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标题: 浙江泰顺雅阳镇中村林氏源流碑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5 13:23
标题: 浙江泰顺雅阳镇中村林氏源流碑
http://www.wenwu.org/ShowArticle1.asp?anclassId=1&;nclassId=5&ArticleId=35707

[attach]3939[/attach]
近日,泰顺县文物普查队在雅阳镇中村龙湾自然村小树林中发现一块雅阳林氏源流碑。该碑刻坐西北望东南向,青石质,高1.65米、宽0.65米、座高0.25米。顶部两侧半圆形。碑额阴刻楷书“中村济南郡林氏源流碑”,正文共15列:

   窃思木有本,水有源,人未始无本源也。溯厥由来,其本本源源,讵相混哉。我林氏起于西河,勅封济南,其本源历历可考也。自大宋建公,迁泗溪花园,世族日盛。至祥符年间,儒公分居牙阳中村,儒公实中村一世祖也。历十有余世因遭兵燹,中叶式微,五存其一。至大明万历,礼房有西泉公者出焉,复管旧业,重振家声,娶妣赵氏安人,生二公,长大宾世荣公,妣杨氏;次廪贡生世华公,妣章氏,分作日月两房,可云否极泰来也。然而家道难振,世业未终。及大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正月廿五日,为首祠孙,耆宾尚锦、尚鳌公,仝姪士超公等,建祠于坟亭,上列高曾,下序云耳,报本而实以序源也。今特立一碑,原我世世子孙,克衍九龙之世泽,勿隳双桂之家声。难或分迁远近,派远流长,永以为监,因颜之日,“一石镇龙湾,源流在此间。前人一片志,千载思其根。”排行开后。宜立了圣贤志,须存忠孝心。国家果有道,臣子酬恩深。
生员士平志撰。
大清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戊孟春吉日。


该碑详述雅阳林氏源流,是研究泰顺林氏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5 13:35
注: 大宾者,此处为年高德勋者也。
作者: 565093758    时间: 2009-8-25 14:16
"中叶式徵"的“徵"是否应为"微”?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5 14:42
因为看不到碑上原文,可能有误,应当是微,我把它改过来了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5 18:56
"世荣"公,我在论坛帖子中多次见到这个名讳,忠辉先生资料多,帮查查是那个世系.
作者: linkuen    时间: 2009-8-25 21:56
注: 大宾者,此处为年高德勋者也。
林忠辉 发表于 2009-8-25 13:35

大宾者,乡饮大宾也。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5 22:23
大宾者,乡饮大宾也。
linkuen 发表于 2009-8-25 21:56

发这个注释前,先查过字典,还就是乡饮大宾的意思。乡饮大宾的资格应当是现在讲的德高望重之人吧,所以引申了一下,还是用原意吧。谢谢指正!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5 22:26
"世荣"公,我在论坛帖子中多次见到这个名讳,忠辉先生资料多,帮查查是那个世系.
3116631 发表于 2009-8-25 18:56

这一家在浙江泰顺也算是有名的家族了,泗溪林建,本坛中好像有介绍啊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5 22:28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25 22:46 编辑

林建(885-961),唐昭宗天佑元年登进士,授内阁长史,后唐庄宗同光三年避乱隐居安固义翔乡五十七都(今泰顺筱村长垟),宋太祖建隆二年迁往泗溪北涧上段(今泗溪下桥),为泗溪林氏之始祖。至五世孙林韶,喜儒僻馆,召四方名士教学,从而泗溪一带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自北宋熙宁三年(1070)迄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198年中,林氏家族连续9世,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时称“十八学士”。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6 10:44
这一家是林健世系,lin先生"淅江橫阳林名贤录"6#帖中说是白粉墙林姓始祖,说到六世孙林杞,七世孙林季仲,八世孙林待聘等,又是林嵩橫阳林的人物,忠辉先生的9#帖又说林健是泗溪林氏之始祖,这要理顺才好.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6 16:54
白粉墙是泗溪镇政府所在地,是一个村,泗溪林始祖称林建是对的,包括上面讲的雅阳村。横阳因为包括的地方时现在:苍南、泰顺和平阳,林嵩的后代在三县都有,故有横阳林一说,两者是不同派系。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6 21:10
两者是指林嵩和林健么?若不同派系,怎么都有林杞,林待聘等同名后裔呢?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7 09:49
比较“白粉墙林姓”(泗溪林)和“淅江橫阳林”,“橫阳林名贤录”中的人物介绍:
“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致仕归隐。六世孙林杞,字茂南,崇宁五年进士(1106)。八世孙林待聘,政和五年(1115)进士。十一世孙林逢龙,太学生,偕弟廷龙上书献策抗元,逢龙自刃殉节,其弟亦同日殉难。十三世林雄,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提刑。
“淅江橫阳林”:林嵩孙林倪,又名林仲夫,林建,建州节度使,擢礼部尚书,归隐荪湖。九世孙林杞,字茂南,崇宁五年(1106)进士。十世孙林待聘,政和五年(1115)进士。十三世孙林逢龙,太学生,上书献[战守方略],不受元军诱降,壮烈殉国,廷龙因与胞兄逢龙同谋除奸抗元,共殉国难。十四世孙林雄,咸淳四年(1268)进士,授提刑。
从比较看,两支世系人物和事迹完全相同,林建就是林嵩的孙儿,分迁到泗溪,成泗溪林始祖(也是白粉墙始祖),忠辉先生发现的泰顺雅阳镇中村林氏也是林嵩后裔,说明林嵩后裔分衍之广。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7 11:34
林倪不可能又名林建,从林倩墓志铭看,因为林揆,林护可能是林嵩的儿子,名字都有提手旁。但是林倪又名林建,明显是将两支合并为一支的无理举动。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7 16:38
我13#帖是比较了[白粉墙林姓],[泗溪林]和[橫阳林]后,发现他们叙述的人和事都相同,而林嵩又早於林建,所以说他们是一个派系(林嵩派系),不是两个派系,既然是一个派系,林建自然是林嵩的后代,是第几代呢?橫阳林说到林嵩孙林倪,又名林仲夫,林建,对林建的叙述又和[白粉墙林姓]的叙述基本相同,所以说林建是林嵩的孙子是有根据的。你说的“林倪不可能又名林建”你这样说没根据,说到“林揆、林护都有提手旁,明显是将两支合并为一支的无理举动”,这也是无根据的联想说法,你忘了林建(林倪)的父親是林可萃,不是林揆、林护,与提手旁有什么关係呢?至于从[林倩墓志铭]看林揆.林护可能是林嵩的兒子,这可以另开帖讨论,而现在是讨论[橫阳林],[白粉墙林姓]中的林建,是不牵涉林揆和林护的。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7 17:02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27 17:15 编辑

糊涂,岂不闻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说么,林倪叫林仲夫,还可以说,那是他的字,如果叫林建,那就是改名了。明显是后人无知的结果。

