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805|回复: 0

关于林俊(林万春)起义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3 16: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林俊起义的几个问题
  

黄志中
  
  林俊是福建近代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清咸丰年间(1853~1857年),他响应太平天国革命,领导闽中、闽北广大劳苦群众,举行反清起义,先后攻克了永安、沙县、大田、德化、永春、尤溪、仙游等州县城,并先后围攻延平、兴化、泉州三府城,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给太平军以有力的支援。林俊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同当时由黄位、黄德美领导的闽南小刀会起义,李石、林恭领导的台湾天地会起义,汇成了福建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于林俊起义,民国《永春县志》和德化、大田、沙县、顺昌等县县志均有记载;解放后史学界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方志上的记载有些问题常与事实有出入,近入的研究也有不少问题尚待商榷,本文拟就下列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林俊不单是红钱会一个会党的领袖
  民国《德化县志》、《沙县志》、《大田县志》和解放前后研究林俊起义的文章,都误把林俊作为红钱会一个会党的领袖,有的还把他领导的起义直接称为“红钱军起义”,(1)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认为,林俊不仅仅是红钱会一个会党的领袖,他是咸丰年间闽中、闽北所有同时参加起义的会党和人民群众公认的总领袖。
  根据当时清福建当局的奏报,咸丰年间,福建境内的秘密会党有:红钱、黑钱、小刀、江湖等会。红钱会分布在闽中、闽北广大山区,龙岩人黄有使是该会的首领;黑钱会(又称乌钱会)在闽中的泉州、永春、安溪一带活动,以永春人陈湖为首领;小刀会活跃在漳泉沿海各县,以同安人黄位、黄德美为首领;江湖会则以闽西汀州一带为地盘,廖岸如、周勇是首领。这些民间反清的秘密会社,都是由天地会演化出来的分支,其宗旨都是“反清复明”,所以当时福巡抚王懿德说:它们“传习已久,牢不可破,名异实同。”(2)
  林俊,永春霞陵人,是当地的一名武生。永春和邻县德化,当时是红钱会势力很盛的地方。林俊从小就深受该会“反清复明”的思想影响。(3)应该就是这个缘故,后人便把林俊看成是红钱会的会首,以至把他领导的起义迳称为“红钱军起义”。但所有认为林俊是红钱会会首的记载和文章中,都没有提出足以说明林俊何时入会、何时成为该会会首的材料;而我们只要细读林俊故乡的县志,再看看他起义后所打出的旗号,分析他的队伍的构成,就不难解决林俊并非红钱会一个会党的领袖,而是当时闽中、闽北所有起义会党和群众的总领袖这一问题。请看下列材料:
  (1)咸丰三年八月,兼署闽浙总督福州将军有凤在其《沥陈剿匪并捐输团练折》中,福建巡抚王懿德在其《到泉督剿日期并现办情形折》中,凡是提到黄有使时,都给加上“红钱会匪”的名称,提到陈湖时,也冠以“乌钱会匪”的名称。唯独对林俊只笼统称为“逆首”,不加会党名称。(4)这不是疏忽,而是注意把林俊的身份区别于某一个会党首领的身份。
  (2)民国《永春县志》载:洪秀全、杨秀清等“破金陵、称大号”(1853年3月)后,说“俊负其才武,又素具大志,见时机已到,遂通红钱会,……亦与黑钱会相结,各有众数千。”这更清楚说明,林俊只是在决心响应太平天国革命时才积极联络各会党的。《永春县志》还说,当时红钱会的会首黄有使在永安、延平一带,曾答应“以上游应林俊”。(6)这也说明林俊原先并非红钱会的人。
