乃命复任。就是这么一位忠谏之臣,任官自奉节俭,朝夕食惟盐菜,世人因呼为“林盐菜”。
  亦有以精诚感动皇上者,则其谏议或可被采纳。
  如嘉靖初,林遂陈疏九事,帝纳之。
  北宋末,边帅多以开疆蒙赏,时泸州帅奏于开溪、费州置一州二县。林宋卿以若从其请,恐生事邀功者纷起,奏罢之。徽宗曰:“是奏罢溪费州役,宽朕西顾者。”许之。
  明成化进士林俊尝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时言路久塞,疏入,直声震都下。
  元末林济孙(元至元进士第一,即状元)上治安十策,继上治河十策,顺帝奇其才,诏预修宋辽金三史。
  清顺治初,林起龙疏请严禁邪教。又疏招流亡、轻徭役、惩衙蠹等十五事,迭疏请更定绿旗兵制和蠲免滨海移民田地赋额事,先后受到世祖和康熙帝的器重。
  明万历间,林章上书就关白之乱言兵事,建议出海上用奇兵剿之。又上疏请止矿税,兼陈立兵行盐之策。帝感动,拟举行。惜其所请为当朝宰相承宦官旨,搁止不发,并密揭逮治,瘐死狱中。
  明万历进士林材,亦因累疏言事忤旨,贬官归里。
  明末南京御史林培尝劾诚意伯刘世延,置其爪牙于法。然终以上言时政忤旨,谪归。
  晚清林绍年(光绪末,请定立宪政体,署云贵总督。)更是“不识相”,竟于“老佛爷”加紧筹办六十寿庆时,公然上书反对移海军经费修葺颐和园,自是遭到严饬。
  而南宋庆元间武学博士林略,时兼侍读,尝告帝(宁宗)曰:“虚心为从谏之本,从谏为求治之本。”深切臣子之职,大有唐魏征之遗范。
  除对皇帝直接陈请外,更多的则是对各级府吏的进谏或疏劾。
  其最为壮烈者当数唐德宗时之林蕴。初,蕴由西川节度使韦皐辟为推官。韦皐死于任,属官刘闢自继,朝廷只得追封。不日,刘闢反,蕴切谏。闢怒,命杀之。又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以协服之。蕴叱曰:“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砥石耶?” 闢舍之。及闢败,蕴名重京师。
  以直谏声闻者,尚有明成化时编修林翰,因上疏言事,被旨诮让。正德中累官南京吏部尚书,又忤刘瑾,罢归。时与林俊、章懋、张敷华号“留京四君子”。
  明崇祯进士林兰友,疏劾杨嗣昌夺情入阁,被贬。时与何楷、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同称“长安五谏”。
  另,明正德进士林士元,劾不职者数十人,由是仕路一清。
  嘉祐进士林旦,上疏论吕惠卿、邓绾之罪,皆逐之。
  因弹劾奸佞而蒙冤者,当不在少数。
  其中明永乐进士林硕即为典型一例。林硕为治严肃,千户汤某结中官裴可烈为奸利,硕将之绳以法。中官诬硕毁诏书,被逮。硕力辩,帝为动容,复其官。
  谚云:“文死谏,武死战”。自古以来,凡为国为民而捐躯者,人民莫不景仰祭祀之。
  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林雍(鲁臣)、林楚(晋臣)、林不狃(鲁人),其皆为武将,以征战勇猛著称,即使重伤,仍奋战不已。对此,孔子尝评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较之更早的则有晋国大臣林父(林父或谓荀林父),晋成公七年(前600年),奉命伐陈救郑,与楚战,获胜归。
  南唐时有林仁肇,初为闽将,闽亡,归南唐为守令。军中谓之“林虎子”,多得士心。时宋太祖忌仁肇,取仁肇像悬别室。俟后主弟从善质于汴,特引观之,矫曰:“仁肇行且降,先持此为信”;并指空馆曰:“将以此赐”。后主闻之,不问情由,酖杀之。不久,南唐即为宋所亡。悲夫!