本身对林嵩移居平阳就有疑问,因为林嵩传没有这么一说。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8-27 18:16
101 林奕公:官泉州刺史。子:桓。
102 林桓公:仕南岭门尉。子:建。
103 林建公: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公,字波之,号盟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八八五)。祖居福建莆田北螺村,天柘二年(九零五)明经擢第,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后因朱温纂唐,林建遂致仕归隐。后唐同光三年(九二五)秋,挈眷定居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七都筱村东源龙须岩(今泰顺县筱村龙须岩)下。北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再徙泗溪北涧上段(即今下桥花园)。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8-27 18:24
林建,闽建阳人,唐内阁长史,唐亡不受梁命,于后唐同光三年(925),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居筱村龙须岩下。迁居泗溪的时间是宋建隆二年(961)。 宋代是泰顺地区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泗溪的林氏更是支派繁衍,文士辈出,成为泰顺文风最盛的三大家族之一(另两大家族是新浦吴氏和仙居徐氏)。自北宋熙宁三年(1070)至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198年中,林氏家族中文武进士者达43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18人,时称“十八学士”,或兄弟同榜及第,或父子同甲登科,甚至祖孙三、四、五代连续金榜题名。仅正奉大夫林永年脉下,就有进士29人,济济一堂,簪缨相继。泗溪《林氏家乘》中有诗曰:“长林世家住溪山,石柱巍峨拥画栏。圣地古今连海角,明岚苍翠起云间。千枝万叶传芳去,众子诸孙衣锦还。荣华富贵难比及,快瞻天日立朝班。”林氏长期为当地望族,有很多文臣在朝历官清廉,政声赫赫;亦有不少武士在州县,为国捐躯,名垂青史。诗曰 “双桂奇峰出泗溪,笏山高耸与天齐。凤池先世开金榜,雁塔今朝续书题。二宋自相推甲乙,一林无复问东西。荣亲早慰迎门望,莫使长安花迳迷。” 翻开族谱,有一篇“下桥后池村林姓房谱诗序”,即为林芳老人所作:“萦洄泗水汇下桥,文笔插天耸云霄。龙蛇凤虎排闰卓,康熙御笔五封侯。惟有三山将军侍,双桂文峰举望岩。形势天然成气脉,风流人物在当朝。鼻祖建公不与言,晦名讳迹隐建阳。转徙温属固安界,始谋宅于义翔乡。宋建隆二辛酉岁,重徙泗溪后裔昌。地灵人杰传自古,十八学士声名扬。瓜瓞绵延散四处,晚年异梦吉与祥。花园胜景今何在,凉亭古樟护一村。显荣簪缨相续诚,头角峥嵘满一堂……”。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8-27 18:27
林建六世孙林杞,字茂南,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官常熟县尉、乌程知县、诸王府教授、湖南提举、湘闽通判、池州守、吏部郎等。其人刚直不屈,为政仁爱宽厚,政绩卓著。曾助韩世忠平定苗傅、刘正彦之乱,并为李纲帅府参谋,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墓原葬福建福鼎南溪,因该地造水库,1987年迁葬白粉墙祠堂坪,造型碑塔式,分别题:"林杞公墓"、"历史名人纪念碑",并刻十八学士简介及仁宗皇帝御题"忠孝"二字及其两首诗。其一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至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记载,二千年后万千年。"其二曰"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摅贯日忠。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七世孙林季仲,字师礼。幼慧敏异常,14岁登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授婺州兵曹参军,迁仁和县令。南宋建炎初,杭州兵乱,率领士兵捍截有功,加秩宣教郎,甚得宰相赵鼎赏识。四年春,赵签书枢密院,升季仲为吏部郎,季仲向帝求为县令,说:"愿从陛下,乞一令以自效。臣承乏郎曹求为令,似不情者。然官职重轻,视朝廷意向,以省部为重,则重在郎官。以斯民为重,则重在县令。郎官出宰百里,请自臣始。"皇上不许,擢为太常少卿。既而赵鼎罢相,季仲出知泉州。绍兴三年(1133)秋,赵鼎复相,又提升为丞相府五房简正。秦桧主和议,季仲上疏引夫差勾践为鉴而力争,大忤桧意,被罢官。后又知婺州,改知处州,入直秘阁主管洪州玉隆观,以朝散郎致仕。官至龙图阁学士。著有《竹轩集》15卷。
    八世孙林待聘,字绍伊,政和五年(1115)进士,二甲第十名,授常州户曹,历任汴州、扬州教授。高宗即位南京(开封),入为国子学录。官太常博士,编修国史秘书省校书郎,兼侍讲直学士院给事中,充敷文阁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
    十世孙林蓕,字维翰,19岁即举武科省试第一,嘉定元年(1208)进士,任均州武当尉,擢知蕲春县事。为抗御金兵入侵,率吏民守城御敌,巷战而死,特赠修武郎。
    十一世孙林逢龙,为太学生。景定末年,元兵寇境势凶,时贾似道当权,专横独断,割地纳币,屈膝求和,臣民愤慨。逢龙偕弟廷龙上书献策抗元,未被采纳;寇患日急,他又与同舍生齐应魁等要求朝廷惩治贾似道误国之罪,急调兵解襄樊之围。似道大怒,遂被削籍押还,隐居赤岩石室著书立说。德?元年(1276),元兵至温州,元将素知逢龙名,想以名利诱降而用之。逢龙攘臂怒斥:"我乃大宋太学生,岂能为汝虏用哉!"元兵以刀威胁,逢龙遂自刃殉节,其弟亦同日殉难。
    十三世孙林雄,字子毅,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提刑。元兵陷临安,少帝赵?等南逃,元兵穷追。大都督行军司马陈自中提兵拒守分水关,林雄集义民助守。自中食尽,援绝兵败,林雄亦被俘。获释后,林雄仍参与当地的抗元斗争,守御在瑞(安)平(阳)一带。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春,因寡不敌众被俘,就义于温州。
    以上人物虽出自林氏一族,但也是村庄一地之誉。惜自宋代以后日渐衰微。迨至1949年后,普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村区设有泰顺第二中学和8所小学,高中毕业生1200多人,基础教育的普及情况,自非昔日可比。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8-27 18:29
在今日筱村有三大部分民居,即新厝下民居、西村民居和门楼外民居,均为林氏族居地。东垟林氏一世祖为唐天祐二年(905)任内阁长史的林建,他唐亡不受梁命,于后唐同光三年(925)避乱举族迁瑞安义翔乡龙须岩下(今泰顺筱村新楼)。又于宋建隆二年(961)再迁平阳归仁乡上段(今泗溪后池)。林建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筱村时携带六子,除第六子随父迁往泗溪外,其余五子均留居东垟,逐渐形成三个居落群。门楼外的一世祖为林建16世孙林豳。
  到了林建的23世孙林伯穆时,门楼外已初具规模。如今,从门楼外林豳旧居的风格来看,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故可推测门楼外居落大致初创于明代,发展于清初,成熟于清中叶。据传林豳本人通晓堪舆之术,迁居的原因是对原居地龙须岩下“沙飞水走”的环境不满意。后经踏寻才觅得“风水宝地”溪坪(今门楼外),于是有了门楼外的昌隆。今天站在门楼外放眼望去,还依稀可辨:村前是笔架峰,两围山梁呈抱手状,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临大溪,“气遇水则止”,可防地气泻漏,宜聚人气。也许我们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一个依山傍水、非常宁静安详的村居罢了。但一个村落数百年不遇兵燹水火之灾,委实不易。
  在筱村门楼外林氏的发展过程中,林伯穆功不可没。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也即上面提到的立匾者。虽然从功名来说他仅为求学国子监的太学生,但对一个僻远小村来说,在当地已足具权威。林伯穆育有四子,他们除了有殷实的家资,还非常热心当地的公益事业,先后主持(或捐资)建造了文峰书斋、祠堂、陈氏夫人宫、水尾桥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既带动了一地的文风继承,也强化了耕读传家的世族凝聚力。
林伯穆的善举赢得了美誉,也惊动了温州的儒学学官大人。清代儒学教育的宗旨是“以明伦古分之道也”。也就是说,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为己任。胡教授风闻林伯穆建文峰书斋大力培植人才,一些受训的林家子弟已取得贡生、生员的功名,对其义行大为褒奖,故题下“翰苑扬芳”的如斗榜书加以表彰,以资鼓励。按字义解,“翰苑” 可理解为“文翰荟萃之处”, 如唐王勃 《上武侍极启》:“攀翰苑而思齐,傃文风而立志”;亦可作翰林院的别称,如《宋史•萧服传》:“文辞劲丽,宜居翰苑”。此处可视为一语双关,即是对林伯穆所在地称赞为文翰荟萃,也期望其培养出的士子能进阶翰林院,为国储才。虽说后来筱村的林氏家族并未如匾额所愿,但是,开了一僻壤数百年延绵不绝的读书好风气却是事实。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8 09:34
忠辉先生,你刚说过"林嵩有史可考的兒子就是林揆,其他的还真得靠族谱来说话了",怎么这么快就忘了呢?我现在就是靠族谱说话,林建是林嵩的孙子是[横阳林]说的,林建和林嵩同一个派系是比较[横阳林],[白粉墙林],[泗溪林],[泰顺雅阳镇中村林](林凌云先生今天发布的资料也可比较)等谱牒资料得出的,这些谱牒资料对林建的出士情况和归隐说是一样的,对林逢龙.林廷龙的事迹和结果报导是一样的,对林杞、林待聘、林雄的中进士时间也一模一样,这样多的人和事重合,只有同一个派系才有可能,这样的基夲道理怎么不明白呢?却要离开谱牒去考究林揆、林护的提手旁,去考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俗语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09:44
糊涂之至,你看过他们的族谱?
浙南闽东林氏简史,那么多人根据族谱的资料所作的工作,都没有得出林嵩与林建是一家的结论,你就可以根据这两份不完备的资料就得出?
靠族谱说话,得有族谱资料,不能两个名字一样,就认为是一家,何况,说林倪又名林建,林仲夫是那份族谱的说法都还不知道,你就那么肯定?
林凌云的帖子是不支持你的乱下结论,你看他发的林建上三系都是谁吗?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10:04
利用本论坛的网页搜索功能,看看别人对林嵩世系的认识、看看别人对林建世系的认识,多好!
作者: fjlinting    时间: 2009-8-28 10:21
按史书及长溪谱记公讳建字达夫号全仁父隘公母刘氏生于青州又名光州原居广固即固始也今属山东青州府少时袭祖之*常守琅琊镇后黄巢既败闽南犹未一统时当   下唐昭宗十七年公*都督王文光公而来闽郡平闽已是定*居乌石山下不数年奉   后周世宗皇帝册封内史公辞不受*公兄住公字定夫行十三逃于长溪赤岸又不数年公欲得佳山秀水聊傚筑岩耕野隐身自乐遂寻兹土时值    后唐天佑三年见有桃花遍*佳树繁阴清*逆流宝湖澄映俨然武陵之佳所也因命其名曰桃源揭家而来兴住公分为两地彼以长溪*括公以桃源而居*为飞凤落洋地形固甚肖矣开辟疆土创业*基夫人姜氏生四子长曰升次曰昉三曰比四曰威公寿至一百二十岁卒于戊戌年九月十三日神而有灵遂立祠于桃源坂即今正德堂基址也详载景物春秋祭祀幸沐  圣恩卒之时有十二棺葬十二处详载于后。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8 12:15
[淅江横阳林]是详细介绍横阳林氏的考证文章,连同[橫阳林名贤录],都是作者参考了地方志和林氏宗谱写成的。lin先生的”宋代进士多,光辉照后人”说的白粉墙林姓难道不是族谱的内容,林凌云先生18#帖说的林建,19#帖说的林杞,林待聘,林雄,难道也不是族谱的内容,据族谱内容考证不算考证,总比你无根据的想像好吧![淅南闽东林氏简史]没有得出林嵩与林建是一家的结论,可也没说林嵩与林建肯定不是一家啊!再说[淅南闽东林氏简史]没说不等於别人就不能说啊!只要说得有理,谁都可以说,你说的”不能两个名宇一样就认为是一家”,这是对我说的”这么多的人和事重合,只有同一个派系才有可能”进行篡改,我很不高兴你这种做法,把别人的意思都变了,如何辨论.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13:04
如果【浙江横阳林】和【横阳林名贤录】算是考证文章的话,只能说明林氏后人的无才,说明的是林氏后人根本就不懂什么叫考证。
      如果仅凭这两篇“文章”,你就考证出林嵩和林建是一个派系的,你这种考证,不要也罢。
      请问你仔细看过浙南闽东林氏简史没有?别人不是不能说,是不能乱说。
      你都不知道他们的族谱是从什么时候把两个派系的人扯到一块的,就敢说他们是一家,实在是胆子太大了。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13:34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28 13:37 编辑

请311先生再看看泰顺林氏林建夫人墓,人家林建后人是如何说的。
网址:http://bbs.ts.gov.cn/dispbbs.asp?boardid=8&Id=80115

[attach]3947[/attach]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8 17:07
[林建夫人墓志]说林建於唐天祐间(查为唐昭宣帝904~906年)为内阁史,其父名隘,长於后唐同光三年(查为后唐庒宗帝925年),这兒子比父親还早20多年(这长於按成年解,若按生於解则40多年),你也信,这资料那有经多名作者查证多种方志,多种宗谱的[橫阳林]可靠.
什么呌乱说,用族谱资料考证呌乱说,那你无根据的推测、联想反是正说了.
你说:”你都不知道他们的族谱是从什么时候把两个派系的人扯到一块的,就敢说他们是一家,实在是胆子太大了。”,这样说不是胡扯么?你怎么能把族谱把两个派系的人扯到一块的说法强加到族谱身上呢,族谱能先知先觉,知道我今天要拿他们考证.实在是胆子太大了就更谎涎,比较族谱记载谈自已的看法、观奌还虽要胆子大不大,你怎么越说越不着边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18:19
人家那是后唐同光三年迁居,标点不对啊!!!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18:25
不知道族谱有伪托一说么,你看看今天我发的“英雄不问出生”(转载)贴,硬拉林嵩作祖宗的。
你拿什么族谱考证了,列出来看看,我说那两篇短文根本就不是考证文章,你偏就相信那矛盾的文章,说你不懂考证没有冤枉你!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18:28
族谱成于什么时候,编修的历史对族谱的世系可靠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啊!!!!
我又无中生有的提出一个新议题,离什么什么越来越远了,越来越不着边了。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8 21:42
长於后唐同光三年,有这么说的么?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9 09:42
忠辉生生,再看一次[夫人墓志],是你说的同光三年迁居对,这墓志说林建是万宠公三房下萍公五世孙,是你唯一佐证林建不是林蕴后裔,和林嵩也不同世系的一份资料,由於只有这句话,下萍公下系到林建,上系到万宠公均无列出,可信度很低,反观[橫阳林],林嵩的下系到林杞、林永年,上系到林蕴都一一录出,记叙事迹,[横阳林名贤录]又录出林永年的下系2~7世名贤子孙,1999年又出土林永年、柳氏合葬墓的[柳氏墓志铭],证实[橫阳林]的确切,苍南县人民政府还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至於拿不出族谱考证,我觉得先生是用两个标准说话,[夫人墓志][中村林氏源流碑]就是族谱,我发表的[橫阳林]就不是族谱,用族谱内容考证就不算考证,那你发表的[夫人墓志][中村林氏源流碑]怎么又算呢?对我一个标准,对自已又另一个标准,这怎么成呢?
要讨论林嵩是谁的后裔,林嵩和林建是否同世系,只有挖掘族谱资料来说明,你的“根夲就不懂什么呌考证”;乱说胆子太大了没有冤枉你这些无关的题外活就不要说了,你说这些既解决不了讨论命题,又只能引出相互抵毁,使讨论再次陷入无意义,无结果的争论。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9 10:13
"九世孙,110世,长林杞,原名玉伟(1076~1140),字茂南,次林永年(1061~1153),字茂生;林杞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任乌程知县,湖南提举;宋高宗时李纲拜相荐为吏部侍郎,又历任湖南,福建转运判官,池州知府,李纲任江西安抚,制置大使时又荐他任江西帅府参谋官,至被追封为吏部尚书。"
看看你发的横阳林,林杞和林永年是兄弟,而且林杞为长,生于1076年,林永年为次,生于1061年,很好的资料。林杞原名玉伟出自那份族谱?
你还是不明白什么叫考证,你发的横阳林一贴,真正的考证文章,不能是这样的,比如,林杞原名玉伟,就应当说明是那份族谱里说的,为什么长比次后生,也得有说明。为什么横阳林文章根本不提林建?泰顺那么多林建后人,如果林嵩迁到横阳,你说林建是林嵩之孙,为什么他们不认为是林嵩之后?
我没有说林永年是假,也没有说横阳林是假,我倒是很想看看柳氏墓志铭的内容。只是泰顺很多林永年后人好像并不认是林嵩之后,追溯始祖,许多人就到林永年。从目前看,横阳林不只是林嵩一系却是真实存在的。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29 17:10
忠辉先生,你34#帖就好,讨论要围繞主题说才能讨论下去.我说五奌,(一)你指出[橫阳林]中弟林永年出生年还早於兄林杞的出生年,这确是个错误。(二)林杞原名玉伟就应当说明是那份族谱里说的,並认为这不呌考证,这有奌强为,不信你发一篇你认为是考证的文章,我同样能挑出你说的所谓不呌考证,这不是[橫阳林]的错。(三)为什么[橫阳林]根夲不提林建。这是你不认真看我的帖,不认真看[橫阳林]的结果,我说林建和林嵩同一派系的依据之一就是[橫阳林]中有:孙林倪,104世,又名林仲夫,林建,怎么是[橫阳林]根夲不提呢?(四)泰顺那么多林建后人,为什么他们不认为是林嵩之后,你这样说是自代泰顺林建后人,如果他们根夲不知道又怎么说,就如你是林端之后,在未知之前,你怎么会说你是林端之后呢,当然是考证知道后才说。(五)泰顺很多林永年后人好象并不认是林嵩之后,这和(四)一样,不是并不认,而是不知道,林永年后人已称林永年为林太祖,林太祖上系自然是一无所知。
感觉你不是客观地看[橫阳林],有情绪在里面,是不是因为[橫阳林]是我发你就这样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29 21:34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29 22:22 编辑

”孙林倪,104世,又名林仲夫,林建“,要问的就是这句,出于何处???,那份族谱是这样说的,标注会不会,如果不会标注,就不要说它是考证文章,作者列的再多,没有用!!!

你看看我转载的林震行状,没见于正史,但是人家给出了是哪份族谱这么说的。你转的那篇横阳林,如果叫考证文章,我再重复一遍:只能说明林氏后人的无知,愧对前贤!!

