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798|回复: 1

福全林氏家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7 01: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闽南俗语有“陈、林半天下”之说。林氏在晋江分布很广,据统计有85个林氏聚居的自然村,而以永和、内坑、陈埭三个镇为林氏最大的聚居区。据称林氏为殷太师比干之后,比干因对暴君纣王忠谏,惨遭剖心之祸。其妃有妫氏逃于牧野长林,生一子取名泉。周武王时为尊重忠臣之后,拜泉为大夫,并赐姓林名坚,封博陵公。林坚诞于淇水,地处黄河之西,故林氏以“西河” 为郡望。
林氏很早就进入闽地开发。东晋太宁三年(325),林禄受命守晋安,卒封晋安郡王,是为林氏开闽第一人。晋江林氏大都以晋安郡王林禄为始祖,只有金井镇后垵林氏是例外。
后垵林氏,其开基始祖林廷甲,河南光州固始县永丰庄人。唐乾符五年(878)登武第,中和三年(883)从司徒李克用进讨黄巢有功,授指挥使佐御固始。中和四年随本州刺史王绪南下人闽,取汀州、漳州;光启元年(885)拥王潮为主帅攻泉州。光启三年(887)与弟廷第率家丁聚集于圳山(金井石圳村一带)。景福二年(893)闽立国后,授林廷甲骠骑兵司马,守御圳山一带沿海,于是派人回固始搬取夫人王氏,卜宅福全凤山,招来田丁,开垦田园,为久御之计。乾宁三年(896)生子名亮,亮于天祐;占六年 (909)袭父之职。廷甲殁后葬于石圳村南,陵墓至今仍存。
林廷甲后裔分八房,“历宋元至明初,长房宁公守祖地后垵;二房宙公居晋江十二都;三房宿公移居桃源(永春);四房讳公居石圳;五房妈县居晋江后坑;六房芳公居本所(福全)山上;七房治公居晋江坑园;八房宽公移居平南关内”。
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造城池防倭。是时到福全圈定城址,因林氏一房聚居的后垵村地势较低洼,被置于城外,而六房居住的福凤山一带则被划人福全城内。于是有后垵林氏、福全林氏之分。有明一代,福全林氏亦曾分衍上山、西门、山上、所后、南门和内厝数房。人口颇盛。到了明末清初,沿海迁界,福全地属界外,百姓内迁,流离失所,故里成为丘墟。及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复界,居民迁回,但人丁已大大减少,“十无二存”,而福全林氏上山、南门和内厝等房份没有归来,不知迁徙何方。
据《福凤山上林氏渊源本家世谱》叙:“福全自海疆底定,吾宗相招回籍,斯时堂构|丘墟,垣墉荒废,值此靡室靡家,不过就祖地各构数椽以栖身,中央合构五架叁间张,将小厅共祀祖先神主。自前以来,丁财俱虚,生存者衣食且不足,于兴复必无暇矣……”
据族谱统计,康熙年间健在的林氏四十九世族人只有3人:仕高、仕元、仕贤;到五十世,即生长于康熙年间的有8人:瑞凤、瑞捷、瑞西、瑞寿、瑞升、瑞政、瑞宁、瑞襄(瑞襄无传);按理说,人丁这么少,如能承继祖业田产,亦可度生。无奈福全土地瘠薄,收成相当有限,加以当时官府、大姓压迫,面对满目疮痍的故里,很多福全人选择了东渡台湾垦拓的道路。最初往台谋生者多仍告老归乡,到后来便有不少在台地定居下来。福全林氏族谱记载:“元委,谥顺德,系宗聪公之长子也。生乾隆壬戌年十一月初六戌时,卒嘉庆己巳年三月初三日丑时,徙居台湾府淡水”。“宏植公,远髻,亦继承拔公,卒在台湾淡水大坪顶”。“元三公,长子宏排,次子宏炉,因内地难安,父子相邀往台,经商艋胛街”。如族谱所言,当时往台族人至乾隆、嘉庆年间渐多,以至:“吾乡之在家渡台者有人,在台归里者有人,然求利以外,不过锱铢,归老于乡,只计衣食,至若幼而往台,长而忘归者比比也”。