  (3)天地会系下的各会党起义之初,其领袖们都以“天德”作为自己的称号或年号。同时起义的闽南小刀会会首黄位,用了“汉大明统兵大元帅”头衔,也以“天德x年x月”为年号发布告示;(7)但林俊却不同,他自咸丰三年四月下旬在永春率众起义,到六月八日攻占尤溪县城这段时间内,每到一地,都“张贴粤逆洪秀全伪示”,(8)“假冒粤逆洪秀全伪号,希图摇惑人心”,(9)为什么他单独打着太平军的旗号。也正说明他不是红钱、黑钱会中的人,所以不必受那些会规的约束。
  虽然,后来林俊也使用过“天德”年号,如咸丰三年八月,他在仙游县城张贴的“林万青告示”,也标明“天德叁年癸丑拾月(实为捌月,系传抄之误)廿四日给”。(10)这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是林俊对参加起义的红钱、黑钱会众的暂时妥协,却不能以此证明他是红钱会会首。因为过后不久,他又重新打出太平军的旗号,用“英烈王三千岁林”发布告示。(11)
  (4)林俊的队伍,主要是由红钱、黑钱会众和莆仙地区的乌、白旗群众所组成。(12)红钱会和黑钱会虽然同是天地会的分支,但传统上,“各处山堂,不相统摄”,但上述三部分人,在起义期间,除红钱会的领袖黄有使与江水曾发生过矛盾外,从未内讧分裂,始终密切合作,实现这种团结是很不容易的,这与林俊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林俊之所以没有门户之见,并能够团结各派将领,也说明他原先并非某一个会党中的人。
  (5)咸丰四年,道台徐宗干向总督汇报林俊与仙游旗首朱三等人的关系时说:“查林俊由永春起事,为各处首逆。窜入仙境,与旗首朱三等,始为仇寇,继结党援。旗匪借林逆为声援,林逆藉旗匪为护符。”(13)可见林俊之为“各处首逆”,(即闽中、闽北各处起义人民的首脑)这一点,徐宗干早已肯定。
  根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我认为应改变“林俊是红钱会会首”的传统看法,林俊不单是红钱会一个会党的领袖,而是当时闽中、闽北所有参加起义的会党和群众的总领袖。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二、林俊义军是一支与太平军有组织联系的义军
  关于林俊与太平军的关系,民国《永春县志》有如下几段记载:(1)咸丰初年,福建各地会党起义之前,太平军曾派人到“上游诸地,说其豪杰起兵响应”。(2)林俊起义后,“遣使达金陵,秀全封俊为烈王,称三千岁”。(3)咸丰八年(七年之误,下详)杨辅清等入福建,俊帅众北行,欲与之合。至光泽(实为顺昌、下详)之仁寿桥,……为(乡团)伏枪所中,死其下。……辅清闻俊死,为发哀哭之,遣兵陷光泽,至俊死处,灭一村,为俊复仇”。(14)
  民国间,永春人锦旋根据当地群众的口碑也说:咸丰二年,林俊赴省应试,在福州会见过洪秀全派来的一位代表,林俊曾对他保证:“余誓与洪君一致进行(革命)”,并说“洪君粤人也,义兵起自粤垣,余闽人也,义兵必从闽省,决不让洪君独美”。林俊回永春后,积极准备起义,洪秀全还派人送来一封亲笔信,鼓励他积极进行。(15)
  以上记述,有实有虚,又找不到第一手的证明材料。因此,对林俊究竟有无与太平军发生组织联系,有无受封为王,人们长期存疑,得不出明确的结论。
  最近我利用去北京的机会,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了王懿德的奏稿,又重读了他的年谱,发现以下两条材料可以证实林俊与太平军确有组织上的联系:
  材料之一是,上面说过,与闽南小刀会使用“天德”年号不同,林俊一起义就高举太平军的旗帜,到处“张贴粤逆洪秀全伪示”,使用“粤逆洪秀全伪号”。林俊张贴的洪秀全告示,在清方档案中尚未找到,但南安炉内乡潘斯宏先生(已故)倒为我们保存下来几份林俊所用的《洪秀全告示》和《洪秀全檄文》。(16)从这些《告示》和《檄文》的内容看,确如王懿德所说,系出于林俊的“假冒”,不是真正的太平军文告。但林俊为什么会“用”洪秀全的名义出告示,发檄文呢?这就不能排斥林俊在起义之前,确实与太平军代表有过会晤,并立誓要“与洪君一致进行”的口碑材料。因此,锦旋根据调查所写的《林万青传记》,尽管其中有虚假部分,不可全信,但对1852年林俊曾在福州会晤太平军代表一事,我认为是可信的。