并不是因为你发了”横阳林“的帖子,我就对你有情绪。记得还是我请你发的,但是发出来一看,我就大失所望。就这么一个极不严肃的短文,无注无来源,而且矛盾地方之多。你还要拿来论证林建和林嵩是一家,我对你拿来就用的态度很是不爽,觉得不是族谱研究应有的态度。首先要有所甄别,是对到手的资料应有的态度。

这么的吧,我给你提示一下:
在我写的关于五代林嵩世系一贴中http://lin.5d6d.com/thread-3368-1-1.html,附了一篇关于荪湖道乡的短文,作者林孝瞭,里面给的林倪的资料:
  “林倪,字仁药(藥,有的写仁乐,繁体:樂),曾仕吴越为虞侯,因击福州寇王潮有功,历官至节度使。吴越归宋后,林仁药辞官回到平阳荪湖山(今苍南县望里乡)结茅屋居住,“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岁”。出于明朝隆庆《平阳县志·隐逸传》。
   苍南武学推林倪为五基拳的创始人。

   可以看出,林倪是武学和道学之人。

泗溪林建呢:
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字波之,号盟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祖居福建莆田北螺村,天佑二年(905)明经擢第,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后因朱温纂唐,林建遂致仕归隐。后唐同光三年(925)秋,挈眷定居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七都筱村东源龙须岩(今泰顺县筱村龙须岩)下。北宋建隆二年(961),再徙泗溪上段(即今下桥花园)。

与泗溪林建的区别之大,仔细琢磨琢磨吧!两者的履历差别也太大了吧,可是同一人?????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30 11:28
忠辉先生,指出族谱资料错误之处和疑问的地方,这是对的,也需要这样,我说感觉你有情绪在里面,就是你没有客观地看[横阳林],你说[横阳林]不呌考证,拿不出族谱,这没说,那不提及,这错,那也不是,你已否定[橫阳林]了,我已经说得很清楚,[橫阳林]是多名作者参考多种方志、宗谱写成的,撰写者是多名文化人,不是无见识之徒,既然是参考方志,宗谱写的,文章就是集方志宗谱之大成,修正了方志宗谱错误的地方,拾漏补缺,比原单夲方志宗谱"更好,是更完善的宗谱资料,这怎么不呌考证,还要拿出什么宗谱,在论坛上你见过那本淅江宗谱上传,在讨论“林嵩是谁的后裔,林嵩和林建是否同一世系”这个命题上,我们拿出什么资料出来,不就是[橫阳林][夫人墓志]吗!你自己还说:“其他的还真得靠族谱来说话了”,你连这一奌族谱资料都要否定掉,还说什么话,还讨论什么,你说话不对心,我发[橫阳林]后,你还说谢谢!现在又说“大失所望”,我夲来就怀疑你说的“我没有否定族谱”不是出於你的本意,不否定族谱是不会强烈维护那些否定族谱的言词的,如“氏族之谱,大抵子孙粗读者为之,不知考究,抵牾正史”;“修谱者往往是文化不高,没什么见识之徒”;“最不可信的就是方志.宗谱”等。要掩盖自已的真实本意和人辨论,这不是很累。
落实我35#帖说的我同样能挑出你认为是考证的文章不呌考证,你发的[关於五代林嵩世系],不呌考证的有(一)一世林嵩父母信息不详,你都敢说是考证?(二)你说过林嵩有史可考的兒子就是林揆,你这里怎么又出现个林可萃,你不是乱考证么?(三)你说林倪是武学和道学之人,你这里怎么没标出,这也呌考证,。。。。。。还可举出更多,任何文章不可能样样具全,事亊涉及,你不看他主要表达什么,想挑毛病还不容易,{橫阳林}你否定不了的,你硬要否定他也实在不可理谕.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30 15:19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30 15:22 编辑

怪不得你的胆子那样大,就这篇短文,竟然是集方志、宗谱之大成的结果,我真是三生有幸。还能说是修正了方志、宗谱的错误的地方。修正了哪些错误啊,请不吝指教?也好让我们糊涂人清醒清醒!!

你没看过浙江的家谱,不代表别人没看过。我说的靠族谱说话,绝对不是要靠“横阳林”这篇集大成的短篇名著来说话,他也说不了这话。通篇无注的短文,竟敢号称是族谱资料,没有这样说话的,究竟参考可那些族谱、方志,你老人家给列列,好不好?

跟你这样的专家说话,我还真是很累。无论如何说,就是死抱住自己的那点东西。
林嵩父母信息不详,参考林嵩传(我已经发过了),看历史学家是如何考证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你懂不懂!
出现林可萃就是族谱里出现的东西,我也是列出而存疑的,你仔细看看我在发那个帖子的说明!!!!如果看不懂,再来问。
林倪是浙南武学和道学之人,你只要会搜索,有很多资料这么宣称,知道虞侯是干什么的么?知道习长生久视之道是什么意思么?给你列出《平阳县志》,给出链接都还不够啊,如果不会网络搜索的话,以后还是不要在网络上发文章了。

跟你这样的人谈考证,我还真是不可理喻了。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30 16:10
又回到老路上了,我说过,如果你只是坚持硬说,没有方向,也没有新意,更不管我是怎样说的,你就是要硬说你就硬说吧!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30 18:37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30 19:14 编辑

最好如此。
按照永新的帖子http://lin.5d6d.com/archiver/tid-2900.html,林嵩约生于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卒于944年(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元年)。享年96岁。
SSSS0104的帖子http://lin.5d6d.com/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190。  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字波之,号盟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则林嵩37岁就有了孙子林建了。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31 09:36
讨论林嵩是谁的后裔,林嵩和林建是否同世系,在没有史料佐证,只靠族谱资料考证的前提下,死咬住[横阳林]中存在的疑问和错误不放,要把他否定,这夲身就是方向性的错误,把仅有的一奌资料否定了,你讨论什么?考证什么?你这做法完全是在“谱牒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中你的观奌的延续,在“谱牒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中,你的否定谱牒的观奌是掩盖着的,在我指出你把谱牒否定了,我们还在林氏论坛做什么后,你违你本意说你没有否定谱牒,如果真没有否定谱牒,那就观奌一致了,还争什么?现在我也看清楚了,你不单有情绪在里面,还有掩盖着本意的观奌在里面,如果死咬[橫阳林]不放,在“林嵩是谁的后裔,林嵩和林建是否同世系”的讨论中,就完全转了方向,又回到老路,变成无意义的,无结果的争论,我实在无奈,只得由你硬说了。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31 11:31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8-31 12:12 编辑

难道不能指出集大成的错误么,横阳林一篇短文,如果你不能提供更过的资料,只能是错误的集大成者。
有错误指出其实是件好事,去伪存真,方能显出其价值,如果龙蛇混杂,真伪杂陈,其价值何在?
我的谱牒观肯定与你不同,我是在全局肯定的基础上,注意其局限,注意其不足。你是照单全收,芜杂不分。
研究谱牒,是不能讲讲情绪的。谁有情绪在里面,只能是自己清楚。比如你老先生,就见不得别人说族谱的不好。

林嵩和泗溪林建同世系,是你老人家提出的论点。我让你给出论据,一下又惹着你老人家了,拿不出,就说我是根据横阳林这篇“集大成”的文章得出的结论就足够了,证据不足,就是证据不足,没什么好强辩的。
你不想法去找集大成的文章作者寻求更多的证据,反而怪我指出了横阳林短文的错误,那才是岂有此理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31 11:33
正好昨天我刚购得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福建族谱》修订版,2009年1月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先生在第十三章结论与思考倒数第二段,我决定全文摘抄,让大家学习学习: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族谱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忽视对于族谱资料的鉴别取舍。因为族谱毕竟是私家所记,不受任何社会和公众的约束,主观随意性很大。因此,我们在运用族谱资料时,应当实事求是,有所鉴别,有所选择。那种随意摘取族谱中的某些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记载,不顾其余,动辄有“新观点”,“新发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严肃的。.......
后面则是引用了谭其骧先生的那段关于族谱的名段结束。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31 16:33
[橫阳林]我最初只是当资料发,是你说他不是考证文章,无注无来源,连标注都不会,是不严肃的短文,说明林氏后人无知,愧对前贤,在否定[橫阳林]的背景下,我才评议[橫阳林]是多名作者参考方志、宗谱写成的,集方志、宗谱之大成,修正方志、宗谱错误的地方,拾漏补诀,比原单本方志宗谱要好,是更完善的宗谱资料,请问,如果你是参考多种方志、多种宗谱的撰写者,你难道不是这样做,还要把错的写进去,也不拾漏补诀,也不综合、概括,说集方志、宗谱之大成有什么错,你是什么都能咬,我不是承认你指出[橫阳林]中,弟林永年出生年还早兄林杞的出生年确是个错误么,也说你指出族谱资料疑问之处和错误的地方的做法是对的,也需要这样,怎么是“照单全收,芜杂不分呢“,你不要事实,也不讲理,你还要在[橫阳林]上死缠下去啊,连方向也不顾了。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31 17:02
我这贴本来是关于泗溪林氏的,你非要扯出横阳林,是你给出泗溪林氏是林嵩一系的轻率判断,我让你找证据,找了半天,还是没有!
我再提供一个官方网站的信息:泰顺政务网—泰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http://www.ts.gov.cn/2009zw_newcenter.asp?newsid=59971
  29、林家古墓
  位于泗溪镇下桥村。扶椅式,外围砌筑半圆形青石墓廊,全长21米,宽16 米,墓前有《济南郡林始祖唐内史建公墓》碑,建于宋建隆三年(962),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林建(885—962),始居建阳,20岁任内阁长史,宋建隆二年(961)迁泗溪隐居,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卒,葬泗溪下桥,为泗溪林氏始祖。1982年列为泰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墓中心为基准,四周向外延伸15米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自墓中心向东延伸50米为界;南自墓中心向南延伸30米为界;西自墓中心向西延伸30米为界;北自墓身向北延伸30米为界。

--------------------------------------
如果按照这里的内容,林建始居建阳的话,就更对不上了。林倪可是(横阳/苍南)人啊.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31 17:39
我再说一遍:如果你发的横阳林那篇短文敢称是考证文章,就只有一个下场:说明林氏后人无知,愧对前贤。

就那篇短文,你竟然给出评议:“[橫阳林]是多名作者参考方志、宗谱写成的,集方志、宗谱之大成,修正方志、宗谱错误的地方,拾漏补诀,比原单本方志宗谱要好,是更完善的宗谱资料,”,还是集方志、宗谱之大成,那么我就只能说是集错误之大成了。集大成者连那么简单的错误都能犯么?弟比兄先生?

敢论林建和林嵩一家,有用后多少代后的人事是一样的来论证的么?不知道有联宗合谱一说么?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8-31 18:58
已经语无伦次了,反正是说不通,就当看把戏看吧!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8-31 19:29
看不懂就算了,我也没打算把你说服,只是不想让你误导他人。只要论坛其他人不被林嵩和林建是一家这一无根据的武断认识误导就足够了。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1 08:20
"硬说"是南方人用语,即"没理讲",它和汉语"武断"的意思是一样的,能宣称"我就是要硬说",这是很少见了,我是没有"死咬硬缠"的力气,但我有耐心,我就看着"死咬硬缠"得多久,既然挚意如此,还津津乐道,我一厢情愿也没有用,虽然觉得可惜,但也是无奈的事,你就继续硬说吧,再多重复几次,说"误导"还不够,再发挥多些,没有的也能说,说了也能不承认,这是你的特长,你就继续发挥.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1 21:37
把你的武断一说原样还你,就是“横阳林”里,也没有明确地讲过泗溪林氏和苍南林坳林氏、荪湖林氏是一系的,究竟是谁武断,谁硬说,大家清楚。摆事实、讲道理,首先把事实拿出来,那才有道理可讲。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2 00:32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2 02:01 编辑

清康熙33年(1694年)《平陽縣誌》(金以埈 吕弘诰 主编)卷十 人物志
宦业:
林待聘: 字绍伊,杞从子,居四溪,少有文誉,登政和五年进士。为湖南提举官,李纲镇长沙,一见与语,奇之,曰:王佐才也。高宗幸永嘉,执政荐之,擢太常博士校书郎.......。子信厚,从子淳(厚),孙 俱为进士。

[attach]3954[/attach]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2 00:40
【题名】濟南郡林氏宗譜:□□卷
【谱籍】平陽
【责任者】林步安主修,林玉樹編纂
【版本】1999年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
【名人】(元)林景熙。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平陽縣騰蛟鎮林泗源村林氏族人
【详细内容】
序号:1875
[平陽]濟南郡林氏宗譜:□□卷/林步安主修,林玉樹編纂.—1999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一.—8修本
始祖:仲夫,五代人。始遷祖:普,字與之,南宋中葉自平陽縣錢倉村(今屬錢倉鎮)遷居本邑林泗源村(今屬騰蛟鎮)。本譜始修於元至大元年(1308)。本支派排行字:汝循玉步紹益存聿延其休克經常盛。卷一:名家題詞、家訓、名人簡歷、祀祠名人。本支名人:(元)林景熙。
收藏单位:平陽縣騰蛟鎮林泗源村林氏族人

这个始祖:仲夫 是林倪?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2 00:46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2 01:17 编辑