林氏五十二世元三,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携长子宏排、次子宏炉到台湾谋生,经商艋胛街。林宏炉“秉性端严,状貌魁梧,年登二十,同父往台经营生理。能知孝让礼义。甫及冠,则心平性正,和邻里,睦宗族,处尊长者敬之,处幼少者怀之。及此,则恤孤贫,有生而饥饿者济之,有死而无所归者殡之。远近咸爱慕焉。”“年虽少而志自高,人虽幼而才自美,经商之智明而远,营业之谋大而深。以此居积致富,无一非集义所生。而接姆侄也以礼,其交朋友也以信,皆从天性发出。至于大节所关,至泉属之依赖者又大矣。”林宏炉在台经商有成。而且乐善好施,得到了很高的声誉。
道光十六年(1836).冈康熙年问族人仓促建成的祖厅已经破损不堪,福全族亲邀请宏炉兄弟回祖里共商建祠之事。宏炉于是慨然出资构建林氏家庙一座。
林氏家庙为大三开间两落.红砖门墙,白石墙裙,墙面安一对青石枳圆窗。大门凹寿为木构面墙,下安浮雕麒麟的白石裙堵。门额横匾大书“林氏家庙”,前面立一对白石廊柱,镌联:“殷代称仁,少师衍派;唐家登第,同始分支。”侧柱镌联:“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门路两侧对看堵装嵌雕刻花鸟的砖雕。大厅内梁栋用材粗大,施彩髹漆,吊筒、雀替、桶扇等木构件均施雕刻。中设神龛,号为“思本堂”,右侧有室,奉祀林宏炉塑像。厅堂两旁粉壁墨书擘窠大字“忠、孝、廉、节”及“龙飞、凤舞”。金井福全
因福全林氏原来的族谱及列祖列宗木主在迁界时焚毁,自四十六世以上无从稽录,林氏遂自四十六世思元公以下,就神主内容抄录为族谱,并订立自五十二世起的字行为:“魁(元)洪远业务宜逊之思敏”。备载于谱本,宏炉兄弟将其先人神主进于宗祠,抄录族谱一份带回台湾。
道光二十六年(1846),福全林氏与宏炉一房的祖厅亦因风雨侵袭而破损,族人又致信宏炉,请宏炉来福全以谋恢复。于是林宏炉再捐巨资,在大宗祠右面建三开间两落大厝一座。作为本房份族人居所和房头的祖厅。     林氏大厝门墙用拼花红砖砌成,墙上安青石石枳方窗。石构门路,柜台脚石堵浮雕松、鹤和蕉、鹿;对看堵砖雕有石榴、牡丹、喜鹊、梅花鹿等精美图案。比起祠堂更加秀丽雅观。可以说,当时福全村里增加了这两座考究的建筑,为林氏人添加了不少光彩,人们称两座建筑中间的巷道为“林厝巷”。
当林氏大厝落成之日,林氏族人邀请本宗举人林子山、福全秀才陈金运为作序言一篇:
“恢後先世之基,大启后进之宇,诚光前裕后之大功也。福全白海疆底定,吾宗相招回籍,斯时堂构蚯墟。值此靡室靡家,不过就祖地各构数椽以楱身,中央合构五架叁间张,将小厅共祀祖先神主。自前以来,丁财俱虚。生存者衣食且不足,于兴复必无暇矣。幸刚直公生二子,长宏排,次宏炉,因内地难安,父子相邀往台,营商艋胛街,勤俭为业,忠厚待人。家资大振于外方,正直且传于梓里。山在鹿笃商,深知其详。道光拾陆年,叔侄闻其声宏实大,即往台湾,请宏炉同回福全所,共建大宗祠。宏炉到日,目击祖家之破损,未尝不潸焉出涕。然方营公事,未暇谋私,且炉更欲俟各房更有余力者出,方好与其共成翻盖美事。故于大宗甫成之日,惟就五架小厅中神主,历考世代源流以进入大宗,备载谱书。後为本家始祖以下,凡族中之先祖、伯叔、姆婶、兄、弟、侄有稽者,均行填库之典,即回籍矣。今又阅拾余年,先人之敝庐风飘雨漂,危于旦夕,内地各房无可振兴恢显,宏操鸠族议论,共写公信往台,再请宏炉回来福全,以谋恢,復之功,以成新建之业。