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5055|回复: 0

潮汕泉塘乡林氏的祠堂重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8 14: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泉塘乡林氏的祠堂修建
   泉塘乡在潮阳市西胪镇,背靠小北山,前面是榕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居民素以农为业。泉塘乡现有人口16000多人,非单姓村,但林姓人口超过10000,占全乡总人口2/3左右。
   林氏原籍福建晋江金竹林乡,元末明初移民到期州海阳县龙湖树下村。第三代梅岩公率三子来此创乡。泉塘乡林氏原来没有自己的祠堂,入潮和徙居本乡两位始祖享祀于距离本村30余里的赤寮大宗词,年节祭祀十分不便。乾隆元年(1736)始议建小宗祠于本乡。原议三房各把三代祖,因为二房裔孙献地建祠,故又附四代祖入祠(5)。此后,二房人丁很旺,如今人口近万,长房和三房现在都只有几百人。不过。林氏世代业农,无臣富显贵,祠堂自建后也就未曾重修。
   近十来年,林氏二房有不少人外出承包建筑工程,成为有一定资产的老板。90年代起,他们开始在乡里做一些慈善事业,例如铺起水泥乡道,建了一所九年制的学校等等。这时,乡中的老人们想到已经破旧的祠堂。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泉塘乡林氏修祠理事会在1996年组织起来了。理事会的主席和副主席是原来的大队书记和大队长,理事包括一位退休的乡小学校长,一位现任中学教师和另外几位当过干部、又属不同房派的代表。理事会会址社在乡老人活动室。
   理事会成立后,立即着手筹集修祠资金。集资采用自愿捐款的形式。由于在修祠的酝酿过程,几个老板已经答应捐款20万到几万元不等,其他族人也按自己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认捐,资金的筹集非常顺利。1997年农历二月,林氏宗祠兴工重修,农历九月完工。祠宇规模一如旧祠,却花了许多工夫在装饰上。石雕、木雕、嵌瓷、彩绘、漆画,大凡潮汕传统民间工艺都用上了,非常堂皇。祠堂内左侧回栏墙上,嵌着修祠《碑记》和捐款者《芳名录》。《碑记》内容如下:
   重修泉塘乡林氏宗祠碑记
   泉塘林氏自梅岩公肇基,迄今已六百馀年。子孙蕃
   盛,人才辈出,称一方望族。此皆岩公厚德之至也。林氏
   宗祠创修于乾隆元年,祀本宗始祖岩公并长房祖继岩公、
   二房祖诚著公、三房祖怡若公诸先祖,以寄托族众报本追
   远之思。其事具见建祠碑记。祠堂建成,逾二百六十载,
   岁月沧桑,流年风雨,宇栋墙垣朽旧,其瞻观不足以副祖
   宗之盛德。今值太平盛世,大治之秋,泉塘族众,效先人
   创业之龟勉,继祖辈功绩之隆崇,十年奋斗,讫底于成。
   皆欲重修宗祠,以示不忘本源之意,启迪后昆。乃由泉塘
   乡林氏修祠理事会倡议,而合族嗣孙,踊跃捐助以赞成斯
   举。计集资人民币万千百十元,于丁丑二月初
   五择吉鸠工,越数月功成。雕梁画栋,墙垣一新。是年十
   月初十晋主于祠,举族大会,老幼欢忭,以慰先祖在天英
   灵。勒石为记,而诸乐捐者芳名另石刊列焉。
   泉塘乡林氏修祠理事会谨识
   公元一九九七年岁次丁丑月日吉立