  材料之二是,咸丰四年三月初九日,清军在攻破林俊设在永春西部的帽顶寨根据地后,追击义军的过程中,曾经打死一名“长发贼目”。下面是王懿德对此事的奏报:
  “据署永春州知州崔洲等禀称:该处官兵进剿逆贼,于三月初二日进扎永春所属之长埕乡。……署总兵钟宝三统兵来会;前永定县知县吴翊昌、游击舒隆阿亦由别路进攻覆鼎,于初九日直抵逆寨(指帽顶寨)。山路危险,蚁附而上,贼众奔溃,歼毙二十余人,拿获贼目胡计等十四人。讯知贼首林俊已于夜间缒壁逃逸,与黄有使均在南安一带之牛庭等乡屯聚不散。复统众穷追,杀贼无数,内有长发贼目一名。”(17)
  这条材料很重要。“长发贼”,是清方对太平军的专称。林俊军中有“长发贼目”,即太平军的军官,证实了林俊与太平军确有组织联系,他的义军是太平军所承认的或有直接联络的一支义军。
  以前,人们常因《王靖毅公年谱》有“(咸丰四年闰七月),徐向荣受粤逆伪东王杨秀清伪职,来闽勾结会匪,甫入境,即被搜获”的记载,(18)故认为林俊未必能与太平军取得联系。现在无须怀疑了,因为在徐向荣入闽被捕之前,太平军早已有代表到达林俊军中。
  林俊与太平军有组织联系,他的义军是太平军承认和指挥的一支义军,还有下述事实和记载可以证明:
  ①林俊起义后,曾两次挥师北行。第一次在咸丰三年五月初,由永春、德化出发,在沙县会合黄有使的红钱军后,共围延平府城,力图向江西的太平军靠拢,由于清军竭力堵截,六月下旬,他又折回永春。第二次北上在咸丰七年四月底,先事他派人到江西引导杨辅清等部太平军入闽,连克光泽、邵武、崇安、建阳等地,(19)然后由晋江、南安交界的大罗溪聚众北行,欲与入闽的太平军会师,但林俊行至顺昌县境内,为乡团伙枪所中,不幸牺牲。对比一下,闽南小刀会起义后,总把攻击目标指向滨海城市厦门,而林俊却一再挥师北向,就会明白这两支义军趋向的不同,是因为前者不曾与太平军取得联系,故选择自己的进军方向。
  后者因在起义前已与太平军有联系,故一起义便挥师北上,力图与太平军会合。
  ②王文谦的《先靖毅公行述》说:咸丰五年,“林俊潜受粤逆伪职,复起于将乐、顺昌、沙县。”(20)这也是一条证实林俊与太平军有组织联系的重要材料。
  总上所述,林俊义军与太平军有组织联系,是太平军承认并受指挥的一支义军,我想是无须怀疑了。至于林俊本人“受封”的问题,我认为上述王文谦的话是可信的,太平军曾经授与林俊一定官职;但受封为“烈王”或“英烈王”不可能。根据英国人何伯(A·J·HoPe)和巴夏礼(S·H·Parkes)到天京实地调查,在1861年前,洪秀全所封的王,一共只有十余人,(21)林俊不可能有此荣耀。又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卷五《王侯分表》记载,前期,洪秀全封王很慎重,“非同谋首义的不封王”;他滥封诸王是1859年前后的事,一共封了二千多个王。这时,林俊已牺牲,绝无追封的可能。可是1857年,林俊为什么打出“英烈王三千岁”的爵号呢?我认为这是他为利用太平军的威望而自封的,我们从洪秀全所封的诸王均只有一个单字,如“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等等,从未见有二字以上的王,也可断定:“英烈王”并非洪秀全所给。
  三、对《永春县志》所载林俊起义的史实的订正
  民国《永春县志》对林俊起义的记述是一篇好文章。作者一反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不但不加给林俊“贼”、“匪”等污蔑,而且处处以同情的口吻称颂林俊为“侠烈”。但因资料限制,采访未周,有些记载与事实有出入。永春是林俊的故乡,该县县志成为人们研究林俊起义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其中的一些错误,有必要分别考订如下:
  (1)林俊何时进攻永春州城