于是就山上公地并五架三间毁剥运低,翻成拾壹架叁间张两落与大宗并坐向。通族叔兄弟蛭情愿听宏炉搬回居住,或嘱兄宏排父子搬回居住。子孙世守,永为己业。惟大厅中龛,照旧共祀祖先神主。凡自始祖出者,俱得奉主其中。即今而后,族中人有以寿终者,其新主亦得附阶次以进。此盖巍巍成功,既足以显祖宗,何可不传来世。兹当完竣,请山到福全,并会全中父老,饮落成之酒,修谱志之文,会成新谱二册,一本交宏炉带去台湾,以示子孙世守。一本存内地,庶后子孙,粗通文理者可以洞悉本源,有谙诗书者可以再续谱牒。列祖神灵俱在,其亦欣慰于九泉乎!即吾宗今日后,各房由此而振兴,丁日增,财日进,富贵双美。因而各择新大厦分宗奉祀祖先,亦念宏炉之功于勿替矣。其世代源流,仍遵旧谱。山诚慕而服之。是以为之序。”这份序言,就抄录在新修的族谱中,一式两份,一份置于大宗祠,一份由林宏排带到台湾,传俾子孙。
时光流逝,当年林宏炉捐建的宗祠、祖厝历160年风雨,已破损不堪。且自日本占领台湾而后,福全林氏与台湾族亲也失去联系。然而,关于林氏族人分支台地,献捐宗祠祖厝的序言还留在族谱中,还存留在福全林氏族人心坎里。
上世纪80年代,福全林氏在台的族亲曾派人来大陆寻祖认根,因人地生疏,未能找到福全。90年代福全旅港的林永嘉往台拜访林氏宗亲,得知当年林宏排在台生有六子,林宏炉也生有六子,在台北已传衍成上千人的一大家族。“渡台祖宏排公之墓园在林口乡相思林休闲中心”,“宏炉公之墓园在台北市松山区后山坡”,每年仍有子孙祭拜。在台福全林氏仍保存着宏炉从福全带去的谱本,并编印成《源自西河福全家谱》,在面页上开宗明义写着“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南门外十五都”。族谱内印有“开林太始祖殷太师比干公”等祖先遗像,比干像两旁书联对“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与福全林氏家庙门侧对联内容完全一样。族谱世系部分名为“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南门外十五都‘福回’山上林氏本家渊源世谱”,前半取福全旧谱内容,后半部分是在台传裔生限葬卒的记录。当年福全族人为林宏炉建祖厝写的序言一篇,则以“来台祖先由来”为题,置于台地林氏记录之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的福全林氏宗亲总有一天会实现多年的梦想,聚首一堂,共同祭奠他们的祖先。

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转载自闽台宗祠网)
 楼主| 发表于 2012-8-19 22: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州入闽宗支续登-福全后安林

八閩林姓,大部是禄公華裔。迨唐末,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的有淘江林、濂江林、控鵲林,逯有晉江福全后安林。

    福全后安林的始祖廷甲公,唐咸通元年庚辰年(公元860)出生于河南光州固始縣永豐莊。其父諱光昭,唐文宗大和二年戊申科登第。廷甲幼習弓馬,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科(公元876)應試,捷登武第。越七年從李克用擊黄巢,收回長安,以戰功授指揮使,佐禦固始。甲辰歲(公元884)秦宗權行酷赋,光州兵變,刺史王緒率光、壽之兵與秦宗權交戰,因寡不敵隶,弃光州南下,渡長江,取光州、洪州、虔州,旋入閩取汀州,克漳州。