这是本坛浙江林氏家谱(目录)http://lin.5d6d.com/archiver/?tid-78.html中关于泗溪林氏的族谱目录。


【题名】濟南郡林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谱籍】泰順
【责任者】(清)林鶚編纂
【版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
【名人】(宋)林圮、林紹、林待聘、林逢龍。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泰順縣文博館
【详细内容】
序号:1889
[泰順]濟南郡林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清)林鶚編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木活字本.—2册.—殘本
始遷祖:建,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自福建建安縣(今建陽市)遷居浙江瑞安縣義翔鄉五十七都筱村東源龍鬚巖下(今屬泰順縣筱村鎮),北宋建隆二年(961)又轉遷本邑塅村(今屬泰順縣泗溪鎮)。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九世,排行字爲方。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世起:棐萬大孟恭亨建興隆盛茂尙文思德(承)日(有)天(士)正玉方君(道)守邦家上宏能崇厥業亦繼其名。卷首:譜序、凡例;卷一:源流、譜額、辯;卷二:世紀;卷三:世系圖;卷四:恩綸;卷五:聖翰、墓考、墓圖;卷六:世系圖、美倫圖;卷七:家傳;卷八:墓志銘;卷九:藝文;卷十:存餘、拾遺。本支名人:(宋)林圮、林紹、林待聘、林逢龍。
收藏单位:泰順縣文博館

------------------------------------------------
知道 编撰者是谁吗? 编写泰顺《分疆录》的那位真正的有学问的前贤啊,人家是济南郡,不是九牧林。

另有:

题名】濟南郡莘陽林氏族譜:八卷,首一卷
【谱籍】泰順
【责任者】林邦英主修,歐碧如編纂
【版本】1984年鈔本
【其他书名】
【名人】參見3541。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泰順縣泗溪鎮白粉墻村林氏族人
【详细内容】
序号:1890
[泰順]濟南郡莘陽林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林邦英主修,歐碧如編纂.—1984年鈔本.—5册
始遷祖:參見3541。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隆盛茂尙文思德日六正玉方君守邦家上宏能崇厥業定□□前。卷首:弁言、舊序、凡例、行第、墓考、忠孝詩、世譜;卷一~七:世系;卷八:世系、後記。本支名人:參見3541。
收藏单位:泰順縣泗溪鎮白粉墻村林氏族人

-------------------------------------------------------------------
【题名】濟南郡林氏宗譜:三卷
【谱籍】泰順
【责任者】(清)林濟川編纂
【版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鈔本
【其他书名】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泰順縣仕陽鎮溪東村學仕路19號林長記
【详细内容】
序号:1891
[泰順]濟南郡林氏宗譜:三卷/(清)林濟川編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鈔本.—1册
始祖:參見3541始遷祖。始遷祖:尙配,一名啓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遷居泰順縣溪東村(今屬仕陽鎮)。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世起:兆良禮仁順振熙和禎茂傑角充文遠啓尙芳起原錦懋福全長延善慶必以永存。卷一:譜序、源流序、凡例、藝文;卷二:世系圖;卷三:傳贊、祭田、山場、雜錄。
收藏单位:泰順縣仕陽鎮溪東村學仕路19號林長記
------------------------------------------------------------------------------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2 10:59
忠辉先生,你发的51#帖[平阳县誌]:林待聘,杞从子。子信厚,从子淳厚,在[横阳林]中,林待聘列111世,是林嵩的10世孙。林信厚、林淳厚列112世,是林嵩的11世孙。你发的52#帖[济南郡林氏宗谱]:夲支名人林景熙,在[橫阳林]中,林景熙列116世,是林嵩的15世孙。你发的53#帖[济南郡林氏家乘]:始迁祖林建,本支名人林杞、林绍、林待聘、林逢龙。在[横阳林]中,林建列104世,林嵩孙,林杞列110世,林嵩9世孙,林绍列109世,林嵩8世孙,林待聘列111世,林嵩10世孙,林逢龙列115世,林嵩14世孙。你发的世系资料,只是帮我证实是和林嵩同一个世系,是林嵩分迁的支系子孙,这不是很可笑么?你自已都不知道你自已在说什么?稀里糊涂,还要否定[橫阳林]。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2 11:00
“观奌”只有正反两面,没有第三面,这是常识,林嵩是否是林蕴的后裔,只有是和不是,林建和林嵩是不是同一个世,也只有是和不是,上次争论的“谱牒”评价,也只有肯定、否定两种,不会有第三种,正因为正、反两个观奌是对立的,所以才争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论据,求得正确的解答,没有把自已的观奌掩盖起来和人争论的,忠辉先生就是这样,在[谱牒]评价上,他是否定[谱牒]的,这从他强烈维护和推崇否定[谱牒]的言词就能知道,然而他掩盖着,也不承认自已否定[谱牒],直到”淅江泰顺雅阳镇中村林氏源流碑”42#帖才说出”我的谱牒观肯定与你不同”,而我的观奌是肯定[谱牒]的地位和作用的,谱牒观肯定与我不同,自然就是”否定”了,可是”否定”在当时又不敢说,要掩盖起来和人辩,所以我说他很累.林嵩是否是林蕴后裔,林建和林嵩是否同世系,同样也只有正反两个观奌,提出论据证明是和不是就成,指出论据中的疑奌、错误,有助於验证论据的正确性,是对的,也需要这样,但是全盘否定论据,就象因谱牒有造假,有错误就全盘否定谱牒一样,是方向性的错误,忠辉先生有情绪在里面,还有掩盖着的观奌在里面,又不好明说,也说不成理,就只有硬说,硬说是肯定不成的,你有再大能耐也不能把不能为之的亊强为之,论坛不是你家里,不是自负就成的.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2 11:57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2 12:31 编辑

论坛是你家么,只有你说的才对!!!!越来越过分了,尊你是因为你自己说岁数大,但是凡事只有肯定和否定两极么?诛心之论少来!再来,就是老糊涂了!!!
谁在自负,谁在不讲理,不依据事实,胡乱下结论?看过我与你争论全部帖子的宗亲自有结论。
我在努力找寻证据,你呢? 就在肯定、否定,硬说里面打转好了。

最新证据,我又找了一个,《东瓯金石志》卷九 林淳厚墓碑,林永年是林淳厚的祖父,曾祖林丕,父亲 林待举,林建为其九世祖。 泗溪林氏,清清楚楚。
看看前贤是如何考证的!!!

[attach]3955[/attach][attach]3956[/attach][attach]3957[/attach][attach]3958[/attach][attach]3961[/attach][attach]3961[/attach]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2 12:21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2 12:25 编辑

接着把它发完了
[attach]3962[/attach][attach]3963[/attach]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2 17:10
56#[东瓯金石志]卷九:淳厚,朝散大夫,擢知汉阳军。九世祖建公。曾祖丕。祖永年。父待举。次子杲,庆元五年进士.次子棨,嘉定元年武科进士,知蕲春县令.次子棐,嘉定元年直郞.孙仲默、叔羔.
对照[橫阳林]:林淳厚,112,林嵩11世孙,朝议大夫,知汉阳军.林建,104世,林嵩孙.林丕显,107世,林嵩6.林永年,110,林嵩9世孙.林待举,111,林嵩10世孙.林杲,113,林嵩12世孙.庆元五年进士.林棨,113,林嵩12世孙,嘉定元年武进士,蕲春县令.林棐,113,林嵩12世孙,嘉定元年进士.林仲默,114,林嵩13世孙.林叔羔,114,林嵩13世孙.你看,你再发的[金石东瓯志]仍是帮我证实和林嵩同一个世系,就像从父的辩论一样,你发的资料再多都是帮我的,你还不明白是自已错,还不回头,还做这无用的工.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2 19:42
我何来过分,你说我"不懂考证";"老糊塗";"这样的专家";你就不觉得是奚落人,讽刺人,我说"自负"你就受不了,我说论坛不是你的家里,你就觉得过份,你怎么就不想想别人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2 22:19
请问你懂考证吗?
本来就没打算把你说服,再说一遍。
只是把一些有用的资料留下来,让其他看帖子的人,有可参考的依据。
你要认为林嵩和林建是一个世系,别人也不能逼着你不信,但是别人有不信的权利。
高人,真是高人,林淳厚墓碑哪里提到了林嵩?
我问你知道联宗合谱么?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还想问你的是你在那份族谱见到过林建是林嵩的孙子的?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2 23:06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2 23:13 编辑

林薄,又名林韶,林丕 ??
林倪,又名林建,林仲夫?
林丕显,又名林魁 ??
林亢宗,又名林养,林源,林旸 ??
林升赟,又名林星,林玩??
林士宗,又名林京,林考??


谁能解释五代有名的才子林嵩,其后人起个名字,都要起三回?明显是要把两拨人往一拨凑.
作者: linkuen    时间: 2009-9-3 09:48
粤语有一句话:识少少,装代表。
翻译过来
广州府的一句话:懂一点,就充当专家。
意思:
1、只识得表皮,就轻易发表意见的。
2、不懂装懂。
3、引申为装模作样。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3 11:21
忠辉先生:
你说“林淳厚墓碑那里提到林嵩”,你这是倒转找茬,我说林淳厚墓碑里的人、事、都能在[横阳林]里找到,谁说林淳厚墓碑里提到林嵩呢?你这种毛病怎么都不改呢?
你问你在那份族谱见过林建是林嵩的孙子的”,你要问多少次,要抓住多少次呢?非要在族谱里见过,[横阳林]里見到就不能说,就无效,有你这样探讨问题么?
你说谁能解释林嵩后人起名要三回,明显把两拨人往一拨凑”,要解释你另开帖,说明显把两拨人往一拨凑是强行把你的想法加在资料作者身上,资料作者能先知先觉,知道你想把两拨人往一拨凑,这样去看资料不客观,是曲解.我说是一拨人,是包括你提供的绪多世系资料中的人和亊都能在[横阳林]里找到,这绝不是巧合,横阳,西晋建县,五代十国改平阳,明析置泰顺,1981年又析置苍南,是林嵩肇基的地方,林嵩在平阳、泰顺、苍南等地后裔十余万,你提供的林建等其他世系,都晚于林嵩,又在泰顺等地,怎么就不可能是林嵩分支后裔呢?而且已有迹象表露,已见端倪,我10#帖就提出”要理顺才好”,现在我更坚定这个看法,你不同意你可以去寻找不是同系的证据,你否定我的证据做什么?你和我争论[横阳林]做什么?如果你能找到不同世系的证据,我能接受你的,而我可说已抓到是同系的迹象,你为什么就不能正视呢?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不是这个水准,你是被情绪和固有的观奌倾向左右了,你为什么就不能跳出来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就这些迹象深入讨论,研究研究,却要做无意义的,无谓的争论呢?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3 11:56
我说"自负"你就受不了,说"论坛不是你家里",你就说我过份,我呌你在说"不懂考证";"老糊塗";"这样的专家"时想想别人,你居然还能做进一步的阐述,看来我说的没错,你说人可以,那怕生造,我就不能出声,出声就是过份,论坛是你的?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14:23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3 14:29 编辑

查 叶适《水心集》十九 有《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林公墓志铭》叙述了林湜世系:

林湜,字正甫,福州长溪人,‘嘉泰(1202年)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卒,年七十一’,则出生于1132年(南宋绍兴二年)。‘公晚而居平阳松山,温、福之间也。’,表明,林湜退休后才到平阳定居。
其世系为林巖──林樗──林师中──林淳(早亡)、林湜──林介──林孟嘉、林孟治、林孟淮。从曾祖起到林湜都四代了,林湜还是长溪人。

要说他是林嵩后人,得给出证据,不能因为林嵩是长溪人,所有长溪林氏都是林嵩之后。也不能因为他晚年定居平阳,因为林嵩是所谓横阳林氏肇基祖,后来的林姓都得是林嵩的后人。

林湜在《平阳县志》卷四十一(民国二十六年)的<人物志  流寓>有载,也是表明修史先贤还不把他当做正宗的平阳人。

令我奇怪的是:林嵩那么大大有名的名士,也号称晚年居横阳,平阳、苍南林氏多有宣称是其后者,却在平阳县志中都没有丁点记录。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15:08
另查 民国二十六年《平阳县志》卷三十四 <人物志 三>,

    林薿,字仲立,亲仁乡荪湖人,父至和、崇宁间徙。至和年号(1054年3月-1056年9月),崇宁年号(1102-1106)。至于从哪里迁来,没说。
兄:葵、薰;弟:邁。
子孙 : 偰——士裕——采——守仁——士逊——明善。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3 15:20
各位同宗你们好,103世祖宗林建公的资料我很少,只知道,林建公,字波之,号盟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八八五)。祖居福建莆田北螺村,天柘二年(九零五)明经擢第,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后因朱温纂唐,林建遂致仕归隐。后唐同光三年(九二五)秋,挈眷定居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七都筱村东源龙须岩(今泰顺县筱村龙须岩)下。北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再徙泗溪北涧上段(即今下桥花园)。林建公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筱村时携带六子,除第六子随父迁往泗溪外,其余五子均留居东垟,逐渐形成三个居落群。建公为泗溪始祖,想请各位同宗帮帮忙查一查,建公及建公的祖辈,父辈的兄弟人数,名讳和建公六子的名讳,谢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15:33
63# 3116631

1、请问林淳厚墓志铭给你提供了林建和林嵩是一家的什么证据?
2、【衡阳林】和【衡阳林名贤录】的错误,你找到几处?
3、连续几代那么多人又名之多,给个理由?
4、不要跟我谈横阳分置,论坛里早就有了,你不会搜索罢了。
5、我贴出雅阳林氏源流碑,是你提出泗溪林建和“林嵩”是一家的,你给出的证据就是2提出的林倪,又名林建,还有几代以后人事相同,我问你知道联宗合谱一事吗?,你还没有回答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15:43
我说"自负"你就受不了,说"论坛不是你家里",你就说我过份,我呌你在说"不懂考证";"老糊塗";"这样的专家"时想想别人,你居然还能做进一步的阐述,看来我说的没错,你说人可以,那怕生造,我就不能出声,出声就是过份,论坛是你 ...
3116631 发表于 2009-9-3 11:56

