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林语堂 [打印本页] 作者: lin 时间: 2006-12-7 23:10 标题: 林语堂 林语堂 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今漳州北郊)。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六个月。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的畅销书《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代表作有:
《林语堂语录》
《中国人的国民性》
《远景》Looking Beyond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的景观》(又称《辉煌北京》)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秋天的况味》
《粘指民族》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唐人街》Chinatown Family
《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武则天》Lady Wu
《论解嘲》
《孤崖一枝花》
《逃往自由城》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
《鲁迅之死》
《大自然的享受》
《论政治病》
《说避暑之益》
《人生的盛宴》
《林语堂自传》
《脸与法治》
《纪元旦》 作者: ssss0104 时间: 2008-1-9 04:36 标题: 70年前一公案:林语堂告倒世界书局内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发生在“世界书局”与“开明书店”之间的版权纠纷,曾轰动整个中国出版界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堪称同类案件中较著名的一例。因原告涉及著名的洋博士林语堂,相对目前闹得厉害的国内外几起学术抄袭腐败等事件,70年前的名人抄袭公案的解读变得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