   农历十月初十(1997.11.9.),举行祠堂晋主庆典。参加晋主庆典的,可以分两类人:一类是族人,因为泉塘林氏口众多,很难全体参加,规定在外当干部、现任乡干部和捐款修祠的族人,族中65岁以上的老人之外,每户派出1人;一是嘉宾,嘉宾只请外性的在外干部、现任乡干部和修祠的—风水师、泥水石木师傅。我给祠堂书写了匾额,也被当作上宾,应邀参加,
   整个仪式分晋主和庆典两部分进行。晋主在祠堂进行,一切都按旧时规矩。程序已经用红纸抄好,贴在祠堂外墙上。一件是《点主开光仪式》,内容如下:
   点主开光仪式
   一、宗主进茶(先鸣炮开典)
   二、长子进香、族宦进香、宗主进香、子孙进香
   三、吉日良辰点主(七时十分钟)
   四、长子进香、族宦进香、宗主进香、子孙进香
   五、点主礼成(鸣炮)
   另一件是:《晋主工作安排》,内容如下:
   晋主工作安排
   一、拜天地(点炮,由子孙拜)
   二、拜祠堂门神
   三、吉日良辰进祠(鸣炮)启祠门(七点三十分),由某
   教授启龙边门,老书记启虎边门。连接启龛门。(祖
   祠大门启后连接上灯)
   四、请祖上龛(八时十五分)
   五、宗主向祖公进茶进酒,八音木偶同时观仙
   六、敬读祝文(由宗主读、先拜后读、读后再拜)
   七、长子进香、族宦进香、宗主进令、子孙进香
   八、喝嘏词(由宗主读)
   九、侄宗、侄孙进拜
   十、焚嘏词、祝文稿
   十一、礼成鸣炮
   仪式在退休老校长的指挥下进行。由中学教师做通赞,他的儿子做引赞,通引用语和嘏词、祝文都依照旧族谱的记载。《晋主工作安排》里提到的某教授,曾任某高校领导,副厅级,是林氏一族级别最高的“族宦”,原件书名,今姑隐去。仪式进行时,有一件事引起我的注意:宗主似乎不识字,读祝文、唱嘏调两个环节,他只捧着文本,恭恭敬敬跪在祖宗神龛之前,嘏词、祝文实际上是由通赞代读的。
   晋主仪式结束,庆典移到新建的学校举行。程序也抄好贴在墙上:
   庆典仪式
   一、请贵宾上台
   二、鸣炮开典
   三、主席致欢迎词
   四、代表嘉宾讲话
   五、致答谢词
   六、欢送族亲、父老
   七、安排嘉宾、父老上席
   八、鸣炮开席
   九、鸣炮圆席
   开典之前,退休老校长代表理事会详细汇报了集资的经过和集资款总额、祠堂修建的项目、集资款支付细目和结余款额。老书记致欢迎词之后,现任乡书记代表嘉宾做了即兴讲话。这位外姓的书记,对林氏祠堂重光表示祝贺。他盛赞林氏一门兴旺,又能举善扬德,造福乡里;祝愿林氏更加发达,对乡里作出更大的贡献。老书记致答谢词,表示他们会一如既往支持乡领导的工作。宴席气氛热烈而融洽。
   圆席后,理事会请与会者到操场合影留念。前排中央给宗主(族长)和长子(宗子)留着两个位子。退休老校长用扩音器喊了好几遍:“请宗主、长子上座。”他俩才从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被推出来。老校长一边责怪着,一边把他们引到前排就座。照完相,理事会已经把祭祖的礼饼分好,每个族人嘉宾都领到一份饼,庆典就结束了。
   学校离村子有几里路,我们来回都有车接送。回程,我发现的族长和宗子夹杂在散会的人流中步行回家,身上的长衫和头上礼帽,在十月暖暖的阳光下,十分显眼。回到老人活动室,我问起族长和宗子。老书记说,这次修祠堂,出钱出力的都是我们二房的子孙,今天有一些仪式;本来就该由他们来做。言下之意是,晋主的传统仪式中,族长和宗子只是尽他们应尽的义务罢了。
   泉塘乡林氏修祠理事会在修复祠堂的过程和晋主庆典上的作为,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它是一个借助修祠活动而重建的宗族组织,尽管族长、宗子这些在传统宗族组织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并没有出现在理事会里。
   在泉塘乡,我们看到一群当过乡村干部的老者,在近年本地宗族重建的潮流中,自觉利用宗族这种传统资源,通过修祠堂,组织起修祠理事会这样一个宗族组织,继续保持在乡村事务中的影响。虽然他们没有像颍川源流研究中心华侨福利会那样,努力为理事会存在的合法性寻找理论依据,而他们的做法显然得到代表地方行政的乡村领导的认同。
  