  《永春县志》说:林俊在永春准备起义时,其父林捷云害怕惹祸,曾多次将林俊“执以送官”。永春知州崔洲“见俊,伟其容貌,劝以忠孝,勿为度外事,累父母长官,……遂礼而释之。”1853年初,当捷云最后一次把林俊缚送州署时,“俊未至署,其党千余已布满城内,声言与大帅共命矣。”崔洲十分恐惧,“令解其缚”,并对林俊说;“以君之英雄,何地不可立功名,必不得已者,勿祸桑梓可也”,又“命从捷云归。”由于林俊感激崔洲对他”三释之惠”,所以起义后,一直不急于进攻永春州城;直到咸丰四年六月初四日,因其父被杀,才“遍调锐卒”,“驰袭州城”。(22)
  这里所说的林俊进攻永春州城的时间与事实有出入。林俊初次进攻永春州城时间不是咸丰四年六月初四日,而是在咸丰三年四月三十日,即他率众起义之后第六天。请看下面王懿德的奏报:
  “(咸丰三年五月初九日)正在拜折间,接据署福建陆路提标中军参将石栋禀报:署提标左营游击恩霈,前因德化县城被匪窜扰,奉饬:‘兴泉永道转行该员,会同泉州副经历肖懋杰、候补从九品黄槐举等酌带弁兵三百名,驰赴永春一带协同防剿’。讵有匪首林俊,率伙四、五千人,于四月三十日辰刻围攻永春州城。该署州崔洲与吏目、州学及各汛弁,督率绅士,带领兵勇,上城抵御,因众寡不敌,被匪攻破西门,窜入州署,杀死官亲,肆行毁抢,并将监犯全行抢放。时崔洲等苦无援兵,正在万分危急之际,适该员等闻信赶至,即与署提标左营守备欧阳斌,分督弁兵乡勇由北门攻入城内,官绅亦各并力向前,枪炮齐施。自辰至午,轰毙杀伤贼匪约共一百余人,夺获器械无数,生擒林俊之兄林伦及匪伙十五名,即在阵前正法。贼匪力不能支,纷纷逃窜出城,当将州城克服。”(23)
  当林俊进攻永春州城时,林捷云还逃匿在“僧寺中”,直到同年六月,才被永春土豪邱公立捕获,在州城遇害。(24)
  可见《永春县志》关于林俊进攻永春州城的时间及原因的记载都是错误的。林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他既没有被崔洲的假仁假义所蒙蔽而推迟进攻永春州城,也不是为报“杀父之仇”才对永春采取行动。《永春县志》的上述记载,不但违背历史事实,而且有损于林俊的高大形象,必须予以纠正。
  (2)陈湖的身份及其死因
  陈湖,永春龙头乡人,是当时泉州、永春一带黑钱会的会首。王懿德在咸丰三年八月的一份奏折中就讲得很清楚,他说,“该逆(指林俊)勾连泉州一带乌钱会匪陈湖等二三千人,……有南犯仙游之说。”(25)民国《德化县志》对陈湖的身份及其参加革命的经过也有翔实的记载,该志说,咸丰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林俊重占德化县城后,因“闻大军将至,遂走上游,与黄友(即黄有使)合。转攻尤溪,为官军所败。奔回永春,求助于乌钱贼首陈胡。胡率安溪贼苏度,并湖洋一班贼目助之。”(26)但《永春县志》却把陈湖作为红钱会会首,说咸丰三年,林俊“见时机已到,遂通红钱会陈湖者,龙头乡人也……。”(27)这也是一个错误。
  至于陈湖的死,《永春县志》说是“因细故与俊党忿争,为所杀。”(28)《德化县志》也说,“俊约陈胡往攻仙游,胡不肯,俊令其党刺之”。(29)其实,陈湖并非死于内讧,而是在保卫德化县城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可看咸丰三年十二月初九日王懿德的奏报:
  “十二月初四日(1854年1月2日),前永定知县吴翊昌督率兵勇攻克虎豹关(在永、德交界处)后,乘胜前进,行抵德化,贼众大至,兵勇小却,复整旅重进。附近各乡义勇闻信飞奔前来策应,贼势不支,登时大溃。官军乘势掩杀,毙贼数百名,生擒伪军师和尚丑,贼目陈庆余……等七名正法,格毙乌钱会首陈湖一名。时已薄暮,逆贼林俊同童森……,又复乘间逃逸。”(30)
  林俊是一位重义气的人,为了抗清,他经常主动做好各派将领的团结工作。如调解仙游乌、白旗之间的矛盾,使之一致抗清,就是明显的例证。他绝对不会因为细故而杀害自己的挚友陈湖,永春和德化两县志关于陈湖之死的说法都非事实,应予纠正。
  (3)林俊何时第二次北上,在何处牺牲
  《永春县志》说:“咸丰八年,杨辅清等入福建,俊帅众北行,欲与合。至光泽之仁寿桥,乡团截击之,俊愤甚,自介而骑,直冲过桥,为伏枪所中,死其下。……辅清闻俊死,为发哀哭之,谴兵陷光泽,至俊死处,灭一村,声为俊复仇云。”(31)
  这段记载有二个地方失实,一是林俊第二次北上时间是咸丰七年,不是咸丰八年;二是林俊牺牲的地点在顺昌,不是在光泽。