  北宋末之林仲虎,庆元中应武举,廷试第二(武榜眼)。开禧间副李璧使金,以风节著,不辱朝廷使命。
  林广戍边多年,与西夏战,屡有功。夏主李谅诈攻大顺城,广射中之。兵戍之外,又撰约束百余条列上,边地颇推行之。更长于料敌,尝以智损益八阵图。其名声闻于西夏。
  清澎湖协守备林亮,严于治军。朱一贵反,官吏渡澎湖,议撤归厦门,亮按剑厉声止,敢言退者斩。俟师至,当先锋,率舟师抵鹿耳门。战屡胜,功最,迁台湾参将。授台湾镇总兵,以台湾初被兵,加意抚绥,整水陆兵防,台人悦服。
  在民族危亡之际,尤能体现出文臣武将舍身为国之名节情操。
  北宋林冲之堪称苏武式的人物。时汴京被围,冲之以主客司郎中使金,被执,不屈。又逼仕刘豫伪齐,不从。徙之极北沍寒之地,幽佛寺十余年。病革,语同难者曰:“吾七十有二,死何所恨?恨国仇未报耳!”南向一恸而绝。
  林师益,宋朝京畿第一正将。金兵再犯京师,诸将皆遁,惟师益孤军不动。最后,奋勇力战死。
  南宋林琦则是“文天祥第二”矣。德祐初,元兵迫临安,琦于赭山结集忠义数千人,捍御海道。文天祥开督府于南剑,琦佐其幕。后被执,至惠州脱逃,复被擒,投水死,又被救。至建康,以忧愤死。
  同样悲壮激烈的还有林逢龙、林廷龙兄弟。先时,逢龙于咸淳中与弟廷龙同叩阍言事,忤贾似道,归里。后逢龙又上封事,乞正似道误国罪。似道怒,削其籍。元兵至温,素闻逢龙名,索得之。逢龙攘臂怒骂,以腹触刃死。廷龙亦被执不屈,同日遇害。
  另外,林同也在元兵进犯福州时,抗节而死。
  1894年8月,甲午海战起。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护送陆军赴大东沟登岸援朝鲜。指挥舰只,冲锋轰击,击沉日舰三艘,最后中弹牺牲。
  镇远舰管带林曾泰,率舰战大东沟,发炮敏捷,士卒用命。舰还威海,触礁受伤,愤极,投海自尽。
1839年,湖广总督(后改两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6月,于虎门一举焚毁所缴英人鸦片二百三十七万斤。之后,并多次击退英军挑衅,使其在粤无法得逞。林则徐大无畏的民族气概一直为世人所景仰。
  亦有舍生取义之仁人志士。
  光绪举人林旭,为清末维新派人物。1898年戊戍变法,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十日之中。所陈奏甚多。戊戍政变时被捕遇害。为“戊戍六君子”之一。
  1911年4月27日,辛亥广州起义。林时爽、林觉民与喻培伦、方声洞等一百余人英勇牺牲,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中,林觉民遗有《绝笔书》,感情真挚,充满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
  林门更不乏正直之士。
  北宋崇宁、大观间,秘书少监林震(冲之从子),即以不附蔡京为时所称。大有其伯父之凛然正气。
  震弟林霆,南宋绍兴中为敕令所删定官,极诋秦桧和议之非,即挂冠去。桧大怒,废放以死。时人称“忠义林氏”。
  力诋秦桧之和议者,尚有吏部郎林季仲。秦桧主和议,季仲引句践事争之,大忤桧。
  南宋宁宗时,中书舍人林大中以直声著,朝野皆有一定影响。韩侂胄欲纳交于大中,大中不许,而上书极论其奸。
  林仲麟,绍熙中试太学第一。庆元中与杨宏中等六人,上疏救赵汝愚,韩侂胄怒,送毘陵(今常州)编管。仲麟毅然不可诎,时称“庆元六君子”。
 林宗放,淳熙进士。廷对激切,宰相周益公奇之。旧刊《三谏集录》,载章惇奸状。(通州)郡守,惇孙也。欲去其板。宗放执不与。改知兰溪县,摧折豪强,奸吏屏气。