再次请问:你懂考证吗?我说你不懂考证,事实是,yes!
我禁止你发言了么?论坛要真是我的,对不起,我早就请你走路了,可惜不是。
糊涂不糊涂,是自己能承认的么?
我在本论坛还没说过别人。你爱出声,随便。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3 18:09
回65#帖
[横阳林]记载:林湜列112世,林嵩11世孙。林介,列113世,林嵩12世孙。林孟嘉,列114世,林嵩13世孙,如此明确的记载,你还要什么证据。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3 18:10
回66#帖
[横阳林]记载:林薿,列111世,林嵩10世孙。林偰,列112世,林嵩11世孙。林士裕,列113世,林嵩12世孙。林采,列114世,林嵩13世孙。林守仁,列115世,林嵩14世孙。这不是证据?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3 18:11
回68#帖
你问我[林淳厚墓志铭]给你提供林建和林嵩是一家什么证据?我58#帖不是清楚告诉你了么?你装不知道再发问,无非是想给人印象,[林淳厚墓志铭]没有给我什么证据。
[横阳林]你指出的错误我不是承认了么,我方向不是去找[横阳林]的错误,而是从中印证林建和林嵩是否同世系,目的不同,不相为谋。
连续几代同名同事跡,就印证是同世系,这是资料之功,你要什么理由。
我通过多个世系人、事相同,印证是同一个世系,我要知道“联宗合谱“做什么?你不是没事找亊问吗?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3 18:12
回69#帖
废话我就不回应你了。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3 19:31
回67#林凌云先生:
我手头的[横阳林]资料,有建公的祖辈,父辈就林可萃一人,没记载其他兄弟,林建六子也只记载林亢宗一子,资料是不尽人意,也可存疑,但没有证据是错前,是不能就否定的.
附林建始祖林蕴至林建子林亢宗世系:
99世林蕴一一100世林愿一一101世林赋(行四)一一102世林嵩(行二)一一103世林可萃,字出类.一一104世林倪,又名林仲夫,林建.一一105世林亢宗.

注:据九牧六房林蕴世系,林蕴孙除林斌外,还有林邕、林同、林围共四兄弟.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20:40
如果联宗合谱都不知道,那我真是在鸡同鸭讲了。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20:43
To 凌云先生:
你就在温州,去泰顺查查林鹗主编的泗溪林氏族谱(泰顺文博馆?,首卷有藏),可能会比较清楚。我已经在你的WOWO留言。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20:49
林湜的儿子 林介 为什么落款为表侄?
作者: linkuen    时间: 2009-9-3 21:43
林建与林嵩是什么关系,从忠辉兄传来的林建墓址文可以知道,林建是万宠公生子昌公,昌公生萍公的五世孙,其父名隘。而有说林嵩为蕴公者,此官司不必再打了。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3 21:52
非常感谢两位同宗,我是温州瑞安的,在今年三月份去了泗溪,拜祭建公和杞公墓地,但没看到宗谱,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3 22:27
我这里族谱又不同与你们的,要不要发上来。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3 23:13
发上来看看,最好!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5:58
有好多地方不正确的,希望能帮我查正,
人类以前的四纪
寒武纪、  三叠纪、  侏儸纪、  白垩纪。
黄帝以前的人类
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八十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二十至七十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一八零零零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五零零零至七零零零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四零零零至五零零零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四零零零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太古、上古时代
各  代  君  主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太昊伏羲氏(天皇)  女娲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混沌氏   皞英氏  後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   庖牺氏
神农氏   地皇、炎帝、姜榆罔   
公元前四零八二年至公元前三七零二年
有熊氏   泰皇、黄帝、姬轩辕  
公元前二六九八年至公元前二五九八年
金天氏   少昊、姬玄嚣
公元前二五九八年至公元前二五一四年
高阳氏   颛顼、姬颛顼
公元前二五一四年至公元前二四三六年
高辛氏   帝喾、姬夋
公元前二四三六年至公元前二三九二年
帝  挚   姬挚     
公元前二三九二年至公元前二三八三年
陶唐氏   唐尧、伊祁放勋
公元前二三八三年至公元前二二八二年
有虞氏   虞舜、姚重华
公元前二二七九年至公元前二二四零年
有虞氏   帝商均   公元前?
林  姓  的  渊  源
从比干公往上追溯直至黄帝!

  

黄    帝   像

001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母家有矫氏之女,曰:附室。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五月生帝于寿丘,公元前二六九七年至公元前二五九九年。长于姬水。有圣德,元年受国于有熊氏,都居有熊,即郑之新郑。在位一百年,寿一百一十岁。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黄帝亦号帝鸿氏,或曰归藏氏,或曰帝轩,娶嫘祖,納四妃,生子二十五,得姓十四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咸、任、苟、僖、姞、儇、依。
002 玄嚣:金天氏,姬姓,名少昊,又名挚,字青阳,居奄。元妃嫘祖所生。行一,公元前二五九八年至前二五一五年。以金德王,故号少昊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穷桑,即曲阜。葬云阳,妃干类,名娥居,生子二,乔极、颛顼。
003 乔极:行一,子一。












帝  喾  像
004 帝喾:高辛氏,名俊,受封于辛,故号高辛,黄帝曾孙,玄嚣孙子,父亲矮极,堂房伯父颛顼。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公元前二四三六年至二三六七年,登帝位七十年,享寿一百零五岁。帝喾有四妃,长妃姜原,有邰国(今陕西省,武功县)君女儿。相传姜原在娘家时,因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怀孕,因无夫生子是件丑事,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弃于深巷、荒林与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鸟保护不死,所以起名叫“弃”,后来长大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被尊为后稷,成为周民族的祖先。次妃简狄,有松国(今甘肃高台县)君女儿。相传简狄在娘家与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时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飞过,留下一卵,被简狄吞吃,后怀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庆都,相传是大帝女儿,生于斗维之野(大概今河北蓟县),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庆都随养父尹长孺到今濮阳来。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母闻之,劝帝喾纳为妃,后生尧。(即帝尧。陶唐氏,姓伊祁,字放勋。兴于定陶,以唐侯为帝,在位九十八年,寿一百一十八岁,都平阳)。现濮阳有庆祖,原名叫庆都,有庆都庙,此地名是否与庆都来濮阳有关,未见史书记载。四妃常仪,聪明美丽,发长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后生一子叫挚。挚与尧都继承了王位,作了帝王。(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死后葬于商丘市唯阳区南二十五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说法帝喾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005 契  :行二,契佐禹王治水有功,舜命其为司徒,封国于商(今河南商丘)赐为子姓,则商族之始主。前二二五七年─?
006 昭明:失考。继爵后迁都砥石
007 相土:发明以马驾车,承继商族首领后,扩大国土,东至洄水,于泰山之下建东都。商颂有云(相土烈烈,海外有载)。
008 昌若:失考
009 曹围:(粮围)
010 冥  :(季)大力排除水患,是地位仅次于契的商代祖先。子二:壬亥、壬恒。
011 壬亥:(振)(?-前一九七二年)商高祖,商民族的第七任首领,曹之孙,冥之子,壬恒之兄,子上甲之伯父,孔子之第三十七世祖,庙号商高祖。任首领时,用服牛负。重畜牧业兴旺,与各部落交易,被害于有易氏。壬亥发明了牛车,驯服牛用以挽车,壬亥驯马。史书上所记载的“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



012 上甲:一曰上甲微,又报甲。尚向河伯借兵,攻杀有易氏之尹绵臣,报父仇。历代之用天干纪,甲始。
013 报乙:失考
014 报丙:失考
015 报丁:失考
016 主壬:失考
017 主癸:商夔宗,?─前一七八三年,失考
018 太乙:(商汤、成汤)諡号:太武王,姓子名履,前一七七八年至前一七四二年,商都首领,妣有萃氏,卜辞称高祖乙。在位三十年,子孙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寿一百岁。建都毫,国号商。葬汾阴,廟号烈祖。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市二头里)。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十七年践天子位,为天子一十三年崩。卒公元前一六零零年。子三,太丁、外丙、仲壬。传位于外丙(外丙传位于仲壬。仲壬传位于太甲)。
019 太丁:商太祖,又曰沃丁,行一,前一七四一年,子一,太甲。
020 太甲:商文王,名子至,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继叔父帝位。在位三十三年,廟号太宗。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卒公元前一五八二年)。子二:沃丁、太庚。
021 太庚:商宣王 名子辨,行二,继兄位,居都毫。在位二十五年(卒公元前一五四一年)。子三:小甲、雍已、太戊。
022 太戊:商中宗,景王,名子密,行三,继兄位,商第九位国王(公元前一四八六-公元前一四一一。汤五世孙,太甲孙。死后追谥为中宗。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据古书上记载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史记》故称太戊在位时,举贤人伊陟、巫咸为丞相,天下大治,诸侯归附。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三十里处)。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谥号景宗。子三:仲丁、外壬、河颤甲。
023 仲丁:孝成王,名子庄,在位十三年,即位后迁都于嚣。(卒公元前一四一一年)传于河颤甲,病死,葬于狄泉。仲丁在位时迁都于敖(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荣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夷族兴起,仲丁六年,其中蓝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蓝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仲丁死后,其弟外壬即位。子一:祖乙。
024 祖乙:穆王,名子滕,继叔父河颤甲位,(卒公元前一三七六年)。在位十九年祖乙,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卜辞称中宗,子二:祖辛、沃甲。
025 沃甲:僖王,名子俞,行二,一作开甲,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二十五年,病死,(卒公元前一三四一年)。葬于狄泉。传位于侄祖丁,子一:南庚。
026 南庚:顷王,名子更,继堂兄位,(卒公元前一三二七年)。传位于侄阳甲,(阳甲传位盘庚传小辛)。在位二十九年南庚,沃甲子,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子三:盘庚、小辛、小乙。
027 小乙:惠王,名子敛,行三,继兄位,改国号殷。在位二十一年(卒公元前一二五一年)。子一:武丁。
028 武丁:商高宗,襄王,名子昭,继父位,治国安邦,修行德政,使殷盛。(在位时间公元前一二五零年至公元前一一九二年)。后世称作高宗。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 乙之子。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葬西华,廟号高宗。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娶妇好,子二:祖庚、祖甲。

029 祖甲:商世宗,定王,名子载,行二,继兄位,在位三十三年。(卒公元前一一八一年)。子二:康辛、康丁。
030 康丁:商康祖,安王,名子嚣,行二,继兄位,在位六年(卒公元前一一四八年)。子一。
031 武乙:商武祖,烈王,名子翟,在位时间公元前一一四七年至公元前一一四三年。他在位四年被雷电击死。子一。
032 太丁:商匡王,名子托,又名文丁,继父位,在位时间公元前一一四二年至前一一四零年。子三、长帝乙(商德王)、次比干、季箕子。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01
033 比干公:
         









2008年5月8日,河南卫辉,海内外千余名林氏后裔纪念
比干诞辰3100周年同时迎接林氏“妈祖”归宗
五月牧野,天朗气清。三千一百,比干寿庆。
华夏儿女,拜谒干公。爱国佑民,心系苍生。
直言正谏,赤胆精诚。坦腹剖心,青史彪炳。
武王封墓,孔剑刻崇。孝文立庙,诸帝诏封。
千秋景仰,万代追踪。长林启胤,一脉传承。
海神妈祖,位列天宫。林公则徐,民族英雄。
缅怀祖德,海晏河清。九州四海,共济和衷。
荐我馨香,为国昌隆。海峡两岸,祈福和平。
北京奥运,圣火熊熊。新乡卫辉,生机勃兴。
天人合融,再启新程。科学发展,喜沐春风。
祷贤告祖,佑我民生。天长地久,伏惟尚飨!