   五
   在宗族重建的过程,宗亲会的建立是最重要的一环。它可能有各种名目,联谊会、福利会、为了组织修谱修祠而成立的理事会等等。修谱理事会和修祠理事会很少在修谱、修祠工作完成后就解散,往往会继续行使宗亲会的职能。
   这些重建的宗族组织不可能完全恢复旧传统。例如,揭阳桃山谢氏近年成立理事会,重修了谢氏家庙,却没有进而设龛、晋主、祭祖。在调查时该村谢副书记对我们说:“祭祖从解放后就没进行。祭文不是说,如果怎样怎样,就要祸及宗子吗?谁愿意出来当宗子?杀了他也不干。”(1999.7.20.调查)其实,宗子是“任天”的,并不存在愿意当不愿意当的问题,而我所见过的族谱祀仪,也甚少提到“祸及宗子”。没有人愿意当宗子,其语义,应该是没有人愿意承担祭祖的责任。桃山谢氏没有恢复祭祖的传统,一定还有更加复杂的原因。就
   是像泉塘林氏那样还能保留族长、宗子等传统名分,理事会的权力仍掌握在主席、理事们手里,实际上也不同于传统宗族组织。
   主持重建后的宗族组织的,大多是本族的离退休干部和离职了的乡村干部。在中国“尊老”的文化传统的场景下,如我在上节所言,他们力求通过对宗族这一传统资源的利用,继续保持在乡村事务中的影响。
   乡村里,重建的宗族组织处理本村公共事务时,在乡民中颇有威信。我们在田野调查中,经常目睹这一类事情。例如,在澄海市前埔乡,近年村中有人改建旧房,有人临街摆设摊档,垃圾也没人清理,造成村里道路阻塞,排污沟淤积不通。村民对此早就多有议论。村委会人员少,忙于应付上级政府机关下达的各种事务,无暇及此。于是前埔乡志谱理事会插手主理这件事。在《前埔乡志谱》出版发行庆典结束后,理事会副理事长(原总支书记)就村容的整治,对一些村民妨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提出批评,宣布整治工作条例,各老人组分管路段、
   沟段,和使用村中社庙的乐捐款项作为整治经费的决定(1997.10.21.调查)⑥。
   乡村中重建的宗族组织与乡村行政领导的关系,一般都相当密切。宗亲会一类组织组建和重大议事过程,一定会请村委会派人参加。宗亲会和村委会在共同处理本乡村事务时,往往有很好的默契。宗亲会不会去妨碍村委会执行常规行政事务。乡村中一些公共事务,例如公益捐款以及建庙、游神这种不能得到政府公开认可的事情,村委会会鼓励和支持宗亲会去做。
   至于县市一级领导干部对乡村重建宗族组织的态度,大多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有像J市宣传部那样,努力让重建的宗族组织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把它转化成可为自己所用的资源,并从中得到实际利益。
   通过上面介绍的近年潮汕宗族重建的个案,我们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在中国大陆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如何因其不同的社会身份,或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去利用宗族这种传统文化资源。
   1999.10.3.初稿
  
  
   ①《潮学研究(6)》,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年,P79-95。
   ②《六桂(潮汕翁氏联谊会会刊)》第二期,潮汕翁氏联谊会内部印行,1995年,P59-63。
   (3)这一个案的当事人不愿意让我提及其姓名,故用字母代替。引用文件亦同。
   ④《澄海澄城沟下池陈氏族谱》,1991年重修本, P15。
   ⑤据祠内现存乾隆元年(1736)碑记。
   ⑥前埔乡社庙是“义德古庙”,1985年重修。志谱理事会的成员多数就是当年修庙理事会的成员。实际上,社庙的管理者也是这群老人。

作者:黄挺 来源于http://www.chxw.net/raozhongyi/rao/38.htm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01 , Processed in 0.03592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