  林安上,因劾丞相汪伯彦、黄潜善误国,致仕(被迫“退休”)。
  明成化间,南京户部尚书林泮因不附刘瑾,瑾恶之,矫旨令致仕。
  弘治进士林富,亦因忤刘瑾而系狱。瑾诛,擢广东广西右布政,督兵两广。
  林燫,嘉靖进士,礼部右侍郎。严嵩专政,燫不之附,嵩败,擢洗马、祭酒。万历中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弟林烃(户部主事),亦因灾异极陈矿税之害,并请释所逮系诸臣。
  南京监察御史林润,毅直敢言,劾严世蕃,戮死西市,人共快之。隆庆初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慄。丧归,乡人德之,庶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林秉汉,万历间出按广东,疏劾税监李凤,有直声。楚宗案起,秉汉以楚宗人戕杀巡抚,力主详勘,忤首辅沈一贯,坐贬,卒于家。
  林汝翥奏参魏忠贤,削籍归。
  林釬,万历进士第三(探花)。时国子生请立魏忠贤像,釬沮之。
  更多的则是清介之士。
  如宋景德进士林从周,一向痛绝私谒,得权贵书,辄投之火。
  乾道进士林鼐,所至守已爱民,不以声色狥上官。
  明永乐初,林士敏知南康府,一意损己厚人,衣服至取给于家。改淮安府,清介愈甚。
  崇祯进士林之蕃,居官清廉有声,不喜逢迎上官。被劾归,一瓢一衲,隐居以终。
    成化进士林泮,居官清廉,归无第宅,常寓止僧寺。及卒,不能殓,有司为庀丧具。
清雍正进士林蒲封,性耻奔竞,退食之暇,闭户著述。
更有甚者,清乾隆时,林明伦于衢州知府任上,因以病不能谒新易巡抚,竟为劾罢。衢人哭送之。及病卒,友人发其装,仅官翰林时敝衣数袭而已。
  为官清廉,居官忠于职守,且多有治绩者,除以上已有所提外,其者众矣。
  唐林简言,大中进士。时罗让为廉帅,简言奏记请蠲门户之役。让深器之曰:昔 州徐公,以相国免一乡;今福州林公,以上第免一族,不亦宜乎?官至漳州刺史。
  林鶠,开元进士。尝捐己田开浜闾湖,以溉民田。其妻赵氏亦捐奁田助之。乡人号曰“林婆湖”。
  宋林大有,咸淳初赐迪功郎,命书下,仅一御冠裳,拜于庭。退即易褐如常。语子孙曰:“生称善人,死表于墓曰处士,吾愿足矣。”
  林一鸣,知惠州,多善政。秩满之日,惟图书数箧而已。
  林有之,嘉定进士。知贺州时,当地居民多以茅竹为屋,有之请于州,代以土瓦。贺州之有栋宇者,自此始。
  林伸,嘉祐进士。内侍程昉建屯田实边之策,议开旧河新葫芦河于孟家口,沧、景、德、棣俱被其害。伸条其利害以闻,坐褫一官。
  林孝渊,提举(泉州)市舶,曹按收舶货归,吏循例取脑一匣以纳。孝渊厉声曰:“公则官物,私则商货,何例之有?”斥返之舶库。
  林孝泽,孝渊弟。崇宁进士。历提举广东市舶,有番妇满持琼产以献,为子求官。孝泽曰:“我为朝廷使者,岂得以一贾妇,而使朝廷废二百年互市成法?”上书力争,固持不移。
  孝渊、孝泽兄弟二人,真可谓忠于职守的海关关长了。
  孝泽子林栞,绍兴进士。孝宗时知信州,裁骄兵,斥公帑,代输物力钱,民德之。
  林岊,与魏了翁友善。在郡九年,多惠政,郡人祀之柳宗元庙。
  林杞,天圣进士。在泰州修筑海埭,复良田数千顷。使者上课,为淮南第一。
  林保,两从广西帅辟,掌管机宜文字。时将士率俘平民冒赏,保覆正之。高宗赐书褒美。
  林师说,试诠曹第一,丞相赵鼎力荐之。贵人多肆豪夺,师说一绳以法,以忤权贵。
  林概,景祐进士。程琳禁蜀人不得自为渠堰,概奏罢之。又言蜀饥,愿罢川峡漕,发常平粟贷民租,除商旅之禁。
  林雱,适朝廷计僧口给食,籍余财输户部。雱以以地瘠民贫,州郡多取办寺观。若余财尽籍户部,则州之岁计必敛于民。即白府帅张澄,乞以利害奏于朝。朝廷为止不籍,闽民遂免横敛。