受姓始祖周博陵公林坚遗像
034 林坚公:(林姓始祖)受姓始祖林坚公生于公元前一零二九年, 始祖讳坚,乳名泉、字长思,少师比干之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旌表忠烈,封比干公墓,微其后嗣,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氏,赐名曰坚。武王念及商汤之后,先王之胃,且能避纣之政乱而不绝其世,其智足以任,遂拜为大夫,食采河清(今河北)命为三监,后移封博陵公(博陵在河北县)食采三千户,夫人姜氏,生二子;长曰铭,次曰钟。铭袭封。钟仕西周为司马。坚公为受姓始祖,诞于河南省淇水,地处于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今安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祠堂称“西河堂”。林姓五大发祥地之一。
林  姓  世  系
(根据长林世系与林姓宗祖比干公一书世系图)
001 比干公:林姓始祖。
002 林坚公:夫人姜氏,子二、长名铭、次名钟
003 林铭公:又名载,字元超袭封博陵侯,公领二百四十国,为冀州牧。子四:藩、深、澜,洙  
004 林澜公:字磋,行三,西周成王为朝官。子五:棨、桧、枢、柯、榆
005 林柯公:字虎,西周成王为朝官。子三:焞、炳、煜
006 林焞公:字景辉,又名光,行一,西周康王左将军。子三:塔、堪、壇。徒于齐。
007 林相公:字世标,又名壇,西周昭王大夫、三监(公元前九九五年至公元前九七七年)。夫人待考,生子曰:玄。
008 林玄公:字文通,乃相公三子。西周穆王元士。(公元前九七六年至公元前九二二年)夫人待考,生子凤。
009 林凤公:字胜羽(智羽),乃玄公之子。西周恭王前将军。授夏官,(公元前九二二年至公元前九零零年)。生子翊。
010 林翊公:字仁则,(义则)又曰时,西周历王为夏军、后将军。(公元前八七七年至公元前八四一年)夫人待考,生子苌。
011 林苌公:字茂端,西周宣王时授左将军,(公元前八二七年至公元前七八二年)。西周幽王时授掌夏官。配赵氏生材、杨。
012 林材公:字景玉,(字显仕),乃苌公之长子。为西周幽王掌夏官。公元前七七零年,周平王东迁时拜虎翼将军。任司马右将军。东周平王元年辛未,前七七零年,总六师从驾平王东迁。夫人待考,生壬、癸。后裔遂居周、鲁、齐、卫等。
013 林壬公:字考,乃材公之长子。东周桓王时人。夫人待考,生子贞。
014 林贞公:字雄伟,(字稚安)乃壬公之子。东周庄王时为卿士。配芋氏,生子回
015 林回公:回公,字彦若,乃贞公之子。东周釐王时为征土,晋灭虢时(公元前六六一年)弃千金之壁,负赤子而走,时称贤人。事见庄子。另《庄子—山木篇》中引用回公的名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配姜氏,生萃、英。
016 林英公:字怀远,惠王时为卿士、迁太保。
017 林乾公:待考,  
018 林保公:字贵材,乃复公之子。顷王时为内府少卿。夫人待查,子曰宏
019 林隽公:待考,
020 林宏公:字远宾,乃保公之子。周定王时为内史、将军。周简王侍讲学士。夫人待查,子曰标。
021 林类公:待考,
022 林标公:字公允字公誉,乃宏公之子。东周简王时为定前将军。长林西河十八世,夫人待考,子三曰雯、云、霓。
023 林徭公:字可宗,周灵王司寇。
024 林雍公;字明徵,周悼王族正,鲁大夫。
025 林敏公:字伯微,周景王时任畿内问政。
026 林楚公:字云,又曰圣,乃标公之次子。东周灵王时授大夫,夫人待考子五:旃、族、旋、放、旌。
027 林放公:字子丘,孔门弟子,好学,有问礼之本,孔子称之大哉问,为七十二贤之列。周敬王时为鲁大夫,拜为太付。后世尊为名贤,唐玄宗赐号“河清伯”,宋高宗加封为长山侯,从祀孔子庙。夫人芊氏,生子四:汝、满、鸿、沧。                          
宋高宗御制赞曰:
礼之有本 子能启问 大哉斯言 光昭明训
德辉泰山 诬祭莫奋 崇兹祀典 千秋令闻

028 林通公:名鸿、字遐邦,乃放公之三子,周敬王时为县正。周元王时(公元前四七五年)为县宰。配唐氏,生不狃。叔祖考沧公授太傅。
029 林不狃:字文翼,周敬王时为鲁卿士,大夫。事见《左传》。配载氏,生子幸、欣、欲。
030 林欣公:字安国,(字子悦),乃不狃公之次子。周威烈王时为县正。配任氏生鸾。
031 林仪公:待考,
032 林抚公:待考,  
033 林鸾公:字安育,(字士翔),乃欣公之子。东周安王时为左将军。配吴氏,生士元、士任、士调。
034 林士元:字经道,(字弘道),又名世元乃鸾公之长子。东周烈王为司空(公元前三七五年)。配赵氏,生伯。
035 林伯公:伯公,字万里,乃士元公之子。东周显王为司马(公元前三六八年)。配王氏,生皋、轨。
036 林皋公:字鹤岗,又名林玉,号伯闻,鲁国人,上承西河林,下启济南林。东周显王时在赵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林皋公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之西北 )娶胡氏,生子九:    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旧谱          仁、年、开、昶、文、曜、岳、佐、卫。九子皆官大夫,赵国人称之为九龙皋公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被赞颂为“十德之门”。皋公九门林氏之始祖。
037 林宣公:宣公,又曰升、字子亮,乃皋公之三子。周慎靓王时为赵大夫,出冀州牧,公兄弟九人皆登仕,有德政贤名。后赵王闻而妒之,诏曰:欲幸诸国,择其木皋繁伐之。皋公曰:此,王欲杀我父子也。避王忌,随父遂相隐于白云山。赵王闻而叹曰:贤哉!林皋父子。此乃吾林宗谱之云:先九牧是也。夫人高氏,生十一子。
038 林微公:字世隐,乃宣公之子。周赦王时仕秦为大夫左卿,封关内候,领雍州牧。夫人待考,生子芳、菁、华。
039 林芳公:字初茂,乃微公之长子。秦昭襄王时当秦军屯仆射。夫人李氏,生子曰:葛、尹、玮、推、诰
040 林玮公:字子玉,乃芳公之三子。秦始皇六年为左将军给事黄门散骑常侍。夫人待考,生子:韶、亮。
041 林亮公:?字景通,乃玮公之次子。(韶)秦始皇廿三年丁丑,公元前二二四年,为右将军,转郁林郡守。居眷郡邹县。生纂
042 林挚公:?字伯勇,韶之侄,汉高祖七年为燕伯,封平棘候,食千户,溢曰懿。生子四:辟、疆、国、除居邹。景帝置齐为济南郡,遂成籍贯。秦朝时迁居齐郡邹县(山东雏城市)。西汉初设济南郡治于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县西山镇平陵城)。晋永嘉(三零七—三一二)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隋文帝开皇三年(五八三)改济南郡为齐州,挚公为济南郡之始祖,济南郡为林氏五大发祥地之二。
043 林纂公:字雉龙,(乃韶公之子?)。汉高祖皇帝时(公元前二零六年)任散骑将军。汉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四年,授中山郡守,夫人待考,生告。
044 林别公:西汉为高官显贵。
045 林告公:又名吉,字安仁,乃纂公之子。西汉文帝前元十三年甲戌,公元前一六七年,授广陵郡守,后封高亭侯,食邑三百户。配张氏,生子述。
046 林述公:字得益,又得遂,乃吉公之子。西汉景帝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一五六年,授少府。居济南郡,遂为济南人。配王氏,生子良。
047 林良公:字绍先,乃述公之子。西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一三五年)为少府中郎将。夫人待考,生子功、招。  
048 林功公:字元昌。一曰公,乃良公之长子。西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一零四年),授御史中丞。夫人待考,生子凭。
049 林车公:又名吉,字安仁,西汉文帝为广陵郡太守。
050 林凭公;字纯义,乃功公之子。汉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七三年,为镇西将军,迁并州刺史,夫人待考,生子高。  
051 林尊公:字安立,西汉宣帝时尚书博士加太子太保。
052 林高公:字上勤,(善勤)乃凭公之子。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四十八年为镇远将军,成帝时迁江州刺史。配任氏,生子曰:闾、苗、金、重、秉。
053 林苗公:字玄蒐,乃高公之次子。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授平原太守。夫人待考,生子时、就。
054 林监公:西汉为高官显贵。
055 林宁公:西汉为高官显贵。
056 林金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57 林重公:字世基,东汉河东、京兆尹。  
058 林秉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59 林袭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60 林时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61 林丞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62 林熹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63 林谟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64 林恂公:东汉为高官显贵。  
065 林就公:字原非,(字元希) 乃苗公次子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授谏议大夫,迁司马,夫人待考,生封。
066 林横公:字合遊,东汉安帝谏议大夫。  
067 林道公:字文络,举家南迁,仕于东吴司隶校尉,定居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开基广陵林氏,是济南林氏的分支。  
068 林永公:又名影,字士遥东汉刺史关内侯。  
069 林肇公:字元列,东汉为河东郡太守。  
070 林封公:字烈士,乃就公之子。东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五八年,授谏议大夫,迁秦州刺史,夫人待考,生子曰农。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01
071 林农公;字野贤,乃封公之子。东汉章帝章和二年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配何氏,生子祇。
072 林祗公:字灵习,一曰灵智,乃农公之子。东汉安帝延光元年使持节为大将军兼中书令、左仆射。配范氏,生:湖(胡)、潭(谭)、汰(泰)、池、豫。
073 林川公;又名湖,字文澜,三国时,任东莱、陈留二郡太守。
074 林豫公:字敬悦三国时,汉桓帝和平元年间河东、河南二郡太守。乃祗公之六子,夫人待考,生子:道固。  
075 林舆公:三国时剌史,太守之职。
076 林冠公;三国时,秦州剌史。
077 林玉公:字真实,乃冠公之子。三国齐王曹芳正始二年为侍中兼司隶校尉。配姜氏,生:逢勋、惠勋、奇勋、殊勋、忠勋五子。  
078 林逢熏:字公勣,乃玉公之长子。西晋武帝泰始二年授博陵太守。配苟氏,生显、硕。
079 林显公:字仲宗,乃逢勋公之长子。西晋惠元康元年为安定、博陵、山阳三郡太守。配王氏生业、礼。
080 林业公:字公冑,西晋永康元年为司马  
081 林礼公:字元副,乃显公之次子。西晋怀帝永嘉元年授中郎主簿、太子太傅。世居济南,因战乱迁居徐州下邳,秦置下邳县,东汉置下邳国,宋(南朝)至隋设下邳郡。礼公开支下邳林,是济南郡分支,林氏五大发祥地之三。配宫氏、陈氏,生子颖。  
082 林颍公:字允从,又曰元从,徒居徐州下邳郡梓桐乡。愍帝建兴三年(公元三一五年)除徐州别驾,迁黄门侍郎。元帝渡江南巡寓江左。夫人邴氏,生子二曰:懋,禄。
083 林懋公:字世兴,乃颖公之长子。愍帝建兴四年(公元三一六年)除通直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卫将军,迁下邳太守。夫人韦氏,生子六曰:鉴之、宜之、庆之、侃之、旭之、敬之。俱贵,时号“六龙”。其子孙世居下邳,为徐州之冠族。为下邳世系或徐州世系。长子监之,传桧,桧生表,表生象,象生仁爱,仁爱生楚壁,壁生爵,爵生秦,秦生国敏,国敏公乃监之公八世孙,齐高帝时为台州刺史。因家焉。温州、台州之族,又以国敏为始祖。
083 林禄公:闽林始祖
本支祖考禄公字世胄,一字世荫,从东晋元帝南渡,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三二五年)奉敕任晋安郡太守。遂居晋安。卒享年六十八岁,追封晋安郡王。先娶清河张氏生五子:恭、晖、畅、期、雅;继娶贵夫人阙里孔氏,生景、暹。先恭、晖、畅、期、雅与父禄公护驾南渡,号五马南驰。恭,授台州刺史,传会稽;晖,授衢州刺史,传信安;畅,授镇州刺史大将军,传今福州、梓溪、新春、柏叶、东山等;期,授常州刺史,传江南晋陵;雅,授汝州刺史,今河南房。堂联曰:济济衣冠五马渡,绵绵山水九龙岗。赞诗曰:司马汤林皇甫时,萧邹常载汉钟离;学来主薄盛梅宋,殷孔上官第一枝。
黃石林氏世谱记載的長林先袓四十七代,很少見到的。
--坚公--鈡公--波公--标公--孌公--坦公--宙公--经公--誊公--添公--珊公--云公--放公--鴻公--皋公--昶公--炜公--奎公--銓公--江公--植公--瓒公--崗公--脩公--毓俊--廷麟--潮公--溢公--遐公--綮公--梧公--欽公--奢公--美公--鋪公--湍公--森公--丙公--墟公--銁公--泮公--夲公--煖公--逋公--礼公--穎公--禄公
《长林丰采》的代数排列五十二代。
--坚公--磋公--波公--建公--相公--玄公--凤公--翊公--苌公--材公--壬公--贞公--回公--萃公--抚公--保公--宏公--标公--云公--放公--通公-不狃公-欣公--鸾公-士元公-伯公--皋公--宣公--微公--芳公--玮公--韶公--纂公--告公--述公--良公--功公--凭公--高公--苗公--就公--封公--农公--祗公--豫公-道固公-玉公-逢勋公-显公--礼公--颖公--禄公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03
闽  林  世  系
                       林禄 公
   