光啟元年(公元885)正月,王緒以漳州道險糧草不给,弃漳州别圖,令軍中不許挾老弱婦孺,扶母從军者皆懼,军心散亂。军至南安前鋒將伏于蘆葦之中擒王緒,擁王潮為主帥,攻泉州,丁未歲拔城,招徠居民復業,故土協力將佐,分封土宇。廷甲同弟廷第封御于晉南濱海之地。是時,該地滄海泱決,横無際涯,四野荒區,滿目淒涼,將士皆嘆息。后觀北山秀而不高,樹木茂盛,頗堪屯駐,然去海里余,有妨守御。復勘海隅之東,泉甘土肥,于是相率聚集,名曰圳山。唐昭宗大順二年辛亥(公元891),争斗暫息,廷甲念及出奔固始之時因王緒不許军中挾帶老弱,致留慈母于故里,讓弟束装歸省,並祭掃先人墳塋。景福二年癸丑(公元893),憫念骨肉分袂,廷甲上疏請解,蒙聖恩授驃騎兵馬司,旋接荆妻王氏來閩居住,卜宅鳳山,負乾揖巽,招徕田丁開懇田園,以作久御之計。乾符三年丙辰(公元896)幸獲一男,取名亮興,課督成立,迨后梁開平三年己巳(公元909)蒙恩賜襲職。嗣后子孫世守而立籍,分派后安,稱福全后安林。
    福全后安林,歷兩宋入元明,人丁興旺。據舊譜载:十九世長房諱宇,守祖居地;二房諱宙,赘居本邑十二都;三房諱宿,分居本郡桃源邑;四房諱良,分居石圳鄉;五房租媽縣公居本郡后坑;六房諱芳,居本所山上;七房諱治,居本都坑園;八房諱寬,開基延平南關内。祖居地宗支,在二十世后有二房維周、仲雅奉旨抽軍立籍大金。四房祖喬材公分居南邑十九都坪内鄉高店林。迨明嘉靖初,福全后安林人丁興旺,是立族后鼎盛時期。  然宗族的盛衰受社會因素直接影響。  明嘉靖乙卯年(公元l555),倭寇虏掠晉江沿海,福全后安地處海隅,首當其冲。倭寇殘暴,兵刃所指,皆廢為丘墟。祖輩建的宗祠被烟滅無余,人丁則十存二三。灾難之后,族人依稀蟻聚而逐漸復蘇。誰料歷經百余年又逢劫難。清順治三年(公元1661)蘇纳海奏疏遷界以避郑成功。是年三月,清廷下遷海令,離海三十里内居民被逼遷入内地,焚毁民居,壘築界址,越界者新:福全后安族人忍泪弃田土、抛宗廟,徙居他鄉,譜牒散失。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1692),族人再陸續回祖居地后,方召集宗親代表,討论祖訓,追迪源流,績修譜牒,以廷甲公為開基始祖,亮興公為二世祖……此乃鑽宗閥述祖德迹源流之舉,宗人皆歡欣雀躍。
    進入近現代,福全后安林氏旅外謀生者日多,以旅菲為最。僑親在海外有立錐之地后,即關懷桑梓,興辦公益事業。1965年以來,旅菲鄉侨港澳同胞慷慨捐資,建抽水機站、置發電照明設備、修建鄉村道路(五条)、擴建小学新校舍、設教學基金、興建老協會辦公樓等十個項目总金額一百多萬元。其中以林玉琛、陳瓊華(林鴻榮夫人)、林怡香、林得胜、林振南、林文展等最為突出。最近策劃建通往石圳的水泥路,需投資三十萬元,陳瓊華女士決意捐資獨建。僑親林玉琛旅菲后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深受宗親擁戴,被選為旅菲西河堂理事長。他任職期間,獎學助学。培育人才,舉辦公益事業,主持擴建旅菲西河堂(加高一層,作為大宗祠),故獲选選連任一届理事長之殊榮。
    福全后安林氏在我族族史上記下了光榮的一頁
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作者:林为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11-23 11:31 , Processed in 0.04284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