  林祖洽,淳熙中知常州,以河久湮没,重浚治之,民赖其利。
  林叔豹,廉明劲直,高宗南巡,戒卫士毋苛扰。有武悍一二人为民所讼,叔豹捕而斩之。于是远近知畏,绝摽掠之患。
  林勋,政和进士。建炎初献《本政书》十三篇,大要因古井田纳税钱米及赋兵马更番之数。妇贡绢绵,非蚕乡者,以布麻代。又上《比较书》二篇,历指桂地当垦田出谷之数。其说甚为朱熹、陈亮所重。所至有惠政。
  林积仁,绍兴进士。知平阳府,才历旬朔,革去蠹弊。及移京畿提点刑狱,人皆牵衣泣送之。靖康初再领平阳,望马首而拜者合沓至,写画其形像,家置之。
  明洪武礼部主事林弼,奉命出使安南,却其馈千金。
  永乐进士林文秩,立朝有直声。有告平阳王文简妖言惑众者,连及三百余家。文秩力为辨释,存活几千人。
  林聪,正统进士。时四方多故,聪慷慨论天下事无所讳。英宗复辟,迁左佥都御史,赈贷山东饥民,全活数十万。后拜刑部尚书。持大体,秉公论,不严而肃。
  正德进士林遂,致仕归,囊无余赀。
  林同,天顺进士。撮钱谷枢要作指南录。巡按王哲奏为廉能第一。
  林正,成化进士。议论务持大体,不琐屑于沽名。巡视山东河道,令两涯植柳,以固堤岸庇行人。往来舟楫便之。
  林培,由乡举为新化知县,县僻陋,广置社学兴教化。
  清乾隆进士林学易,布衣蔬食,足不入官府。
  林培厚,嘉庆进士,授编修。授天津府,值大水,遍行属县,赈济灾民。先于天津治淀,复至大名治新卫河、洺河,又数陈时事利病,属吏贤否。
  林达泉,咸丰举人。留心经济,每论及古今舆图、武备及海外各国形势,历历如指掌。同治八年,署崇明知县,革陋规,清积狱,修城垣,浚河渠,建桥梁。光绪元年,授海州,浚河道,复桥路,增堤防。土宜棉,设局教民纺织。时方经营台湾,调署新之台北府,议建置,减征收,整饬防军,招民垦荒。
  林启,光绪进士。驭士严正,直言敢谏。治杭四年,刚直不阿,直接布衣。除衙蠹,通民隐,禁无名苛税。又以浙中蚕业甲天下,设蚕学馆于西湖。遇国外交涉事,持正无迁就。
  以仁治天下,当推为政者之最高境界。
  南宋理宗景定初,林耕摄惠州事,为政慈祥。尝有盗为人所获,送于官。耕察其迫于饥寒,从容谕之,且遗以钱三缗而归之,自是境内无盗。
  林国钧,为人好施舍,务以积阴德为心。闻乡人贫乏者,取资财遣人投诸暗中以助之,不使其或知也。尝建红泉义学以淑俊秀,置义田以赡从学之士。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的农民起义和豪强争战。它们多多少少地影响和推动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隋末,林士弘与乡人操师乞于鄱阳起事。不久,师乞死,士弘据虔州。公元616年,林士弘称皇帝,僭号楚,建元太平。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士弘死,其党乃解。
  元初有广东林桂方起义,时在公元1283年。号罗平国,建元延康。
  公元1287年,又有浙江林雄起义,曾设立枢密都督府,后为元军所镇压。
  清乾隆时在台湾有林爽文起义(建元顺天)。历时三年。(1786-1788)
  嘉庆中(1813-1814),林清贿通内监,潜遣其党人入宫禁,约滑县李文成同起事。事败,伏诛。
  太平天国起义中,有三位林姓封王。他们分别是:
  林凤祥,广东揭阳人。太平天国(追封)求王。北伐军统领。
  林启容,广西人。太平天国(追封)勤王。
  林绍璋,广西人。太平天国章王。1864年6月,天京破,与忠王李秀成护送幼主洪天贵福突围,力战死。