083 林禄公:林禄公生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二七四年) 甲午正月初七日子时,卒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三五六年) 丙辰九月初九日未时. 闽林始祖禄公,字世荫,西晋黄门侍郎林颖公次子.居下邳梓桐乡.西晋惠帝时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初(公元三零七年)随琅玡王移镇建邺,除给事中、黄门侍郎.建兴元年,从王敦讨杜玡,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时五胡乱华,西晋怀、愍二帝相继被俘,公佐司马睿即位建康,匡扶晋室,任合浦太守.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三二五)诏归,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开闽林姓始祖.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苏峻、祖约叛乱,越年攻陷京都.公奉命讨伐,建立功勋.公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于官,时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三五六年)九月初九,享寿八十有三.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今惠安涂岭),穴名龙马毓奇,闽之名葬.夫人张氏、孔氏,皆封为贵人.生子七:恭、晖、畅、期、雅、暹、景,皆显贵。林禄公入闽这支林氏又称晋安林氏或晋安世系.其后遍布今福建(Fujian)、广东(guangdong)、台湾(taiwan)、广西及东南亚(Southeast Asia)一带,世界七大洲皆有后裔,堪称林氏第一旺族。晋安林氏是林氏五大发祥地之四。
赞曰:
粤惟吾祖 晋室勋良 经纶庙社 黄门侍郎
讨平祸乱 敕封郡王 名垂天壤 功在庙廊
孙枝骏发 忆万弥昌 华组如带 绩笏盈床

084 林景公:闽林二世.又名仁翰,字明澈,号公真,禄公第七子。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三三零年)授通直郎。后从征南将军朱宝平南有功,授镇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南平侯。夫人司马氏、黄氏。生子二:长缓,次详。
赞曰:
惨哉残贱 部心刳胎 仁必有后 天忍绝哉
忠诚贯日 气节如雷 笃生国辅 为世雄才
袭封茅土 世用为材 万年珠树 大木徂徕
回瞻离黍 于为可哀
085 林缓公:闽林三世.公字义和,景公之长子。成帝咸康八年(公元三四二年)车骑府参军。穆帝永和三年(公元三四七)从大司马桓温入蜀灭成汉,建立功勋,授远略将军。永和十一年又从桓温破姚襄,收复洛阳,威震中原,迁散骑常侍,封桂阳郡南平开国侯。夫人黄氏,生子五:汉、群、格、熙、鄱。      
赞曰:
天生豪杰 黼黻皇献 经纶庙社 间值琅璆
驰驱王祚 挺立名流 晋秩常侍 玺敇藩侯
为时辅衮 为士羔裘 太师华裔 弓冶作求              
086 林格公:闽林四世 字世标,缓公之三子。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 公元三七三)授郎中令。夫人胡氏,生子五:初之、昌之、根之、克之、靖之。
                   赞曰:
        郎位列星 德贵惟令 江右匡时 大统是正
        企瞻礼容 宽和持敬 德比五常 桂枝多庆
087 林靖之:闽林五世.字居广,格公之五子。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三八八年)辅功曹,宋(南朝)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授雄战将军,终建阳令。夫人陈氏,生子六:蔼之、颐之、佥之、遂之、伟之、涛之。                 赞曰:             桓桓我公 为国屏翰 经文纬武 雄战登坛  既平外难 复廑内安 推称良牧 制锦烹鲜  立功立德 刑平政宽
088 林遂之:闽林六世,字孟成,靖之公之四子,宋(南朝)少帝景平二年(公元四二四年)由郡三礼改任主簿。宋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迁东莞郡南海县令。夫人郑氏,生子八:萧史、长宾、安仁、欢忭、肇真、国容、堪时、遁民。         赞曰:                    学精曲台 三礼任职 簿领剧烦 鸿才卓识 海甸鸣琴 渚翔溪涑 甘棠遗爱 粤都思德
祥毓八龙 荀氏是式 灼灼德星 光映南国
089 林遁民:闽林七世,字廷隐,遂之公之八子。宋(南朝)孝武大明元年(公元四五七年)任郡功曹,转给事中。夫人黄氏,生子七:玉童、玉质、玉琦、玉器、玉钟、玉象、玉珍。              赞曰:                                                  日上朝蔼 昌言尽职 白简含霜 青蒲映日  袖中弹文  奏封详悉 帝曰汝能 为子良弼  不兢不絿 惠此四国
090 林玉珍:闽林八世,字世宝,遁民公之七子。宋(南朝)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四五七年)补功曹,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四六五年)任主簿。夫人陈氏,生子三:元显、元周、元次。         赞曰:                               黄门七子 北斗萃祥 公居其少 位应瑶光 金昆玉季 鸰原雁行 官虽都幕 政儗循良 俨俨抱笏 仪肃而庄 抱德怀仁 洵美且臧
091 林元次:闽林九世,字有仲,一字子聪,玉珍公之三子。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公元四八零年)任功曹。入梁任建安县令。夫人方氏、陈氏、何氏,                        生子三:既、茂、诜。                     赞曰:
黄华白鹤 烦剧岩城 挥弦以理 案牍风清 温恭其虔 冲澹其情 名阀奕世 叠笏飘缨
092 林茂公:闽林十世,字汝盛,元次公之次子。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任右丞。寿八十八岁。公由晋安迁莆田尊贤里北螺村,为莆田林之基祖。夫人纳剌都氏,生子一,名孝宝。公与夫人合葬于北螺村紫霄岩下上丘山,癸丁向。莆田林是林氏五大发祥之五。         赞曰:             晋安十世 载德砥躬 大隋启宇 遴简臣工 职宠右丞  佐命鸿功 峨冠抱笏 正式宏衷 北螺迁祖 实肇于公
093 林孝宝:闽林十一世,字宗珍,茂公之子。陈(南朝)宣帝太建三年(公元五七一年)补国子祭酒。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迁河南县令,后担任泉州刺史,寿九十三。夫人王氏,生子三:文斡、文强、文济。       赞曰:     秀钟壶峤、北螺挺特、国子鸿仪、蜚声初职锦制钜都、河洛载德、剖德清源、扮榆效则右丞入莆、笃生正直、肇启尔宇、小心翼翼
094 林文济:闽林十二世,字季悦,孝宝公之三子。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三年)任洛州刺史,后迁侍御史,奉命安抚广州、洛州等处。夫人方氏、张氏,生子五:国扬、国清、国任、国都、国障。公葬于兴化上丘山,坐癸向丁。     
赞曰:              太微发曜 如日常炳     簪笔兰台  伏蒲骑省  纠缪绳愆 才猷明敏 持秉节钺  游巡五岭  纬武经文 为国之屏
095 林国都:闽林十三世,字帝举,文济公之四子。唐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任建安郡常侍参军。夫人吴氏、陈氏、生子三:玄兴、玄谭、玄泰。公葬于兴化(莆田)上丘山,坐癸丁向。     
赞曰:             东闽胜地 幕府称贤 分曹赞政 伟绩翩翩  学成制锦 治美烹鲜 一方砥柱 风采高骞  勋猷远著 视彼茂先
096 林玄泰:闽林十四世,字履贞,国都公之三子。唐嗣圣元年(公元六八四年)举茂才策封第三名,拜内校文章博士。中宗景龙二年(公元七0八年)以勋授上骑都尉,累秩二千石,终瀛州刺史。夫人吴氏,生子五:万宠、半圭、尚智、万春、思归。公葬于莆田尊贤里紫霄岩石鸡啼坪,坐寅向申。            
赞曰:                                德音炯炯 萃映闽南 清时器重 弹庆华簪
谢家宝树 荀氏多男 制科策封 名登第三 
贾生切直 杜牧不惭 校书天禄 刺史出骖
丝纶白凤 经纬黄蚕 卓哉令闻 百世能谭
097 林万宠:闽林十五世,字圣功,国都公之长子。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七二零年)明经及第,授新安郡文学,后迁长史。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授永州别驾。天宝十一年任饶州刺州。肃宗至德三年(公元七五八年)迁高平太守。夫人黄氏,生子三:韬(为阙下祖),披(为九牧祖),昌(为雾峰祖)。公与父玄泰公合葬于莆田西北尊贤里紫霄岩石鸡啼坪,坐寅向申。
赞曰:               为詹事父 为九牧祖 擢第开元 清秩圭组   两郡分符 仁风载溥 鹿觳行春 随车甘雨   贻厥孙谋 高曾规矩
098 林韬公:闽林十六世,字茂复,行一,唐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任谏议大夫,迁礼部侍郎。娶方氏、张氏。子一:樽。
099 林樽公:闽林十七世,字志高,官礼部侍郎,赠朝议郎。娶方氏、黄氏。子三:松、栩、攒。
100 林攒公:闽林十八世,字贯通,行三,官北宋光禄寺卿。 闽林始祖林禄的十八世孙,阙下林氏始祖。早年任福唐县尉(今福建福清)。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他的母亲在莆田病重,他得知之后,急忙从福唐赶回,未到家母亲便去世。他悲痛欲绝,回家后扶尸痛哭,几次昏死过去,四五天不吃东西。母下葬后,他又在墓旁搭一座茅屋住下,亲自搬运土块、石头,为母亲的墓葬添土筑石。这样过了一年多。结果感动了苍天和其他生灵,以至相传有甘露三次降临到墓旁的松柏上或其他附近地区,又相传有白鸟两次飞来。事情传到朝廷,唐德宗专门下诏旌表他的门闾,并在宅第前立下双阙,他的家族也免除了徭役。家乡以此为荣,把他的家族称为义门,所居地称为孝里,所在的林姓支派,称为阙下林。阙下林氏繁衍出南安林氏、安溪林氏等支派。子一:奕。
101 林奕公:官泉州刺史。子一:桓。
102 林桓公:仕南岭门尉。子一:建。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04
浙 南 林 姓 世 系
林 建   公
103 林建公:白粉墙林姓始祖林建公,字波之,号盟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八八五)。祖居福建莆田北螺村,天柘二年(九零五)明经擢第,授内阁长史,持节福建。后因朱温纂唐,林建遂致仕归隐。后唐同光三年(九二五)秋,挈眷定居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七都筱村东源龙须岩(今泰顺县筱村龙须岩)下。北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再徙泗溪北涧上段(即今下桥花园)。尔后,枝派蕃衍,文士辈出。自北宋熙宁三年(一零七零)至南宋咸淳四年(一二六八)的一百九十八年中,连续九世,中文武进士者达四十三人,其中具有学士衔者一十八人,称"十八学士"。或兄弟同榜及第,或父子同甲登科,甚至祖孙三、四、五代连续金榜题名。仅正奉大夫林永年脉下,就有进士二十九人,济济一堂,簪缨相继。泗溪《林氏家乘》中有一诗曰:"长林世家住溪山,石柱巍峨拥画栏。胜地古今连海角,明岚苍翠起云间。千枝万叶传芳去,众子诸孙衣锦还。荣华富贵难比及,快瞻天日立朝班。"林氏长期为当地望族,有很多文臣在朝历官清要,政声赫赫;亦有不少武士在州县,为国捐躯、名垂青史。其中:林建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筱村时携带六子,除第六子随父迁往泗溪外,其余五子均留居东垟,逐渐形成三个居落群。建公为泗溪始祖,终(后唐)内长史。寿七十七。墓在泗溪花园村,后子孙散居筱村、泅溪.。夫人韩氏,寿六十六,另葬义翔乡筱村东岙。子一:赐。








                                