  根据沈储《舌击编》和王家勤《王靖毅公年谱》的记载,咸丰七年二月,杨辅清、石镇吉所部太平军入闽后,林俊立即在晋南交界的大罗溪一带聚众响应。四月中,他率众两次“攻扑(泉州)郡城,旁扰南、惠”之后,便挥师北行,想与入闽的太平军会师。从下列记载可以清楚看到林俊这次北上的时间和行军路线。
  1.兴泉永道道台沈储在咸丰七年九月向王懿德禀报,本年四月间,林俊围攻郡城,他立即驰赴泉州。一到泉州,“所有著名逆首均已窜赴上游。”(32)
  2.福建巡抚庆端在咸丰七年五月向咸丰帝奏报:“该逆林俊与大伙匪党,被剿穷蹙,(已)窜入永春州属之大田,分扰德化及延平府属之尤溪一带。”(33)
  3.《大田县志》载:咸丰七年(四月),林俊“招集亡命,有众万余”,由德化、永春“取道大田各都,勒饷无算。”(34)
  4.《沙县志》说,咸丰七年闺五月,林俊攻城,“贼围城七日,王令(金镛)与都司黄理珍……率民同守,贼不得逞。”(35)
  5.闽浙总督王懿德在咸丰七年六月初九日说:“据尤溪知县舒英等禀报,自五月二十三日起至闰五月十一日上,匪迭攻扑城池。”又“据代理沙县王金镛禀报,该县自闰五月十四日起,被匪迭次围攻。”并说进攻尤溪、沙县的“土匪,据报系逆首林俊党伙,被泉郡官军击败,分窜尤溪、沙县一带。”
  以上材料都清楚说明,林俊确实是在咸丰七年四月中旬两次攻打泉州府城之后便帅众北行,取道永春、德化、大田,五月军抵沙县、尤溪。他还亲自督师攻打沙县县城,未克。自此之后,请方文件就没有林俊行踪的记载,原来他在不久之后便牺牲了,下面是当时人魏秀仁的记载:
  “福建军务、寇警始癸丑(1853年)。……下游小刀会匪之乱起于海澄,……贼渠黄德美、黄位也;上游红钱会会匪之乱,则龙岩篙师黄有使陷永安、沙县,永春武生林俊应之,共围延平,旋陷仙游。……其冬皆平之。独林俊跳梁南安、惠安间,至丁巳(1857年)秋,毙于团丁。”(37)
  魏秀仁说出了林俊牺牲的时间,但未说明他在何处牺牲。对林俊牺牲的地点,历来也众说纷纭,上述《永春县志》说在光泽仁寿桥;民国《大田县志》则说在“沙县仁寿桥”,但二者都不正确。根据1975年省博物馆到闽北实地调查,林俊牺牲的地点在顺昌仁寿乡仁寿桥(又名鸭母巷桥),。时间为咸丰七年七月二十一日。(39)正好是魏秀仁说的1857秋天。省博物馆的调查还证实:林俊确实是在顺昌仁寿桥受到当地乡团所阻,他率先冲过该桥,被一个名叫张宗旺的乡勇开枪击中,落水身亡,后由义军刘天养等人抬到顺昌九龙山下安葬。这与《永春县志》所说的情况基本一致。而据民国《顺昌县志》所载,咸丰八年,太平军石达开部攻占仁寿乡时,曾“大肆焚杀,人民死伤,财物损失无算”。仁寿乡原是一个“有数千户”的大乡;经此次兵燹,“仅遗房屋四间”。(40)这可能也就是《永春县志》所说的太平军为“林俊复仇”云云。
  林俊是咸丰年间我省响应太平天国革命最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当时福建境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支义军,同清方斗争的时间也最长。从起义到林俊牺牲,前后凡五年,如把余部的斗争计算在内,则到同治四年(1865年)才被清军最后扑灭,时间持续十余年。由于林俊义军主要在内地山区活动,当时外国人很少报导。因此,我国史学界长期也只注意闽南小刀会的起义,忽视林俊这支主力军。由于研究林俊起义的人不多,所以有关林俊起义的许多讹传,至今未能纠正,这是一件憾事。我提出上述问题,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注意和讨论。可能我的看法不全面,期待同志们批评指正。
  注:
  (1)民国《德化县志》卷11·盗警;民国《沙县志》卷3,大事志、民国《大田县志》卷1·大事志,均说林俊是红钱会的会首。民国年间,锦旋编《林万青传记》曾加给林俊“福建红钱军领袖”的头街,把他领导的起义说成是“红钱军起义”。
  (2)见咸丰三年四月十九日王懿德片。原件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