  1899-1901年,义和团起义首领中有著名女将林黑儿。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贯穿着幽远绵长而又厚重醇懿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承传着五千年煌煌华夏文明,更是丰富和发展了卓立于世的中华瑰粹。
  早在春秋时,鲁国人林放尝问“礼之本”,孔子即以时方逐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以“大哉”称之。
  百岁老人林类则以其对人生的辩证悟解,同样受到孔子的称赞。
  到了汉代,更是出了一位名儒林尊。尊师事欧阳高(受家传尚书,为博士)。宣帝时为博士。甘露三年(前51年),与诸儒论五经异同于石渠阁。后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当、梁陈翁生,徒众尤盛。由是欧阳氏有平、陈之学。
  林尊之后,相继出了多位学有所长,业有专攻的经学大师。
  唐乾符进士林嵩,后除毛诗博士。
  南宋绍兴进士林之奇,著有《尚书集解》、《春秋周礼讲义》、《论语注》、《孟子讲义》、《扬子讲义》等。
  之奇从子林子冲,学问德业亦有声于乡里。南丰郡守陈岐,延修二陈礼乐书,子冲随文释义,补缺订讹。书成,周必大、杨万里皆称其精密。
  林公洽,幼慧,四岁全通九经。淳熙中中童子,授迪功郎。
  隆兴进士林光朝,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动必以礼。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自光朝始。
  林亦之,林光朝高弟,继光朝讲学于莆之红泉。有《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
  林以辨,通《易》、《书》、《春秋》,尤喜说《诗》,究心程朱之学。
  林岊,在郡九年,多惠政,郡人祀之柳宗元庙。有《毛诗讲义》。
  林希逸,端平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有《易讲》、《春秋正附篇》、《老庄列三子口义》《考工记解》等。
  林夔孙,著有《书本义》。
  林巽,有《易范》八篇。
  林维屏,通易诗书三经。有易、春秋等论。
  林幹,著《渊通》四十八篇,以仿老子《道德经》,著《覃思》十三篇,以仿扬子《法言》。
  元天历进士林泉生,以文学为闽中名士,尤邃于春秋,有《春秋论断》。
  林起宗,自幼力学,尝从刘因游。著《心学指南》、《心学渊源二图》、《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诸图》、《孝经图解》、《小学提辞》。
  明正德进士林希元,著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
  正德进士林春泽,邃于礼经。
  万历进士林兆珂,著有《毛诗多识编》、《考工记述注》、《檀弓述注》等。
  林祺,尝辑《续朱熙伊洛渊源录》、《古今指掌录》。
  清康熙进士林模,著《四书讲义》、《书诗易解义》。
  林伯桐,生平好考据之学,治经学宗汉儒,践履则服膺朱熹,无门户之见。通熟诸经,尤深于毛诗。有《毛诗通考》、《毛诗识小》、《毛诗传例》、《易象雅训》、《易象释例》、《三礼注疏考异》、《古谚笺》、《冠昏丧祭仪考》等。
  深邃于经学固乃林门之传统渊薮,而治史之卓识亦为吾侪所遵循。
  唐林简言著《汉武封禅论》。
  宋林希预修《神宗实录》。
  林保,家居十年,著《中兴龟鉴》中之,高宗惕书褒美。
  景祐进士林概著有《史论》百篇,《辨国语》四十篇。