建  公  墓(泰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零九年孟春浙南林姓大祭祖  
裔孙林济灿敬摄
104 林赐公:又名养,为隘将,寿七十一,墓北溪坑源。夫人王氏,葬北溪张家埠,子二:玩、嵩。
105 林玩公:字文宝,行一,生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公元九五一年) 辛亥年十一月初六日午时,卒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一零三二年) 壬申年十一月十四日,寿八十一,娶小村吴氏,合葬北溪山源。子二:长名翌、次名翠。
106 林翌公:又名昱,行一,生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九七五年) 乙亥年六月廿四日酉时,卒北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一零三三年)癸酉年十二月初七日卯时,寿五十九。夫人郑氏,合葬东山头。子七:旭、亮、静、齐、副、正、营。
107 林副公:字德绍,娶穆氏,生子八:喜、聚、灿、儒、宗、覇、琄、庶。
107 林正公:字德纯,行六,生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一零零零年)庚子年正月十三日巳时,卒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一零五四年)甲午年二月初七日,寿五十五。娶周氏无子,合葬来暮湖源,嗣子灿
108 林灿公:字则光,(内纪第一世)(湖源祖)泗溪正公嗣子,付公第三子。自泗溪迁居来暮乡之湖源,寿六十七,娶吴氏,合葬宅后,子二:晓(自北溪迁居青田县枫林村)、超。
109 林超公:字永伸,行二,寿五十九,娶潘氏,合葬安仁乡上洞。子一:平。
110 林平公:字叔安,寿六十三,娶曹氏,合葬许峰。子二:裕、禧(早世)
111 林裕公:字以宽,行一,寿七十六,娶黄氏,合葬木岙三坑。子一:松。
112 林松公:字世盛,寿五十三,娶吴氏,合葬许峰南山之原,土名金谷巷其山东至感应寺,西至路,南至郑福三坟,北至溪水为界。子二:益、英。
113 林益公:字公谦,(儒阳祖)行一,生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一二六七年)丁卯年。卒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六二年)壬寅年十月初七日卯时,寿九十六。娶金氏,合葬二甲东坑卓角之地,东至自山,西至坑,南至山坪,北至月允四田。子一:肖。
114 林肖公:字崇翁,号敬奄,生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一二九四年)甲午年,卒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八九)已巳年九月初六日,寿九十六。娶昆阳胡氏,合葬龚温岭头之原(儒阳棋盘山山腰),子一:韶。女三:长适本里陈,次适同里陈,三适倪公,从父居儒阳。
115 林韶公:字景华,号梅泉,生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一三二二年)壬戌年正月十五日。卒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庚戌年十二月廿四日戌时,寿四十九。娶黄氏,合葬本里宝云堂左,子三:时、育、震。女一适昆阳白石黄。
116 林时公:字仲习,号说庵,行一,生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一三四五年)乙酉年五月初六日,卒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一三九四年)甲戌年九月廿一终南京旅寓(因公事),寿五十,娶邑城汇头知府王公妹。寿八十三,子一:土生。继娶大学陈氏,子一:埏生。女一。又室陈氏,寿八十六,无子。合葬许峰雅岙。
117 林土生:字汝垕,号信庵,行一,生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一三七八年)戊午年八月初一日卯时,卒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一四四九年)已巳年四月十七日申时,寿七十六。娶固社狄教公之女,子二,女一适马屿吴允道。又娶陈氏,寿八十,子二。合葬龚温岭头(儒阳棋盘山山腰)子四:忻、忭、恺、悌。
118 林忻公:字廷豫,行一,生明建文庚辰年九月初四寅时(一四零零年)卒明宣德壬子年四月廿九日申时(一四三二年)寿三十三,子二:浩、渐。
119 林渐公:字尚进,行二,生明宣德庚戌年六月初七日寅时(公元一四三零)卒明成化壬辰年十二月廿一日申时(公元一四七二年)寿四十三。三十三岁娶固社吴经历公侄女,子二。又娶澄头谢氏,年方廿一而孀居,守贞尽孝抚幼兴家,寿七十一,子一,女一:适同里陈养伦,合葬水坑永丰之原,子三:充、雍、应。
120 林充公:字敏辉,行一,生明天顺壬午年十二月十八未时(公元一四六二年)。娶澄头谢检校公女弟。子二:锡、赐。
121 林锡公:失考,行一,子三:公明、公美、公彩。
122 林公明:失考,行一,墓水坑。娶郑氏合葬瑞邑四十七都水坑溪北(今马屿镇水坑村)子一:七。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09
123 林七公:字逸贤,号开文,曹村祖,公于明万厉五年丁丑年(公元一五七七年)自儒阳徒居曹村。娶李氏,子一:仰东。
124 林仰东:字应祺,号瑞征,安人吴氏合葬马岙山之源。子一:得俊。
125 林得俊:字芝英,号钟灵,生明崇祯壬申年四月十一日午时(公元一六三二年)卒清康熙戊子年十一月初八日子时(公元一七零八年)寿七十六,娶郑氏,合葬儒阳岭头之原。子二:祖印、天印。
126 林天印:字奕宠,行二,恩赉正八品。生清康熙乙卯年九月廿五寅时(公元一六七五年)卒清乾隆已卯年七月廿四亥时(公元一七五九年)寿八十五,乾隆甲戌秋赐进士,知温州府事,元配施氏生子一:一金、女一:适协山朱。继娶黄氏子七:一石、一丝、一竹、一匏、一土、一革、一木。女一:适本里金士秀。又继王氏寿七十四。合葬三十七都马岙山之源。坐丁向癸兼未丑分金。
127 林一丝:初名中庆,字圣馀,行三,生清康熙庚寅年二月初二日戌时(公元一七一零年)卒清乾隆癸巳年二月廿一日戊时(公元一七七三年)寿六十四,元配邑城八角桥金氏,子一、宗江、继娶南垟郑氏合葬马岙山之源,坐未向丑兼丁癸分金。子三:宗淮、宗河、宗汉。女二、长适南垟郑文松,产次适女岙陈成五。
128 林宗河:字联挺,行三,恩赉正八品。生清乾隆辛未年十二月初三寅时(公元一七五一年)卒清道光甲申年五月廿五已时(公元一八二四年)寿七十四,娶平邑济下邱氏寿六十五,合葬三十八都三家村甲庚兼寅申。子三:万川、万原、万岳。女一.适丁岙吴双玉。
128 林宗汉:字联勋,行四,恩赉正八品。生清乾隆戊寅年四月初四亥时(公元一年)卒清道光丁酉年五月廿亥时(公元一年)寿,娶本里胡氏,合葬本都山路后辛乙兼酉卯。子三:万榛(讳廷河,生乾隆甲辰年十月初六卯时,配女岙谷氏,无子)、万栲、万桂。女一.适北角陈方茂
129 林万川:字廷昌,行一,生清乾隆已亥年八月十六日巳时(公元一七七九年)卒清道光乙巳年六月十七日巳时(公元一八四五年)寿六十七,配本里山路杨氏寿八十八。合葬父下坦左侧。子五:世发、世强、世刚、世毅、世庄。
130 林世发:字上信,行一,生清嘉庆庚午年正月廿三日戌时(公元一八一零年)卒清咸丰辛亥年正月初九日酉时(公元一八五一年)寿四十二,配寺前翁钦公姊妹寿六十九。墓山路后岩屋山戌辰兼乾巽分金,子三:堦皆、堤(字成堤,生道光已亥年三月廿三丑时,卒咸丰乙卯年七月十五辰时葬西山,自业奉祀)、坡。女一适丁岙丁卿彩。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14
忠辉先生,图片怎么发不上。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33
本人是比干公第135世孙,绿公第53世孙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06:48
这是我自已搜集的,给自已搞的家谱,仅供自已参考,请帮忙查证,修改。谢谢。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4 08:49
从凌云先生的86#85#帖知道,林建公的上系是林恒公一一林奕公一一林攒公一一林樽公一一林韬公.这是第三种说法,各种说法都可视为林建公源流资料,供讨论、研究,並无"定式",也无官司可打,linkuen先生78#帖的说法已是"定式"了.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4 08:56
回75#帖
我72#帖已说得很清楚,是比较发表的各世系代辈的人和事,以印证是否同系,不是靠"联宗合谱去印证,你硬要扯"联宗合谱",你才是鸡同鸭讲.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4 09:02
回77#帖
我没有发过资料说"林湜的兒子林介,落欵为表侄",你从那里得来的资料这样说,你就去那里搞清楚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4 09:47
93# 3116631
林淳厚墓志铭里就有,看东西不仔细!!
在你发的横阳林名贤录,假定他们都是林永年之后,那么,是父系大,还是母系大呢?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4 09:55
回凌云:
把图片压缩到500Kb以内,就可以上传了。
作者: 林忠辉    时间: 2009-9-4 11:05
本帖最后由 林忠辉 于 2009-9-4 11:15 编辑

回凌云:
关于林建世系,林建夫人墓所刻应当是泗溪林建后人的认识,即林建为福建建安(今建阳)迁居,祖居莆田,为万宠公三房昌公下萍公世系。但是,很不幸,萍公以下世系缺失资料很多,仅台湾雾峰林氏族谱所载,号称是萍公之孙的和义公离萍公达381年,缺失代数太多了(台湾雾峰林氏族谱——林氏宗廟修譜序,http://lin.5d6d.com/redirect.php?tid=2427&goto=lastpost),所以我认为踏实的做法就是,林建以下世系能够完全弄清楚就不错。因此,我建议你去看林鹗的《泰顺分疆录》以及他主编的林氏宗谱残卷。
311连联宗合谱都不知道,所以会有林建是林嵩之孙,林建就是林倪、林仁药。这个,从本贴贴出的资料看,已经是不可能了,林仁药是道士一类的人物,林倪是以武功得名的人物,此二者是否是同一人,尚有疑问。
作者: 林凌云    时间: 2009-9-4 14:13
谢谢,非常感谢,以后请多多指点。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4 18:02
萍公与九牧为从兄弟,萍公之孙和义公,宋未入漳州漳浦,相距381年,只传三世,林建还不知在没在里面,如此残诀的资料,就能说从本帖帖出的资料看,林建是林嵩之孙已经不可能了,这样的结论只能算是你说,不是[台湾雾峰林族谱]说,也不是[林建夫人墓]说。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4 18:41
[淅江苍南林氏名人]中的[横阳林]后裔:
林倪(104),字仁乐,唐时,荪湖(今望里镇)人。仕吴城为虞侯、节度使。
林薿(111),字仲立,亲仁乡荪湖(今望里)人。18岁随两兄入太学,北宋宣和七年(1125),与陈东等伏阙上书。南宋绍兴七年(1137)随驾到临安(杭州),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进士,官尤溪知县。乾道三年(1167)为随州(在湖南省)知州,被监司韩晓弹劾,罢官。
林清卿(111),字季仁。繁枝(今藻溪镇繁枝)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进士,官福建沙县县丞、政和县令。
林迈(111),字仲逸。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进士。
林仲懿(111),字绍孟。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进士,官宣教郎、山阴知县。
林仲彝(111),字清叟。夏口(今钱库镇夏口)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进士,官台州知州。在故乡筑乌屿、新潜、湖南三所陡门,开河道五十五万五千九百丈。灌溉四乡农田。
林现(111),仲懿弟。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
林湜(112)(1132—1202),字正甫,松山(今桥墩镇人),(原籍福建长溪)。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进士,官富阳尉,以功改知江、司农丞。湖北转运副使,直龙图阁至仕,
林倜(112),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武进士。
林杰(112),字孟璘,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
林济舟(113),字作楫,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武科进士,官融水县令。林士逊(113),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
林管(113),林坳(今藻溪镇繁枝村)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武状元。(南宋临安府志·林管为榜首)。
林思学(113),居雅次子。字幼成。舥艚港边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官迪功郎。
林介(113),松山(今桥墩镇)人。林湜子,南宋官户部郎中、提举两浙两路常平茶盐、浙西提刑、太府卿兼删修敕令官又兼临安知府等职。
林思学(113),居雅次子。字幼成。舥艚港边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官迪功郎,
林泳(114),字子浮,林坳(今藻溪镇繁枝)人。南宋淳祐十年(1250)庚戌科进士,官镇原州判官。
林应周(114),字廷桂。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武进士,官邕州知州。
林孟治(114),林湜孙,字叔良。松山(今桥墩镇)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林公度(114),字廷甫。林坳(原籍藻溪镇繁枝,徙居八丈)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进士,官昌化主簿。
林明善(114),士逊子,字体仁。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
林有声(114),字大才。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进士,官知高邮军。
林善补(114),字退思,下岭(炎亭)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登进士第,官无为军教授,干办四川茶马分司公事、潮阳宰等职。
林迁(114),荪湖(今望里镇)人。南宋上舍释褐进士,官台州教授、南乐县令。
林则祖(115(一作测祖),字兴周。宝祐年间(1253—1258)游太学,与同舍生陈宜中、刘黻、黄镛、陈宇、曾唯等联名上书,揭发、声讨佞臣丁大全、卢永升、董宋臣等罪行,被削籍发送边远州郡拘管。国子监祭酒、司业等闻讯,率领十二斋太学生整顿衣冠恭送6人出桥门。丁大全闻讯大怒,在太学中立碑,严禁太学生妄议国政。士大夫则翕然推许,称之为六君子。开庆元年(1259),丁大全被劾罢官,六君子才免解。林则祖参加南宋景定三年(1262)廷试,赐进士及第。
林湘(115),字宪。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进士,官真州教授、和州司户。
林时中(115),八丈(原藻溪镇繁枝,后徙八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武进士。
林宜中(115),时中长兄,字中行,林坳(今藻溪镇繁枝村)人。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官知县。
林自中(115),时中次兄,字系孙,林坳移居沪山百丈(今灵溪镇百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武科进士。
林焘(115),迁子,荪湖(今湖里镇)人。南宋官道州法曹。
林士裕(115),契子,字道足,原籍荪湖,后移居鳌江墨城。南宋历官歙县县丞、房州、永州、建州等知州。
林雍(116),字公雅、尧民、功雄。林坳(今藻溪繁枝,后徙平阳县梅溪)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进士,后考中文进士,官国史实录院编修。
林奖(116),字孟功,下岭(今炎亭镇下岭村)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
林雄(116),八丈(今灵溪镇沪山百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
林景熙(1161242—1310),(一作景曦),字德旸,号霁山,杰出爱国诗人。坳中(即在今藻溪镇繁枝)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太学上舍释褐进士,初任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德祐元年(1275)二月,贾似道兵败鲁港,13万宋军一时溃散。三月,元军进入建康,南宋王朝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而权臣还在勾心斗角,景熙不忍目睹故国沦亡,便弃官归隐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雷振(116),八丈(原籍林坳,后徙百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武进士,官中山知府。
林雷振(116),八丈(原籍林坳,后徙百丈村)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武进士,官中山知府。


注:橫阳县,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建县,五代十国后粱郢王凤历元三年(913)改名平阳县,明代宗景泰三年 (1452)析置泰顺县,1981年又析置苍南县.
作者: 3116631    时间: 2009-9-4 18:50
林嵩讯息
[我国姓氏的集中度研究]:史称在唐朝末年,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林延皓、林揆,林嵩、林穆等相率随王审知入闽,分别定居在福州等地,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他们的后代中名贤众多,向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国师三祭酒”之誉。




欢迎光临 林氏论坛(Lin.bigan.cn) (http://lin.big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4