  (3)锦旋《林万青传记》说:永春、德化是当时红钱会的“活动中心”。林俊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推翻清朝,曾对一些劝他谋取功名的人说:“大丈夫之养精蓄锐,正待他日有以用之,(为)吾汉族雪耻立功,岂区区效忠于满廷而甘为奴隶者平?”
  (4)有凤和王懿德的原折均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以下所引王懿群和有凤等人的折片,出处同此,不再另行加注。
  (5)民国《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
  (6)同上书卷21,颜瑞祥传,黄有使。《永春县志》作“黄友”。
  (7)见日本人佐佐木正战《咸丰三年厦门小刀会叛乱》一文。该文载在《东洋学报》第45卷4号,1963年3月。
  (8)王懿德《漳州失守旋即收复折》。
  (9)王懿德《剿办上下游贼匪情形折》
  (10)见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太平天国文件杂钞》稿本
  (11)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3,《陈奏泉州守城获利疏》。
  (12)乌、白旗原是莆田、仙游地区宗派械斗的组织,经林俊调解后,才一致抗清。
  (13)徐宗幹《斯未信斋文编》卷2,《上春岩制军书》。
  (14)民国《永春县志》大事志
  (15)锦旋《林万青传记》
  (16)详见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太平天国文件杂钞》
  (17)咸丰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王懿德《各州县剿匪情形折》附片。
  (18)见《王靖毅公年谱》卷下,页11。
  (19)王文谦《先靖毅公行述》,见《王靖毅公年谱》卷下。
  (20)同注(19)
  (21)太平天国封王的情况,详见牟安世《太平军国》页389。
  (22)同注(5)
  (23)咸丰三年五月初九日王懿德《漳州失守旋即收复拆》之附片
  (24)《王靖毅公年谱》卷上,页55。
  (25)王懿德《到泉督制日期并现办情形折》。
  (26)民国《德化县志》卷11。
  (27)同注(5)
  (28)同上
  (29)同注(5)。
  (30)王懿德《克服德化县城折》。
  (31)同注(5)
  (32)沈储《舌击编》卷5,页31。
  (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农民运动类》卷684,第3号。
  (34)民国《大田县志》卷1·大事志。
  (35)民国《沙县志》卷3,大事志。
  (36)咸丰七年六月初几日王懿德:《土匪迭扰尤溪、沙县等处折》。
  (37)魏秀仁《福建军务》,《咄咄录》第四册
  (38)同注(34)。
  (39)福建省博馆编《林俊传》。
  (40)民国《顺昌县志》卷14·兵事。
  

(2005)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Copyright © 2006 www.fjsq.gov.cn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信息中心制作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梅峰路10号
备案序号:闽ICP备05021190号
Mail:fjdfzadmin@163.com
TEL:0591-87898263
来源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1013&index=72&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33 , Processed in 0.035210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