  林駉,清修苦学,博极群书,尤习当代典故。著《源流至论》、《皇鉴前后集》。
  元天历进士林泉生,治经之余,奉朝廷命同修国史。
  林济生亦奉诏与欧阳元、吕修议修宋辽金三史。
  明林嘉猷建文初入史馆为编修。
  永乐状元林环,预修《永乐大典》。
  成化进士林瀚,于弘治初,召修《宪宗实录》。
  弘治进士林庭昂,与周广同撰《嘉靖江西通志》。
  弘治进士林塾,录建文诸臣事迹前史所失记者为《拾遗书》。
  清林时跃,喜言名节,晚与徐霜皐等共撰《正气集》。自著有《明史大事记》等。
  林谦光,有《台湾纪略》,为平定郑克塽后所作。
  林麟焻,康熙进士。少从王士祯游,以诗名。著有《列朝外纪》、《莆田县志》。
  林侗,著有《李忠定公年谱》。
  林蒲封,雍正进士。纂修国史及《皇朝文颖》,又校刊经史及三通,无不精当。经术湛深,于天文、律吕、医卜,靡不研究。著有《读史录》。
  林春溥,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勤于研读经史,著有《古史纪年》、《古史考年异同表》、《战国纪年》等。
  林伯桐,著有《史学蠡测》。
  于经史百家诸子外,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亦有声名业绩卓著者。
  唐僖宗时,林嵩虽在军旅,不忘俎豆,词赋为一时之冠,。
  会昌进士林滋,与同年詹雄、郑諴齐名,时称雄诗諴文滋赋为“闽中三绝”。
  林杰,六岁赋诗,援笔立成。又精琴棋草隶。
  林諝,博学善属文,隐居不仕。搜采异闻,作《闽中记》。
  最著者当推北宋钱塘之林逋,逋少孤力学,恬淡好古。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不娶无子,所居植梅蓄鹤,人因谓“梅妻鹤子”。
  宋季林文之,因感于当时文体纤弱,乃独刻意为古文,平易高古,学者宗之。
  南宋林外,性放浪,工诗词。尝题洞仙歌于吴江垂虹亭,龙飞凤舞,人以为不食人间烟火者。
  林师蒧,尝蒐集唐以前天台题咏为《天台前集》。
  林特,少颖悟,十岁谒江南李璟,献所为文。
  明朝时则当以林鸿为文坛翘楚。鸿初以人才荐至京师,太祖临轩,试龙池春晓孤雁二诗称旨,名动京师。与闽县周元、郑定,侯官黄元、王褒、唐泰,长乐高檩、王恭、陈亮,永福王偁,号称“闽中十才子”。而鸿为之冠。
  工于诗文者尚有林达、林懋和、林有台、林世璧、林台衡、林春泽等。
  宣德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林文,更是诗文体格温淳,自成一家,缙绅推为醇儒。
  清以诗文名于世者,则有林玮、林时益、林麟焻、林在义、林令旭、林寿图、林必仁等。
  林蕃钟有精选《南宋四家词》,以姜夔、张炎为宗,而旁及周密、史达祖。又著《国朝词综》。
  尤须特别一提的是,钱塘才女林以宁。以宁,林纶之女,监察御史钱肇修之室。与其姑顾玉蕊,均工诗文骈体。玉蕊曾集合当地能诗女子,组织蕉园诗社。当时所谓“蕉园五子”,即指以宁及徐灿、柴静仪、朱柔则、钱云仪五人。以宁于归后,继续姑志,重组“蕉园七子社”。当时七子之名,颇蜚声于西子湖滨。以宁著有《墨庄诗文集》及《凤箫楼集》。
  若论对中国文坛乃至西洋文化作出重大贡献者,则非晚清之林纾莫属。
  林纾,闽县人。幼孤苦,赖叔父以养。喜读书,以无资故,专买破书以读。专治古文,偶与友人共译法国小仲马茶花女遗事,得受欢迎,便专于译事。又工画,晚年藉以为生。淡荣利,志节清高,不妄取,自食其力,以至终身。纾工古文,以桐城派自居,对于诗歌戏曲,亦多成功。而其对于文坛真正之贡献,乃在译书。前后所译,多至156种。凡世界著名文学家一流之作品,均有迻译。殊知纾“不审西文,但能笔述,”所以“即有错讹,均出不知。”人颇能因此见谅。中国人得知西洋文学之可贵,以纾之功绩为多。
  四库以外,另有多类专著颁行于世。如:
  唐太常博士林宝,著有《元和姓纂》,后为郑樵《氏族略》所本。
  明林应龙,蒐辑日本僧虚中所传弈谱,为之补遗,曰《适情录》。
  林有麟,工画山水,编青莲舫琴雅,自著有《素园石谱》。
  清林学易,有群玉书院学说。
  林本裕,通声音之学,有《声位》。
  林侗,蒐讨金石,有《来斋金石考》,《昭陵石迹考略》,《井野识途》等。
  在书坛和画苑,林门亦不乏高手。
  南宋林椿,淳熙间官画院待诏。工画花草翎毛瓜果。师法赵昌,傅色轻淡,颇得写生之妙。存世作品有《葡萄草虫》、《果熟来禽》等。
  明林良,天顺中供奉内廷,官工部营缮所丞,改任锦衣卫指挥。善画水墨花卉翎毛树木,着色简淡,遒劲如草书。尤喜作水墨禽鸟、树石。继承南宋院画放纵简括的笔法,笔势遒劲飞动,墨色灵活。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作家之一。
  林鼎,五代吴越人。善属文,能书,得欧阳虞法。所聚图书,悉由手抄。累迁至丞相。
  除以上几位宫廷专职画师和著名书家外,尚有不少擅长者。如,
  唐林杰,精草隶。
  宋林宗道善隶书,晚年笔益苍健。
  林泳,善墨竹,能篆。
  林藏,长于汉隶。
  林逋,善行书。
  林颐寿,尤工大字。
  明林达,工篆籀。
  林之蕃,善画山水。
  林有台,工山水。
  林文卿,工画,山水笔气清劲,浓淡得宜。亦精写照及花竹人物。
  林宏衍,深解画理。
  林纪,工山水,题咏尺幅,人争宝之。
  清林玮,精篆隶及山水。
  林时益,工书。
  林模,工书,尤精绘事。
  林佶,工楷法。家多藏书,徐乾学鋟通志堂经解,朱彝尊选明诗综,皆就传抄。
  林在义,佶子。工画,写意竹石花卉,尺楮寸缣,人争宝之。好古文词,精行楷。
  林令旭,善写花鸟,兼善墨梅。
  林蒲封,工书法。
  林元俊,徙台湾。草书瘦硬入古,善奕精医,为海外国手。
  林必仁,善画山水花卉。
  尊师重教向为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
  历史上的一些经学大师,往往同时又是一位随行徒众的大教育家。
  最著者有西汉的林尊(详情介绍已见前)。
  宋朝有林光朝,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动必以礼。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即自光朝始。
  林亦之,林光朝高弟,继光朝讲学于莆之红泉。
  林以辨,通易书春秋尤喜说诗。究心程朱之学,福泉之士,争聘为师。
  林学蒙,从朱熹学。因筑室龙门庵,讲道德性命之旨,不求仕进。乡人皆师尊之。
  林子冲,其学问德业,有声乡里间,士宗之者数百人。
  林石,(时新学盛行),石独以春秋教授乡里。
  明林大猷,成化中迁国子监学录,关洛晋鲁之士慕其学行,执经从游者数百人,斋舍不能容。大猷为之编次剋期,俾轮番听讲。进监丞,尽剔宿弊,一新旧规,而为诸生讲学,益勤弗替。
  林誌,永乐中乡会试俱第一。以廷试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誌少受业于王偁,于学无不研究,学者多从质问经义。恬于世利。
  清林鸿年,道光进士第一(状元)。官至云南巡抚。罢官后,掌教鳌峰书院二十余年,颇有造就。
  林颐山,光绪进士。闳览博识,曾为南菁书院山长。
  教者淳淳,而从学者亦多汲汲于学业,不负教诲也。
  西汉平当、陈翁生从林尊学,致欧阳尚书有平陈之学。
  唐林披教子有方,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林藻,披次子。少负奇志,耻为农,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郡人举进士即自藻始。
  宋林大春,朱熹门人。家世崇尚理学,戒子弟不得用浮屠法,子孙以文行世其家。
  林用中,始从林光朝学,后闻朱熹授徒建安,复往从焉。熹尝称其通悟修谨,嗜学不倦,谓为畏友。
  林师仲,南海人。时黄山谷谪涪,师仲往谒。山谷勉其教子,师仲遂创义斋,延名儒训子弟。
  林夔孙,朱熹门人。党禁起,学者更事他师,惟夔孙从熹讲论不辍。
  林湜,长溪人。朱熹被斥,士皆远嫌,湜独执弟子礼不变。
  在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曾产生了众多的“状元公”。其中有名姓可稽的林姓状元有6位:
  元朝(至元)林济孙;
  明朝林环(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林震(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林大钦(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
  清朝林召棠(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林鸿年(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科)。
  名入三甲,得中榜眼、探花者亦为数不少,如:
  宋朝(庆元武举)林仲虎、(景定)林公一;
  明朝(永乐)林誌、林长懋、(宣德)林文、(成化)林瀚、(万历)林釬;
  清朝(乾隆)林树蕃。
  当然,在封建社会中,科考亦并非公允之所,有真才志而被其黜落者,决非少数。其最典型者,无若南宋林公一者。
 林公一,乐清人。景定中廷对,有司第其策,宜为第一。会丁大全(官右丞相,向夤缘以取宠位,谄事内侍,贪纵淫恶,言者相继论劾。)请于理宗,以公主下嫁大魁,嘱周震炎擢其私人,抑公一第二,时论喧然不平。眨眼之间,“状元”变为“榜眼”。
  这不能不使人忆想起,就在此前一百年前沸扬于一时之“陆游被黜”事: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至临安赴省试,会秦桧孙秦埙亦来应试。桧示意主考官取其孙。时主考官系两浙转运使陈之茂,向以公平正直,不畏权势。阅卷后,毅然擢陆游为第一,秦埙取为第二。桧震怒,于次年殿试时公然将陆游黜落,并欲办茂之罪。幸奸相不久死去,此事方告罢休。然陆游亦因此失去由科举取得功名之机会。
  沿海之闽粤居民,因生计等原因而涉洋者,自明朝以后即不断出现。如:
  林乾道,泉州人,明时海上武装势力首领。嘉靖末年为明军所败,扬帆至(台湾)鸡笼山,南经吕宋(今菲律宾)至大泥,(亦称浡泥,在泰国南部。)乃定居其地,号乾道港。
  林凤,潮州人,明代海上武装势力首领。万历元年(1573)屯南澳,北上到闽台沿海,为福建总兵胡守仁所败。次年率船六十二艘,水陆军各二千人,从澎湖南航至菲律宾。
  林维源,清朝福建人。垦植台湾,致巨富。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21 , Processed in 0.03690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